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婴分离的高危妊娠产妇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作者:季庆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围生期产妇的心理保健也逐步的重视起来[1-2].尤其是近年来高危妊娠产妇比例明显增多,可能出现高危儿和难产儿,新生儿需要进入ICU进行治疗,进而可能出现母婴分离,对产妇在心理上造成较大的落差感[3-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母婴分离的高危妊娠产妇90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 79例脑性瘫痪高危儿的健康教育

    作者:朱凤美

    目的 探讨对脑性瘫痪高危儿进行健康教育后,对后遗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1999年1月-2005年1月住院及门诊脑性瘫痪高危患儿79例,对其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并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脑性瘫痪高危儿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对脑性瘫痪高危儿采取早期干预、综合康复治疗和指导家长护理是减少脑性瘫痪发生的有效的方法.

  • 海岛低出生体重儿268例影响因素与防治分析

    作者:施晓

    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指出生儿体重小于2500g,属高危儿,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部分LBWI日后可出现智力与体格发育障碍.本文对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31日于我院产科分娩的268例LBWI进行围产影响因素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目标性活动优化早期发育

    作者:黄真;王翠

    研究证实,处于发育中的婴幼儿具有很强的“使用依赖可塑性”,它以目标性活动为指引,发展出习得技能的佳策略,并不断优化.与此同时,伴随着从大脑皮质到肌纤维的结构性和机能性塑形.因此,目标性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婴幼儿个体状况,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的目标性活动,诱导并辅助其自主驱动和控制,是围生期脑损伤后促进发育的核心康复治疗原则.

  • 高危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薛辛东;刘子云

    尽管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病因繁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定义不断演变,诊断标准尚需规范及完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监测其脐血,以及出生早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某些炎症相关因子、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KL-6等水平的动态变化,可在BPD临床诊断前期,筛选出高危新生儿,可能通过适当的干预,减轻BPD的严重程度,甚至避免该病的发生.

  • 高危新生儿期危险因素及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超;黄燕;崔振泽;程宪

    目的 通过分析高危新生儿期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及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高危新生儿1 800例,随机抽取1 000例高危儿中发生在新生儿期的高危儿780例.采用《IMOCH婴幼儿高危因素评分表》结合新生儿住院期间病历记录,对高危儿的危险因素进行收集.结果 高危儿在新生儿期的发生率为78%,其中危险因素百分率从高到低(>10%)的依次排序为:新生儿期患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等(51.28%)、胎龄<37周(47.56%)、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2.69%)、新生儿期出现呼吸障碍青紫现象(22.43%)、新生儿期出现易激惹尖叫现象(18.08%)、听力筛查异常(14.6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2.05%),并以单种因素(33.29%)和两种因素合并(32.53%)为主,且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惊厥和新生儿期出现易激惹尖叫现象与高危儿出生胎龄正相关(P<0.05),新生儿出现呼吸障碍青紫现象与高危儿出生胎龄负相关(P<0.05).结论 高危儿在新生儿期的危险因素是多种的,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部分因素与出生胎龄也密切相关.

  • 电话随访式健康指导对60例农村高危儿的护理干预

    作者:杜晓红

    目的对农村高危儿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式护理干预,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60例农村高危儿分别于出院后第2天、1周、2周、1个月由专科护士给予电话随访式健康指导,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高危儿因各种原因不定期回医院随访的人数由健康指导前的43人减少到5人;经过4次的护理干预后,高危儿出现护理问题明显减少到41人次,1个月后主动去医院随访的人数由健康指导前的17人增加到55人。结论电话随访普及农村高危儿的家庭照顾能力,转变其陈旧的育儿理念,可提高对出院定期、系统随访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生存质量。

  • 早期干预随访对高危儿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章星;童燕梅;陈明秋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随访在高危儿发育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住院的高危新生儿106例及门诊58例,106例高危儿出生即接受干预和随访设为新生儿干预组,58例高危儿干预时间在出生1个月后设为婴儿干预组,120例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定期随访、评估。观察3组在出生后6个月、12个月的体格发育情况;新生儿干预组与对照组出生1周以及4周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比较;各组大运动发育、原始反射消失以及姿势反射建立时间。结果出生后6个月新生儿干预组、婴儿干预组身长、体质量、头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生后12个月3组身长、体质量、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生儿干预组出生1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生4周后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生儿干预组、对照组大运动发育中坐、爬、姿势反射建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优于婴儿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运动发育中抬头、翻身以及原始反射消失时间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干预、定期随访在高危儿康复发育过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社会环境因素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影响

    作者:袁芳;谭启明;王伟红;窦月玲

    目的 探讨社会环境因素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在儿科NICU病房接受监护治疗痊愈出院的208例高危患儿分为家庭早期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家庭早期干预组107例,按鲍秀兰的<0~3岁儿童佳的人生开端>为蓝本,制订干预计划,然后严格执行;常规育儿组101例完全依赖于医疗康复机构,回家后不进行特殊的康复指导训练.结果 家庭早期干预组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 社交、适应性等五大能区的DQ值均显著高于常规育儿组(P均<0.01).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的运动、认识发育.

  • 围产儿死亡96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会敏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及人们对围产医学的重视,孕妇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围产儿死亡仍时有发生,这里统计了1986~1998年12年间的围产儿死亡96例加以分析,希望通过总结一些经验与教训,对高危妊娠及高危儿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妇产科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给孕妇及围产儿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服务.

  • 串联质谱分析在潍坊地区遗传代谢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宋茂媛;刘长云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及家长对遗传代谢病的认识,通过串联质谱筛查技术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在山东省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病房及门诊疑有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3天~12岁.手指采血,滴于专用采血滤纸上,送至山东省济南金域检验机构,采用干血滤纸片与含已知量的氨基酸、酰基肉碱同位素内标一起,经甲醇萃取,盐酸正丁醇衍生后,用串联质谱仪分析血片中氨基酸谱和酰基肉碱谱及其浓度.结果 在68例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7例(10.3%),其中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丙酸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Ⅰ型1例,苯丙酮尿症1例,枫糖尿病1例,citrin蛋白缺陷症1例.结论 串联质谱对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疑似遗传性代谢病的患儿检测有重要的价值.

  • 40例高危儿早期智能筛查并干预的效果分析

    作者:卿赤凌

    目的:通过对我市高危儿进行早期智能筛查,发现异常者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意在提高对高危儿保健的认识和重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降低残障发生率.方法:从2009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择出有高危因素的高危儿40例,采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ST)定期进行智能筛查,对异常和可疑者给予神经发育疗法、高压氧疗、输注营养脑细胞的药物、婴儿抚触、家庭环境刺激训练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结果:3月龄时6例(15%)大运动发育落后,智力方面未见明显异常;5月龄时8例(20%)大运动发育落后,1例(2.5%)智力发育落后;7月龄经干预3例大运动发育落后,2例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12月龄1例(显效72.7%,好转9.09%)大运动发育落后,2例(无效18.2%)运动及智力发育均落后;18月龄情况同12月龄.结论:重视高危儿保健,掌握识别高危儿异常发育信号,早发现早干预,对提高高危儿生存质量,降低残障率有重大意义.

  • 高危儿早期干预对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

    作者:倪锡莲;王巍;赵凤琴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对其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并设正常儿对照组,分别与1、2岁时做智测.结果:干预组在1、2岁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可达对照组水平.结论:对高危儿早期干预可明显减少伤残发生.

  • 早期综合干预对不同类型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作者:高建慧;施玉麒;何淑华;杨冰岩;王维琼;李璟;伍淑雯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窒息、高胆三类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三类高危几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随访;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对两组婴幼儿进行智能监测.结果:①1岁时干预组三类高危儿的语言、个人社交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干预组的适应行为DQ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组三类高危儿的个人社交、语言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应行为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干预组的大运动DQ、窒息干预组的精细动作DQ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P<0.01);早产干预组的精细动作、窒息干预组的大运动、高胆干预组的大运动、精细动作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了高胆儿的大运动DQ外,三类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三类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到1岁时可与正常儿童相近,尤其在语言和个人社交方面,三类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显著.

  • 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作者:彭晓珊;郑淑卿;宋丽霞;王英翔;张淑琨;陆珊珊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的效果,寻求有效的可行的早期干预方法.方法:把高危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计划采用一对一智能发育评估及训练指导,个体化早教方案的制定、亲子活动、健康教育等综合方法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按儿保常规进行系统管理,1岁时对两组小儿进行智力发育评估、体格发育测量和评价.结果:实验组小儿的体重、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发育商和总发育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大动作、语言发育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设计的早期干预方法是可行的.

  •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对高危儿神经发育结局的预测效度研究

    作者:史明靖;温晓红;黄金华;王水云;祝月娥

    目的:比较GMs质量评估与传统的神经学检查方法对高危儿神经发育结局预测的价值.方法:将2008年9月~2009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生的除外先天性缺陷以及家族遗传病的197例高危儿,应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在出生后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1岁时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中的运动量表评估高危儿是否有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结果:GMs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早产和扭动运动阶段:正常者146例,异常者51例,敏感度88.89%,特异度84.12%,阳性预测值47.06%,阴性预测值97.95%;不安运动阶段:正常169例,异常为28例,敏感度81.48%,特异度96.47%,阳性预测值78.57%,阴性预测值97.04%.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结果显示,正常者94例,异常为103例,敏感度92.59%,特异度54.12%,阳性预测值24.27%,阴性预测值97.87%.三者的Kappa值分别为0.531、0.768和0.214.结论:全身运动质量评估与传统的神经学检查方法相比在预测高危儿的神经发育学结局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一致性,适合在我国应用和推广.

  • 南通市403例基层转诊高危儿高危因素统计及筛查方法分析

    作者:倪钰飞;陈建华;丁晓莉;顾红兵

    目的:探讨脑瘫高危儿转诊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对高危儿门诊接诊的转诊病例进行筛查,再对符合条件的403例脑瘫高危儿进行高危因素和发病率分析.结果:在高危儿中,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4.2%;巨大儿、脐带绕颈、早产占据高危因素前3位;脑性瘫痪和运动发育落后的高危因素基本一致,均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缺氧、脐带绕颈.结论:完善的高危儿转诊系统确实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该大力推广.

  • 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内容及模式的研究

    作者:黄友旗;徐开寿;黄奕山;何彩霞;陈惠兰;郭晓俭;麦坚凝

    目的:探讨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的内容和模式,研究高危儿在社区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高危儿分成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干预组根据0~3岁早期干预大纲干预训练,未干预组未进行系统干预,另设正常对照组,3组定期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结果:早期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行为、语言和个人一社会性行为5大能区发育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早期干预内容及模式有助于促进高危儿智能的发育,有效减低残疾儿的发生.

  • 新生儿低血糖58例临床及病因分析

    作者:梁考文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47例新生儿于人院时常规进行血糖检测.结果:检出低血糖58例,总发生率为9.0%.其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18例(31.0%),窒息13例(22.4%),感染8例(13.8%),黄疽5例(8.6%),糖尿病母亲婴儿8例(13.8%),喂养困难2例(3.4%),红细胞增多症2例(3.4%),母亲合并妊高征2例(3.4%).早产儿与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4.95,P<0.01),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差异均有显著性(x2=16.83,P<0.01;x2=18.84,P<0.01).结论:凡糖尿病母亲婴儿、窒息、早产及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等高危儿,生后均应严密监测血糖,并尽早开奶,加强喂养.治疗过程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血糖恢复正常后,应减慢葡萄糖的输注速度或降低其浓度,以避免发生高血糖.

  • 婴幼儿发育商评分在高危儿随访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文霞

    目的 探讨在高危儿随访期应用婴幼儿发育商(DQ)评分进行临床干预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高危儿27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随访期到2周岁,对所有高危儿进行婴幼儿DQ评分,比较两组高危儿干预指导后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及社交能力的评价结果,同时对高危儿出现神经异常和脑性瘫痪情况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结果 高危儿1周岁和2周岁时,干预组的五个功能区及DQ总分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均P<0.05);干预组高危儿出现视听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反射和异常姿势者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其中未干预组出现2例脑性瘫痪患儿,干预组未出现(均P<0.05).结论 应用婴幼儿DQ评分有利于早期发现高危儿智力发育情况,根据测试结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高危儿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和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临床应建立长期随访测评制度.

566 条记录 9/29 页 « 12...6789101112...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