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峥;吕路;胡芳

    目的 分析PICC拔管困难病例相关资料,对拔管困难的原因及风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拔管困难的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13 例实施了PICC造影+透视下PICC拔除术,7例全麻或局麻下静脉切开PICC取出术,1例上腔静脉右心造影、股静脉穿刺右心内PICC取出术.PICC拔管困难的可疑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液系统肿瘤及化疗、带管出院、感染、输血史、带管时长及D-二聚体水平.拔管困难的原因主要有静脉血栓,导管断裂,导管与血管壁发生粘连或导管局部位置出现纤维组织包裹,导管在静脉管腔变形或迂曲.结论 带管期间应严格实施导管维护和管理,定期监测D-二聚体,拔管前行常规超声检查,拔管中注意患者心理护理,以减少拔管困难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层次分析法在血液病患儿 PICC 导管脱出原因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王旭梅;张建祺;吴心怡;冯涛;陈芳娇

    目的: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儿童血液病患儿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原因。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在文献查阅和访谈的基础上制定儿童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脱出原因打分表,分别请11名在职护士和10名患儿家长进行打分,计算出两组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对指标进行排序。结果在前5位原因中,监管患儿的力度差C6,护士换药方法不规范C1,贴膜粘贴功能差C15,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贴膜松脱而脱管C9是两组一致认为的排列前4位的原因,而监管患儿的力度是首要原因。结论加强护士培训,选择合适的贴膜,加强血液病患儿家长对PICC导管脱出的防范意识,加强患儿的监管,减少置管侧肢体的活动,以减少患儿PICC导管脱出。

  • 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云美;姚丽萍;吕晓军;金瑛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行贵要静脉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行常规穿刺置管术,B组行床边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结果 A组穿刺短时间较B组短,穿刺长时间较B组长,A组均穿刺时间较B组短(t=2.75,P<0.05),平均手术完成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t=2.66,P<0.05);B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6.8%,较A组明显提高(x2=5.03,P<0.05).结论 床边超声引导应用于贵要静脉的PICC置管术,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徐敏

    目的 探讨输液港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92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PICC和输液港进行中心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患者使用PIC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输液方法的满意情况.结果 对照组使用PICC过程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5例、局部肿胀12例、导管堵塞14例和导管夹闭综合征11例,观察组使用IVAP过程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局部肿胀2例、导管堵塞3例和导管夹闭综合征1例;观察组使用IVAP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96%(8/409),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PICC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13.58%(52/383)(P<0.01).观察组患者对输液方法满意度评分为(28.55±5.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1.93±7.43)分(P<0.05).结论 使用IVAP与PICC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度更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1例高龄患者PICC拔管困难的护理

    作者:金琳琳;何炼英;钦晓英

    总结1例高龄患者PICC相关性纤维蛋白鞘形成致拔管困难的成功拔管过程.通过确诊纤维蛋白鞘形成及分析拔管困难原因,在PICC专科护士指导下,给予置管部位热敷、改变上肢体位、导管转动、尿激酶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成功拔除PICC导管.

  • 1例PICC置管多部位大面积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孙景云;刘冬妍;高薇

    1例乳癌术后患者应用化疗及辅助药物导致全身水肿,水肿消失后PICC置管侧上肢肿胀加剧,彩超检查示同侧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形成大面积血栓.该患者具备PICC置管所有高危因素,同时患者全身水肿掩盖并加重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

  • 老年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应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芳;赖云青;林海燕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的是经外周静脉(例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1].该技术主要应用在需要化疗或者肠外营养使用及长期输液的患者中,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一方面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另一方面减轻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2].为了进一步研究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我们选取100例老年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应用PIC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周健慈;朱成楚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PICC 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及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应用FMEA模式对PICC并发症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期间主要失效模式的RPN值、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置管期间观察组患者各主要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能有效减少PICC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在早产PICC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廖桂凤;罗顺莲

    目的 探讨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在早产PICC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且接受PICC术治疗的早产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家长参与护理模式.7d后对比两组患儿的置管情况、住院天数、体质量增长情况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7d体质量增长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比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出血和肿痛发涨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高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82.05%(P<0.05).结论对接受PICC术治疗的早产儿进行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干预,能够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心的建立与实践

    作者:赵兴扬

    通过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心,规范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形成既能服务于住院患者又能服务于门诊患者的新型多元化专科护理模式,提高疑难患者的置管成功率,解决了治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问题,使PICC置管以及相关维护服务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

  • 预见性护理对减少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作者:刘月

    一次性无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2],具有操作及维护简单、安全以及留置时间长等优点[3],但容易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因此在肿瘤患者置管期间应做好护理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中抽取68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 PICC置管患者个性化质量管理的应用

    作者:赵荣华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前端置入上腔静脉内的静脉置管术.这种静脉给药途径留置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适合于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长期静脉输液患者的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PICC的治疗效果显著[1].但是在应用中也发现PICC治疗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导管相关性感染、堵塞、移位和脱出等主要并发症,以及特别容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从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等.为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我科于2009年8月开始采取PICC置管患者个性化质量管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延续护理和家属同步教育对PICC患者自护能力和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关洁芳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和家属同步教育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自护能力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6月我院PICC置管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延续教育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延续教育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和家属同步教育干预.结果 常规组和延续教育组干预后自护理能力量表(ESCA)中健康知识、自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和自我概念等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延续教育组干预后ESCA量表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教育组遵医行为依从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教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和家属同步教育干预可有效改善PICC患者的自护理能力和遵医行为依从性,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与实践的现状

    作者:束寒玲;戴文君;李惠萍;洪静芳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以及实践现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规范 PICC置管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4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参加安徽省输液治疗护理进展培训班的201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 PICC置管前评估认知与实践的现况调查.结果100%护士认为 PICC 置管前评估有必要,其中89.1%护士认为 PICC 置管前评估非常有必要.有87.1%的护士报告其所在的医院在PICC置管前进行评估,但只有21.9%的护士非常了解置管前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中,血管条件、治疗周期、药物性质的评估率均达90%以上.记录评估结果的占71.1%,且记录形式不一.52.2%的护士是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或参加培训班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估.只有9.6%的护士知道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构建了PICC置管前评估实践指南及评估表.结论临床护士PICC置管前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不够理想,缺乏规范统一的评估内容、评估标准及记录形式.护理管理者应统一置管前评估标准,加大PICC置管前评估培训力度,为PICC规范置管提供质量保障.

  • 血液肿瘤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作者:沈国妹;王颖雯;茅蓓蕾;王雪莲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ral venous catheter,PICC)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07年5月在我院行PICC的血液肿瘤患儿108例,对发生的导管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结果 108例患儿发生导管并发症35例次,主要包括导管相关性感染11例次,机械性静脉炎8例次,导管滑脱7例次,穿刺点渗液6例次,导管堵塞3例次.结论 PICC置管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患儿反复穿利的痛苦,但如果使用或管理不当,发生的各种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加强对PICC置管的观察与维护,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长期输液患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余卓文;顾莺;张玉侠;黄瑛;沈国妹;胡晓静

    目的 分析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需中长期输液患儿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普通儿科病房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和消化科病房住院的符合PICC适应证且监护人同意PICC置管的连续病例,对置管原因、并发症、导管结局及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PICC置管患儿(其中1例为禁忌证置管)进入本文分析,男38例,女22例,年龄1月4 d至14岁.置管原因包括输注胃肠外营养(PN)45例(75.0%),静脉输液>6 d 9例(15.0%),可预计的外周静脉通道无可选择的风险6例(10.0%).导管实际留置时间(17.2±10.7)d,总留置时间为1 033导管日.2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23例次(22.3例次/1 000导管日).其中,导管异位7例次,导管堵塞6例次,静脉炎3例次,导管破/断裂3例次,误伤动脉2例次,静脉痉挛1例次,静脉回流受阻1例次.经原位治疗后18例次导管继续使用,5例次拔管.导管结局:计划拔管42例(70.0%),非计划拔管5例(8.3%),包括导管破/断裂、导管堵塞无法再通各2例,无法纠正的静脉回流受阻1例,带管转科/出院13例(21.7%).平均穿刺时间(68.2±43.5)min,PICC置管费用/住院总费用为7%.结论 普通儿科病房中长期输液患儿行PICC置管必要且可行,使用中需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儿童肿瘤的临床比较

    作者:李晨晨;胡明;褚珺;陈其民;蔡金晶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为安全、有效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 047例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肿瘤患儿,其中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436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61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近、远期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21.2% (98/463):近期并发症32例(导管末端位置异常10例,穿刺处机械性静脉炎17例,局部皮下血肿5例);远期并发症66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导管移位滑脱16例,导管渗漏断裂5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5.6%(34/611):近期并发症13例(血肿3例,误穿动脉9例,夹闭综合征1例);远期并发症21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3例,导管或泵体破裂渗漏3例,导管与血管壁粘连取出困难2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具有并发症少,安全耐用的优势.PICC则置入简便、无需麻醉,费用低,置入后能即刻使用的特点.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息儿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故对于儿童肿瘤患儿,应根据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 输液热敷贴预防PICC送管困难和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常娟;孙红娟;张红

    目的 探讨输液热敷贴在预防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管困难和机械性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 将96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置管前后使用输液热敷贴,比较2组患者送管困难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送管困难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输液热敷贴能够降低PICC送管困难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丽;任晓敏;郭瑾;俞晔

    目的 将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以期提高PICC导管头端的1次到位率.方法 将18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后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观察组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时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观察P波形态变化引导置管然后再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结果 观察组HCC导管头端1次到位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 (P <0.05);2周内2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1% (P<0.05).结论 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不仅可提高PICC导管头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医疗花费,而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 健康信念模式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作者:惠静;丘荣;陈金武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框架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使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除自我概念得分(9.32±1.73)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60)外,自护能力、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及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分别为54.76±3.24、7.42±1.21、23.45±1.99、7.33±1.24,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是提高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的重要理论模式,可依据此模式制定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引.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