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加特定电磁波(TDP)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俞芳;吕臻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或称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是人体中结构为复杂的关节,是双侧联动关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发病率约在20%~30%,其中5%~20%比较严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1].国内临床将该病分为3类:①咀嚼肌功能紊乱类;②关节结构紊乱类;③关节器质性改变类[1].2002~2004年,笔者应用针刺疗法配合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咀嚼肌功能紊乱类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30例,并与单纯应用TDP照射治疗2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磁圆针配合活血止痛汤泡脚治疗老年足跟痛28例

    作者:陈玲琳;赵孝珍

    足跟痛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2001~2002年,我们采用磁圆针叩足,配合活血止痛汤泡脚治疗老年足跟痛28例,并与口服金匮肾气丸治疗1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自制中药洗剂加特定电磁波(TDP)治疗老年下肢慢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作者:成联软;黄琼;唐贯文;何立斌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洗剂局部外洗加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老年下肢慢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老年下肢慢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实验组应用自制中药洗剂外洗加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外科换药治疗,观察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治愈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为(19.61±0.29)日,对照组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为(27.23±0.24)日;实验组治愈42例,治愈率82.4%,对照组治愈24例,治愈率51.1 %.2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及治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1).结论自制中药洗剂外洗加TDP照射治疗老年下肢慢性溃疡具有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具有实用性及推广应用价值.

  • 经皮骨髓移植结合TDP照射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28例

    作者:甄广永

    骨折手术或保守治疗时,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时有发生, 2006-08-2009-02,笔者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28例,结果如下.

  • 磁刺激骶神经根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秀巧;王铭维;郭记宏;时军;孙海民

    控制膀胱的中枢和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原性膀胱).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脊髓损伤等.

  • 骶部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二便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秀巧;顾平;郭记宏;张立宏;王铭维

    帕金森病发病率约为万分之1.5,伴有二便障碍者约占此症的70%左右[1],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早期即可合并二便障碍,晚期100%患者伴发二便障碍.帕金森综合征二便障碍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急迫性尿失禁,严重者尿潴留.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周丽华;田青;陈勋;周倩;叶鸿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对于该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3例,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以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高频刺激组(24例),低频刺激组(24例),假刺激组(25例).前2组分别接受rTMS高频刺激和低频刺激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4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检查,假刺激组给予和高频刺激组相同频率的声音,但是没有磁刺激,并在治疗4周后给予1 H-MRS检查,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治疗后,高频刺激组HAMD评分(13.5±1.6)分和低频刺激组(13.1±1.7)分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与假刺激组(16.3±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刺激组HAMD评分改善不显著.②治疗后,3组患者之间双侧额叶、丘脑和海马的Cho/C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高频和低频刺激均能改善PSD患者抑郁状况,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兴珍;武士京;陶华英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1989年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孙秀巧;王彦永;王铭维;孙海民;郭记宏;时军;王培芝

    目的 探讨0.5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健康SD大鼠45只,用6-OHDA毁损右侧黑质致密部(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TA)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阿扑吗啡(APO)腹腔注射筛选,将成功的20只帕金森病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频率为0.5 Hz,刺激强度为阈上30%,连续20个刺激,每天1次,连续刺激2周.对照组予以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天、14天、28天分别测定APO诱导的大鼠旋转圈数、启动潜伏期的变化.结果 (1)大鼠旋转圈数(r/min):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4天为(9.7±3.0 vs 14.6±2.6)、28天为(9.2±2.7 vs 14.2± 2.6),治疗组旋转圈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4天、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启动潜伏期(s):治疗组与对照组rTMS治疗结束后第1天(25±9 vs 39±16)、第14天(18±7 vs 42±16)、第28天(17±7 vs 42±16)比较,治疗组启动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 Hz、阈上30%刺激强度的rTMS可改善PD大鼠的行为学异常.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作者:孙秀巧;张振清;王铭维;郭记红;孙海民;时军

    目的 探讨0.5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SD大鼠45只,用6-羟多巴毁损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阿朴吗啡腹腔注射筛选,将成功的20只帕金森病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给予频率为0.5 Hz,刺激强度为阈上30%,连续 20个刺激,1次/d,连续2周的磁刺激.对照组予以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14、28天分别进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观察皮质静息阈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右侧皮质静息阈值治疗组32.1±6.3和对照组31.9±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自身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第28天时,右侧阈值对照组29.1±5.7较治疗组34.0±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毁损侧皮质兴奋性增高;②0.5 Hz、阈上30%刺激强度的经颅磁刺激可抑制毁损侧皮质阈值下降,降低皮质兴奋性.

  • 650nm半导体激光与磁疗脐周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作者:安经克;严丽

    目的 观察650nm激光与磁疗照射神阙及周围穴位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波长650nm半导体激光5个矩阵排列光源,中心激光源呈乳头状突起,上、中、下3个激光管上安装有异名极排列的永磁磁环,磁场强度(100±30)mT.30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原发性痛经评分标准评价,重度17例,平均分值13.60分;中度13例,平均分值10.98分.结果 30例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随访5个月)痊愈7例占 '23.34%,显效17例占56.67%,有效3例占10.0%,无效3例占10.0%.显效率80.0%,总有效率90.00%.临床验证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650nm激光与磁疗同步照射神阙及周围穴位,为原发性痛经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激光 磁疗法 痛经
  • 磁针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作者:赵钧;盛丽;姚岚

    目的:观察磁针治疗高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高脂血症的病人随机分成磁针组200例,对照组20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TG、TC、HDL的变化.结果:磁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对TG、TC、HDL的影响上优于常规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磁针是治疗高脂血症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

  • 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何晓阔;尤春景;王云甫;艾志兵

    目的:探讨0.2 Hz刺激频率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帕金森模型大鼠行为学的佳刺激强度.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8在同济医学院康复医学实验室进行.取50只SD大鼠用6-羟基多巴损毁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部分损毁帕金森模型.1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0%,35%,55%,75%大刺激强度4组,每组4只,进行0.2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强度分别为大刺激量2 T的0%,35%,55%,75%,连续14 d.在刺激前、刺激1,14 d后观察模型大鼠对阿朴吗啡(0.5 mg/kg)诱发的旋转行为和前肢功能实验的影响.结果:1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实验结果:不同强度的单次刺激不能降低帕金森病大鼠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14次刺激后55%,75%大强度刺激组的潜伏期是(4.9±0.85),(5.2±0.81)min,长于0%和35%大强度刺激组[(3.2±0.85),(3.8±0.85),P<0.05],但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55%,75%大强度刺激组的平均转速为(1.98±0.73),(2.19±1.26)r/min,均比35%大刺激组减慢[(3.54±1.38)r/min,P<0.05],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②阶梯实验结果:刺激前帕金森病大鼠左侧肢体摄取食物的颗粒数明显少于右侧;单次55%的刺激可以增加左侧肢体摄取食物的颗粒数,其摄食颗粒为18.79±5.53;连续刺激14次后55%,75%刺激强度,可以增加左侧肢体摄取食物的颗粒数,在55%和75%大强度刺激时的摄食颗粒分别是22.43±3.46和24.43±3.97,明显高于35%和0%大强度刺激时的摄食颗粒(P<0.05),但是二者之间差别不大(P>0.05).结论:0.2 Hz 55%大刺激强度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学异常.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意义

    作者:杨红艳;戴亚美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者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3例锥体外系病,3例癔病.所有患者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刺激部位分别选择接受肌肉对侧的手区及同侧的C6,7棘突旁、Erb点、肘部正中神经处,分析时间选择刺激后100 ms,带通范围选择20~2 000 Hz.磁刺激输出量周围神经选择大输出的70%,中枢输出的80%.每人每刺激点至少重复2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科电生理实验室制定的100例正常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10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皮质刺激点接收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弥散.②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5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4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表现Erb点,肘部刺激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低,皮质刺激点及颈部刺激未引出波形.③6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均出现异常.④6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出现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枢性运动传导时间延长.⑥3例锥体外系及3例癔病瘫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评估多种运动神经元病变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中枢及周围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通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揭示临床及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改变,尤其适用于发现中枢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多发性硬化亚临床改变,起到支持辅助诊断作用.

  • 经颅重频磁刺激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早期运动皮质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严莉;丰宏林;崔丽英

    背景:目前认为经颅重频磁刺激对局部脑血流,代谢,神经递质,及神经组织损伤后再塑形等均有调节作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损伤同侧和对侧的皮质功能重建有关,经颅重频磁刺激能否对脑缺血后皮质功能有影响,起到保护缺血神经元、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目的:观察经颅重频磁刺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运动皮质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电生理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01/06在北京协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22只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只.方法:造模前测定Wistar大鼠正常情况下右后肢运动阈值(平均运动阈值为大输出的22%),测定后两组动物均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再灌注72 h模型,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在再灌注即刻,再灌注后12,36,60 h分别给予经颅重频磁刺激(20 Hz,40%大输出,每序列5 s,序列间隔2 min,共10个序列),末次刺激4 h后再次测定两组大鼠的运动阈值.于再灌注24和72 h时,以姿势反射实验(0分为无明显肢体瘫痪,5分为昏迷,1~3分纳入实验)和前肢放置实验(0:肢体动作迅速完全;1:肢体动作缓慢,不完全,>2 s;2:无肢体动作)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72 h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计算脑梗死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动物损伤前后的运动阈值.②再灌注24,72 h时的神经功能评分.③再灌注72 h时脑梗死体积.结果:1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阈值:损伤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损伤后对照组为实验组的1.49倍,但无统计学差异[(41.62±24.73)%,(28.00±9.35)%,t=-1.17,P=0.27].②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损伤24 h时无差异(P=0.46);损伤72 h时,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60±1.52,7.75±3.62,t=-3.57,P=0.004).③脑梗死体积:损伤72 h时,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62.00±60.88),(20.00±12.41)mm3,做对数转换后比较无差异(t=-1.31,P=0.22),但若将数据做[Log10(梗死体积)]转换后有显著性差异(P=0.045).结论:①高频、高强经颅重频磁刺激可能参与维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阈值的稳定,防止运动阈值过度升高而干扰运动功能的恢复.②经颅重频磁刺激可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随损伤时间延长,效应越明显.③经颅重频磁刺激可能缩小脑梗死体积.

  • 恒定磁场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许艳;高佩琦;关微华

    背景:磁疗历史悠久,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研究恒磁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能为非药物、无创伤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依据,开辟物理因子治疗新途径.目的:观察恒磁场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宏观水平的血液流变学、亚细胞水平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分子水平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进行,取40只健康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5只)、磁疗组(n=15只).方法:①模型组、磁疗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不阻塞动脉血流.②磁疗组脑缺血后立即将其头颈部置于40 mT的恒磁场中30 min,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作暴磁处理.3组大鼠手术7 d后麻醉状态下眼球取血、断头取脑.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三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②各组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变化.③各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铜蓝蛋白含量变化.④各组大鼠脑组织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模型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磁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②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模型组荧光偏振度、平均微黏度、各向异性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磁疗组上述指标低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铜蓝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磁疗组高于模型组(P<0.01),并略高于假手术组.④模型组大鼠脑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经过磁场治疗后,磁疗组大鼠各指标均较模型组好转(P<0.05,0.01).结论:恒定磁场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特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机体的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自由基、一氧化氮对神经组织的损伤,阻断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恒定磁场对股骨头坏死致病因子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宇;肖德明;潘晓华;张小云

    目的:探索恒定磁场对股骨头坏死相关重要致病因素的抑制作用,从而阐明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于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①选用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取8只兔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全部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2.25 mg/kg,2次/周,共8周)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②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32只兔分为4组(n=8),磁疗1个月组和磁疗后1个月组进行磁场处理(采用HMF-6000低频旋转强恒定磁场,强度>0.4 T,2 h/d,连续1个月),造模后1,2个月组不进行磁疗.分别于治疗1个月后立即或再1个月后使用组织切片和显微CT观察股骨头内部小梁结构变化,并检测血液黏稠度、胆固醇,三酰甘油,髋关节腔压力等指标,以探明恒定磁场的影响.③分离、培养新生新西兰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的同时分别进行0.38,0.48 T恒定磁场处理,观察恒定磁场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其指标为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成脂过程的影响,并与无磁场组进行对比.结果:4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磁疗1个月组和磁疗后1个月组兔股骨头组织切片和显微CT显示其骨小梁结构显著改善.②髋关节腔压力:磁疗1个月组显著低于造模后1个月组[(0.081±0.037),(0.235±0.042)kPa,P<0.01],磁疗后1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0.072±0.029),(0.074±0.034)kPa,P>0.05].③血浆黏稠度:磁疗1个月组显著低于造模后1个月组(P<0.01),磁疗后1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④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磁疗1个月组和磁疗后1个月组均显著低于造模后1,2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似.⑤经0.48 T磁场处理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无磁场组,而0.38,0.48 T磁场处理后细胞的成脂诱导后A值均低于无磁场组(P<0.01).结论:①磁场可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而且还可以抑制股骨头内骨髓细胞的脂肪化,从而改善股骨头内的微循环,降低髋关节腔内压力,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故可以有效抑制股骨头坏死病情的发展.②0.48 T磁场的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及抑制其脂肪化的作用强于0.38 T磁场.

  • 应用0.5 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效应

    作者:陈运平;梅元武;孙圣刚;包敏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20例2002-01/2004-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予以低频rTMS治疗,以60%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每侧刺激30次,频率0.5 Hz,每日1个序列,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结果:低频rTMS治疗后,患者平均HAMD评分为(13.8±7.8)分,而治疗前平均HAMD评分为(26 6±6.0)分,治疗后平均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7/20).结论:低频rTMS对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 抑郁症 磁疗法 康复
  • 磁疗治疗丘脑出血后肩痛

    作者:王旭

    丘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 , 丘脑卒中后肩痛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情绪及功能恢复.为探讨磁疗治疗丘脑出血后肩痛疗效,应用磁疗方法治疗丘脑出血后肩痛患者 11例 ,均取得明显疗效 ,提示磁疗法对改善丘脑出血后肩痛有效.

  • 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治疗睡眠障碍30例分析

    作者:李茜;李新艳;朱宏

    选择30例睡眠障碍患者应用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治疗,均有好转.

126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