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粤北南方红豆杉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卢慧勤;郑妮;兰树敏;李海波

    目的:建立粤北南方红豆杉不同采收季节、不同采收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南方红豆杉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南方红豆杉有效部位,按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使用指纹谱图相似度软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建立了粤北南方红豆杉指纹图谱,对不同采收季节、不同采收部位的12批南方红豆杉样品提取物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得出主要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作为南方红豆杉指纹图谱相关技术参数.结论:南方红豆杉指纹图谱可用于评价其药材质量.

  • 檀香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初步比较

    作者:余文新;庄满贤;林励;邓瑞云;陈地灵

    目的:比较檀香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为檀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期采集檀香不同部位样品,按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其指纹图谱,用指纹谱图相似度软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檀香叶、嫩枝、树干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为0.6372,0.9998,0.9978.结论:檀香叶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嫩枝、树干低.

  • 太白楤木不同部位皂苷类成分分析

    作者:郭东艳;师延琼;王幸;李瑾;崔春利

    目的:对太白楤木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为完善太白楤木的药用标准及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太白楤木根皮、茎皮、叶子中的皂苷类成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太白楤木根皮、茎皮、叶子中的总皂苷进行定量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白楤木根皮、茎皮、叶子中的游离齐墩果酸和总齐墩果酸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太白楤木不同部位定性鉴别均能检出竹节参皂苷Iva,根皮与茎皮中均可检出太白楤木皂苷TA-16;总皂苷含量根皮、茎皮、叶子依次减小;游离齐墩果酸和总齐墩果酸含量根皮、茎皮、叶子依次减小.结论:所建方法有助于进行太白楤木不同部位的皂苷类成分定性分析及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太白楤木的药用标准及规范太白楤木资源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 白花泡桐不同部位的熊果酸含量测定

    作者:陈旅翼;赵磊;余晓晖;陈宇红;陈卫林;赵志君;张伯崇

    目的:比较白花泡桐不同部位熊果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含量.结果:白花泡桐不同部位熊果酸含量差异很大,叶>种子>花>果壳,可为白花泡酮这一丰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忍冬不同部位马钱苷含量比较

    作者:许丹;孙文基

    目的:比较忍冬不同部位马钱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忍冬不同部位马钱苷含量相差很大,根>藤>叶>花,因此根可作为忍冬药用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部位.

  • 三叶木通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作者:张铮;王喆之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木通各部位中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皂苷元的含量,结果:(1)常春藤皂苷元的平均含量:果皮>种子>茎>叶>根,齐墩果酸平均含量:根>多年生茎>叶>果皮>种子>1年生茎;(2)三叶木通叶含有与藤茎相同的药用成分,而且含量仅次于茎,因此叶可作为三叶木通药用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部位.

  • 天山雪莲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

    作者:黄毅;周茜;闫明;徐芳;康爱荣;严欢;洪立军;王新堂;仲婕

    目的:测定天山雪莲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以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为雪莲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用UV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部位的HPLC色谱图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叶的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均较高,与全草的相似度为0.812.

  • 梅花鹿鹿茸不同部位蛋白双向电泳谱图比较

    作者:丁倩男;王春梅;戴俊东;董玲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梅花鹿鹿茸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不同部位梅花鹿鹿茸的蛋白图谱差异.方法:使用含7mol/L尿素、4%CHAPS、2mol/L硫脲、65mmol/LDTT、1mmol/LPMSF和0.2%Bio-Lyte的溶液为蛋白裂解液提取鹿茸不同部位的总蛋白,采用固相pH3~10线性梯度,7cm胶条进行第一向聚焦,并对等电聚焦参数进行优化,12%SDS聚丙烯凝胶进行第二向电泳,得到的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PDQuest软件进行图谱比较分析.结果:3个部位总蛋白含量及蛋白点数从上到下依次降低,将3个图谱经软件分析获得18个差异蛋白点,同时初步得到每个蛋白点的等电点、分子量以及灰度值.结论:优化了适合梅花鹿鹿茸蛋白的双向电泳方法;不同部位鹿茸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存在明显差异.

  • 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珏

    目的 多数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引起静脉炎,药物外渗可导致组织溃烂坏死.深静脉置管可解决这些问题,针对个体不同采取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其并发症与操作及护理有关.根据穿刺静脉的解剖特点、佳置管长度及置管后护理等,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不同部位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文鹏;薛英威;禚春杨;李森;李治国;成龙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进展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为进一步合理选择诊疗方案提供线索.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42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胃上部癌48例,中部癌74例,下部癌299例,分别比较不同部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3组不同部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灶大小(P=0.001)、大体类型(P=0.033)、浸润深度(P=0.010)、淋巴结转移(P=0.000)和病理分期(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胃上部癌5 cm以上病灶以及T4、N3和Ⅲ期患者比例大于胃中部和胃下部癌患者(均P<0.05). 生存分析显示,胃上、中、下部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27.1%、37.8%和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P=0.034,HR=1.918)是进展期胃上部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P=0.022,HR=1.406)是进展期胃中部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浸润深度(P=0.022,HR=1.359)和淋巴结转移(P=0.000,HR=1.519)是进展期胃下部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与进展期胃中、下部癌相比,进展期胃上部癌病灶大,浸润程度深,淋巴结易转移,TNM病理分期偏晚,预后较差.

  • 翅荚决明不同部位中山奈酚、大黄酸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梁伟玲;郭殷锐;刘宇航;吴君;张钦德

    目的 研究翅荚决明不同部位(嫩茎、叶、花朵、未成熟果荚、成熟果荚)中山奈酚、大黄酸的含量,并比较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ry C18(4.6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60 nm.采用DPPH(1,1-二苯-2-苦基肼)法测定不同部位甲醇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结果 山奈酚、大黄酸分别在4.99 ~ 79.87 μg·mL-1,2.03 ~ 32.51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4%、99.46%.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翅荚决明叶醇提液抗氧化能力强.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为翅荚决明临床用药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HPLC法测定溪黄草不同部位中5个二萜的含量

    作者:吴冲;林朝展;祝晨蔯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层析(RP-HPLC)法同时测定溪黄草不同部位中5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延命素[enmein,(1)],黄花香茶菜甲素[sculponeatin A,(2)],诺多星[nodosin,(3)],毛果青茶菜素[isodocarpin,(4)]和毛栲利素[lasiokaurin,(5)]含量的方法,并进行多批次药材成分分析,为溪黄草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5个二萜的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依次为:(1)Y=5246.4X+13.86(0.075~1.50μg,

  • 栽培掌叶大黄不同部位中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分析

    作者:周浓;王光志;刘文燕

    目的 测定栽培掌叶大黄药材不同部位中游离蒽醌、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含量,为其药材质量评价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 ℃.结果 栽培掌叶大黄不同部位均含有5种蒽醌类衍生物且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根、根茎、须根、叶片、种子中,在须根和根中的含量远高于其他部位.须根中游离蒽醌总量高于其他部位,游离蒽醌总量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结合蒽醌总量则叶片中高,结合蒽醌总量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蒽醌总量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相差不大,地下部分略高于地上部分.结论 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用部位.

  • 红丝线不同部位提取物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作者:利红宇;区冠戴;林志云

    目的:研究比较红丝线干品、鲜品嫩枝部分和鲜品老枝部分提取物的药效作用,方法:恒定水温水浴提取植物成分;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喷雾引咳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的止咳作用,气管段分泌分光光度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的祛痰作用.结果:各提取物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和不同程度的止咳作用,也有免疫作用.

  • 不同部位和不同型号留置针与输液外渗的关系

    作者:郑振娇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不同型号留置针与输液外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例住院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4组,每组50例.A组在桡静脉留置20号留置针,B组在桡静脉留置22号留置针,C组在前臂头静脉留置20号留置针,D组在前臂头静脉留置22号留置针.以局部是否发生渗液为观察指标,连续3 d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型号留置针在不同时间与输液外渗的情况.结果 桡静脉留置越大的留置针,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桡静脉使用留置针输液时,容易发生输液外渗,应该避免选用桡静脉输液,而且留置针的型号在满足输液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号的.

  • 不同部位泪小管断裂吻合方法临床分析

    作者:张颖栩;陈敏瑜;马瑞倩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泪小管断裂吻合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显微镜下对不同部位泪小管断裂采取不同的寻找及吻合方式.结果 65例中,泪小管断裂处距泪点≤6 mm者28例,>6mm者37例.通过对不同部位泪小管断裂采用不同的寻找及吻合方式治愈57例(87.7%),好转5例(7.7%),未愈3例(4.6%).结论 显微镜下对不同部位的泪小管断裂采取不同的寻找及吻合方式,不仅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且方法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HPLC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的含量

    作者:黄齐慧;张瑞辉;梁腾欢

    目的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的含量,为进一步提高连钱草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SunfireC18(4.6 mm×250 nm,5 um);柱温:30℃;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83∶ 17∶0.1,体积比)含有0.5%磷酸、0.45%三乙胺;流速:1.0 ml/min;气体流速:1.8 L/min;检测波长:210nm; 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8℃.结果 熊果酸的进样量在1.176 ug ~ 17.640 ug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6.63%,RSD为1.1%(n=6);其中全草、茎、叶的熊果酸含量检测结果分别为0.25%、0.19%、0.28%(RSD 1.2%、1.8%、1.6%; n=-3).结论 采用HPLC法测定连钱草不同部位的中熊果酸的含量,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连钱草及其提取物质的质量控制依据.

  • 对连钱草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叶志琼;张瑞辉;陈涛

    目的 用分光光度法对连钱草中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为进一步提高连钱草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用亚硝酸钠、三氯化铝及氢氧化钠为显色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连钱草因生长条件等差异总黄酮含量亦不同,其中野生连钱草的含量无论部位和平均含量都较种植的高,比较测量两者茎、叶、全草的含量分别为:野生54.62 mg/g、87.68 mg/g、76.92 mg/g,而种植46.30 mg/g、77.50 mg/g、58.29mg/g.结论 连钱草的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有差异,其中叶子高,全草次之,茎中含量少.本法简便易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连钱草药材及其方剂的质量控制.

  • 不同部位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发生无菌化脓病例分析

    作者:李健龙;覃雄林;覃春伟;陈文静

    目的 了解接种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DTP)后发生无菌性化脓的原冈,保证安全接种.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集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接种DTP后在臀部发生的无菌性化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臀部接种DTP42 468针次,发生无菌性化脓12例,发生率2.83/万针次,三角肌接种11 492针次,发生无菌性化脓1例,发生率1.15/万针次,比臀部接种的发生率下降了2.46倍.结论 该门诊发生无菌性化脓丰要原因可能是:接种部位选择不好,接种部位过浅、接种前疫苗未充分摇匀.建议加强安全注射的培训和督导,接种部位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有条件的,使用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 HPLC法测定岩黄连中不同部位脱氢卡维丁的含量

    作者:陆益;黄其春;黎远冬;黄耿;梁宁生

    目的:建立岩黄连中不同部位脱氢卡维丁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ODS C18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10%KOH调pH至5.0)(85:15)为流动相,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347 nm,柱温为室温.结果:脱氢卡维丁在2.51~75.36 μg/mL (r=0.999 99,n=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6%,RSD为0.58%.结论:该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岩黄连中脱氢卡维丁的定量分析.

249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