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价值的探讨

    作者:鲁斌;于红刚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行内镜下治疗的78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14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 13例,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2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7例;比较并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平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EMR、EPMR、Pre-cut-EMR、ESD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23.9±7.9)min、(31.1±7.6)min、(24.7±6.5)min、(52.4±17.1)min,完整切除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7.7%、0%、22.2%,EPMR治疗复发率为7.7%,其余治疗方法无复发病例.[结论]EMR、EPMR、Pre-cutEMR、ESD均为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势,故临床上可根据病灶具体情况、本医院内镜设备及内镜操作水平并结合患者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定位下EMR及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尚日;李艳霞;沈磊;罗和生

    [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大径≤20 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大径>20 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 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25例

    作者:何辉;沈磊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侧向发育型息肉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后送病检,所有病例术后内镜定期随访.结果 25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直径2.5 ~6.0 cm,平均4.0 cm;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5 mim.1例患者术中发生穿孔,经钛夹缝合,1例因钛夹脱落迟发性出血再次行内镜下治疗成功.术后平均随访期9.5个月(3~12个月),创面完整愈合,无1例出现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术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朱浩;孙明军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大病变110 mm× 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V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 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

    作者:朱大磊;何玉善;肖宝星;颜冬梅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应用.[方法]对近4年诊断为LST的30例患者进行术前活检、超声内镜评估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分析术前术后组织病理、超声肠镜改变、术中操作技巧及并发症等.[结果]30例大肠ESD一次性完整切除28例、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3.3%,1例改为内镜下直肠无蒂型息肉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1例术中穿孔、因病变大改外科手术;手术时间25~120 min、平均80min,术中穿孔2例(1例使用钛夹缝合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1例转外科手术).术后复查行EPMR切除的1例复发,追加手术治疗.术后病理8例与术前不一致,其中2例合并癌变.超声内镜提示28例病变起源于黏膜层,内部高回声均匀,黏膜下完整,2例有低回声改变者病理提示部分癌变.[结论]对于≥2 cm的大肠LST,ESD具有切除彻底、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的优点,是一种治疗LST的安全有效手段.

  • 环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振;苏宏;吴冬;何小虎

    目的 分析环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拟实施手术治疗的LSTs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A组采用环周预切开EMR治疗,B组采用ESD治疗.对比两组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肿瘤整块切除率、手术前后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aP)、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病人的手术时间为(32.8±9.8)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3.0± 15.8)ml,B组分别为(57.3±11.4)分钟和(54.1±19.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病人的肿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的血清Cor、ACTH、NE、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A组病人的血清Cor为(116.1±19.4)ng/ml、ACTH为(31.6±5.9) pg/ml、NE为(0.30±0.11) ng,/ml、CRP为(5.93±2.21) mg/L,B组分别为(128.5±21.6) ng/ml、(36.1±7.2) pg/ml、(0.37±0.12) ng/ml和(7.65±2.58)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7.4±5.8)小时、排便时间为(58.3±9.3)小时、进食时间(38.4±6.9)小时;B组分别为(21.0±6.3)小时、排便时间(72.0±13.6)小时、进食时间(43.0±8.4)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其中术中出血1例、迟发性出血1例、肠穿孔0例,B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术中出血5例、迟发性出血2例、肠穿孔1例,A组手术并发症率低于B组(P<0.05).结论 环周预切开EMR与ESD手术治疗LSTs的效果基本相当,但是环周预切开EMR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出血少、引起的应激反应更小、术后病人的恢复更快的优势.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红平;周光群;刘雪梅;谢睿;狄连君;王海波;刘黔;周晏因;赵逵;庹必光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6年9月在外院及该院检查发现,并在该院拟行ESD的LST患者,其中老年组(≥60岁)53例,中青年组(30~59岁)37例,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病变形态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病变形态分型,老年人以结节混合型(LST-G-M)为主,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以平坦隆起型(LST-NG-F)为主,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it pattern分型,老年人以ⅢL型、Ⅳ型为主,青年组以Ⅱ型、ⅢL型为主,Ⅱ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好发于直肠,尤其以老年组明显,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是升结肠,其余均少见,左半结肠的发病率高于右半结肠;病理情况,老年组以管状绒毛状腺瘤为主,容易伴局部癌变,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LST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若老年人检查发现LST,排除手术禁忌后应及时行内镜下切除;ESD是治疗大肠LST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LST的治疗,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综合诊治临床体会

    作者:陈荣国;柳娟;何敏;黄妙兴;李志坚

    目的: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综合诊治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9例LST患者资料,根据患者肿瘤情况给予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分片切除术(EPMR)治疗,分析3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超声内镜(EUS)检出混合结节型17例、颗粒均一型27例、扁平隆起25例;病灶直径为10 ~ 50 mm,分布于黏膜层49例、下层黏膜受累20例;手术:外科手术7例、EMR 20例、ESD 19例、EPMR 23例,切除完整率76.81%,并发症率13.04%,复发率10.13%.结论:以内镜下EMR、ESD、EPMR术式治疗LST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其中,ESD病灶清除较彻底,复发率低,应用价值良好.

  • 结肠镜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切除的护理

    作者:闵小彦;陈晨;颜静;陈荣荣

    报道了2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治疗,进行单人操作结肠镜下切除术后护理经验.本组患者的25个病灶中均一次性成功切除,6例发生术中出血,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肠穿孔发生.认为术前要充分做好患者的肠道准备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治疗药品;术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操作,熟练掌握注射针和圈套器的使用技巧,及时观察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和不适反应,如腹痛、出血等;术后密切观察有无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饮食指导非常重要.

  • ESD联合EMR 治疗较大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9例诊治体会

    作者: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刘宇虎

    目的 探讨内镜下ESD 联合EMR 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我院确诊为LST 的患者9 例(9 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 ①9 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 ± 12)min,2 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 例为管状腺瘤,2 例为绒毛状腺瘤,5 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 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 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 联合EMR 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 超声小探头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术前评估的价值

    作者:朱大磊;何玉善;肖宝星;颜冬梅

    目的 探讨超声小探头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肠镜检查发现大于1cm的50例LST,超声内镜评估后,行EMR或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分析病变的超声特征及术后标本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50例大肠LST,肿瘤直径1.2-3.0 cm,平均2.0 cm.EUS下40例LST黏膜层高回声改变,内部回声均匀,黏膜下完整,8例黏膜层部分低回声改变,1例黏膜下高回声变窄,1例黏膜下出现断裂.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36例为管状腺瘤低级别瘤变,6例绒毛状腺瘤高级别瘤变,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高级别瘤变,2例黏膜下癌(追加外科手术),1例高分化腺癌侵及浅肌层.结论 LST术前超声小探头的回声特点,有助于判定病变性质和选择治疗方案.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sfrpl基因存在高甲基化

    作者:翟国栋;王新颖;龚伟;姜泊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途径的抑制基因(sfrp1、sfrp2、sfrp5)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隆起型腺瘤(PA)中的表达情况及甲基化状态.方法 运用半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52例LSTs和51例PAs组织标本sfrp1、sfrp2、sfrp5表达情况;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对3个抑制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LSTs组sfrp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比PAs组显著降低(P<0.05),但sfrp2及sfrp5 mRNA表达在LSTs组和PAs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LSTs组中的sfrpl基因存在高甲基化(P<0.05),sfrp2及sfrp5基因不存在高甲基化(P>0.05).结论 sfrpl表达缺失或下调在LSTs比PAs更常见,该基因高甲基化发生频率在LSTs也相应比PAs高,提示LST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s存在不同.

  • Wnt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吴杰;霍继荣;王东;汪春莲;吕梁

    目的 探究Wnt信号通路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LST特殊生长方式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 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6月10日期间确诊的LST 52例,按内镜形态学分,结节混合型37例,颗粒均一型6例,扁平隆起型5例,假凹陷型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Wnt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磷酸化GSK-3β,及整合素信号通路中的Paxillin、ILK在此52例LST及对照组15例突起性腺瘤(PA)中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中的表达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β-catenin在LST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的假凹陷型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均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ILK,在LST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在PA中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LST的假凹陷型,可能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镜分型的特殊发生机制;LST中,ILK对Wnt信号通路的表达上调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结肠镜下诊治研究

    作者:余剑波;秦艳芳;林进方;左江伟;梁红;张劲;李赟文;郭金彦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便血、腹泻等原因经本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LST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行黏膜下靛胭脂染色和放大内镜观察其大体形态及腺管隐窝开口类型,将上述内容与治疗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行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内镜下LST病灶大体型态分为颗粒型(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假凹陷型、扁平隆起型),其中颗粒均一型(40.5%)与结节混合型(42.9%)比例较高,镜下大体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7.6%.放大内镜观察隐窝开口类型以Ⅲ型(47.6%)与Ⅳ型(45.2%)为主,镜下隐窝开口类型在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定性方面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2%,在恶性及非恶性定性方面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5%.全部病例经内镜治疗病灶,切缘干净、出血少、无穿孔、创面愈合良好.全部病例术后均以复查肠镜等方式随访3至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依据LST内镜下大体形态及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断病理类型价值较高,内镜下手术治疗疗效可靠且安全.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与内镜治疗进展

    作者:林良兜;卢杰夫;李超芹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因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的腺瘤不同,癌变率较高,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并不低,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就其诊断与内镜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郑安斌;李艳霞;余世界;沈磊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ICE)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分型,及ESD治疗LST的疗效,术后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64例LST患者中,腺管开口Ⅱ型4例、ⅢL型35例、Ⅳ型20例、Ⅴi型5例。病理结果提示4例Ⅱ型患者均为炎性息肉,35例ⅢL型患者中管状腺瘤2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5例,20例Ⅳ型患者中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绒毛状腺瘤16例,早癌3例,5例Ⅴi型患者中绒毛状腺瘤1例,早癌4例。ESD治疗LST的术后安全有效。结论放大内镜诊断LS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 LST恶性程度高,可尽早采用ESD进行治疗。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彭学;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谢霞;廖忠莉;聂绪彪;鲜承宏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 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 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 (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 (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 (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41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付兰英;王雷;杨小军;赵晓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41例LST患者行ESD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切除病灶直径、整切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 41例LST行ESD治疗,手术操作时间:10~115(63.2 ±24.3)min,病灶直径:1.2~12(4.0±2.7) cm,整切38例(38/41,92.3%),术中穿孔1例(1/41,2.4%),术后穿孔1例(1/41,2.4%),术后出血2例(2/41,4.8%),术后直肠狭窄1例(1/41,2.4%).随访时间1~ 34(12.0±9.7)个月,残余灶1例,复发2例( 2/41,4.9%),治愈40例(40/41,97.6%).结论 ESD治疗LST的操作时间短、整切率高、复发率低.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泉;朱蓉

    结直肠普通腺瘤(PA)从1 cm发展为进展期肿瘤需要7~1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癌变率为50%~70%;而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可在3年内发展成进展期结直肠癌,且LST合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其本身的8.4%~52.5%.虽然LST较PA具有独特的病变形态、生长方式、生物学行为和癌变时间短、进展快、恶变可能性大等特点,但国内外关于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局限,主要集中在Wnt和整合素信号通路.现选择与LST发病为密切的Wnt/β-catenin通路,就其通路中的相关分子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C-myc和Ki-67等方面进行综述.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放大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刘晓岗;阳运超;周丽华;韩盛玺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对10例LST可疑病变行0.3%靛胭脂喷洒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以放大肠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作病理活检并与术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 10例LST患者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6例,扁平隆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4例,Ⅳ型6例,未发现Ⅴ型腺管开口.术后病理类型:管状腺瘤4例,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均伴腺体中一重度异型增生,其中1例合并粘膜内癌;绒毛状腺瘤1例,腺体重度异型增生,伴黏膜内癌.术前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3例.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并非少见.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有效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和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LST镜下形态以结节混合型多见,术后病理类型多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类型多为Ⅳ型.Ⅳ型腺管开口的病变也可合并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活检不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

46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