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移植途径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防治NOD鼠糖尿病的影响

    作者:李青;谢洪彬;王云帅;齐晖;李富荣

    目的 观察不同移植途径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预防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方法 通过胰腺包膜下和尾静脉向4周龄雌性NOD小鼠注射hUCMSCs-EGFP/luc,活体成像观察hUCMSCs的分布.动态监测NOD小鼠血糖水平变化以及Treg/Th17细胞变化,在30周龄时处死小鼠进行胰腺炎评级.结果 胰腺移植组在30周龄时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尾静脉移植组和对照组.2种途径移植组小鼠Treg细胞呈升高趋势,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h17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2种移植途径组问无明显差异.病理学发现胰腺组胰腺炎评分低,对照组高,移植组胰腺炎性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hUCMSCs经2种途径移植后,均能明显降低NOD鼠糖尿病的发生率和延缓发病时问,且胰腺移植组效果显著.除hUCMSCs主要通过诱导Treg细胞抑制Th17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阻止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外,可能与到达胰腺组织的细胞对胰腺β细胞的保护和损伤修复作用也具有一定关系.

  • 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中胸腺异位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继冰;于春雷;刘阳;张医芝;王莉;李一

    目的探讨胸腺异位基因表达与自身耐受及自身免疫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昆明小鼠糖尿病作为动物模型;利用RT-PCR方法检测小鼠胸腺异位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型糖尿病(IDDM)小鼠胸腺的异位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结论异位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引起IDDM的重要原因.

  •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联合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的研究

    作者:李涛;程立庆;陈兵

    目的 构建联合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方法 将重组人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和锌转运体8抗原点样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制备胶体金标记链霉亲和素作为显色探针,建立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患者外周血中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对方法性能开展评估.结果 DIGFA法检测42例T1DM敏感性66.7%,检测100例健康对照特异性97%.与ELISA法相比对T1DM自身抗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个批次的免疫渗滤装置检测结果一致,4℃保存10周内检测性能稳定.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准确、快速、简便,为联合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新途径.

  • 1,25(OH)2VD3及其类似物在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吕国良;刘超;张克勤

    1,25(OH)2VD3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通过与细胞核上的受体结合发挥着维持钙磷平衡的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1,25(OH)2vD3尚可作用于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内分泌系统疾病大多是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活性维生素D3免疫调节作用的发现为各种内分泌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1型糖尿病预防效果观察

    作者:沈字玲;张能;余华荣

    目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连续多次小剂量链脲菌素(the multiple low dose streptozotocin,MLDS)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小鼠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方法:小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与糖尿病组等容量柠檬酸盐缓冲液;糖尿病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STZ(40mg·kg-1),以血糖水平持续高于16.7mmol/L为成模标准;预防组:先隔日腹腔注射1,25-(OH)2D3(5μg·kg-1),共15次,然后再连续5天腹腔注射STZ(40mg·kg-1).实验结束后各组动物处死收集血清并采集胰腺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MLDS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在第四周基本建成.MLDS使小鼠血糖、血清及胰腺iNOS活性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下调;预防组小鼠注射STZ前给予1,25-(OH)2D3有明显降血糖和上调血清胰岛素水平作用,同时抑制血清及胰腺iNOS活性,与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5-(OH)2D3可有效预防MLDS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该效应可能与1,25-(OH)2D3抑制iNOS活性有关.

  • 人白细胞抗原DQB1基因与1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昌丽;余叶蓉;刘洪;张祥迅;赵桂芝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 DQB1基因与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发病年龄及糖尿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46例T1DM患者和52名正常人进行HLA-DQB1基因分型,并对T1DM患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 GADA)及抗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 ICA).结果 DQB1*0201基因阳性率T1DM组高于对照组(OR=18, P<0.005);而 DQB1*0601、*0602基因阳性率对照组高于T1DM组(OR分别为0.07、0.31, P<0.05). DQB1*0602基因阳性率在发病年龄≥20岁T1DM组高于<20岁组(P<0.05).携带 DQB1*0201基因的患者中,GADA阳性率明显高于此基因阴性的患者(P<0.025). 结论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 DQB1*0201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而 DQB1*0602、*0601是保护性基因,且 DQB1*0602基因的存在有可能推迟1型糖尿病的发病; DQB1*0201的阳性率与GADA阳性率正相关.

  • 用核酸序列测定1型糖尿病HLA-DPB1和DQB1第2外显子基因

    作者:张胜兰;邢万佳;克丙申;晏辉;姜兆顺

    目的研究山东省汉族1型糖尿病与HLA-DPB1和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于核酸序列测定的基因分型技术对52例1型糖尿病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进行了DPB1和DQB1基因分析.结果 DPB1*2201(P<0.01)和DQB1*0201(P<0.01)、*0303(P<0.05)及*0604(P<0.05)等位基因频率在糖尿病患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DPB1*0402(P<0.01)和DQB1*0301(P<0.01)等位基因在糖尿病患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DPB1*2201和DQB1*0201、*0303及*0604等位基因可能是山东省汉族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等位基因,而DPB1*0402和DQB1*0301等位基因可能是山东省汉族1型糖尿病的保护性等位基因.

  • 儿童1型糖尿病11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群英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儿童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便于正确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确诊为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典型症状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儿中,典型病例3例(27.3%),并发症表现突出病例8例.结论加强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的早期观察,及时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 1型糖尿病
  • 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HLA-DQ易感基因型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惠慧;李莉蓉;朱大龙

    探讨南京地区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HLA-DQ易感基因型与胰岛功能及胰岛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收集2006~2008年期间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收诊的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150例.DNA测序法确定HLA-DQA1和DQB1基因型,检测不同易感基因型下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胰岛自身抗体.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中,①高危基因型组IA-2Ab、GADA阳性率显著均高于中危基因型组(均P<0.05);IA-2Ab阳性率亦显著高于低危基因型组(P<0.05).②IA-2Ab单一阳性患者的高危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低危基因型和中危基因型(均P<0.05),GAD-Ab单一阳性患者的高危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中危基因型(P<0.05).③同时携带DQA1(高危)和DQB1(低危)基因型患者的C肽水平显著低于同时携带DQA1(低危)和DQB1(低危)基因型的患者(均P<0.05).与携带低危基因型的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比较,携带HLA-DQ高危基因型的患者体内胰岛自身免疫反应更重,C肽水平更低.因此,对急性起病糖尿病患者进行HLA-DQ易感基因型的筛查将有助于患者的病情评估.

  • 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优剂量研究

    作者:苏力担卡扎·仇曼;何铁英;林海;韩玮;程坤;陈启龙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观察大鼠1型糖尿病成模率及死亡率,探讨建立可靠和稳定的1型大鼠糖尿病模型的链脲佐菌素优剂量.方法 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分成3个实验组,各组10只,并设立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40、50或60 mg/kg,对照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5ml/kg,7d后血糖>16.65 mmol/L判定为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STZ 50 mg/kg7 d后,10只大鼠中有8只血糖值达到成模标准,并出现糖尿病临床表现,持续观察7周,有8只大鼠成模,血糖值持续>16.65 mmol/L,糖尿病症状明显.结论 腹腔一次性注射STZ 50 mg/kg剂量为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优剂量.

  • 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细胞来源研究进展

    作者:朱海涛;张小鸽;贺雅毅;于良;吕毅;潘凯丽;王博;陈国强

    目的 综述糖尿病胰岛替代治疗的供体细胞来源及选择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于糖尿病胰岛替代治疗及供体细胞来源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供体来源短缺仍是胰岛移植(pancreatic islet transplantation,PIT)面临的主要难题.目前,除同种异体/自体供胰外,异种(猪)胰岛、干细胞诱导胰岛及胰岛细胞株制备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潜在扩大了可植入细胞来源.结论 充足、合适的供体细胞来源是临床广泛开展PIT治疗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前提.社会捐赠体系的完善,免疫耐受诱导、基因与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有望解决供体细胞短缺问题,并为临床细胞替代治疗T1DM奠定了基础.

  • 免疫调节在防治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作者:钟大鹏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以遗传为一定基础,在某些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作用下,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损伤的胰岛β细胞丧失了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目前,临床上对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以胰岛素替代治疗为主,由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需要反复皮下注射,给患者在精神上及治疗上都带来极大困扰,而且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大,终难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宿命….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实质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用免疫干预的方法来阻止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过程,理论上就能达到预防或治疗1型糖尿病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免疫调节在1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研究

    作者:王怡萍;宋福英;李国红

    目的:检测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患儿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游离甲状腺激素在判断1型DKA患儿中病情与预后的作用.方法: 选择1型DKA患儿40例,根据2009年儿童DKA诊疗指南将DKA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12例与重度组7例,3组都进行了血清TSH、TT3、TT4、FT3和FT4的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儿均检出甲状腺功能异常,检出率为100. 0% ;3组血清TSH、TT3、TT4、FT3和FT4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儿童1型DKA患儿的血清TSH、TT3、TT4、FT3和FT4值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 05);治疗前后的血清FT3和TSH值在中度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 05),而在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 儿童1型DKA患儿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高,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测定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对病情评估、判断预后意义重大.

  • 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弓状核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李尤艳;肖智

    目的:探讨穴位电针刺激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的影响.方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T1DM大鼠脑片弓状核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给予糖尿病大鼠“足三里”穴位多次电针刺激后,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脑片弓状核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T1DM大鼠弓状核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减少;给予外周穴位电针后,T1DM大鼠弓状核自发动作电位频率增加,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缓解.结论:多次穴位电针刺激可调节T1DM大鼠弓状核神经元功能,加大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进而缓解T1DM大鼠代谢紊乱的症状.

  • 性别差异对1型糖尿病大鼠造模的影响

    作者:赵圆宇;王艺蓉;徐彩婷;赵丰;莫琳龙;胡林均;施蕾;李生玉;卢营杰;陈科利;张露丹;马亚洪;谭敏

    目的:采用大剂量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性别差异对SD大鼠造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18只(雌雄各59只),分为雄性对照组(13只),雄性STZ注射组(46只),雌性对照组(13只),雌性STZ注射组(46只)。每只大鼠称重、标记、剪尾取血后用血糖仪测血糖,STZ注射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 STZ,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等体积枸橼酸盐溶液。分别检测每只大鼠给药后7 d和49 d的空腹血糖值和体重,记录并统计雌性和雄性大鼠成模率及成模后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STZ注射后成模大鼠血糖值显著性升高,雄性与雌性模型大鼠均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与雌性大鼠相比,雄性大鼠STZ注射后,成模率无显著性差异,而成模后死亡高峰期提前以及死亡率显著性升高。结论:用一次性大剂量STZ诱导SD大鼠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雌、雄性大鼠成模率无性别差异,而成模后死亡率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在采用SD大鼠进行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中,应考虑性别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从而选择双性别。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链脲菌素诱导的小鼠1型糖尿病预防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沈字玲;张能;余华荣

    目的 1,25-二羟维生素码[1,25-(OH)2D3]对连续多次小剂量链脲菌素(the multiple low dose streptozotocin,MLDS)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方法 MLDS腹腔注射制备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血糖水平持续高于16.7mmol/L为成模标准.实验共分三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预防组.采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各组血糖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胰岛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胰岛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xL表达.结果 MLDS诱发的1型糖尿病模型在第四周基本建成.MLDS使小鼠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下降,Bax上调、Bcl-xL下调.预防组血糖水平下降,血清胰岛素升高,Bax下调、Bel-xL上调,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与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25-(OH)2D3可有效预防MIDS诱导的1型糖尿病的发生,其效应可能与1,25-(OH)2D3调节Bax和Bel-xL蛋白表达平衡有关.

  • 芦丁对1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及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李聪伟;李倩;郭兰;吴爱萍;胡雷;白静

    目的 探究芦丁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60只,选出12只作为正常组,余下小鼠腹腔注射STZ,连续给药5d,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成模小鼠随机划分为模型组与芦丁低、高剂量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芦丁低、高剂量组分别按小鼠体质量予芦丁50 mg/kg、100mg/kg灌胃,给药8周,每日1次.测定给药第4周,第8周小鼠餐后随机血糖,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通过HE、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形态.结果 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血糖上升(P<0.01),血清中ALT、AST、LDH含量增高,TP、ALB含量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芦丁组小鼠给药第4周血糖降低(P<0.05),给药第8周血清ALT、AST、LDH含量下降,TP、ALB含量升高,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P<0.05,P<0.01).形态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增大变形,肝索排列紊乱,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高;芦丁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形态有所改善,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结论 芦丁可改善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肝功能,缓解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

  • 四氧嘧啶诱导1型糖尿病兔模型佳剂量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帆;詹聃婷;苟诗然;刘星宇;郑立舸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量的四氧嘧啶(alloxan,ALX)诱导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兔模型效果的差异,探求四氧嘧啶的佳使用剂量.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每组20只,对照组10只.分别为一次给药组:A组(80 mg/kg)、B组(100 mg/kg)、C组(150 mg/kg);两次给药组D组,第1次给药50 mg/kg,第2次给药100mg/kg;及空白对照组E组.对比四组的成模率,死亡率,恢复率.结果:B组成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A组建模存活率较其他三组更高(P<0.05),C组死亡率高(P<0.05),D组恢复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静脉给予100 mg/kg的四氧嘧啶,可建立高成模率,低死亡率,低恢复率的1型糖尿病兔动物模型.

  • QQ群在1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

    作者:欧青;古艳;杨晓玲;袁丽

    目的 探讨QQ群管理对1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2月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期间1型糖尿病患者41例,出院后使用QQ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管理,比较入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及依从性.结果 入院时,患者的FBG、2hPBG、HbAlc分别为(9.03±2.61) mmol/L、(16.04±5.25)mmol/L、(8.77±1.52)%,出院后6个月,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为(6.33±1.37) mmol/L、(9.41±2.57) mmol/L、(7.52±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6个月依从性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QQ群管理1型糖尿病患者是有效的.

  • 儿童1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临床分析

    作者:魏艳;程昕然;鄢力;王晓鸥;何卫兰;向蓉;曾欢欢

    目的 分析31例儿童1型糖尿病的血脂特点以及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31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成DKA组(n =12)和非DKA组(n=19),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无差异;根据血脂分为异常组(n=18)和正常组(n=13),比较两组DKA发生、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结果 DKA组和非DKA组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发生DKA的百分比分别是55.56%和1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不随HbA1c的升高而升高(P>0.05),HDL随HbA1c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合并DKA者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组更易发生DKA.

996 条记录 45/50 页 « 12...4243444546474849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