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氨甲环酸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冯钢;韩振;许志锋;郭荣龙;温远祥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前来我院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64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患者术中切片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与5%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抑肽酶与5%葡萄糖混合液,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毕引流量、输血人数、手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毕引流量及输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血小板数量均有改善,术后不同时段研究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患者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较之抑肽酶,疗效更佳,不仅可抑制纤溶酶、止血、消炎,还能抗变态反应,可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同时不会增加血栓栓塞时间发生率,此次显示,患者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毕引流量及输血人数,同时可改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减少不良反应,疗效显著,提高了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监护期临床路径的应用与效果

    作者:张伟英;叶文琴;赵继军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监护阶段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实验组30例在术后监护期间实施临床路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监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恢复指标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住院费用低;实验组病人对"护士沟通能力评价"、"术后配合介绍"、"ICU健康教育"、"康复知识教育"4项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监护期间,可有效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前后肺静脉血流的经食管超声研究

    作者:赵林;康维强;郝恩魁;柏本建;王海新;马骏;万峰

    目的:应用多平面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EE)检测肺静脉(PVF)和二尖瓣血流频谱(MVF)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TTE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检测36例冠心病患者OPCAB术前2周内和术后3个月的右上PVF和MVF,并用TEE检测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OPCAB患者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Va、PVd和A明显增加(P<0.01);PVs、PVs/PVd、E和E/A比值明显减小(P<0.01);OPCAB术后PVs、PVd、PVs/PVd,和E、E/A比值显著增加(P<0.01~0.05 ),而PVa和A明显减小;TEE对PVF的测值高于TTE(P<0.05).结论:PVF与MVF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反映左室舒张功能,OPCAB术后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TEE技术为定量评价OPCAB术后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 瑞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实施“快通道”麻醉的应用体会

    作者:孙广平;蒋爱琼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探讨瑞芬太尼用OPCAB“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OPCAB患者20例,ASA Ⅱ-Ⅲ级,男16例,女4例,年龄40~64岁,体重52~78 kg,搭桥2~3支.根据术中所用麻醉性镇痛药种类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10例)和瑞芬太尼组(R组,10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体重、EF值、手术时间和冠脉搭桥支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拔管和ICU停留时间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组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是安全有效的,可满足术后早清醒、早拔管,缩短ICU停留时间,在OPCAB“快通道”麻醉的中具有明显优势.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作者:郭晓纲;程卫平;杨香平;刘爱民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症(V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1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 h内出现平均压<70 mm Hg,外周血管阻力指数<1400dyn·s·cm-5/m2,心指数≥2.5 L/(min·m2)的患者被诊断为VS,并详细记录其围术期资料.结果211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VS(1.9%),4例患者均需缩血管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患者平均带管时间20h,平均ICU滞留时间为76h,两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不能完全避免VS的发生,准确的判断,及时的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 血液回收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晖;马会民;程兆云;赵子牛;葛振伟;权晓强;赵健;王圣

    目的 分析血液回收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能否减少异体血输入量,减少输血并发症.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统计围术期异体血输入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所得数据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组异体血输入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回收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能减少异体血输入和并发症的发生.

  • 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

    作者:郎志斌;韩雪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15).D组泵入右美托咪定,C组泵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30min(T0)、插管后即刻(T1)、切皮时(T2)、关胸时(T3)、术毕(T4)、术后6h(T5)、术后24h(T6)的MBP、HR、BIS值,采血检测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结果 D组T1MBP较C组低(P<0.05),T1-T4HR较C组低(P<0.05).D组各时点皮质醇水平均低于C组(P<0.05),D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T1-T5时点较C组低(P<0.05).D组S100β蛋白在T2-T6时点均显著低于C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升高.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作者:官英勇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当前对麻醉师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方面包括仔细的准备、术中监测、温度的维持、药物的合理使用、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心肌保护、提供佳的手术条件、术后镇痛、早期拔管目标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快通道"麻醉管理

    作者:战珑;蒋大中;韩建阁;吕国义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病人实施"快通道"麻醉的管理及术后拔管时间.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78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78±42)min、(6.5±2.0)h、(16.2±6.3)h.术后71例病人在6小时内拔管.76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实施"快通道"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停留时间.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冠状动脉夹层

    作者:方颖;顾承雄;韦华;陈长城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OPCAB)在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1例冠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后1周,3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心电图29例正常,2例显示轻度心肌缺血.结论 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与其夹层范围和程度相关, 对于发生于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合并对角支或合并回旋支、右冠脉的冠脉夹层且服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尤其是夹层合并非夹层处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达50%以上患者,应尽早行外科OPCAB治疗.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意义及分析

    作者:张绵;胡亚兰;郭长英;郭琳

    目的:探讨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OPCAB)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外科在OPCAB术中放置Swan Ganz导管前后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置管前后行OPCAB的患者各80例,分别作为非Swan Ganz组(对照组)和Swan Ganz组(实验组),观察两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包括带气管插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及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早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an Ganz组带气管插管时间(10.35±3.13h)及 ICU停留时间(36.46±6.24h)都明显少于非Swan Ganz组带气管插管时间(15.71±2.22h)及ICU停留时间(56.11±7.30h),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漂浮导管监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 老年超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呼吸系统围术期护理研究

    作者:李宝兰;王园

    目的 研究老年超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ABG)患者呼吸系统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超重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老年超重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围术期进行人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郭志睿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总结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择期行OPCABG的患者62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诱导药物选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维库溴铵,以舒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泵注,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平稳.术后带管回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丙泊酚镇静.结果 6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麻醉手术过程顺利,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在ICU停留1 d~3d后转入普通病房.结论 术前准确评估、充分准备,术中维持适宜的容量负荷及麻醉深度,严密监测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循环支持,保障心肌氧供需平衡,是OPCABG麻醉管理的重点.

  • 地尔硫卓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病人苏醒期拔管的临床应用

    作者:叶力肯·叶尔道来提;王龙;杜建华

    目的 观察地尔硫卓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手术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该院行OPCAB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检测患者拔管前、拔管时及拔管后5、10和30 min的心律(H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HR、MAP和RPP在拔管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拔管时较拔管前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升高(P<0.05),直到拔管后30 min才恢复到拔管前水平;治疗组在拔管时、拔管后各项指标与拔管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地尔硫卓可以维持OPCAB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拔管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对麻醉恢复期没有影响,作为OPCAB手术麻醉的辅助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氨甲环酸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涛;韩哲;邢玉涛;黄朝宇;苏莉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OP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OPCABG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氨甲环酸组)与B组(对照组),每组30例,在切皮时分别开始静脉缓慢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时间大于30 min,记录围术期出血量、输血情况、D-二聚体以及其他相关凝血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和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平均失血量、输血人数以及术毕心包和纵隔引流量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D-二聚体值均明显增加,但A组增加程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引流量、输血量与B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无显著延长(P>0.05);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纤维蛋白原(Fib)B组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A组则无显著性变化;两组血小板数量均明显降低,组内差异显著,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严重低血压、异常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过敏反应。结论 OPCABG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抑制术后纤溶亢进,改善术后早期低凝状态。

  • 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在 OPCABG 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红;张孝华;李智清

    目的:观察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在OPCABG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2例OPCABG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浆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MicroRNA-499以及MicroRNA-208b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释放情况。结果术后12 h,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CK检测值分别为(611.08±444.83)U/L和(511.38±319.93)U/L,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指标检测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在OPCABG手术中能有效保护心肌功能,适合于临床推广。

  •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监测和护理

    作者:樊美珍;张伟英;谈锦艳

    总结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ABG)术后的监测和护理.应用非体外循环技术对2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CABG术.术后监测和护理内容包括:(1)生命体征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观察;(2)神经系统变化的观察;(3)电解质的变化;(4)呼吸道的护理;(5)取大隐静脉侧肢体的护理;(6)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5~3 h清醒,21例于术毕6 h内拔除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49 h,平均6.1 h.25例患者未发生下肢血栓、坏死及心肌梗死、神经系统、肺部并发症.

  • 微创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血气值的对比分析

    作者:丁艳琼;刘喜梅

    目的了解微创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的血气值变化,为护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16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ehy,OPCABG)后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前、后血气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拔管后,患者的氧分压较拔管前有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分压虽略有增高但在正常范围内,碳酸氢根及血球压积无明显变化,血pH值稍有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对OPCABG患者早期适时拔除气管插管,同时给予有效的肺部护理是安全而有效的.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嫣红;闻大翔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2例OPCABG患者应用简易智能量表进行术后认知功能评定,采集患者既往病史及围术期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OPCABG患者早期POCD的发生率为27.8%.其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糖尿病病史(P =0.031)、围术期高血糖(P =0.034)、术前脑梗病史(P =0.04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G患者早期POCD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糖尿病病史、围术期高血糖、脑梗史等.积极的术前干预治疗、合适的血糖维持、良好的术后处理均对预防患者POC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术中调控PaCO2对OPCAB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富军;罗艳;于布为

    目的观察术中调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OPCAB患者30例,随机分成G1组(n=15),术中动脉血PaCO2维持在35 ~ 39 mmHg范围内;G2组(n=15),术中使PaCO2控制在40 ~ 45 mmHg.分别于吻合前(T1)、第一支远端吻合5 min(T2)、第二支吻合5 min(T3)、第三支吻合5 min(T4)以及吻合完毕20 min(T5)时间点记录连续心排指数(CC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脑氧饱和度(rSO2)和PaCO2等数据.采用修订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和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术前、术后HDS-R和术前ADL评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G1组HDS-R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G2组则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的rSO2在T2、T3、T4和T5时间点均较T1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G2组各时间点的rSO2均比G1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血管吻合时较高的PaCO2可以提高脑氧饱和度,从而减少OPCAB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