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讨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1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检查资料,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病灶处CT和MRI检查的影像特征和诊断结果。采用CT、MRI、CT联合MRI的方法,对照三种不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结果单独采用CT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8.8%和76.4%,特异度分别为64.7%和76.4%,准确率分别是41.2%和76.5%,检出率是47.1%和82.4%,采用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灵敏度是88.2%,特异度是82.4%,准确率和检出率分别是88.2%和94.1%,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测,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可提高准确率。
-
联合应用18F-FDG PET CT和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应用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18F-FDG PETCT和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2周内接受18F-FDG PET CT和MRI检查,在斑块周围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标准化摄取值(SUV),计算靶-本底比值(TBR);观察纤维帽完整性及厚度,将斑块分为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碎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包括胶原组、钙化组、脂质组、出血组.结果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决患者,剔除图像质量不佳的7名患者,累计扫描1930层,大部分斑块处于颈动脉分叉处周围.根据纤维帽厚度分组,无纤维帽1065层,厚纤维帽547层,薄纤维帽202层,纤维帽破裂116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胶原236层,钙化796层,脂质730层,出血168层.纤维帽破裂组TB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薄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厚纤维帽组与无纤维帽组(P<0.0 5),厚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无纤维帽组(P<0.05).出血组TBR显著高于脂质组、钙化组、胶原组(P<0.0 5),脂质组TBR显著高于钙化组、胶原组(P<0.05).结论 MRI可对纤维帽及斑块成分进行定性评估,18F-FDG PETCT可反映斑块的炎症活动程度,二者联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
超声、CT及MRI在诊断髂腰肌囊扩张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应用超声、CT及 MRI诊断髂腰肌囊扩张(EIB)的实用价值及其各自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EIB患者共100例的超声、CT及MRI资料,所有患者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观察三种检查影像学表现及其各自的确诊率.结果 共100例EIB患者,86例为单侧病变,其中52例右侧,34例左侧,14例双侧病变,超声表现为大小不一囊性团决,形态规则,呈圆形、卵圆形、扁椭圆形或长茄形,囊壁菲薄,边缘清楚;扩张髂腰肌囊CT呈圆形、卵圆形、水滴状囊性低密度影,大小不一,内邻耻骨肌,止于股骨小转子水平;扩张髂腰肌囊MRI呈圆形、卵圆形、水滴状分房状囊腔,大小不一,呈长T1长T2水样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内前方为髂骨血管,外为髂腰肌,后邻关节囊,可向上或向下延伸;超声、CT及MRI对EIB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MRI确诊率显著高于超声(P<0.05).结论 超声、CT及MRI三种检查对EIB均有一定诊断价值,CT及MRI对EIB诊断率更高.
-
三种影像学方法(X线、CT和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结果分析
目的 比较X线、CT和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近一年(2017年3月-2018年3月)经临床证实的11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X线、CT和MRI),比较三种影像检查对通风性关节炎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16例患者共确诊病变关节241个,X线、CT和MRI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检出率分别为53.11%(128/241)、73.86%(178/241)、88.38% (213/241);X线对病变关节中的痛风性结节、关节面下囊变、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显著少于CT、MRI (P<0.05);CT对病变关节中的痛风性关节、关节面下囊变的检出率与MRI无显著差异(P>0.05),CT对病变关节中关节积液、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显著少于MRI (P<0.05).结论 X线、CT和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痛风性关节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X线及CT检查相比,MRI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更高.
-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中青年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0T HR MRI检查,分析3.0T HR 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分析88例患者162支大脑中动脉,与DSA结果相比,3.0T HR 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灵敏度为分别90.70%、90.30%、84.62%、100%,特异度分别为97.48%、93.64%、98.53%、99.34%,准确度分别为95.68%、92.59%、96.30%、99.38%,诊断一致性分别为0.888、0.832、0.858、0.949.3.0T HR MRI检查显示162支大脑中动脉存在稳定斑块者87支,存在不稳定斑块者75支,其中稳定性斑块纤维帽多完整,无脂质核心和斑块内出血;部分不稳定斑块可见脂质核心和斑块内出血.结论 3.0T HR 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信效度高,与DSA结果一致性好,可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斑块、评估斑块稳定程度,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中青年 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 -
18F-FDG PET/CT对肝转移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18F-FDG PET/CT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18F-FDG PET/CT诊断肝转移瘤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由两位评价员按照预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QUADAS-2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5个研究,共1628个患者,1022个结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患者为单位,12篇(1473例患者)PET/CT研究的SEN合并=0.95(95%CI 0.92-0.97)SPE合并=0.94(95%CI 0.87-0.97)、AUC=0.98(95%CI 0.97-0.99),以病灶为单位的6篇(1 02 2例病灶)PET/CT研究的SEN合并=0.82(95%CI 0.61-0.93),SPE合并=0.95(95%CI 0.89-0.98)、AUC=0.97(95%CI 0.95-0.9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PET/CT对肝转移瘤诊断的AUC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肝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以病人为单位的病例具有更好的诊断敏感度.
-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旨在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1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回院复查患者37例,均进行了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支架、支架血管及非支架血管的通畅程度,分析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56个支架,51个(91.07%)支架通畅,CT平扫图像显示支架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冠状动脉血管密度与支架内密度相一致,支架近段未见狭窄情况,支架远端图像表现正常.多数前降支血管CPR图像显示近段见金属支架影,管腔通畅,4例患者合并钙化斑决影;3个支架出现狭窄或闭塞,CT平扫可见支架内见低密度影,CPR图像与血管横断面图像显示,管腔狭窄率约30%-70%,增强扫描中1个支架内未见造影剂影,于毗邻出见纤细侧枝循环血管影.CPR图像在27支血管中,显示支架前软斑块10个,局部管腔无明显狭窄,中段见钙化斑块;硬斑块5个,混合性斑块3个,远端软斑块5个,硬斑块2个,混合性斑块2个.心脏VR图像及心脏VR tree图像均可明显显示患者冠脉血管见金属支架影,发现37例患者中,21支血管出现非支架血管狭窄,其中单支血管13例,双支血管8例.结论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直观、立体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是否再次发生狭窄情况,能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主要检查手段.
-
低剂量双能量CT成像与MRI成像在跟腱撕裂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低剂量单源双能量CT在跟腱撕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怀疑跟腱撕裂患者行双能量CT和MRI检查,经查跟腱撕裂36例、正常6例.36例跟腱撕裂患者中,25例跟腱完全撕裂均经手术确诊;11倒不完全性撕裂中,7例经MRI随访确诊,4例经手术及MRI确诊.6例跟腱正常患者,经查为跟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线累及跟腱附着处,手术明确及MRI未见跟腱撕裂.行多平面重组(MPR)、肌腱3D容积再现(VR)等二维及三维图像后处理,用以显示跟腱;双能CT虚拟去钙质成像诊断踝关节骨质水肿;计算撕裂及正常跟腱80KeV图像与135 KeV图像上的CT差,CT差=CT均值135-CT均值80.结果 99KeV软组织图像窗上横断面结合MPR均能诊断跟腱完全撕裂患者,诊断跟腱完全撕裂灵敏性100%、特异性100%,诊断跟腱部分撕裂的灵敏性81.8%、特异性100%;VR图像上,诊断跟腱完全撕裂的灵敏性100%、特异性100%,诊断跟腱部分撕裂的灵敏性63.6%、特异性100%;虚拟去钙图上,诊断骨质水肿患者灵敏性77.5%、特异性80%.MRI诊断完全及部分跟腱断裂和骨质肿患者的灵敏性100%、特异性100%,诊断骨折的灵敏性40%、特异性100%.结论 双能CT成像能有效诊断跟腱完全撕裂和部分撕裂,发现骨折优于MRI、发现骨质水肿差于MRI.
-
腹膜转移癌患者采用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研究
目的 探讨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腹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腹膜转移癌患者5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MRI常规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扫描.结果 在入选的56例疑似腹膜转移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及随访,有43例确诊为腹膜转移癌.MRI及MRI联合D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和0.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腹膜转移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53.8%,85.7%和53.8%;MRI联合DWI对腹膜转移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71.4%,90.7%和76.9%.结论 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腹膜转移癌相对于单独利用MRI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膜转移癌 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 灵敏度 特异度 -
SPE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放射性核素骨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与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6月于我院拟诊为早期ANFH的患者共88例设为研究对象,将其SPECT与MRI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论对照,比较SFECT与MRI诊断早期ANFH的临床价值.结果 88例患者确诊早期ANFH 6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暂时性骨质疏松7例,股骨头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骨膜炎6例;SFECT诊断早期ANFH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8.38%、88.46%、95.45%、95.31%、95.83%、0.888,高于MRI的93.51%、50.00%、80.68%、84.69%、76.47%、0.484,且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与MRI在诊断早期ANFH上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值得临床推广.
-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超声和MSCT征象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超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接受超声及MS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金标准)诊断的68例单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超声及MSCT与金标准定位诊断情况差异,并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恶性危险度GIST的征象特点.结果 68例单发GIST病例中肿瘤位于胃部41例(60.29%),小肠19例(27.94%),结直肠8例(11.77%);其中极低危5例(7.35%),低危11例(16.18%),中危14例(20.59%),高危38例(55.88%).MSCT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P<0.05).MSCT及超声对不同危险度GIST的征象特点均显示,危险度越高者肿瘤直径越大(P<0.05),且形态不规则及边界模糊发生率越高(P<0.05);但不同危险度GIST的MSCT钙化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超声回声及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及超声均能通过评估肿瘤直径、形态与边界情况以判断GIST的恶性危险度,而MSCT能更准确地判定GIST的发生部位,于后续临床治疗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