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作者:王征;周志祥;梁建伟;张兴茂;胡俊杰;曾维根

    目的 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根治性D2切除术的212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3% (7/212),其中肿瘤大径≤2cm和>2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和7.5%;分化型与和分化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和7.1%;有脉管瘤栓和无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0%和2.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径>2cm、未分化型腺癌和脉管瘤栓是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直径≤2cm、分化型腺癌和无脉管瘤栓的黏膜内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可作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扁平癌前期疾病和黏膜内癌临床价值

    作者:钟芸诗;姚礼庆;许剑民;周平红;吴海福;徐美东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扁平癌前期疾病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1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83例行直肠ESD的术前活检资料(术前活检病理均证实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黏膜内癌),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83例中低位直肠(距肛缘7cm以下)病变52例,中位直肠(距肛缘7~12cm)18倒,高住直肠(距肛缘13-18cm)13例;痛灶平均直径(2.29±3.11)cm.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29)min,出血量(5~400)mL.病灶整块切除率85.5%(71/83).术中穿孔12例(14.5%),术中出血11例(13.3%),术后迟发性出血6例(7.2%),均通过保守治疗好转.83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31(15±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直肠癌前期疾病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残胃癌的内镜诊治

    作者:湛先保

    残胃癌是胃切除术后主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内镜定期复查仍是发现早期残胃癌的主要手段.与传统的内镜检查相比,新近研发的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超声内镜等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黏膜局部的细微改变,协助诊断,并指导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残胃癌检出能力.同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日臻成熟和广泛应用,也必将有助于提高早期残胃癌的内镜治疗水平.

  • 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探讨

    作者:盛圆;叶飞;吴海波;徐傲;张开光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成为部分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不同病理类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适应证仍有争议.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内镜下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325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结果:肿瘤直径>2 cm、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或混合型、存在溃疡、脉管浸润是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溃疡或肿瘤直径≤3 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均小于1%.肿瘤直径≤2 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为2.7%,其他未分化型和混合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8.6% ~22.2%).结论:临床病理因素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无溃疡或肿瘤直径≤3 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或可成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绝对适应证.

  • 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沈振斌;孙益红;王聪;方勇;王洪山;汪学非;陈伟东;刘凤林;沈坤堂

    目的 探讨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同期343例胃原发型黏膜内癌(其中Ⅰ~Ⅱ型275例,Ⅲ型68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男性30例(69.8%),60岁以下者23例(53.5%);溃疡位于胃体和胃窦者39例(90.7%),直径小于2 cm者26例(60.5%);癌变后23例为未分化型(53.5%),4例(9.3%)出现淋巴结转移.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中有4例病灶位于胃上1/3,而Ⅲ型黏膜内癌均位于胃中下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溃疡早期癌变与原发型Ⅲ型以及Ⅰ~Ⅱ黏膜内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术后中位随访57(16~98)月,5年总生存率为95.3%,与Ⅰ~Ⅱ型(97.4%)和Ⅲ型(94.5%)黏膜内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结论 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型胃黏膜内癌相似,预后良好,经根治性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 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何梦江;李全林;陈巍峰;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

    目的 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 =1.525,95% 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 =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 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作者:武育卫;彭贵勇;龙庆林;陈磊;李向红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方法 129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3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90例行外科手术.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浸润深度.结果 高频超声内镜显示上皮内癌30例,黏膜上皮层增厚,黏膜肌层形态规则;黏膜肌层癌42例,3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两层界限不清楚,黏膜下层形态规则,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黏膜下层部分稍增厚,形态规则;黏膜下癌57例,黏膜下层形态改变,变细8例,增粗6例,扭曲5例,不规则10例,部分中断12例,与黏膜肌层分界不清楚16例,固有肌层形态规则.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8例,黏膜下癌51例.高频超声内镜判断黏膜内癌特异性为92.2%(47/51),敏感性为87.2%(68/78),黏膜下癌特异性为87.2%(68/78),敏感性为92.2%(47/51),其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准确性为89.1%(115/129).结论 高频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陈世耀;徐美东;马丽黎;王萍;王红美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35例患者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1例,黏膜内癌1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3~87(62±12)岁.低位直肠(据肛缘7 cm以下)病变14例,中高位直肠7例,乙状结肠4例,肝区病变5例和盲升结肠病变5例.病灶直径2.0~8.5(2.4±2.3)cm.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14(中位数38)min,出血量5~400(中位数32)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35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3~23(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的价值

    作者: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世耀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SD治疗的57例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57例患者顺利完成了ESD,中位手术时间为55 min(25~95 min),中位出血量为74 ml(20~300 ml).其中39例患者整块切除肿瘤、18例患者分块切除肿瘤.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57),其中穿孔5例、出血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9/57),其中迟发性出血6例、胃食管交界部狭窄3例.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9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黏膜内癌;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黏膜内癌的18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癌.本组患者随访9~27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疗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