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霆;孟翔凌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发现使得幽门螺杆菌与肝胆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及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 MUG-Indole法快速检定大肠杆菌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作者:刘荣;张翼;王林;辛忠富

    目的:对我院自制的15种内服制剂做了大肠杆菌的快速检定。方法:用MUG-Indole(M-I)法对制剂的大肠杆菌进行检定。结果:自然污染的15种制剂M-I结果均为阴性;除复方莨菪片人工污染大肠杆菌的M-I试验结果为阴性外,14种制剂的阳性对照管试验结果均显阳性。进一步对复方莨菪片的处方成分分别做了试验,其结果是,氨茶碱对人工污染大肠杆菌的M-I试验结果显阴性;其它成分的M-I结果均显阳性。结论:14种制剂对M-I法均无影响;氨茶碱对本法有干扰。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重组表达及对黄芩苷的生物转化

    作者:周琪;窦同意;丁乐乐;曲明佳;翁仔淼;吴大畅;侯洁

    目的 构建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的重组菌株,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进而对黄芩苷进行生物转化获得黄芩素.方法 以E.coli K1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 扩增GUS基因,经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US,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对所得基因工程菌进行培养条件和表达条件的优化;后经分离纯化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以黄芩苷为底物进行酶法转化生产黄芩素,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经测序,扩增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GUS基因序列一致.经IPTG(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诱导表达后, SDS-PAGE分析获得分子质量70 kDa的单一蛋白条带,工程菌适培养条件为: 37 ℃、pH7.2、IPTG浓度0.6 μmol/L、诱导时间12 h.经过离心破碎、亲和层析、冻干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冻干粉.在该酶催化转化下,黄芩苷可转化为黄芩素,在40 ℃,pH 6.5,酶浓度60 μg/mL条件下,反应2.5 h,黄芩苷转化率可达72.5%.结论 成功构建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高表达菌株,并用于黄芩苷的定向水解制备黄芩素,为生物转化法生产黄芩素提供了新思路.

  • 肠道菌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翁仔淼;吕珊珊;葛广波;王平;侯洁

    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水解酶,其可催化多种药物及内源性激素的葡萄糖醛酸苷发生水解反应.研究显示肠道菌GUS可影响多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效应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如伊立替康、吲哚美辛等)的葡萄糖醛酸化产物可被肠道菌GUS快速水解为具有强毒性的苷元,后者在肠道局部累积可引发严重的胃肠不良反应.因此,肠道菌GUS已成为减缓伊立替康等药物胃肠不良反应的重要靶标之一,而开发安全、强效的肠道菌GUS抑制剂对于缓解临床药物引发的致死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综述肠道菌GUS的结构及功能、GUS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及肠道菌GU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酶解法与LC-MS-MS相结合研究灯盏乙素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储继红;张军;李长印;邹冲;刘芳;居文政

    目的:建立β-葡萄糖醛酸苷酶解法与LC-MS-MS法相结合测定人体血浆中灯盏乙素的苷元,研究健康男性单剂量口服灯盏花素分散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血浆样品经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甲醇蛋白沉淀,色谱柱为Agilent ZOR BAX SB C18(2.1 mm ×150 mm,5μm),运用乙腈-甲醇-水洗脱,多反应监测(MRM)灯盏乙素苷元([M - H]-,m/ z 285.0/136.8)和内标槲皮素([ M - H]-, m/ z 301.1/120.8)。12名健康男性单剂量口服灯盏花素分散片120 mg 后,采用该方法测定血浆中灯盏乙素苷元,使用DAS 1.0软件处理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灯盏乙素苷元在4.01~513.38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7.22%,提取回收率大于84.23%。12名健康男性单剂量口服灯盏花素分散片120 mg 后,以灯盏乙素苷元为检测对象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 (μg·L-1):159.97±58.14; AUC(0-19)(μg·L-1·h):1151.37±279.80;AUC(0- ∞)(μg· L-1·h):1194.13±264.51;Tmax (h):6.33±1.67;T1/2(h):2.83±0.60。结论建立的酶解与LC-MS-MS 相结合分析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灯盏乙素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检测在阴道微生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甍

    目的: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五项联合检测在阴道微生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接受健康体检的女性110例,采用传统方法对受检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pH、革兰染色及清洁度检查,并作阴道菌群分析;同时采用AV、BV五项联合检测进行测定.结果:110例受检者中传统方法检测阴道菌群正常42例(38.18%),阴道菌群异常68例(61.82%);阴道菌群异常的预成酶阳性率(除凝固酶外)均高于阴道菌群正常的预成酶阳性率(P<0.05~P<0.01).结论:AV、BV五项联合检测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其检测灵敏度高,结果较为准确,可作为临床快速筛查方法,更有效地评价阴道微生态情况.

  • 唾液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慢性牙周炎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满英;付云;刘瑜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水平,并与治疗后及健康人群对照,以期明确β-G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为牙周炎诊断及疗效监测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择18名慢性牙周炎患者,采集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全唾液并记录牙周临床指数;检测全唾液中β-G(比色法)水平,并分析与牙周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基础治疗后,牙周临床参数改善明显(P<0.05);(2)治疗前实验组唾液β-G活性水平(2.845±0.72,10-3U· mL-1)与健康对照组(2.24±0.31,10-3 U· mL-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平均牙周袋深度(r =0.485)、深袋数(r =0.540)、深袋构成比(r=0.598)之间明显相关(P<0.05);治疗后β-G酶活性水平(2.18±0.71,10-3 U· mL-1)明显下调(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唾液β-G活性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牙周炎状态及控制程度,该指标可为牙周炎诊断和疗效监测提供参考。

  • 母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的关系

    作者:孙雨;种红云;缪东幸;江淑芳;赵永辉;谭宁宁;杨瑞宁;颜世军;胡青华

    目的探讨母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BMJ)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BMJ患儿停母乳,改配方乳喂养3 d,后继续哺煮沸后母乳(灭活乳)3 d.于哺配方奶前、哺配方奶3 d末、哺灭活乳3 d末,分别采集不同乳类和粪便,测定β-GD活性,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1.母乳β-GD活性为(87.60±44.67)U/mL,配方乳为(2.99±2.67)U/mL,灭活乳为(2.76±2.03)U/mL;母乳β-GD活性与配方乳和灭活乳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均<0.001);配方乳β-GD活性与灭活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于哺配方乳前、哺配方乳3 d末、哺灭活乳3 d末,测定粪便β-GD活性分别为(310 12±131.98)、(326.86±138.26)和(337.91±143 21)U/g,组间无显著差异(F=0.033 P>0.05).3.继续哺灭活乳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下降,无1例出现反弹.结论1母乳β-GD不是肠道内β-GD的主要来源,可能与BMJ发生关系不大.2.母乳中的一些加热可灭活因子可能与BMJ发生有关.

  • 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作者:宋敏;吴杰;王萍;黄晓东

    目的 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方法 对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实验组)91例和(对照组)84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采用酶学比色法检测胆汁内、外源性βG含量. 结果 (1)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与对照组患者外源性βG比较无明显差异,然而内源性9G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类型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胆红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患者胆汁中内源性9G表达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源性βG表达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内源性βG的表达上调可能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β-葡萄糖醛酸酶前药对βG基因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的作用

    作者:戴辉;窦科峰;李开宗;陈勇;岳树强;侯小娟;仇凯;陈志南

    目的 探讨βG基因/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前体药系统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βG,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其转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检测其表达及β-G前体药对转基因细胞的增殖阻断作用。结果 经G418筛选后的阳性细胞克隆,为高表达βG的胆管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原位杂交等证实了pDOR-βG在转基因细胞中的表达;四唑蓝(MTT)比色试验测定β-G前体药对QBC939-pDOR-βG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β-G前体药浓度为0.292 g/L时,其抑制率为67.6%。QBC939-β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βG基因/β-G前体药系统是一种新的自杀基因系统,可作为胆道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希希;刘亚妮;师少军

    目的:综述β-葡萄糖醛酸苷酶结构、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相关文献报道,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β-葡萄糖醛酸苷酶晶体结构由三个不同的结构域组成,其基因突变中常见的为错义突变,会造成相应酶活性改变,从而引发黏多糖贮积症Ⅶ型等系列病变,对其在抗体导向酶解前体药疗法、酶替代疗法等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结论: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为人体重要酸性水解酶,可发生多种基因突变,其在医药领域及疾病诊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 黄芩素在正常及早期肝纤维化模型小鼠体外肝、肠微粒体中Ⅱ相代谢差异

    作者:李雪;李力;黎赛;刘湘

    目的 考察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肠微粒体对黄芩素体外葡萄糖醛酸化代谢影响和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小鼠每周3次灌胃20% CCl4油溶液,持续6周,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和AST,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HA,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α-SMA评估肝纤维化模型.检测正常和肝纤维小鼠肠道内容物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同时建立小鼠肝、肠微粒体孵育体系对黄芩素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的酶促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评估其代谢动力学类型,并对比在正常和肝纤维化模型中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结果 经过6周CCl4诱导后,模型组的血清、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素在小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方式符合米氏方程,而在肠微粒体中属于底物抑制型.与正常组相比,黄芩素在肝纤维化后的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速率要显著提高(P<0.01),而在肠微粒体中则相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肝纤维化后肠道菌群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肝纤维化状态对葡萄糖醛酸苷转移酶等Ⅱ相代谢酶的活性带来显著的改变,这值得我们关注肝纤维化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特征和临床疗效,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 柴胡疏肝散对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

    作者:陈建林;陈锦锋;韩宇斌;邓健敏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胆气郁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ERCP取石治疗,治疗组予ERCP取石联合柴胡疏肝散中药治疗.留取ERCP术中及术后第3天、第7天鼻胆管引流出的胆汁,检测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ase)活性、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钙离子(Ca2+)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胆汁成分与术中比较,2组TBA含量均升高,β-Gase、TBil、DBil和Ca2+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治疗组TB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β-Gase、TBil、DBil和Ca2+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改善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分,从而有效预防结石复发.

  • 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黄满英;付云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是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主要来源于多形核白细胞,是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大分子蛋白聚糖降解的酶原之一,直接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由于该酶与肿瘤的转移能力和炎症活动状态密切相关,故近年来其检测技术和研究意义备受关注.笔者下面主要就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水平与牙周炎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实际意义作一综述.

  • 酶解法结合HPLC测定鸢尾苷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作者:华晶;李雪;唐仕炜;王凌;蒋学华

    目的 采用酶解与HPLC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灌胃鸢尾苷后,小鼠组织及血浆中的鸢尾黄素及其II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浓度,并研究其组织分布.方法 生物样品经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用乙酸乙酯萃取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Shimadzu VP-ODS(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2%乙酸溶液(44:10:46),流速1.0 mL· 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66 nm.予小鼠灌胃鸢尾苷,检测酶解前、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鸢尾黄素在组织匀浆样品中,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及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结论 所用的酶解与HPLC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鸢尾黄素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给予小鼠灌胃鸢尾苷后,游离态和结合态鸢尾黄素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且AUC0→∞大小的顺序为肾>肝>肺≈脾>心.

  •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转染的人肾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作者:邵晨;秦卫军;温伟红;张磊;王禾;秦荣良;袁建林;邵国兴

    目的:建立高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下简称βG)基因的肾癌细胞模型,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βG,并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其转入人肾癌细胞株GRC-1中.用mRNA打点杂交和Western blot,鉴定其转录与表达水平,并通过光镜、电镜及细胞增殖周期检测等方法,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在mRNA与蛋白水平证实,转染细胞内有βG基因的高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转染细胞中的溶酶体、内质网丰富,细胞微绒毛及突起增多,但转染前后肾癌细胞GRC-1的周期及生长情况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βG基因导入人肾癌GRC-1细胞后,获得生物学特性稳定βG基因高表达的肾癌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DOX-GA3对βG转染人肾癌GRC-1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作者:张世睿;王禾;秦卫军;刘贺亮;温伟红

    目的: 建立高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基因的肾癌模型,并观察βG前体药葡萄糖醛酸化阿霉素(DOX-GA3)对βG转染人肾癌GRC-1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方法: 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已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入肾癌细胞株GRC-1,用基因组PCR扩增,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鉴定其转录和表达水平,分别用MTT及细胞计数法检测βG阳性细胞对DOX-GA3的体外敏感性和旁观者效应. 结果: 经G418筛选后的阳性细胞克隆,在DNA和蛋白水平证实了转染细胞内有βG基因高表达,100 μmol/L DOX-GA3作用于亲本细胞3 d,生存率为82%,但可杀死全部转染细胞,IC50GRC-1/βG为1.24 μmol/L,而IC50GRC-1为100 μmol/L以上,将转染细胞和亲本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时,转染细胞占20%,有80%的细胞被杀死. 结论: 建立了稳定的βG基因高表达的肾癌模型. DOX-GA3对转染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随时间延长和剂量增加作用增强,并显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

  •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杨红;辛晓燕;秦卫军

    目的: 将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基因转入卵巢癌细胞系3AO,建立高表达βG的卵巢癌细胞模型,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cDNA3.1-βG,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其转入人卵巢癌细胞株,用mRNA打点杂交、Western Bloting鉴定其转录与表达水平,并通过检测细胞生长、增殖及形态学的变化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转染阳性细胞,在mRNA与蛋白水平证实转染细胞内有βG基因高表达; 但转染前后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周期分析无显著性差别. 结论: 用脂质体介导法将βG基因在体外转染人卵巢癌3AO细胞,经鉴定获得了生物学特性稳定的βG基因高表达的卵巢癌模型.

  • 大肠癌组织中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3与β-葡萄糖醛酸苷酶表达的意义

    作者:黄知果;孙维佳;何剪太;张阳德

    目的:通过观察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3(Galectin-3)与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临床新鲜标本,其中包括15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及83例大肠癌组织中galectin-3和β-G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两种蛋白的表达相关性分析. 结果:Galectin-3和β-G蛋白在浸润程度深、分化程度低及Dukes分期较晚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浸润程度浅(0.15±0.03 vs 0.16±0.05, P=0.02)、分化程度高(0.15±0.012 vs 0.16±0.03, P=0.03)及Dukes分期较早(0.18±0.06 vs 0.17±0.05)的大肠癌组织(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和β-G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8,P<0.01). 结论:Galectin-3和β-G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甘草酸的选择性水解及其与唾液酸形成分子复合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桂玲;赵全义;段瑞哲

    目的 探讨甘草酸的选择性水解以及甘草酸的药理作用机理.方法 从禽类动物肝脏中提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对甘草酸进行催化水解,用差热分析及光谱法研究甘草酸与唾液酸之间形成分子复合物的特征.结果 甘草酸可高效选择水解为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同时甘草酸与唾液酸可在溶液中形成分子复合物.结论 从禽类动物肝脏中提取β-葡萄糖醛酶水解甘草酸是制备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为研究甘草酸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依据.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