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舰载保存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相关参数影响的研究

    作者:史大川;李燕;姚雪;石磊;刘伟;郝珍珍;韩颖;刘敏霞;王东根;郑长青

    目的 研究舰载保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参数的变化.方法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于出海前1 d,随机采集和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0人份(2 U).每份血液分别取样,检测相关参数,作为航行前数据.然后每份血液等分为二,标记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储存于实验室和医疗船储血冰箱,于航行第21天取样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 ①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航行前,红细胞数量两组间与航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而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较显著(P=0.002);②两组的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均高于航行前,红细胞压积在两组间与航行前比较变化大(P=0.015),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差异不明显(P=0.051);③两组的RDW-SD和RDW-CV均大于航行前, RDW-SD在两组间与航行前比较变化大(P<0.001),而RDW-CV差异不明显(P=0.528).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海上保存过程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RDW-SD和RDW-CV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大.远航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相关参数有一定影响,但与常规储血冰箱(4 ±2)℃保存的变化趋势仍较一致.

  • 长航对舰载保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史大川;姚雪;石磊;李燕;刘伟;孙伟杰;韩颖;刘敏霞;王东根;郑长青

    目的 探讨和研究海上航行对舰载保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变化.方法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于出海前1 d,随机采集和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0人份(2 U).每份血液等分为两份,标记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于长航第1、3、5、7、14、21天取样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①总蛋白(P=0.235)和白蛋白(P=0.119)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两组的总蛋白(P=0.825)和白蛋白(P=0.83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肌酐(P=0.001)和尿酸(P=0.001)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变化比较显著;两组肌酐(P=0.643)和尿酸(P=0.92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总胆固醇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P=0.354),而甘油三酯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变化比较显著(P=0.005);两组的总胆固醇(P=0.959)和甘油三酯(P=0.9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乳酸脱氢酶(P<0.001)、羟丁酸脱氢酶(P<0.001)和肌酸激酶浓度(P<0.001)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乳酸脱氢酶(P=0.759)、羟丁酸脱氢酶(P=0.528)和甘油三酯(P=0.9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对渗透压(P=0.968)和葡萄糖浓度(P=0.406)影响不明显,两组的渗透压(P=0.569)和葡萄糖浓度(P=0.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4~5级海况条件下,长航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与常规储血冰箱(4 ±2)℃保存的主要生化指标结果变化仍比较相近.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海上血液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两种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高旭蓉;马丽;张颖;刘娜;马祖轩;纪宏文

    目的 比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注后的效果分析.方法 连续入选889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将需要输血的患者(643例)随机分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简称去白组,322例)和悬浮红细胞组(简称悬红组,321例),未输血的患者归为未输血组(246例),去白组患者只接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悬红组患者只接受悬浮红细胞的输注.对比3组患者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WBC、Hb,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术前一般资料去白组与悬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白组和悬红组比较,未输血组患者年龄小、体重大、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输注量去白组与悬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未输血组[(26.7±9.5)h]、去白组[(38.9±39.5)h]、悬红组[(48.7±66.1)h]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ICU停留时间未输血组[(1.7±1.1)d]、去白组[(2.6±2.0)d]、悬红组[(3.0±3.9)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输注悬浮红细胞相比,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 悬浮红细胞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溶血率在贮存期的比较

    作者:刘延玲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同等离心条件下储存中的溶血率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该站收集的90袋每袋200 mL的血液,随机分为3组,悬浮红细胞组(3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I组(30袋)、去白悬浮红细胞II组(30袋),将其3组分别放置4℃冰箱内28 d,分别7 d、14 d、21 d、28 d分别取样检测溶血率。结果悬浮红细胞组溶血率分别是7 d(0.59±0.02)、14 d(0.11±0.07)、21 d(0.13±0.08)、28 d(0.21±0.11);去白悬红I组7 d(0.14±0.09),14 d (0.20±0.13),21 d(0.24±0.14%,28 d(0.10±0.22);去白悬红 II 组7 d(0.10±0.06),14 d(0.21±0.10),21 d(0.32±0.16),28 d(0.41±0.18)。结论红细胞溶血与血液在去白过滤的分离中受损有关,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溶血率小于0.8%范围内可以用于临床使用。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输血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红细胞,观察组则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 P<0.05。结论使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值得提倡。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查标准的建立和可行性分析

    作者:关波

    目的:探讨建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查标准并分析其可行性。方法首先确认本血站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方法,推导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范围,然后进行随机抽样检查,通过统计学处理得到本血站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标准,并分析其可行性。结果通过实际检测和统计学计算,取99%的可信限值作为质控检查标准(表3),再进行倒推,为成分制备科室建立制备过程的容量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结论由于地域条件的影响(红细胞水平差异较大),制备规程的不同,各血站可以通过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制定自己的质控标准和制备过程标准,更好的保证血液质量。

  • 不同规格悬浮红细胞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标示量值探讨

    作者:袁介秋

    目的:对本站制备的不同规格的红细胞悬液及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容量的统计分析,明确制备的红细胞成分的实际容量,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同时为本市临床输血患者的液体出入量计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站2012年10月-2013年6月间制备的1单位、1.5单位、2单位的红细胞悬液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容量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ml、300ml、400ml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容量范围分别为320.2±31.0 ml,230±21.5 ml,151±14.9 ml,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范围分别为:282.8±20.5 ml,205.3±17.2 ml和130.2±11.5 ml,各值均与理论容量的上限接近,综合分析理论数据和实测数据,确定各容量标示量分别为310 ml、230 ml、150 ml及280 ml、210 ml、130 ml,血液容量在标示量的±10%内为该质控项目在控。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标准的制定

    作者:胡海军

    目的:制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标准。方法先通过计算拟制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值范围;再抽取一定数量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称重,通过公式计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实际值范围;后对理论值范围与实际值范围综合分析,终制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结果本站手工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标准,来源于400ml全血:350ml±40ml;来源于200ml全血:170ml±20ml。结论不同地区的血站可根据本地健康人群血细胞比容的参考范围、所用的采血袋、离心条件和分离血浆的方法等因素制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标准。

  • 自动法和手工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比较

    作者:张雪松;谭菲;王惟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法和传统手工法分离得到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质量,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分血制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CompoMat G5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法和手工法分离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得到悬浮红细胞和血浆产品.然后检测2种方法所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分布宽度、初次分离后的血浆质量、蛋白含量、单袋血液制备时间等参数,并对2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自动法和手工法分离得到初次分离后的血浆质量分别为(267.57±16.31)、(246.06±22.48)g(P<0.05),单袋血液制备时间分别为(66.66±9.01)、(162.33±22.00)s(P<0.05);其余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D0.05).结论:2种分离方法分离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产品均符合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但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可发现,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的成分血的产品质量和效率均优于传统手工法.

  •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去白细胞成分输血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郝英巧

    目的 观察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需输血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140例,按具体病情分为去白组76例和悬红组64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去白组,输注悬浮红细胞为悬红组,并以同期30例未输血老年食管癌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输血反应发生率去白组为3.95%低于悬红组的7.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去白组为7.89%明显低于悬红组的1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平均愈合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食管癌术后早期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减少输血反应,减少术后感染率,改善老年患者体质,提高输血疗效,值得临床选择使用.

  • 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唐海平;谭建国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128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老年肿瘤患者设为去白组,59例输注悬浮红细胞老年肿瘤患者设为悬红组,并以同期32例未输血老年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去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5.47%,悬红组为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较低;三组术后感染情况:去白组感染率9.4%,悬红组感染率33.9%,对照组感染率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去白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与悬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悬红组较长。结论: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对减少输血反应、术后感染,增强患者体质耐受,提高输血疗效均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与手工操作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探析

    作者:林建勤

    目的 :对比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与手工操作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质量.方法 :选取常州市中心血站提供的由无偿献血者捐献的200份全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与手工操作法将其中的100份全血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方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质量.结果 :在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浆时,初次分离后得到的血浆质量与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在用手工操作法制备血浆时初次分离后得到的血浆质量与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P<0.05.在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与手工操作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的浓度及血细胞比容相比,P>0.05.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时间均短于用手工操作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时间,P<0.05.结论 :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与手工操作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相当,但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浆的质量更好,且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血浆的时间更短.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生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尤兆雄;隋素琴;张瑞君;闫景刚;王倩

    目的 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1-)、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及葡萄糖(GLU)的水平变化,以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将20名无偿献血者所献的各400 ml全血在24 h内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均匀分装成5份,置于血液保存箱(4±2)℃直立保存.对分装剩余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即刻检测,作为0d数据;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分别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时测定项目并记录结果.将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测得的数据分别与0d测得的数据比较.结果 K+、LAC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的含量显著高于第0天(P均<0.01),LDH在贮存的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高于第0天(P均<0.01);Na+、GLU在贮存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低于第0天(P均<0.01);Cl-的含量在贮存期内无明显变化.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部分生化指标呈现不同变化.在临床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贮存期的血液,提高血液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对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及伤口愈合的影响

    作者:金花;刘亚欣;陈晓飞;高峰;陈婷;塔娜;荣瑾宇

    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去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96孔U型微板比色法用于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研究

    作者:刘向华

    目的 探讨一次性96孔U型微板比色法在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可靠性.方法 用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为200 mg/L的标准品制备成FHb含量不同的标本,再用722G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一次性96孔U型微板比色法测出不同OD值制成2条标准曲线,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同时用这两种比色法测量50个上清液样本得到相应OD值,再从对应的标准曲线中算出测量标本的FHb含量,同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FHb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所制备的2条标准曲线R2值分别为0.945和0.926,两种方法对50份标本测量的FHb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结论 一次性96孔 U型微板法比色在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是可行且可靠的.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风;李志;汪文华

    目的 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 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 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士3.12) 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分析

    作者:秦艳兰;谭少华;莫海英;叶柱江;何子毅

    目的 分析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合理输注红细胞剂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方法 收集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分析其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50袋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为(198±22) 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8%;血红蛋白含量(35.04±6.24)g,合格率92%:红细胞压积0.52±0.06,合格率92%;白细胞残留量(2.15±0.80)×106个/袋,合格率96%;储存期末溶血率(0.13±0.12)%,合格率100%.50袋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272±26) 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5%;血红蛋白含量(51.23±6.38)g,合格率96%:红细胞压积0.55±0.04,合格率100%;白细胞残留量(3.00±1.23)×106个/袋,合格率94%;储存期末溶血率(0.27±0.15)%,合格率100%.结论 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无论是1.5U还是2U,其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能满足临床输血的质量要求.

  • 60Co γ射线辐照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作者:肖乐宇

    目的 探讨60Co γ射线辐照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3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辐照组(n=15)和对照组(n=15),辐照组血袋经60Co γ射线辐照,对照组血袋未经60Co γ射线辐照,辐照后分别检测2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细胞外K+、Na+、游离血红蛋白(FHb)、三磷腺苷(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和pH值.结果 辐照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袋中的K+、Na+、FHb、ATP、2,3-DPG含量和pH值分别为(5.20 ±0.37)mmol· L-1、(140.22±0.05) mmol·L-1、(0.44 ±0.04)mg· L-1、(5.18 ±0.13)pmol· L-1、(3.34±0.30) mmol·L-和6.85±0.02,对照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袋中的K+、Na+、FHb、ATP、2,3-DPG含量和pH值分别为(5.00±0.40) mmol· L-1、(140.47±0.83) mmol· L-1、(0.42 ±0.08)mg· L-1、(5.22±0.06) μmol· L-1、(3.56±0.52) mmol·L-1和6.84 ±0.0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3、-1.67、-1.64、-2.02、1.77、1.82,P>0.05).结论 60Co γ射线辐照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无显著影响.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洗涤红细胞质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宁;毕晓琳;毕聪玺

    目的:通过对不同储存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以及溶血率的检测,了解去白悬红的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储存期1周(1 w组)、2周(2 w组)、3周(3 w组)、4~5周(4~5 w组)的去白悬红各10袋,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后立即(0 h)和(4±2)℃保存24 h取样测定其K+、FHb,并计算溶血率.结果:洗涤后0h,4组K+含量分别为(0.38±0.04)、(0.44±0.08)、(0.53±0.23)、(0.65±0.20) mmol/L,3 w组和4~5 w组明显高于1 w组、2 w组(P<0.05);洗涤后保存24 h,各组K+分别为(1.89±0.32)、(1.89±0.60)、(2.02±0.45)、(2.62士0.31)mmol/L,4~5 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但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无论是洗涤后0h,还是保存24 h,FHb、溶血率4~5 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而且4~5 w组洗涤红细胞保存24 h,FHb为(0.90±0.32)g/L,明显高于国标水平.结论:建议尽量避免使用保存期4~5 w的去白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而且制备好的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减少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的悬浮时间.

  • 不同储存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携氧指标的变化

    作者:张瑞君;鞠春梅;闫景刚;陈峰;隋素琴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三磷酸腺苷(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pH 的变化。方法:选择20例无偿献血者所献的各400 mL 全血,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均匀分装成5份。对血袋分装后剩余的血液样品即刻做 ATP、2,3-DPG、pH 检测,作为0 d 的结果;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分别在储存的第7、14、21、28、35天时测定相应数据并记录,并与0 d 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ATP、2,3-DPG、pH 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所检测的结果与0 d 相比较,pH 值在第7天差异就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P、2,3-DPG 在第14天后测得的结果明显高于0 d 测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3-DPG 下降速度较快,贮存末期的结果与0 d 相比,下降率达87.19%。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ATP、2,3-DPG、pH 随贮存期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地用血。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