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作者:吕凤琼;王世民;陈荣杰;王东;王雅静

    目的 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 (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 <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 (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 不同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降纤、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艳坤;刘诗翔;孔繁一;王泽祥

    目的 比较不同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降纤、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173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分层.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降纤组93例、抗凝组80例.比较两组7d内疗效、不同ABCD2评分分层下疗效及随访1年内结局.结果 降纤组治疗7d总有效率为87.10%,抗凝组为70.00%,两组比较P<0.05.ABCD2评分4~5分的TIA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案治疗3~7d,显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结局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IA发作后3~7d、ABCD2评分4~5分的患者使用降纤治疗较抗凝效果更好.

  • ABCD评分系列在TIA患者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悠;罗勇

    ABCD评分是一个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表简便实用,判断迅速,准确性较高,早期应用广泛.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参数,形成新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ABCD3-Ⅰ评分),旨在提高其评估能力.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ABCD2评分.ABCD评分系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泛,但仍需普及(特别是ABCD2评分),而且还需要找到更适合的参数对其进行完善.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志加;龚霞;匡良洪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及在预测T 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测定76例T IA患者(T IA组)和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并按ABCD2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评分,随访TIA患者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TIA组按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TIA1组(30 d内未进展为脑梗死)和TIA2组(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分析 TIA患者血清 HMGB1水平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 IA组患者30 d内出现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3.2%;T IA组的血清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TIA2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TIA1组(P<0.01);TIA2组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TIA1组(P<0.01);且TIA患者的血清 HMGB1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 TIA患者血清 HMGB1表达水平与ABCD2评分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价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指标之一。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作者:舒锦

    目的:初步探讨ABCD2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有 T IA发作史的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ABCD2评分法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之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 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该评分高低可能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直接相关。

  • ABCD2评分联合LD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归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施惠敏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 )水平测定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后7 d及30 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90例T 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d及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LDL水平测定分为LDL≥3·1 mmol/L组和LDL<3·1 mmol/L组。结果 ABCD2评分0~3分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5·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21·4%,6~7分者为35·4%。30 d时分别为10·8%、28·6%、54·5%。LDL≥3·1 mmol/L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23·8%,30 d内高达38·1%;LDL<3·1 mmol/L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6·3%,30 d内为10·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2评分联合LDL-C测定是预测T IA 7 d内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联合评分评估 TIA 后早期卒中风险的应用研究

    作者:高双苓;王建桥;王学仕;李战永

    目的:探讨联合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 chemic attack ,TIA)后早期卒中风险进行评估的效能。方法收集120例TIA患者,通过头DWI明确有无新鲜梗死。入院后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的含量。在ABCD2评分基础上,结合血清hs-CRP、FIB结果形成联合评分,对比分析 TIA后1周内ABCD2评分与联合评分两种方法的评估效能。结果120例T IA患者中,39例(32.5%)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与联合评分两种方法结果一致,脑梗死发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高危>中危>低危。联合评分低、中危组人数减少,高危组人数增加。与ABCD2评分比较,联合评分低、中危组脑梗死发病率降低,高危组脑梗死发病率升高。联合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ABCD2评分(P<0.001)。结论结合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联合评分效能高于单纯的ABCD2评分,联合评分能更好预测高危人群T 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用于临床指导T IA危险分层和治疗。

  • ABCD2评分联合检测 LDL-C 水平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红;薛新红;刘佳;亓立峰;苏江利;张锐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LDL-C联合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12例TIA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早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28)与非脑梗死组(n=84),对比2组患者ABCD2评分、LDL-C水平;根据患者LDL-C水平分为LDL-C≤3.1 mmol/L(n=78)组及LDL-C>3.1 mmol/L组(n=34),对比2组早期脑梗死发生率;根据2组ABCD2+LDL-C综合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50例,中危组47例,高危组15例),对比不同层级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LDL-C水平以及ABCD2+ LDL-C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 P<0.01);低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中危组(P<0.01),中危组显著低于高危组(P<0.01);LDL-C<3.1 mmol/L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LDL-C≥3.1 mmol/L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及LDL-C水平检测均能够进行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但二者联合应用临床价值更高。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危险分级临床分析

    作者:舒锦;丁志钦;李锦伟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危险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04-2013-04我院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依据发病危险分级: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分别予以ABCD评分和 ABCD2评分预测发展为脑卒中的价值。结果2组危险分级分布情况相近( P>0.05);但在预测发生第2、7、90天脑卒中发生率、脑梗死体积、MESS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危险分级有重要指导作用。

  • ABCD2评分结合hs-CR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东平;李淮玉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 低分子肝素钙早期治疗ABCD2高评分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作者:程旺强;任超祥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早期治疗ABCD2高评分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218例TIA患者的分值,并根据分值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然后在中危组和高危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观察14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中危组的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和37%,高危组的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3%和56%,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大于中危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ABCD2高评分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

  • 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明军;李谧

    目的 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81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患者7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31例(38.2%)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9例(23.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应及时住院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hs-CRP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江坤;张津华;付志新;赵春水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表现患者的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326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并查头颅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测定血清hs-CRP水平,观察所有患者ABCD2评分与hs-CRP水平的相关性,且比较2组ABCD2评分及hs-CRP.结果 ABCD2评分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且脑梗死组ABCD2评分和hs-CRP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ABCD2评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BCD2评分越高,TIA发生率越高,hs-CRP越高越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二者联合有利于评估TIA患者病情风险与指导治疗.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患者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的关系

    作者:李江坤;张津华;付志新;赵春水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表现的患者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的关系.方法 326例临床表现为TIA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并查头颅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ABCD2评分及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患者脑梗死比例.结果 ABCD2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有关,但对于预测发生脑梗死作用有限.

  •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李江坤;张津华;付志新;赵春水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a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26例TIA的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查头颅磁共振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ABCD2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2组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且脑梗死组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映以TIA表现的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程度.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

    作者:黄海峰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8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3)。2组均采取早期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早期双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应用ABCD2评分确诊并判定病情,以确定用药剂量与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 T、M PV ),随访6个月,比较不同危险等级患者随访结束时的脑梗死发生率、病死率。结果2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小板参数均获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PLT高于对照组,MP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18.2%(8/44 ),对照组为37.2%(16/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1,P=0.047);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病死率4.7%(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5,P=0.148),且死亡患者中均以高危为主。结论 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双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利于尽早确诊及病情的判定,对于治疗方案具有较大指导作用,且强化治疗效果,利于改善预后。

  •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T 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包琼;窦寿坦;李雪梅;张志超;陈娇;赵倩倩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 IA患者80例,并根据ABCD2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T 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80例T 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共18例(22.5%),低、中、高危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6.9% 、27.3% 、38.9%,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7.1% 、4.3%(P<0.05).ABCD2评分≥4分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4.2%,高于无斑块组(11.1%)(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改良ABCD2评分对头晕患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为强;宇辉;朱瑞昉;尤家聪;徐春奇

    目的 探讨改良ABCD2评分对住院头晕患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按照改良ABCD2评分对病程<48 h的1297例头晕患者进行脑梗死风险分层,其评分对住院头晕患者中脑梗死的诊断价值通过ROC曲线判断.结果 改良ABCD2评分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786(0.697~0.874).低危(0~3分)、中危(4~6分)和高危(7~9分)组诊断为脑梗死的风险为1.3%、6.9%和20.5%.结论 改良ABCD2评分有助于快速识别头晕中的脑梗死患者.

  •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血管狭窄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震宇;许予明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以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59例)、高危组(43例)3组,行头颈联合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将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70%≤狭窄≤100%);中度狭窄(50%≤狭窄<70%);轻度狭窄(0%≤狭窄<50%).分析3组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数目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出现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P<0.05),多部位颅内动脉狭窄出现的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对于ABCD2评分≥6分的患者,出现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及多部位动脉狭窄的几率增高,考虑为高危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极易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芳;马少燕;李莉;施晓瑜

    目的 探究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用于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治疗并确诊的9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ABCD2评分和颈动脉超声,及其联合运用评价TIA患者的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90例TIA患者的ABCD2评分中,低危15例,中危34例,高危41例.1周内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组1例,中危组12例,高危组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者44例中30例进展为脑梗死(68.18%),稳定斑块者25例中6例进展为脑梗死(24.00%),无斑块者21例中3例进展为脑梗死(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0,P=0.00).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评分预测TIA患者1周内脑梗死的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80.4%,PPV为74.4%,NPV为82.0%,特异度和PPV高于单独评估方法.在预测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高于ABCD2评分的0.698和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的0.772.结论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能够通过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评定患者的风险等级,更好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对控制TIA患者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37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