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对照研究

    作者:徐庆云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颅内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与脑外型,脑内型多见,常见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区,脑外型以颅底部多见,若无出血,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因而确诊较难.搜集1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与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CT与MRI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更为敏感和直观的检查方法.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杨勇

    目的:分析和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进行CT检查后,联合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检查,进行两者结果对比.结果:CT联合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度高于CT诊断的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的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显著,临床意义大.

  • MR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应用

    作者:李文华;张凤翔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敏感性.方法:应用3.0T磁共振SWI序列,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资料并与常规序列进行对照.结果:SWI序列显示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序列,SWI序列发现病灶159个,常规序列发现病灶72个.结论:SWI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率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斯兴无;陈世孝;张福洲

    目的:讨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1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检查资料,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病灶处CT和MRI检查的影像特征和诊断结果。采用CT、MRI、CT联合MRI的方法,对照三种不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结果单独采用CT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8.8%和76.4%,特异度分别为64.7%和76.4%,准确率分别是41.2%和76.5%,检出率是47.1%和82.4%,采用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灵敏度是88.2%,特异度是82.4%,准确率和检出率分别是88.2%和94.1%,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测,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可提高准确率。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刘永强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0例,其中37例患者行CT检查,53例患者行MRI检查,30例患者行CT联合MRI检查,分析CT与MRI的诊断价值。结果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灶部位多在中颅窝内鞍旁, MRI呈类圆形、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信号、明显长T2信号,扫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脑内型患者的病灶分布于脑内任何部位,并以单发病灶为主,未见严重占位效应,未见水肿或可见轻度水肿,MRI检查T2WI呈“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伴絮状低信号环,扫描增强可见少量轻度强化。有32例患者经CT检查后为稍高、混杂密度影,扫描增强未见强化。结论脑外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CT与MRI检查时均有特定特征,但CT像不及MRI像,尤其是MRI的T2WI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曹国彬;陆永建;何伟文;方泽鲁;伍健伟;李明昌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8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 结果 18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实质内,以头痛、癫痫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病灶;6例位于脑外中颅窝底区,其中全切除病灶5例,病灶活检1例.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疗效满意.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31例报告)

    作者:李子强;季建伟;陈世伟;张峰

    目的通过对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分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术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 低磁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红锋;陆健美;王小乐

    目的 探讨低磁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诊断的图像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8例CA患者的MRI扫描资料,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提高MRI对C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部位主要位于幕上、幕下;MRI检查有19例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15例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13例病灶内部有“爆米花”样低信号,所有病例“铁环征”显示清晰,增强扫描有少数病灶有轻度强化;MRI检出脑外病灶2例,分别位于鞍旁及颅窝,T1表现椭梭状或哑铃状长信号,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有均匀强化.结论 CA的低磁场MRI图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可借助T1W1及T2W1信号明确诊断.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C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5′端内含子新突变位点

    作者:谢嵘;陈衔城;樊永峰;任惠民;夏鹰;季耀东;胡军

    目的探讨 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2年6月~2003年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ICCA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DNA,PCR法扩增 CC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两侧部分内含子序列,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5例患者中检测出3处 CCM1基因突变,均为首次发现.其中,5例患者中均存在1172C→T的错义突变,使编码KRIT1蛋白391位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苯丙氨酸.另有1例患者存在1160A→C的错义突变,使编码KRIT1蛋白387位氨基酸的谷氨酰胺变成脯氨酸.另一个突变发生在第12外显子5′端内含子区域,5例患者中有4例第4个碱基C被T取代.对照组检测结果无异常.结论中国ICCA患者存在 CC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并与ICCA的发病有关.

  •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卓志平;王诚;周焜;梁郸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相对于脑内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我们于1996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现将其影像学(CT和MRI)的表现分析总结如下.

  • 磁共振诊断3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体会

    作者:钟平;李德炯;谢惠琴;宋丽娟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型和脑外型,以脑内型多见.我们对3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作者:何百祥;徐高峰;鲍刚;谢昌厚;郭世文;张晓东;李奇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颅内CA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内型CA 40例.临床观察6例,4例随访1-6年无特殊不适,2例随访1年后症状加重;手术治疗9例,均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随访0.5-3年均恢复良好;γ-刀治疗25例,7例0.5-1年再次出血,1年后仅6例病灶体积缩小.脑外型CA 6例,均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其中病灶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切除的3例病人随访3月-2年MRI复查未见血管瘤复发.不全切除的3例患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1年后复查MRI见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脑外型CA应首选显微手术治疗,残留部分可行γ-刀治疗;脑内型CA,无症状者可临床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γ-刀治疗必须慎重.

  • 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与癫痫的影响

    作者:代自烽;黄其林;张伟;刘海鹏

    目的 评价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及癫痫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通过CT、MRI检查及Engel分级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后出血、癫痫及放射性脑水肿情况.结果 手术组术前共9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2例;伽玛刀治疗前12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3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癫痫(P>0.05).手术治疗后无再出血病例,伽玛刀治疗后2例发生再出血,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早期轻度脑水肿19例,中度脑水肿11例,严重脑水肿1例;伽玛刀治疗后中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伽玛刀组局灶脑水肿明显多于手术组(P<0.05).结论 手术切除病灶依然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佳方法,而对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伽玛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伽玛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局灶性脑水肿,无明显诱发或加重癫痫和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出血机率将进一步降低.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范月超;张洪涛;王雄伟;舒凯;雷霆;李龄

    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angiomas, CA),约占隐匿性血管畸形的20%[1].由于其"隐匿性"的特点,使得临床诊断、治疗较为困难.本文报道了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同济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颅内CA患者21例,介绍其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争议与探讨

    作者:张剑宁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s)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血管畸形,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0%,人群发病率约为0.4%~0.8%[1].目前临床对CM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但是,临床上对CM的治疗还存在较大争议.有鉴于此,我们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CM治疗中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 婴幼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作者:荆俊杰;赵清爽;赵琳;应建彬;陈业煌;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

    目的 探讨婴幼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3岁以下婴幼儿ICA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大小、分布及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结果 13例患儿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部分采用神经导航下手术),共切除病变13个,多发病变者仅切除责任病灶,病灶平均大小21.6 mm,大脑半球发生率高(8/13,61.5%);术后全组患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原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除1例复视未改善外,均明显改善.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未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结论 婴幼儿ICA的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作者:李元歌;罗泽斌;吴伟全;陈武标;谭四平;沈比先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成像(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3D-GRE 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8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序列及SWI扫描,其中13例随后进行CT检查.对所获得的SWI原始图像进行12 mm层厚的小密度投影重组.然后将SWI重组图像、常规MRI图像及CT图像就病灶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情况作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MRI发现33个病灶,病灶直径约0.6~2.8 cm,平均约1.62 cm;SWI发现134个病灶,病灶直径约0.2~2.8 cm,平均约1.43 cm,且可见23个直径>1.2 cm病灶的引流静脉;CT发现12个病灶,漏诊1例,病灶直径约1.2~2.7 cm,平均约1.83 cm.结论 SWI对ICA十分敏感,能发现CT及常规MRI未能发现的病灶,对ICA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磁共振不同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青;徐香玖;黄刚;胡臣文;马钦华;王建国;李中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梯度回波FLASH T2WI及自旋回波序列SE T1 WI、T2 WI对3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扫描,分析MRI不同扫描序列图像特征.结果 36例病人中SE T1 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1个,SE T2 WI发现病灶36个,FLASH T2 WI发现病灶38个.结论 在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方面,MR梯度回波FLASH T2 WI较SE序列更为优越.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王微微;张明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CHs)少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1].颅内CHs多位于脑实质内,少数生长在脑外,位于脑外者绝大多数位于海绵窦内,海绵窦CHs约占颅内CHs的13%左右[2,3].海绵窦CHs国内外报道较少,术前诊断常易误诊,作者综合近年来文献就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综述如下,以期提高对海绵窦CHs的认识.

  •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建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 cm,脑外7个,直径0.5~2.2 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69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