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

    作者:邵祺腾;李黎;杜渐;王昊;王克勤;杨秋莉

    中医情志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志是中医情志学中的核心概念,参熙古文献中有关情志的论述试图对情、志及情志的语义进行解释,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7种情志分类方法,为当代有关情志的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 中医心理学对“意志”概念的剖析

    作者:吕波;赵铭宇;王克勤

    从现代心理学“意志”概念的特征,梳理我国古代有关“意志”的称谓,并对“志”和“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意-志-行”的中医心理学意志学说的思想体系.

  • 新读心解系列《灵枢·本神》之“志”的心理学解读

    作者:赵林灿;赵兴业;刘向阳;郑春艳

    “志”出自《灵枢·本神》篇。本篇关于“意志思虑智”的描述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遵《内经》之旨,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去理解原文,手执中国传统心理思想与西方心理学,进行对接、对比,以求得更深层的理解和体会。

  • 情志源流与概念探讨

    作者:金光亮

    情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笔者试分析《黄帝内经》关于情、志的语义及情志、七情的源流,并以现代心理学的有关认识为依据,从产生原理角度探讨情志的概念,分析思的内涵,希望有助于准确理解情志的概念、把握情志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推动中医情志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 中医心理学情与志概念的辨析

    作者:宋梧桐

    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吸取现代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情志”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心理学中将“情”与“志”合称为情志,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成为人的情感、情绪的代名词。但从狭义上来说,“情”与“志”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为了临床上的辩证需要,需要对情与志的概念进一步区别和界定。

  • 论《内经》中肾之神为精志

    作者:刘哲;翟双庆

    《内经》中“肾藏志”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但也存在“肾藏精志”的说法.古代医家多依据《难经》中肾有两枚左肾、右命门故可分别藏精与志来理解和应用“肾藏精志”理论,这似乎并非《难经》中“肾藏精与志”的认识基础.道文化中非常重视“精”,精为生生循环之性,是生命活动中有无相生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道生万物在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肾主志是以精为基础,人自强不息的毅力和耐力即源于此.神、魄、魂、意皆是以精为基础而产生.神机和气立所主导的生命活动中升降出入的气化循环,也依赖精的生生循环之性.所以肾藏精志更能反应“五脏藏神”理论中神对身心活动主宰作用的本质内涵.“五脏藏神”理论同样具有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

  • 从神、意、志论健忘

    作者:方英嵩;滕晶

    中医“五神”学说认为,“神”专指心藏之神,有主持思维、情绪及神志活动的作用.神与健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脑神、心神对人体记忆功能的把控上.意可理解为思维初期,还未形成明确定向,通过追忆和联想而有的初步意念.意与健忘的病变关系可体现在脾胃功能受损及情志失调上.狭义的“志”有2种含义,一是反应了人自己既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心理过程及状态;二是人的记忆.志与健忘的病变关系可表现在“肾藏志”和“应惊恐”两个方面上.

    关键词: 中医 健忘
  • 《黄帝内经》中“志”概念语义的辨析

    作者:陈玉霏;邱鸿钟

    “志”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特有的指称概念.从语义辨析的角度,通过对经典原创思想的溯本回源,从“志”这一字初的语义语用及其概念演变过程中,考察“志”与“情”的区别,并分析“志”在《黄帝内经》一书中的特指意义;同时,对比现代心理学上的情绪概念,论证了中医“志”概念偏向下的情志概念与西方心理学的情绪概念并不完全等值,二者在内涵与外延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 中医神志学说的文献研究

    作者:李滨

    中医神志学说,包括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认识,反映于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与<难经>的多篇经文之中,又以<灵枢·本神>为主体.由于医经经文古奥,隐秘难窥,莘莘学子领会不易,披阅亦难.其学术自身的时代气息亦因此而未能得以佳展现与科学发挥.笔者在系统研读<内经>与<难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体会,并且借助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理论重新进行条分缕析,系统整理,予以现代科学理念阐释,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

    作者:李如辉;张光霁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具体体现之一,其发生学依据有“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己”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察;“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征象的观察,以及情志相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 关于志与意的心理学理解

    作者:杨振宁;苏静

    目的:探讨五神之“志”与“意”的心理学内涵.方法: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对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现代心理学描述心理过程的“意”的含义与中医五神“意”的含义明显不同,同时还发现了“志”的心理学内涵.结论:五神之“意”,是记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记忆的活动过程,即大脑保持信息的再活跃,包括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五神之“志”为清晰深刻的长时记忆,或为定向明确的精神追求,可能包括心灵“情结”,应该包含人格因素,是人一个时期固定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 五神 心理学
  • 先秦至东汉时期中医情志医学理论溯源

    作者:宋梧桐;李德杏

    中医情志医学起源于先秦至东汉,与古代哲学中的情志理论密切相关.本文从“心”“性”“情”“志”4个方面对先秦至东汉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入分析情志、心理产生的过程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认为“心”有识别和思维的功能,主要用于感受、认知外在的事物,可以进行思考、考虑;“性”即一个人的本性和个性,既具备先天的本性,又具备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个性;“情”则为情绪、情感体验,是在“心”的识别和认知外在事物之后刺激内在的“性”而产生的对外在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有着喜恶爱憎的分别;“志”属于一个人的志向、行动的趋向,属于在“心”“性”“情”等活动之后进一步激发出来的行为趋向.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当“心”“性”“情”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欲望追求时,没有受到有效控制,任由其落实到个人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了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趋向,而由于不良的行为又会继续动摇本性,使得心思不良、心境恶化、情绪欲望等则更加无法自制,可引起和加重情志病.

  • 《黄帝内经》中"志"的养生意义

    作者:尹文仲

    "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1].志,在中医学中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表象,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2].有关"志"的功能和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观点对指导养生和临床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