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崔玲;那剑;秦永文

    目的 比较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RSVA患者22例,介入封堵治疗10例(介入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手术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封堵器有无移位、肺动脉压变化及心功能状态.结果 介入组均完全封堵;与术中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例.手术组完全封堵率为91.67%(11/12);术后出现较大的残余分流和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各1例.两组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右心衰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溶血和死亡等.结论 介入封堵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与外科修补疗效相当,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215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心电图改变分析

    作者:罗宇萍;罗素群;刘树均;张伟强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ASD)患者80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10例以及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25例.全部患者均接受经皮导管封堵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ASD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高于术前,但是术后7 d或14 d或1个月消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电轴右偏发生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者术后3 d的RBBB和左前分支(LAH)发生率高于术前,但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左偏出现较术前多,半年基本恢复正常;PDA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左心室肥厚(LVH)发生率低于术前(P<0.05);PDA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电轴左偏发生率低于术前(P<0.05);ASD、VSD和PDA患者术后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手术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封堵术的开展会有效减少患者电轴右偏和RBBB的发生,同时会在手术完成后的3 d内增加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PDA封堵术的开展不会增加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可有效减少LVH和电轴左偏的出现.

  •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的心脏CT与经食管超声评估对比研究

    作者:宋会军;张戈军;徐仲英;郑宏;胡海波;金敬琳;李世国;吴文辉;徐亮

    目的:探讨心脏CT血管成像(CTA)在评估房间隔缺损(ASD)方面的精确性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已行ASD封堵术或手术修补的中老年患者63例资料,男性18例,女性45例,年龄50~77岁,平均(56.9±5.8)岁,患者均于术前行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TEE)检查,并常规行CTA检查以除外冠心病.在GE工作站上行ASD三维(3D)重建,以CT横断面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缺损大小及边缘长度,与TTE及TEE对比,并总结其他重要影像学表现.结果:在缺损大小方面,CTA与TTE及TEE分别相差约4.48 (3.28~5.76) mm和1.98 (0.94~3.03) mm;CTA与TTE及TEE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后者相关性强;在房间隔长度及缺损边缘方面,除下腔侧边缘外,CTA及TEE测量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所测下腔侧边缘长度较TEE测量值约>2.2(1.35~3.08)mm; 15例患者因CTA提供重要解剖信息而改变治疗方案,其中1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于介入封堵ASD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结论:对于拟行ASD封堵术的中老年患者,术前心脏CT检查可准确测量缺损大小及边缘长度,且在评估下腔侧边缘方面可能优于TEE.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患者行心脏CTA检查的临床因素与价值

    作者:宋会军;徐仲英;蒋世良;赵世华;吕滨;张戈军;凌坚;郑宏;金敬琳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有症状患者行心脏CT随访的临床因素及价值.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行CT检查的53名患者依年龄分为两组,组A,年龄>40岁,组B<40岁,分析患者行心脏CT检查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症状、CT检查目的,CT检查结果等,进一步归纳患者行心脏CT检查的适应证及临床价值.结果 共53例患者(男21,女32,平均年龄48.52,范围19-72岁);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患者行心脏CT随访的临床因素主要为胸闷、气短及心悸,患者均常规行心电图、经胸超声及X线平片复查,不能明确诊断,需进一步除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7/53)及肺动脉栓塞(9/53);少数病例旨在评估术后异常心前区不适(3/55)及射频消融前评估肺静脉及除外左房血栓等(4/53).CT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肺动脉扩张征象.此外,A组42例患者中,9例患者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例患者检查出并存其它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例,肺静脉异位引流、多发房间隔缺损各1例.B组11名患者中,3例评估术后心前区异常不适者,分别显示封堵器形态或位置异常.A、B两组虽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73),但检查目的及结果不同.结论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的临床症状须慎重对待,心脏CT检查能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解剖学信息,有效弥补常规复查手段的不足.

  •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选择失败患者术前心脏CT血管造影资料再分析

    作者:徐秋霞;金敬琳;宋会军;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

    目的 对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选择失败患者的术前心脏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再分析,寻找封堵器选择失败的可能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曾经更换封堵器且于术前行CT 血管造影检查的40例成年患者,再次分析其术前CT血管造影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将其分为4级:优(Ⅰ级),良(Ⅱ级),不良(Ⅲ级),差(Ⅳ级).重新测量缺损大小,利用标准测量方法确定缺损长径与短径及等效圆直径,并与术前CT报告上缺损测量结果及成功封堵后封堵器腰部直径(参考标准值)对比.结果 共40例患者术中曾更换封堵器,其中38例术中更换封堵器后手术成功,2例转外科手术修补.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Ⅰ级者1例,Ⅱ级者17例,Ⅲ级者13例,均为冠状动脉三阶段注射模式;Ⅳ级者9例,其中肺动脉扫描模式2例,主动脉扫描模式l例,冠状动脉扫描模式下多发缺损4例,2例心腔内CT值过低,缺损大小无法测量.对于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为Ⅰ~Ⅲ级能满足基本缺损测量且成功行介入治疗的29例患者,标准化测量值与术前CT报告测量值对比,差值为(3.74±5.32)mm;将标准化测量值和术前CT报告测量值分别与参考标准值相比,前者与参考标准值的差值更小[(-3.51 ±2.68)mm],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0.94,P<0.05).结论 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CT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质量及测量方法不规范是影响房间隔缺损评估的一项因素,规范化的CT血管造影检查及测量能有效避免术中更换封堵器.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

    作者:蒋世良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初期,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封堵器由于存在设计及功能方面的缺陷,致疗效欠佳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该技术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通过不断改进,不但扩大了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提高了成功率,而且降低了迟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可吸收VSD封堵器的开发研制,3-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等,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作者:秦永文;赵仙先;吴弘;郑兴;丁继军;曹江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作者:张玉顺;李寰;代政学;王垒;张军;李军;王晓燕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使用安全,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 心导管术后经皮动脉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俊;马业新;曾和松;肖建民;邱旭光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口采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6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穿刺口人工压迫止血组(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36例,冠状动脉成形术46例)和血管封堵器止血组(114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52例,冠状动脉成形术62例),观察止血时间、并发症及成功率.结果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法比较,止血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减少,成功率相当.结论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广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手术后股动脉穿刺口的处理.

  •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196例疗效评价

    作者:秦永文;赵仙先;郑兴;丁继军;曹江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9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88例,女108例,年龄2~56岁,平均17.17±12.00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5mm,平均(4.94±2.23)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月、6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196例中,19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4%.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7mm,平均4.76±2.96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20mm,平均6.68±2.76mm.未成功的5例中,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室间隔缺损处,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而放弃封堵治疗.180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11例示少量残余分流,1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8例残余分流消失,其余3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5例和12例,2例并发-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随访期间未恢复.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到左肺下动脉1例,经圈套器取出,并继续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5~60min,平均13.17±7.68min,操作时间39~160min,平均59.48±18.18min.随访1个月~2年,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形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 CT三维容积测量技术在评估房间隔缺损大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宋会军;蒋世良;吕滨;张戈军;侯志辉;徐仲英

    目的 比较两种实用CT三维容积测量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大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成功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以除外冠心病,并于术后第2天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将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进行三维容积重组,分别用CT横断序列辅助测量技术(CTAS)及CT内镜辅助测量技术(CTYE)测量房间隔缺损的长径与短径,并利用椭圆的等效圆转换公式D=√b4/a2+ a2-b2推算等效圆直径D值,作为两种测量方法所得CT三维容积测量值;在侧位X线胸片上测量封堵术后封堵器的腰部直径(POS),以此作为房间隔缺损直径测量的参照标准.用t检验分析两种CT三维容积测量方法测得的ASD直径测量值,用Pearson检验分析二者与金标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术中使用封堵器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TAS测量值与CTVE测量值长径之差为-9.05 mm(t=-6.60,P<0.05),短径之差为-4.86 mm(t=-4.39,P<0.05),等效圆直径之差为-7.65 mm(t=-6.40,P<0.05).CTAS测量值[(22.48±5.59) mm]与POS测量值[(27.07 ±6.83)mm]之间呈正相关(r=0.94,P<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14X+ 1.39(R2 =0.87,P <0.05),CTAS测量值与封堵器(ASO)型号之间呈正相关(r=0.88,P<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02X +6.84(R2 =0.78,P<0.05);CTVE测量值[(30.13±9.27) mm]与POS测量值之间相关性差(r=0.41,P<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30X+ 17.94(R2 =0.17,P<0.05).结论 CTAS可准确测量房间隔缺损大小,CTVE可直观评估房间隔缺损的位置与形态,二者结合,可全面评估房间隔缺损并指导封堵器的选择.

  • 经胸超声和X线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选择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樊文峰;张源祥;何小梅;赵丽娜;王玲;张密林;王震;解启莲;张立建;管萧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伞)选择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TTE常规两切面和X线对268例VSD缺损的测量,以及伞释放后腰径的测量,将TTE和X线所测缺损与选用的封堵器大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268例VSD均封堵成功,TTE五腔切面与X线测量缺损数值为接近(P>0.05).TTE与X线测量伞腰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X线测值较准确.通过TTE两切面及X线对缺损的测量,得出伞号与缺损之间的相关公式(P<0.05).结论 TTE和X线在VSD封堵器选择中互为补充,均发挥重要作用,以回归公式指导封堵器选择准确可靠.

  • 脉搏

    作者:雒树东

    1 触模脉搏的意义通过触摸脉搏可了解人体循环和心脏节律的状况.在进行操作心电图检查和实施心导管插入术之前,例行触摸脉搏可有助于诊断和确定心瓣膜疾病.在人体上半身触摸脉搏常用于了解循环或心脏输出的状态;在人体下半身触摸脉搏有助于评估动脉硬化疾病动脉血管系统的情况.触摸动脉搏动的部位多位于身体表浅处和深面有骨结构作为衬垫的部位.

  • 脉搏

    作者:雒树东

    1 触模脉搏的意义通过触摸脉搏可了解人体循环和心脏节律的状况.在进行操作心电图检查和实施心导管插入术之前,例行触摸脉搏可有助于诊断和确定心瓣膜疾病.在人体上半身触摸脉搏常用于了解循环或心脏输出的状态;在人体下半身触摸脉搏有助于评估动脉硬化疾病动脉血管系统的情况.触摸动脉搏动的部位多位于身体表浅处和深面有骨结构作为衬垫的部位.

  •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亭亭;张宏艳

    介入治疗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方法.该文系统阐述了先天性心脏病VSD介入治疗的发展过程,并就介入治疗的禁忌证、适应证、与传统外科手术各方面比较和并发症发生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促进对VSD介入治疗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

  • 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9例

    作者: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9例,先行心导管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瘘管的形态及引流情况,建立达到或通过瘘管欲堵闭处的输送轨道.6例瘘管窄处内径≤3mm的病例选用可控弹簧圈进行堵闭,3例内径>3mm的病例应用Amplazter动脉导管堵闭器进行堵闭.结果 8例堵闭成功,1例瘘管扭曲严重的病例堵闭失败而行外科手术.全部病例随诊2个月至3年,随诊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创伤性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

  • 062 心导管插入术的护理

    作者:刘鲁霞

    关键词: 心导管插入术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研究

    作者:朱巧平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0.7%~1.0%,估计我国每年有10万~15万各种类型的先心病患儿出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心病,部分患者可经导管封堵术治愈.本文旨在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对先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曹爱芳;李海燕;陈文瑶;宗永琴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 基于PFNET分析的国内与国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可视化研究

    作者:李一飞;沈建通;方婕;周开宇;魏明天;陈进;母得志;华益民

    目的 通过PFNET分析并结合可视化的方式,研究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结构分布,比较国内外该学科研究主题异同,寻找中国研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方法 2011年3月以MeSH词"heart defects,congenital","cardiac catheterization"在Medline数据库,以主题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导管插入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检索文献.确定英文核心关键词60个,词频90次;中文核心关键词53个,词频>20次.使用Endnote X4软件提取关键词,建立共词矩阵.进行PFNET分析确立主题结构,并根据主题分布计算外部链接强度.使用Ucinet 6.0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果 Medline和CBM分别命中文献3 000篇和1 015篇.成功建立国内外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结构图谱;国内外研究的进步均以临床治疗需求为原始驱动力;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主题较中国更为丰富,研究更为充分;中国的介入治疗研究相对较为独立,与外科治疗间合作较少;中国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结论 基于PFNET分析的可视化研究系统、全面和直观地揭示了国内外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发展态势,为相关临床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