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损伤的诊治价值

    作者:孔文龙;石小峰;冯晓慧;尹夕龙;纠智松;黄凯雄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MR-DTT)在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5-06—2016-10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均只接受保守治疗,利用MR-DTT分析评估内囊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并于发病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患侧上下肢肌力评估、运动功能评分(FM量表)并分析其与CST损伤分级的关系,分析发病后1个月FA值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DT T图像,根据CST损伤程度分级,其中1级7例,2级16例,3级19例,患侧肢体肌力和FM评分均与CST损伤分级呈负相关;治疗1个月后患侧FA值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能准确评估CST受损情况,且能预示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预后情况.

  • 扩散张量成像评估脑卒中运动功能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梦也;王大明;宋杰;李永祥;牵莉;陆双双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缺损是脑卒中致残的主要原因,在临床量表评估之外,运用影像学方法评估运动功能以早期预测临床结局,为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正成为新兴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扩散张量成像(DTI)角度,围绕该技术在预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监测治疗反应及评估白质纤维束重塑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技术,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心房颤动和缝隙连接

    作者:张劲林;王方正

    心肌细胞缝隙连接(GJ)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密切关系.各种病因引起的GJ的异常变化可引起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明显延缓及传导安全性增加,并可增加心房肌细胞不均一各向异性从而促进房颤的产生,而房颤引起的GJ重构对房颤的维持也起重要作用.

  • 额叶癫(癎)执行功能损害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王湘庆;朗森阳;陆虹;马林;毛燕玲;杨飞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额叶癫(癎)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相关脑区及病理改变,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32例成人额叶癫(癎)患者和75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进行神经心理检查,并对18例常规影像无病灶的额叶癫(癎)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及统计分析.结果 额叶癫(癎)患者组语义流畅性明显差于对照组,数字广度测验得分和90 min正确填写数字符号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额叶癫(癎)患者右侧额叶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右侧外囊、尾状核和双侧丘脑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双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左枕叶皮质下白质FA值与语义流畅性呈正相关.左侧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和丘脑MD值与MMSE呈负相关;双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额叶、枕叶相应白质内FA值与MMSE呈正相关.结论 DTI显示额叶癫(癎)患者右侧额叶MD值明显增高、右侧外囊、尾状核和双侧丘脑的FA值明显减低,提示额叶癫(癎)患者在上述区域可能存在细微病理改变,执行功能可能超出前额叶的范围.

  • 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量化研究

    作者:陈燕生;方元;史文宗;刘兰祥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 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 MR T2 WI和DTI 扫描。在T2 WI 和DTI 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记录黑质头、体、尾部及内外侧的 FA 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头、体及尾部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以头部更明显(分别为0.201±0.030和0.254±0.050,P<0.05);两组在黑质内、外侧区的 FA 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黑质致密部头部 FA 值小于0.224,高度提示帕金森病可能。结论:黑质致密部的头部FA值降低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急性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局灶性梗死患者胼胝体各向异性的MRI初步研究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目的:利用MR DWI技术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时胼胝体各部分各向异性可能存在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病灶位于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分为4组)及同期行MRI检查且年龄、性别与病变组匹配的66例40岁以上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SSEPI序列行正中矢状面DTI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梗死组,胼胝体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正常组(分别为0.698±0.054和0.769±0.049)与梗死组(分别为0.665±0.049和0.653±0.078)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为2.697和7.381,P<0.05).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为梗死组(分别为0.780±0.082和0.772±0.049)大于正常组(分别为0.723±0.061和0.748±0.049),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8和-2.08,P<0.05).结论: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发生急性梗死时,连接双侧脑半球相应部位的胼胝体体部各向异性值减低,非承担这些脑叶间相互连接功能的膝部及压部各向异性值增高.

  • 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变化

    作者:缪光胜

    目的:探讨MRI DWI上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9例抑郁症患者以及与患者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例志愿者(对照组)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记录额叶、颞叶、枕叶和胼胝体白质的各向异性分值(FA值).结果:抑郁症患者左右额叶上中下部、左右颞叶、胼胝体压部的脑白质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额叶和颞叶的白质纤维束FA值比正常人低,而且左右侧不对称.

  • 镧系金属镝作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研究的进展

    作者:刘文源;许乙凯

    Dy及其鳌合物的磁学特点1886年法国人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镧系金属镝(Dysprosi-um,Dy),原子序数为66(Gd为64)[1],它的特征化合价是正三价(作为T2*WI对比剂时为正2价),真正3价氧化态电子构型为Dy3+4f9(Gd3+4f7),电子自旋驰豫时间10-12~10-13s(Gd为10-8~10-9s).Dy旋转交互作用大,电子轨道状态呈高度各向异性.

  • 磁共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作者:毛青;包颜明;田伟

    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扩散成像利用脑实质中水扩散的各向异性,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定量成像方法,DTI为准确反映包括脑白质纤维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提供可能.

  • 3.0 T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价值

    作者:王倩;巩涛;王锡臻;房俊芳;王光彬;王滨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与其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关系,评价ADC值与FA值对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及评价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3.0TMR对7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TI检查,b值为0和800 s/mm2.测量前列腺癌的ADC值及FA值,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按Gleason评分系统分为高、中、低危三组:Gleason≥8分、Gleason=7分、Gleason≤6分.对三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将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与Gleason 评分≥8两组之间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判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诊断界值.结果 三组前列腺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0.96 ±0.10)×10-3mm2/s、(0.76±0.15)×10-3mm2/s和(0.62 ±0.12)×10-3mm2/s,FA值分别为0.39 ±0.06、0.31 ±0.09和0.22±0.06;三组ADC值、FA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FA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ADC值r=-0.768,P<0.05;FA值r=-0.662,P<0.05),两者均随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减小.以ADC =0.68×10-3mm2/s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84.2%,特异性76.9%,准确性87.1%;以FA =0.24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9.5%,特异性75.8%,准确性78.4%.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之间呈负相关,具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 急性颞顶叶局灶性脑梗死后胼胝体DTI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目的 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l/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 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功能上连接该部位的胼胝体的相应区域各向异性减低,而其他区域升高,可能与补偿及代偿有关.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人脑结构的显示及各向异性研究

    作者:钟维佳;赵建农;谢微波;邢海芳;陈维娟

    目的 探讨不同脑组织结构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的信号特点及各向异性. 资料与方法 对20名正常人行DTI,分析其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的特点,并对不同感兴趣区(ROI)进行ADC及FA值的测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其扩散和各向异性特点. 结果 男女之间比较,同一部位的ADC及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称结构而言,左右侧的ADC或FA值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上脑脊液呈明显的高信号,而其余脑组织呈不同程度的较低信号,且信号差别不大.侧脑室体部内的脑脊液与其他ROI ADC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ROI之间的ADC值则无差异(P>0.05).FA图可以清晰反映脑白质纤维,呈明显的高信号.不同白质纤维的FA值不一致,胼胝体压部的FA值大,并与胼胝体膝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测量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白质的各向异性按胼胝体、内囊、半卵圆中心、外囊逐渐降低.侧脑室体部内脑脊液的FA值低. 结论 不同部位脑组织的各向异性及信号不同.ADC图主要体现脑脊液与其他脑组织的差异,而FA图可以清晰显示脑内的白质纤维,并能定量反映不同部位各向异性的特征.

  • 正常成人脑结构的弥散张量成像参数测定及分析

    作者:张卫东;梁碧玲;陈建宇;黄穗乔;钟镜联;叶瑞心

    目的运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来探讨脑内不同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弥散各向异性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将弥散敏感梯度依次施加在六个不同(P、M、S、MP、PS、MS)的方向进行DTI,获得正常成人脑的弥散张量图及各向异性指数图,在脑内不同解剖部位进行各向异性指数、张量的轨迹及平均弥散率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内不同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弥散各向异性程度不同,脑白质的弥散各向异性远大于丘脑与脑灰质(P<0.01);在脑白质的不同解剖部位,其各向异性特点也不相同(P<0.05),脑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的各向异性程度高,其次为脑白质的投射纤维(内囊),再次为联合纤维(半卵圆中心).张量的轨迹及平均弥散率在脑内的不同部位具有一致性.结论DTI可准确测定脑内不同组织弥散的各向异性特点,并且可清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的方向及走行,可为临床脑白质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功能测定方法.

  •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中的应用

    作者:王葳;常时新;郝楠馨

    脊髓是个圆柱形,具有比颅脑更加明显的各向异性,将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用于脊髓成像应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然而,由于脊髓体积相对小、骨结构导致的局部磁场不均匀以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限制了DTI技术对脊髓的应用[1,2].近年来,随着MR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DTI对脊髓的应用成为可能.笔者拟对DTI在脊髓成像中的原理、序列及其现状进行综述.

  • 扩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爱红;朴常福;李坤成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映活体组织的细微结构和功能改变[1].癫痫是神经内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高发疾病,致痫灶及其发作时脑内的异常神经元放电,均可导致脑组织的代谢和生理变化,进而引起水分子扩散改变.DT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已日趋成熟,可以显示癫痫所致的异常改变.

  • 磁共振弥散张力成像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卫东;梁碧玲

    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仅在一个或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磁场,所以不能正确评价具有不对称组织结构的各向异性特点.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及技术的发展,新的弥散成像方式弥散张力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诊断和研究脑白质病、脑血管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新方法.

  • 首发重症抑郁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作者:朱雪玲;王湘;肖晶;廖坚;姚树桥

    目的: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探讨重症抑郁症病患者全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是否受到损害.方法:对20(8男,12女)例重症抑郁症病患者组和20(8男,12女)例与抑郁症组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人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TBSS方法来比较两组的各向异性分数.结果:抑郁症组的左侧内囊前肢、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后扣带回的各向异性分数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t>3,校正),患者组内囊前肢的各向异性分数和抑郁症严重程度呈现负相关.结论:白质病变在抑郁症发病早期即已存在,这些病变区域主要涉及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等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较密切的神经环路的纤维束,这些改变可能导致皮层和皮层下连接受损,从而有利于深入了解抑郁症疾病的发病机理.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凌雪英;黄力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磁共振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水分子的弥散来成像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了解组织纤维的走行方向和完整性,为临床提供组织早期病变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动力学信息;是无创性检查深部组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脑白质病变的应用.

  • 健康人前交叉韧带的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与MRI的比较

    作者:陈立勋;赵衡;李劲松;全小兵;卿伟鹏;刘雯文;刘进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半定量传统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方法的关联,阐明DTI应用于ACL的可行性及其特征.方法:健康志愿者31名行ACL常规MRI及DTI扫描.在常规MRI图像上测量矢状位ACL-胫骨角,冠状位ACL-胫骨角,Blumensaat线-ACL角,髁间窝顶倾角,ACL胫骨止点位置.采用DTI对ACL进行评定,将ACL平均分为5个区域(记为1st,2nd,3rd,4th,5th),分别测量各区域的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对ACL进行DTI测量的可重复性研究.结果:矢状位ACL-胫骨角、冠状位ACL-胫骨角、Blumensaat线-ACL角、髁间窝顶倾角、ACL胫骨止点位置分别为53.00° ±2.46°,52.42° ±5.15°,12.67°±5.71°,39.41°±2.64°,(24.90±2.84)%.ACL 1~5区(1st~5th)FA值分别为0.611±0.042,0.618±0.051,0.596±0.045,0.566±0.059,0.497±0.072; 1~5区(1st~5th)ADC值分别为(1.068±0.216),(1.128±0.268),(1.189±0.197),(1.455±0.423),(1.779±0.384)×10-3mm2/s.矢状位ACL-胫骨角与2nd及3rd区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429,Blumensaat线-ACL角与1st及4th区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0.633,ACL胫骨止点位置与4th区域的相关系数为-0.59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两组DTI重复资料的各区域FA值及ADC值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DTI能够定量地评价ACL的走行和连接,与ACL半定量MRI测量具有良好的对照,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ACL更加丰富的参考信息,对于下一步深入研究ACL病变诊治和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 基于扩散形状的DTI纤维跟踪算法研究

    作者:陈穗芬;刘哲星;江贵平;陈武凡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种神经纤维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其中,基于扩散跟踪的白质束成像技术在白质纤维束的可视化和分析中使用得多.本文针对现有纤维跟踪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扩散形状的纤维跟踪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流线跟踪(streamline tracking,STT)法与张量弯曲(tensor deflection,TEND)法的优点,对不同的扩散形状采用不同的跟踪方向,尤其在平面扩散的情况提出了更接近纤维走行的跟踪方法,减少了跟踪方向与实际纤维走行的误差,能更完整、更准确地显示大脑白质的纤维走行.

127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