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叶张章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各类基本因素。方法择取2012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全部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将其随机等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包含患者102例,死亡组包含患者7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引入Logistic分析法系统分析应酬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各类因素。结果在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计算分析背景下,不难发现年龄因素、吸烟经历、发生前壁心梗、发生心力衰竭以及溶栓治疗持续时间是直接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每项独立危险因素OR测算值越大,表示相应因素导致的危险相关性强度也能够相应增大。结论年龄因素、吸烟经历、发生前壁心梗、发生心力衰竭以及溶栓治疗持续时间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施加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显著改善。

  •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意义探究

    作者:何东晴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意义.方法:收取我院2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检查指标变化以及诊断意义.结果:QRS波无终末扭曲患者和QRS波终末扭曲患者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住院死亡数方面,QRS波终末扭曲患者显著高于QRS波无终末扭曲患者(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还具有简便、无创性等优点,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

    作者:钱丰蕾

    目的 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我院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相关治疗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急诊室时间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实验组患者的院内AMI复发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结论 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缩短进出急诊室及急诊球囊扩张时间,降低AMI复发,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1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后行急诊PCI术的护理

    作者:潘丽丹

    目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AMI致心源性猝死后行PCI的护理,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后行急诊PCI术后护理要点,及时抢救,规范护理。

  • 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志鸿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7月期间诊治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3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观察组采取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并发症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12.03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X2=23.01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囊肾患者PCI术后的护理

    作者:黄凤

    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囊肾的患者进行护理,住院期间做好生命体征观察,PCI术后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完善相关检查.并指导心脏康复训练,血压管理,合理饮食,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后好转出院,治疗效果满意.

  • 心电图定位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研究

    作者:曾三华;黄茜

    目的:探究心电图定位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2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纳做研究实验组,将同期在本院体检的210例健康体检者纳做对照组,均应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相关数据,观察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确诊率及对照组假阳性率.结果:实验组12导联心电图确诊率95.5%,对照组假阳性率为8.6%.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头胸导联心电图,确诊率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指导,值得采用.

  • 急诊直接介入和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分析

    作者:范书华;史景卫;杜建英

    目的:分析急诊直接介入和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急诊直接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溶栓后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TIMI2级及以上发热血流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MB峰值、PCI中慢血流或无复流情况差异明显(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后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与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效果不相伯仲,在没有条件直接介入治疗的患者,溶栓后介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方式.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胡松花

    AMI(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后出现的冠脉供血减少、中断等,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性坏死.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骨疼痛、发热及心电图改变、心肌酶水平增高等,严重者会引起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救治的关键在于尽快再通冠状动脉和重建血运、挽救濒死心肌细胞、阻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保护心肌泵功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因此AMI临床救治中重要的就是早期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PTCA(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CABG(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等,其中溶栓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良好、价格便宜等,现已成为标准的AMI治疗治疗手段之一.

  • 急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28例护理分析

    作者:杨晶;范芳;陈志胜

    目的:探究急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方法:挑选2016年-2017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名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调查,利用介入医治方法.结果:128名患者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治,后都痊愈出院.结论:伴随着急诊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适用范围推广,护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充足的术前准备,是防范和降低并发症、提升手术成功几率的核心保障.

  •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分析

    作者:冯云红;王冬;石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8月我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完成血运重建的1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17例未完成血运重建的为对照组.两组34例患者自愿接受治疗早期再行心肺运动试验,记录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4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均未发生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氧阈时摄氧量(AT时VO2)、峰值摄氧量较正常值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无氧阈时摄氧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用力肺活量下降的现象,观察组峰值摄氧量和用力肺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全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运动耐量优于未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从峰值摄氧量和用力肺活量可以体现;心肺运动是一种客观性强、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定量有效的方法.

  • 非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史同霞;王学华

    目的:比较分析非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以便二者有所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2002年3月—2017年3月期间诊断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有无S T段抬高分为两组,其中非ST段抬高型30例,作为观察组,S T段抬高型有3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大多合并糖尿病或者心绞痛病史;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末峰间隔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容易发生在糖尿病群体中,大部分患者既往有反复发作心绞痛病史,对非ST段抬高型与ST段抬高型两种情况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临床及时诊治心肌梗死.

  • 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曹燕清;覃月爱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患者,组间两项评价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预防性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岳志泉

    目的:探讨通过对52例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采取胺碘酮患者的应用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中心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采取静脉注射胺碘酮进行预防性应用,对照组26例,采取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恶性的心率失常率,死亡率以及除颤使用率等几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的心率失常率,死亡率以及除颤使用率分别为19.2%,11.5%,7.7%,均低于对照组的53.8%,30.8%,23.1%,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预防性应用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预防,在临床上有确切的效果,能明显降低除颤的使用率,提高患者生存的几率,值得在急救过程中推广.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

    作者:王文亮;陈少敏;夏萌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NF)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急诊P C I术后无复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依据是否应用I A B P治疗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天(d1)、3天(d3)、5天(d5)的血浆B型利钠肽(B N P)水平,以及术后10天(10d)、3个月、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 V D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治疗组术后d3、d5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0d、3个月、6个月的LV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治疗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的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治疗可促进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并能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 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及D-二聚体联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作者:戈瑛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辅助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8例(AMI组),诊断为胸痛、胸闷的患者84例(CPCD组),另选同期普通患者65例(对照组),对三组均进行血浆D-DI、cTnI及CKMB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AMI组血浆D-DI、cTnI及CKMB水平明显高于CPCD组和对照组(P<0.05),CPCD组血浆D-DI、cTnI及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 M I组c T n I、C K M B及D-D I其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3%、53.4%、89.8%,很明显是略高于CPCD组及对照组(P<0.05),且AMI组cTnI的阳性率高于D-DI(P<0.05).AMI组cTnI、CKMB及D-DI单独检测时,其灵敏度分别为88.89%、89.13%、84.62%,特异性分别为90.36%、92.50%、63.30%,而三项联合检测时灵敏度和特异性为97.11%和94.20%.cTnI、CKMB、D-D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817和0.814.结论:联合检测血浆D-DI、cTnI及CKMB明显提高了AMI早期的诊断率,对AM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鹰

    目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在接受急诊治疗期间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82例,将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组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急诊救治期间不良事件例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期间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诊救治期间仅有2例不良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9例,差异显著(P<0.05);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期间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2.7%,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在接受急诊治疗期间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干预,可以迅速控制症状,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赵绮华;管葵芬;谢佩玲

    目的:探讨时限性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科救治停留时间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为对照组,2016年1月-12月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54例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救治的停留时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对照组停留时间为40.91±21.83分钟,实验组为30.29±14.78分钟,两组患者急诊救治停留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时限性绿色通道服务流程进行管理,能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进一步提高绿色通道救治的高效性.

  •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晓敬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和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照入院日期尾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所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

    作者:韦剑萍

    目的:对比分析实施急救护理服务措施与常规护理服务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护理方法不一样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日常护理服务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实施急救护理服务措施,根据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治病费用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记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对比.结果:与常规组患者比较后,实验组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服务措施不但可以显著的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同时也可以减少其住院的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措施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25388 条记录 1269/1270 页 « 12...12621263126412651266126712681269127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