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超级细菌”的暴发暴露当前抗生素滥用危机

    作者:叶晓光;苏杞敏

    2010年8月,Kumarasamy等[1]报道,在印度、马基斯坦和英国分离出180株带有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除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仍敏感外,几乎对所有抗生素耐药。

  • 铜绿假单胞菌多黏菌素异质性耐药及联合药敏研究

    作者:许磊;季京淑;张慧川;史可人;王海萍;王燕飞;俞云松

    目的 明确多黏菌素(colistin)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异质性及体外联合药敏情况.方法 选择29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黏菌素等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群体谱分析方法分析多黏菌素敏感菌株的多黏菌素异质性,并分析部分菌株的杀菌曲线.采用棋盘法判断多黏菌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联合抑菌效应.结果 药物敏感性试验提示99.66%的菌株对多黏菌素敏感.群体谱分析提示异质性耐药菌株比例为35%(7/20株),具有异质性的菌株比例为20%(4/20株).联合药敏提示多黏菌素联合用药对异质性耐药菌株的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而对无异质性的菌株则主要表现为相加和无关作用.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的敏感性很高,但异质性及异质性耐药现象较为普遍.多黏菌素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对异质性耐药菌株的作用增强.

  • 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林婕;侯渊博;卢鸿;曹建明;陈栎江;孙瑶;周铁丽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3株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FK1149、FK1920和FK1934)和3株体外诱导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FK660R、FK713R和FK729R),通过PCR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包括pmrAB、phoPQ、mgrB、crrAB、mcr-1和mcr-2;采用PROVEAN平台预测耐药相关蛋白质的生物功能改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rH、pmrC、mgrB和pho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SDS-PAGE银染试验检测3株临床分离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中是否存在脂多糖(LPS)缺失现象;同时通过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是否存在耐药性转移的可移动性元件.结果 本研究检测到多黏菌素耐药株中存在PmrA(G53V)、PmrB(T157P和R256G)、MgrB(F44C)和CrrB(E189K)等多种有义突变,在FK713R和FK729R中分别检测到ISkpn14和IS5-like插入序列;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mcr基因;与对照菌株相比,所有临床多黏菌素耐药菌株和诱导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中pmrH和pmrC基因的表达量均增加,phoP和mgrB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变化;临床耐药株FK1149中存在LPS部分缺失.结论 本研究中,pmrAB或mgrB基因突变引起的LPS修饰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首次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可能与多黏菌素耐药相关的PmrA(G53V)、MgrB(F44C)和CrrB(E189K)突变.

  • 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研究进展

    作者:刘向君;吕媛

    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后一道防线",得到广泛关注.2015年国际首次报道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刷新了既往人们对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认知,对临床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冲击.自mcr-1发现以来,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mcr-1,遍布世界五大洲.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纷纷加强多黏菌素的管控,采用措施遏制mcr-1的传播和扩散.本文主要从mcr-1的结构特征、流行情况、分子生物学特点、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mcr-1的认识和防控.

  • 多重耐药的严峻形势下多黏菌素E 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马骏;陆晓晔;朱长清

    多黏菌素是一类有五十年历史的老牌抗生素,目前临床上 使用的有多黏菌素E(colistin)与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B), 两者存在交叉耐药性,而先前有文献报道多黏菌素B 毒性较高, 因此临床使用多黏菌素E 的经验较多.由于多黏菌素所使用的 年代较远,且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肾毒性与神经毒性), 20 世纪70 年代后该类药物的应用逐渐减少,因此目前其药理学 与微生物学性质仍然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 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联合药物敏感性研究

    作者:张雪云;褚云卓;陈佰义

    本试验选用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体外联合效应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多黏菌素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董春富;朱以军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4月从临床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99株鲍氏不动杆菌,按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分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和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并检测其对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等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99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89.3%),科室中以ICU为主,分离占37.5%;检出耐亚胺培南菌167株,占55.9%;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7.0%和97.6%,显示了高度的敏感性;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其他抗菌药物还有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65.9%),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15.0%.结论 多黏菌素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 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研究进展

    作者:徐虹;雷晓婷;赵丽华;史庆丰;刘聚源;王广芬;朱越燕;乔甫

    多黏菌素是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后防线;201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报道了由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不同于已经发现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mcr-1基因整合于质粒,而非染色体上,可以随着质粒的接合转移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多种细菌及动物宿主均能携带mcr-1基因.mcr-1基因还能与其他耐药基因共存于质粒上,产生多药耐药,引起临床患者的严重感染;目前,五大洲30多个国家相继报道检测到该基因,对全球抗菌药物耐药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食物链传播模式、环境和人群的流行现状、携带mcr-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暴发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提供参考.

  • 作者:

    关键词:
  • 多黏菌素肾毒性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陈迁;梁蓓蓓;李悦;牛卉;邸秀珍;储晓蒙;白艳;汶柯;刘旭

    目的 了解多黏菌素肾毒性的研究情况与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使用多黏菌素提供参考. 方法 以“polymyxin”、“colistin”、“colistimethate”、“nephrotoxicity”、“renal toxicity”和“多黏菌素”、“黏菌素”、“肾毒性”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多黏菌素肾毒性的文献.用Excel表对终纳入的文献建立评价数据库,记录文献语种、文献类型、发表年代、发文量排序前5位的国家和研究机构、载文量前5位的期刊、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分析有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热点,总结多黏菌素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结果 共纳入文献95篇,其中英文91篇,中文2篇,法文和葡萄牙文各1篇.论著82篇,综述13篇.首次发表多黏菌素肾毒性文献的时间是1952年.发表论文数量居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29篇)、希腊(12篇)、土耳其(8篇)、澳大利亚(6篇)、韩国(5篇).文献的高被引频次为156次.多黏菌素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和雾化给药.肾损伤多出现在用药后4~10d.主要临床表现为肌痛、无力、尿液颜色变深、血尿、蛋白尿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肌酐含量升高和肌酐清除率降低.出现肾损伤后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可恢复到用药前状态.多黏菌素肾毒性的发生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升高,随延长给药间隔而降低.多黏菌素肾毒性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及改变输尿管上皮细胞跨膜电位有关. 结论 希腊对多黏菌素肾毒性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高质量的论著更受研究者关注.减少用药剂量、延长用药间隔、联用具有保护肾功能作用的药物能减轻多黏菌素肾毒性程度.一旦发生多黏菌素所致肾损伤,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 多黏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杨德青;倪文涛;王睿;王瑾;白艳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并了解多黏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机制和耐药现状.方法 检索PubMed、EmBm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用Endnote X7软件去重、筛选,对纳入文献的外部特征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 共纳入外文文献374篇、中文文献174篇.耐药率为0.1% ~31.0%;耐药机制多为染色体介导,以外膜脂多糖修饰或丢失为主;2015年中国学者首次报道了质粒介导的新型耐药基因mcr-1.结论 革兰阴性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率增长.

  •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抗菌治疗

    作者:肖永红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广泛耐药,主要引起长期住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器官移植以及接受侵袭性操作等住院患者感染;细菌仅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等少量抗菌药物敏感,临床缺乏有关感染治疗的研究结果;参考其他产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感染抗菌治疗研究报道,建议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轻症感染可单用阿米卡星、磷霉素、喹诺酮类等,重症感染一般需要联合用药,包括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扩散的重要手段.

  • 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药物的Meta分析

    作者:果茵茵;胡永芳;张鸿燕;赵慧

    目的 评价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2011)、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2011年第7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1)、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1)等文献数据库,收集评价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试验、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O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符合条件的文献,患者544例.其中氨苄西林/舒巴坦有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氨苄西林/舒巴坦组鲍曼不动杆菌的治愈率明显优于与其他抗菌药物[OR=1.69,95% CI(1.03,2.75),P=0.04],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药物[OR=0.51,95% CI(0.29,0.89),P=0.02];但对于临床症状改善率、细菌清除率、治疗失败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研究1项,多黏菌素的研究4项,分析显示:该药的细菌清除率、治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其他药物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多黏菌素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组[OR=1.76,95%CI(1.09,2.86),P=0.02].结论 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效果优于其他治疗组,安全性较好.

  • 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和多黏菌素研究介绍

    作者:梁浩;滕峰;吉爱国

    目的 介绍多黏菌素的发展概况,并浅析其可能的发展方向.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市场资料.结果与结论 革兰阴性菌的多药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临床仍缺乏相应的抗生素.欧美国家将六十年前的“老”抗生素——多黏菌素作为对抗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后一道防线.考虑到多黏菌素存在潜在的毒性,同时临床已分离到其抗性菌株,因此进行多黏菌素的结构修饰,以降低毒性、提高活性,成为其研究的方向之一.

  • 急性腹泻患者肠道细菌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调查分析

    作者:李轶;闫文娟;刘胜群

    目的 调查并分析急性腹泻患者肠道细菌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肠道门诊150例急性腹泻患者的新鲜粪便样本,肉汤富集增菌后直接PCR筛查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分离培养耐多黏菌素菌株;Bruker Biotyper质谱仪鉴定菌种;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常见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特异性PCR和测序分析检测包括mcr耐药基因在内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15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有4例检出mcr-1型多黏菌素耐药基因,阳性率2.7%;其中1例粪便中同时检测到mcr-3,阳性率为0.7%.分离培养后获得4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特异性PCR和测序证实4株大肠埃希菌均携带mcr-1基因,维氏气单胞菌携带mcr-3基因.结论 本次调查中发现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主要是mcr-1;在临床上也存在mcr-3耐药基因;发现mcr-1和mcr-3多黏菌素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患者肠道中,提示潜在的传播风险,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 与多黏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比,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病死率更高: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

    作者:喻文;罗红敏

    由于目前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选择很少,其对全球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是一种新的威胁。有关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比较还缺乏前瞻性研究,为此,近期中国台湾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研究者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中比较了多黏菌素联合和碳青霉烯类治疗与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两种方案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该研究共纳入在中国台湾3家医院176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成人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时间为2010年至2013年。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义为除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外对所有类药物均不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2)。所有患者在出现菌血症后均进行了少48 h的多黏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或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的标准联合治疗方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4 d病死率。结果:在176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中,55例接受标准联合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44~79)岁,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为9(5~13)分,其中29例为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26例为多黏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治疗。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组与多黏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治疗组14 d病死率分别为35%和15%(P=0.105),总住院病死率分别为69%和50%(P=0.152);两组联合治疗达到突破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的稳态血药浓度分别为18%和0(P=0.059)。55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20%)出现了肾毒性。对年龄、性别、合并症、初始疾病的严重程度、多黏菌素负荷剂量、多种细菌感染及主要感染部位等因素进行调整后,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组(小抑菌浓度大于2 mg/L)14 d病死率较多黏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治疗组增高〔风险比=6.93,95%可信区间(95%CI)=1.61~29.78,P=0.009〕。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中,与多黏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比较,14 d病死率增加与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给予替加环素小抑菌浓度大于2 mg/L)相关。

  • 多黏菌素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作者:晁灵善;阎锡新

    随着多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不断出现,这类超级细菌对目前除多黏菌素之外其他抗菌药物全部耐药,使临床医师重新关注多黏菌素的应用.目前仅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黏菌素)用于临床.近研究与应用较多的为黏菌素.因此,临床医师需要熟悉黏菌素的使用,大限度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和避免不良反应.

  • 多黏菌素的药理作用和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聪蕊;柯蕊;刘原

    随着全球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致死率日益增多,且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现象十分常见,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后防线被引入临床.本文旨在对多黏菌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单用及联合应用和毒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米诺环素联合多黏菌素B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徐修礼;刘家云;徐焰;程晓东;郝晓柯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ABA)的产酶现状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对ABA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ABA提供合理用药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从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出75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来自呼吸道标本.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细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和E-test浓度梯度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 75份标本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菌株占96.00%,产诱导型AMPC酶的占29.33%,产质粒型AMPC酶的占41.33%.多黏菌素B(PLB)和米诺环素(MNO)对产MBLs ABA、产诱导型AMPC酶ABA和产质粒型AMPC酶ABA的抑菌率分别是97.22%、100.00%、100.00%和19.43%、4.55%、6.45%.PLB和MNO联合对ABA的协同作用为57.33%.结论 ABA的产酶率和耐药性越来越高,其引起的院内感染临床应高度重视.对多药耐药ABA导致的感染建议应用PLB或联合MNO(或替加环素)及舒巴坦治疗,以有效控制感染和防止耐药株在医院内感染的扩散.

  • 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七种联合方案对XDR-AB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作者:马淑珍;刘原;和平

    目的 通过体外联合药敏实验观察多黏菌素分别与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多黏菌素、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对XDR-AB的小抑菌浓度(MIC),并应用棋盘法检测多黏菌素分别联合上述7种抗菌药物两两联合的MIC.根据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并作出协同、相加、无关及拮抗效应的判断.结果 除多黏菌素与替加环素组合方案外,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其余联合方案对XDR-AB的体外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效应,没有拮抗效应,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多黏菌素联合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的协同及相加作用率分别为0和90%、80%和17%、0和60%、40%和50%、17%和43%、30%和60%,未观察到拮抗作用;而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协同作用率为4%,相加作用率为40%,无相关作用率为36%,拮抗作用率为20%.结论 多黏菌素联合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对XDR-AB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为治疗XDR-AB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