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BCD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法军;王苏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相似,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年平均增长117%,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尤为重要.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指南2010建议采取ABCD2评分,只有科学的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及合适的治疗强度,减少脑梗死的患病率、致死率.本文对ABCD评分与ABCD2评分做一简单叙述,供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

  • ABCD2结合 DWI 评估 TIA 短期预后

    作者:马微;许玫;宋海涛;齐敏;候丽芳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像( DWI)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8月178例首次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ABCD2评分法进行评估,并结合DWI检查结果,分析不同ABCD2评分、 DWI表现与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78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4.0%。 ABCD2评分与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786, P<0.0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WI阳性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与DWI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BCD2评分结合DWI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51)高于ABCD2评分法(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对TIA的分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

  • 头颈部CT血管造影、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张元刚;李转会;崔长富;胡亚卓;王鑫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作用.方法:收治TIA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部CTA、DWI检查及ABCD2评分.根据TIA发病后7 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6例与非脑梗死组39例.结果:脑梗死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000).结论:头颈部CTA、DWI及ABCD2评分对TIA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合ABCD2评分对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效果

    作者:唐浩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合ABCD2评分对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3月的130例T I A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结合ABCD2评分,分析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机率.结果:130例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27例(20.77%).低危、中危、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A B C D评分≥4分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狭窄患者(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合A B C D2评分,对于T I A后7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效果显著.

  • 以ABCD2评分为基础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MRA评估TIA预后

    作者:木崇仙;杨兴隆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的ABCD2评分与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 将148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资料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58例、高危组(6~7分)52例,分析比较各组经颈部血管超声(CUS)及MRA资料.结果 CUS显示,高危组颈部血管狭窄比例、软斑及混合斑检出者比例、内中膜增厚(IMT)者比例高于中、低危组(P<0.05),而硬斑检出者比例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0.05),MRA显示,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颈部动脉狭窄、斑块性质、IMT厚度水平相关,ABCD2评分、CUS、MRA联合应用TIA病因探讨、治疗、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关系分析

    作者:单志愿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8 例TIA 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的影像资料,依据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3分组,依据MRA 评估分为动脉狭窄≥50%组和<50%组,探讨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3分组比较,动脉狭窄≥50%的比率增高(73.3%vs 42.1%,p<0.005=;既往有卒中、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p<0.05);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3分组比较,TIA 后7 天内卒中发生率增高(13.3% vs 2.63%,P <0.05).结论ABCD2评分≥4分的TIA 患者MRA 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且在TIA 后7 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 不同体质中风先兆证患者ABCD2评分及脑梗死风险预测

    作者:李壮苗;刘芳;兰碧玉;李霞;张月平;郭慧娟

    目的 分析不同体质的中风先兆证(PA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为开展PAS体质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75例PAS患者采用ABCD2评分,按分值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并用“中医体质量表”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观察不同体质、不同风险患者第2天及第7天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PAS患者体质以痰湿质、阴虚质多见,分别为32.00%、24.00%;患者第2天及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者分别为8例及13例,7天脑梗死发生率为17.33%;不同卒中风险分级的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率以痰湿质高为25.00%,其次是阴虚质为16.67%;痰湿质、阴虚质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P<0.05),平和质与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不同体质的PAS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梗死风险,痰湿质高,其次是阴虚质,临床可针对患者体质开展PAS的干预.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的评估及改良

    作者:钟芳芳;宋水江;王黎萍;章燕幸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简称ABCD2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按ABCD2和ABCD2L评分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65例TIA患者分组、评分,观察各组2,7 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 d时为13.33%;7 d时为20.0%.预测2 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和0.80;预测7 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和0.79.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 d时,1.9%,14.9%,30.8%;7 d时,3.8%,21.8%,46.2%(P<0.05).按ABCD2L评分危险分层,三组脑卒中率2 d分别为0%,7.8%,31.1%;7 d时脑卒中率分别为0%,12.6%,44.4%(P<0.05).结论 ABCD2L改良评分较ABCD2评分更具预测准确性.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危险患者.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测脑梗死风险模型ABCD2评分的改进

    作者:顾言;陈建荣;陈佳漪

    目的 探讨改进的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3例TIA患者,记录其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und)的改良评分法(ABCD2-CU评分法)给TIA患者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2评分及ABCD2-CU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差异.结果 133例TIA患者7d内有35例(26.3%)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血压≥140/90 mmHg(1 mmHg =0.133 Kpa)、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形及颈动脉狭窄等8项危险因素与TIA后早期脑梗死密切相关(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单侧肢体无力[OR(95% CI),3.52 (1.76~12.34)]、持续时间≥10min [2.45 (1.06~9.27)]、糖尿病史[3.37 (1.27~ 10.94)]、高血压病史[4.15 (1.71~13.34)]、颈动脉斑块[6.32 (2.46 ~ 19.40)]及颈动脉狭窄[12.73(2.67 ~44.35)]是TIA后早期进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ABCD2-CU评分(AUC =0.802,95% CI:0.717 ~0.888,P=0.000)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614,95%CI:0.511~0.717,P=0.036).结论 ABCD2-CU评分较ABCD2评分在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早期采取及时预防措施.

  • ABCD2评分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柴永宏

    目的 采用ABCD2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评分,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80例TIA患者行DWI和CTA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及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度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DWI阳性结果与ABCD2评分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并分析DWI与ABCD2分层模型对于TIA的预测能力,以及两者结合预测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能力.探讨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ABCD2分层高危组在TIA后7d脑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低危组(x2=7.744,P<0.01).DWI阳性患者具有ABCD2各危险因素的概率明显高于DWI阴性患者(P<0.01).ABCD2分层对于TIA患者预测能力的OR值为3.638 (95% CI 1.059~12.498,P<0.05); DWI分层对于TIA患者预测能力的OR值为4.609 (95% CI 1.187~17.772,P<0.05).ABCD2分层模型及ABCD2分层联合DWI对TIA的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TIA重度狭窄组7d后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x2=4.292,P<0.05).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CTA对于TIA后短期内脑梗死发生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poB/apoA1比值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作者:王安宁;王洪海;钟池;许晓伟;邢国平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探讨TIA患者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前循环TIA患者,分别給予ABCD2评分,依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0~3分)、中危亚组(4~6分)和高危亚组(6~7分).检测TIA患者及34名正常对照者血清apoB/apoA1水平.比较不同组间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分析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与ABCD2评分的相关程度.结果:TIA患者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0.79 ±0.1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52 ±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亚组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0.71 ±0.03)及中危亚组(0.72 ±0.04)分别与高危亚组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0.92 ± 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亚组与低危亚组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与 ABCD2 评分呈正相关(r=0.878, P=0.000).结论:前循环TIA 患者血清apoB/apoA1比值水平与ABCD2 评分呈正相关.

  • ABCD3-Ⅰ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

    作者:张晓丹;秦伟;胡文立

    目的 探讨采用ABCD3-Ⅰ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按照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Ⅰ评分法这3种评分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BCD3-Ⅰ评分的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7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3.0%、33.8%,90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0%、52.3%.与低危组、中危组分别比较,高危组TIA后7天、90天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P<0.01),两组7天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双重TIA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307,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 2.317~8.005,P<0.01;DWI检查出现高信号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1.102,95%C/27.719~223.344,P<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800,95%CI 2.075 ~29.319,P=0.005.预测7天内卒中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Ⅰ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27、0.842、0.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5.3%、68.4%、81%.预测90天卒中发生风险: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Ⅰ评分法的AUC分别为0.608、0.796、0.8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5%、59.1%、73%.结论 ABCD3-Ⅰ评分≥8分时(高危组),TIA后7天及90天内卒中发生率均升高,ABCD3-Ⅰ评分≥4分时(中高危组),TIA后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双重TIA、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卒中相关.本研究提示ABCD3-Ⅰ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卒中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相关性初步研究

    作者:王力锋;毕齐;宋哲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88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Pesonance angiography,ME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和评分<4分组,根据MEA评估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74.4% vs 44.9%,比值比(odds ratio,OE)3.559,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1.428~8.868,P=0.005];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33.3% vs 10.2%,OR=4.400,95%Cl 1.408~4.869,P=0.01);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10.3% vs 0%,OR=0.417,95%Cl0.324~0.537,P=0.04).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增高,颅内血管狭窄≥50%TIA后2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复发事件严重程度的研究

    作者:李玲;张锦丽;宋杨

    目的 评估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预测早期卒中复发严重程度的效度.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观察发病7天内患者的复发事件,包括TIA复发,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和小卒中NIHSS≤3发生情况.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评估ABCD2预测TIA患者复发和新发卒中事件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收集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中,在7天内49例(10.04%)患者复发TIA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为6.78%~16.12%],48例卒中,其中小卒中23例(4.71%;95%C/1.96%~6.37%),大卒中25例(5.12%; 95%C/2.68%~8.08%).ABCD2评分预测大卒中发生效度高(AUC=0.76;95%C/0.67~0.85,P<0.01),预测小卒中发生效度较低(AUC=0.57;95%C/0.42~0.70,P=0.18),ABCD2评分高低与TIA复发风险呈反比(AUC=0.34,95%CI 0.22~0.59,P<0.01),3组间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对TIA患者早期复发和新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 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盛玉国;王坤;陈刚;李乃选;荆秀荣;段新武;王文明

    目的 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ABCD2评分[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并测定hs CRP数值,同时行hs CRP+ABCD2评分[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8分)]以患者第7天发生脑梗死为终点事件,分析TIA患者ABCD2评分与hs CRP关系,应用ROC曲线比较ABCD2、hs CRP+ABCD2评分在评价TIA临床转归中的差异.结果 106例TIA患者7d内有24例进展为脑梗死,占总病例数的22 6%.低危组TIA患者33例,进展为脑梗死者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3 0%;中危组TIA患者55例,进展为脑梗死者12例,脑梗死发生率为21 8%;高危组TIA患者18例,进展为脑梗死者1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61 1%.随着TIA患者ABCD2评分数值的升高,患者的hs CRP数值呈现上升趋势,高危组患者hs CRP水平上升幅度高,其次是中危组,低危组hs CRP上升幅度小;ABCD2+hs CRP评分在评价TIA患者临床转归结局中优于ABCD2评分.结论 ABCD2评分联合hs CRP可提高ABCD2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筛选高危TIA患者,指导临床治疗.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老年中高危TIA疗效与安全性的观察

    作者:彭菲;马珊珊;张薇;王瑞萍

    目的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老年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83例老年中高危TIA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92例)和实验组(9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80%,高于对照组的7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90 d内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1.49%,低于对照组的2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共出现2例肝功能异常患者,停药后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出血、精神症状、恶心、腹部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中高危TIA老年患者的短期症状,减少90 d脑梗死发生风险,安全性较好.

  • 四项指标结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分析

    作者:李洪凤;石广莲

    Johnston 评分量表可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1]。但其预测短期发生为CI的效能仍不理想。本文探讨TI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sCRP、Fg的含量变化,进而探讨四者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的风险,为临床早期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TNF-α的关系探讨

    作者:李艳如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TNF-α的关系.方法 按照ABCD2评分将150例TIA患者划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NF-α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 三组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法+TNF-α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3(0.661-0.869)和0.646(0.604-0.705)(P<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TNF-α正相关,ABCD2评分法+TNF-α的临床价值高于单纯ABCD2评分法.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作者:倪白云;张险平;蔡红星;陈后勤;徐钧;郭菲;夏加琴;何敏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一个更全面的评分方法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科学的对TIA患者进行分级、分层及处理,可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76例TIA患者,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687.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7d内脑梗死发生的比例分别是4%、34.5%和62.5% (P <0.05).结论 ABCD2评分法与ABCD评分法相比对TIA短期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在临床上可作为对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能够简单、快捷地对TIA患者进行较为合理的危险分层,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判断和处理方案,其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强,急诊科医生、非神经内科专科医生也能方便、熟练的使用,对于基层医院的医生更有意义.

  •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眩晕患者脑梗死风险

    作者:任爱兵;解旭东;刘建辉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眩晕患者脑梗死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解放军第252医院收治的眩晕患者268例,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对患者行ABCD2评分,分析组间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史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结果 脑梗死组就诊时血压≥140/90 mm Hg、肢体无力比例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ABCD2评分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脑梗死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90,P=0.000,95%CI为0.835 ~0.966,Cutoff值为4.5分.结论 ABCD2评分可对眩晕后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13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