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白血病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研究

    作者:牛一蒙;王萍萍;王玥;王亚柱;蔡大利;李艳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白血病病人及体外肿瘤细胞株的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的实验,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DAPK)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应用RT-PCR检测DAPK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及正常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细胞株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从第二轮巢式MSP扩增出的随机产物中挑选2个随机引物,交予专业机构克隆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APK基因在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标本中均有表达,DAPKmRNA在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表达平均值为0.61 ±0.40,低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52.94%(9/17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DAPKmRNA表达降低或缺失,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数据为41.18% (42/102);细胞株U-937显示基因表达正常,HL-60表达缺失;10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33例存在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2.4%(33/102);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8例存在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47% (8/17);7例正常人骨髓标本DAPK启动子区均为非甲基化;细胞株U-937 DAPK启动子区非甲基化,HL-60 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ALL组与AML组患者骨髓细胞DAPKmRNA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均呈显著负相关(ALL组r=-0.855,P<0.05;AML组r=-0.343,P<0.05),提示两者有密切的关联.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DAPK基因启动区甲基化与其mRNA的异常表达或失表达有关.

  • Stathmin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建萍;胡建达;李静;刘庭波;林敏辉

    本研究探讨stathmin1基因和蛋白在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和缓解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应用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5例正常人和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stathmin1 mRNA和stathm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正常人体内检测不出stathmin1蛋白表达,其mRNA在正常人体内则低水平表达.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stathmin1 mRNA表达高于正常人(P<0.05),急性白血病复发者stathmin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初治者(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stathmin1 mRNA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stathmin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9%,stathmin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或不表达,急性白血病复发者stathmin1蛋白表达与初治者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stathmin1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stathmin1蛋白和mRNA在急性白血病初治及复发患者体内高表达,而在缓解后体内仍有弱表达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stathmin1可能成为判断微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 41例合并颅内出血急性白血病尸检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景华;周凡;张晓琳;张素芬;宋福林;刘彦琴;王吉刚;李喜梅;唐博

    本研究总结合并颅内出血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1953-1990年剖检的41例合并颅内出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白血病临床缓解状态9例,未缓解状态32例;合并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败血症4例;白细胞≥100×109/L 19例,血小板<20×109/L 2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凝血酶原时间INR≥1.5 10例.病理检查显示,多灶性颅内出血26例,单发颅内出血7例,弥散点状出血8例.检查还显示,41例中共计84个出血灶,其中出血病灶位于脑叶皮质下46个,小脑23个,基底节区6个,桥脑5个,丘脑2个,脊髓2个.结论:颅内出血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临床应予重视,综合分析诊治.

  • LN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研究

    作者:吴柳松;韩春生;谭梅;朱平;卜方定;张英;陈艳;伍学强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基因LNK(SH2B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7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以及130例健康对照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LNK Rs3184504(c.784T> C)与Rs78894077(c.724C> 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分布情况,并用凝胶电泳和测序验证.培养NB4、THP-1、Raji等白血病细胞株模型,直接测序分析各白血病细胞株Rs3184504与Rs78894077位点多态性情况.结果:Rs3184504位点的CC基因型在急性白血病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L组和ALL组之间无差异.Rs3184504C等位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NK基因Rs78894077位点的基因型在急性白血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NB4细胞、THP-1细胞、Raji细胞Rs3184504和Rs78894077位点均为CC基因型.结论:携带LNK基因Rs3184504C等位基因型位点者更易于发生急性白血病.

  • LIMD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廖子龙;刘琳;王钥;樊华

    目的:LIMD1(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基因表达减低或表达缺失与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相关,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检测LIMD1基因在成人A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LIMD1在成人A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成人AL患者骨髓中,初诊组LIMD1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1);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的患者LIMD1的表达显著低于白细胞计数< 100×109/L的患者;≥60岁的患者LIMD1的表达明显低于<60岁的患者;LIM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白血病亚型及骨髓原始细胞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IMD1基因可能参与成人AL的发生、发展,有可能被用作为评估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 初诊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肖芳芳;胡锴勋;郭梅;乔建辉;孙琪云;艾辉胜;余长林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探究引起上述5项凝血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回顾分析114例AL患者不同凝血指标异常情况下的出血情况,分析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AL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1%;凝血5项均正常的患者亦可能合并轻度出血;异常的凝血指标数量越多,出血程度越重;PT及D-D对其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凝血异常发生率与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存在相关性(x2 =4.184,OR=1.021,P<0.05),与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细胞遗传学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起病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D-D值显著相关(r=0.3,P<0.01).结论:AL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异常的凝血指标越多,则出血程度越重,其中PT及D-D对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起病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与凝血指标异常(尤其是D-D)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老年、高白细胞数及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与凝血异常无关;通过对PT、APTT、TT、FIB、D-D的监测,为临床判断及防治出血事件提供实验依据.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肾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付瑞雪;赵恺;潘彬;王军杰;杨璞;徐开林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肾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的26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横断面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诊AL患者按血清白蛋白四分位分组,血肌酐水平随白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第1-4四分位组肌酐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2.0、65.2、62.8和58.6 μmol/L).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每升高1 g/L,血肌酐下降0.89 μmol/L.将血清白蛋白以四分位分组进入模型,以第1四分位组为参考组,随着A1b增高,β值呈阶梯下降(第2-第4四分位组β值分别为-12.7,-14.81,-15.98),趋势线检验P<0.05.结论: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肌酐水平呈负相关,其升高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 整合素蛋白连接激酶和蛋白激酶B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婷;孙慧;马杰;刘延方;王桂叶;左彩莹

    本研究探讨整合素蛋白连接激酶(ILK)和蛋白激酶B(PKB/Akt)在不同类型和疾病阶段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研究ILK/Akt通路在AL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应用RT-PCR法检测不同类型初治、复发及完全缓解A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ILK和Akt在初治AL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在初治组与复发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K和Akt的表达在AL中呈正相关性.结论:ILK和Akt在AL中异常高表达,而IL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AL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AL治疗的新靶点.

  • 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的突变检测

    作者:韩卉;李大启;陈萍;邵建华;赵红玉;董学斌;顾琳萍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 (mtDNA) D-loop区突变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mtMSI),并分析它们与AL发病的关系.选取19例初诊的AL患者,提取骨髓细胞mtDNA并对mtDNA D-loop区序列行PCR扩增,通过正反向直接测序对PCR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并将测序结果与修订的剑桥标准序列(revised Cambridge reference sequence,rCRS)和有关数据库(MITOMAP数据库、GenBank数据库、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L的mtDNA D-loop区突变率达79%(15/19例),在D-loop区发现215个变异位点(35个突变位点、180个SNP位点)和1个mtMSI;发现1个新的突变类型nt150 C-CT,同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AL分型(AML,B-ALL)的患者间突变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的骨髓细胞mtDNA D-loop区存在高频率突变,且其突变可能与AL发病有关.

  • 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的病理特征与疾病预后关系

    作者:关键虹;王晓宁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观察本院血液科29例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对比分析骨髓涂片及活检增生程度,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并与未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进行预后比较.结果表明,骨髓纤维化可使骨髓涂片出现假性增生减低,活检显示除原发病的病理特征外均有网硬蛋白增多,Gomori染色++至+++.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有一定改善,总体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预后欠佳.结论: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时骨髓活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减轻,但总体患者预后差.

  • 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杰;刘亚杰;张秋堂;余庆峰;张占芳;张梦颖;王冲;甘思林;陈胜梅

    目的:探讨神经钙粘蛋白(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cadhenn在11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表达水平波动在0%-99.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cadhenn+组CD34+率较N-eadherin-组显著升高(67.39% vs 33.33%)(P=0.013),两组间1疗程CR率、总CR率及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N-cadherin+组白细胞数(21.31±7.07 vs 51.10±23.69)(P=0.008)和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43.22±5.75)% vs(66.45±5.65)%(P=0.015)]显著低于N-cadherin-组,1疗程CR率和总CR率低于N-cadherin-组,复发率高于N-cadheri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N-cadherin+组CD33+率较N-cadherin-组显著增高(47.62% vs 0%)(P=0.012),两组间1疗程CR率和总CR率无显著差异.N-cadherin+组复发率高于N-cadherin-组(30.00% vs 0%)(P=0.115).成人AML、非M3-AML、ALL和儿童ALL患者N-cadherin-组中位生存时间、3年总生存(OS)率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均好于N-cadherin+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部分临床特征有关,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有一定影响.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HB-1的表达

    作者:王清云;李渊;戢莉;梁赜隐;刘微;任汉云;邱志祥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HB-1基因在监测ALL微小残留病(MRD)方面的意义.方法: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Taqman探针),检测H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应用此方法检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3例次,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0例,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52例和造血干细胞健康供者24例的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33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HB-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诊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构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达10-4水平,批间变异系数为6.79%,批内变异系数为4.80%.检测到HB-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B-ALL细胞:初发/复发B-ALL中HB-1基因表达的中位水平明显高于ALL完全缓解组、初发T-ALL、初发AML、血液系统非恶性病及健康骨髓供者(33.0% vs 0.68%、0.07%、0.02%、0.58%、0,P<0.01),而初发T-ALL、初发AML、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和健康供者HB-1基因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ALL患者血液学缓解时HB-1基因水平明显下降至0.68%(0-7.99%),疾病复发时HB-1表达水平再次升高(共3例,HB-1分别为7.69%、8.08%和484.0%),其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变化一致.结论:HB-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B-ALL细胞,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在检测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HB-1基因可作为B-ALL患者的临床检测、监测MRD和早期预测复发的分子学标志.

  • HMGB1与NF-κ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郑永亮;辛柳燕;钟思思;陈懿建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复发组和缓解组患者各20例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对照组标本取自同期住院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中HMGB1表达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MGB1、NF-κB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MGB1、NF-κB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骨髓涂片中HMGB1、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HMGB1在初治组和复发组中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在初治组与复发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MGB1、NF-κB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在缓解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MGB1、NF-κB表达阳性主要集中在初治组与复发组骨髓涂片.结论:HMGB1在急性白血病中过表达,它可能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HMGB1可能是急性白血病疗效、预后判定及预测复发的一个指标.

  • 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组织中p5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连桃;肖伟利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5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内蒙地区收治入院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白血病组,选取同一时期的非血液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骨髓涂片和p53染色,比较两组的p53阳性率和染色评分;同时,收集白血病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53表达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p53表达的阳性率为6.00%,表达评分(0.2±0.1);白血病组p53表达的阳性率为73.75%,表达评分(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与血常规指标、临床表现、多处浸润、治疗及疗效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和家族史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p5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53表达与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庄祥龙;官瑞婷;吴诗馨;缪东;秦童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E2F1基因表达与AL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结果:AL患者中E2F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2F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WBC、β2-MG、LDH水平均明显高于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但E2F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发热、疲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水平无相关性(P>0.05).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E2F1基因的表达高的患者(P<0.05),而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耐药性低于E2F1基因高表达的患者(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M1、M2、M5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组的OS和DFS优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E2F1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性别和E2F1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2F1基因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E2F1基因有望作为临床治疗AL患者的生物学靶点.

  • 急性白血病细胞中ID4基因甲基化的PCR定量检测系统的建立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刘洋;康慧媛;王莉莉;卢学春;朱宏丽;于力

    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急性白血病中极高,甲基化程度与急性白血病关系密切.因缺少合适的研究方法,其具体的甲基化量化水平与疾病的关系,人们一直缺乏认识.本研究旨在建立ID4甲基化定量PCR体系,同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初步尝试在初治急性白血病骨髓样本中评估ID4的甲基化水平.首先构建质粒并建立体系标准曲线,分别使用MSP和定量MSP对细胞系样本进行检测,以传统MSP的结果为对照,验证新方法的特异性;按不同比例将甲基化阴性和阳性细胞混合,用甲基化定量PCR扩增验证新方法敏感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符合绝对定量要求的标准曲线;通过细胞系验证,MSP结果与定量MSP结果完全一致;同时在甲基化阴性细胞背景下,定量MSP可以稳定的检测到1∶10-5水平的1D4甲基化阳性细胞.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样本检测中,定量MSP甲基化阳性检出率高于MSP.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完整的ID4基因甲基化定量PCR体系,该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

  • 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占芳;张秋堂;邢海洲;甘思林;马杰;刘延方;谢新生;孙慧

    目的:探索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D-L1的表达与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5例患者(包括59例初治患者和16例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原始细胞中PD-L1的表达情况,并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初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PD-L1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总体阳性率为32.0% (24/75),其中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高于在其他白血病类型中的表达水平[56.3% (9/16) vs25.4% (15/5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在复发难治组中PD-L1阳性率高于初治组[56.3% (9/16) vs25.4% (15/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59例初治患者中PD-L1阳性组1个疗程CR率低于PD-L1阴性组(66.7%vs71.4%),2个疗程CR率低于PD-L1阴性组(70% vs 88.6%),PD-L1阳性组半年复发率高于PD-L1阴性组(20%vs8.82%),阳性组难治患者比例高于PD-L1阴性组(30%vs14.3%);PD-L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髓外浸润、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初诊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性,与AM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突变及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有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逸及原发耐药机制,并可能成为评估患者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 LNK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罗茜;谭梅;吴柳松;田润梅;容颖;苏琼;朱平;陈艳

    目的:探讨LNK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80例AL(ALL 42例,AML 38例)患者骨髓中LNK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患者的LNK蛋白表达量.以正常的志愿者(16例)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ALL和AML组的LNK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7,P=0.021),ALL组与AML组之间LNK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LL和AML组中的LNK表达水平均与危险程度呈正相关(P=0.000,P=0.004,r=0.5,r=0.386),且ALL和AML组中高危组的LNK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5,P=0.032),AML和ALL组的中危组(P =0.239,P=0.609)及标危组(P=0.974,P=1)LNK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危险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急性白血病患者LNK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LNK基因表达高于正常人,与患者危险度呈正相关.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比较

    作者:张翼鷟;张伯龙;姚善谦;刘海川;楼方定;高春记;韩晓萍;吴晓雄;赵瑜;王全顺;靖域;张苗;靳海杰;史子江;达万明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用APB-SCT治疗41例,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17例,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治疗30例.结果表明: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他两组;3组全部病例的3年无病存活率(DFS),复发率(RR)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51.7%,41.7%和6.8%.对DFS和RR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白血病类型(ALL或AML),确诊至CR1的时间和CR1至移植时间3个因素;APBSCT组的3年DFS,RR和TRM分别为48.4%,43.9%和4.9%,ABMT组的DFS,RR,TRM分别为47.1%,45.6%和11.8%,PABMT组的DFS,RR和TRM分别为66.5%,29.6%和6.7%,3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APBSCT治疗CR1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ABMT和PABMT相当,但前者具有造血重建快、采集方便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刘雄雄;刘铁强;郭梅;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李冰霞;姚波;余长林

    目的:研究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以预测移植后急性白血病(AL)复发的意义,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行NST的成人AL患者51例,对所有患者移植前骨髓形态学完全缓解(CR)期内,移植前35 d内、移植后1、2、3月内,以后每3月至移植后2年、2年后每6个月内采集骨髓监测MRD.低水平MRD组(A组)共33例(移植后每次检测MRD <0.2%),高水平MRD组(B组)共18例(移植后动态监测MRD,至少1次≥0.2%).结果:移植后2组2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6.1%和5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移植后MRD≥0.2%是AL移植后复发的独立的高危因素,高水平MRD组复发风险是低水平MRD组的5.84倍(P=0.036).移植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1.8%和46.3%(P=0.036).结论: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中,采用FCM动态监测MRD是预测移植后早期复发的重要方法,移植后MRD≥0.2%可作为白血病早期复发的预警,以及指导临床早期给予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3658 条记录 9/183 页 « 12...6789101112...18218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