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素素;孙嘉;陈宏

    遗传与环境因素是影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为探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遗传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近年来,GWAS在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糖尿病神经性疼痛及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目前已发现和鉴定出了不同并发症的部分相关基因.但GWAS的部分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更进一步地探索并将GWAS成果运用于临床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莹;孙卫卫

    糖尿病肾脏病(DKD)为糖尿病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而逐年升高,为全世界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DKD发病机制复杂,至今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Sphk/S1P)信号通路通过参与糖尿病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以及肾小球局部炎症反应等机制促进肾纤维化,该通路可能成为DKD等肾小球疾病新的干预靶点.

  • 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Ⅰ比值与2型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作者:孙志纯;卓雅芬;何伟民;张翼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 Ⅰ(apoA Ⅰ)比值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T2DM患者318例.DKD定义为2次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30mg/g.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poB/apoA Ⅰ比值与DKD的关系.结果 DK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apoB、apoB/apoA Ⅰ比值明显高于非DK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所有血脂参数中,apoB/apoA Ⅰ比值是DKD的强危险因素,其OR值为3.591(95%CI 1.543~5.424).ROC曲线分析显示,apoB/apoA Ⅰ比值预测DKD的佳切点为0.8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3%和76.3%.结论 apoB/apoA Ⅰ比值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李天艺;焦文君;吴聪;王文嫣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体内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92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依据eGFR水平分为DN 1组57例和DN 2组35例作为观察组,筛选出体检健康员30例作为对照组。本文检测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UAE。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 1组与DN 2组UAE、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增高(P<0.05)。而DKD 2组与DKD 1组UAE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DKD 1组(P<0.05)。并且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eGFR呈负相关。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糖尿病肾脏病严重程度有关,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可作为早期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指标,为病情发生及发展程度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脏病相关性meta分析

    作者:赵雪千;宋欣;张永;张庆红;史秀岩;肖厚勤

    目的 对维生素D受体 (VDR)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脏病 (T2DKD) 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选择外文期刊数据库 (Pub Med,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ochrane) 及中文期刊数据库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根据系统评价的原理及规范, 英文检索词:diabetic nephropathy or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or diabetic complication;vitamin D receptor or VDR;polymorphism or single nucleotid polymorphism or variant.中文检索词:糖尿病肾脏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检索时间为建立数据库时间至2017年6月.检索有关VDR基因 (ApaⅠ、BsmⅠ、FokⅠ、TaqⅠ酶切位点) 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扩大检索范围.对终确定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2.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 包含1 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VDR基因位点ApaⅠ、FokⅠ、Taq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无明显相关性 (P>0.05).BsmⅠ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发生存在关联, 等位基因B vs b, 比值比 (OR) =1.86, 95%可信区间 (CI) =1.31-2.65,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BB+Bb vs bb, OR=2.02, 95%CI=1.38-2.96, P=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位点Bsm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易感性相关, B等位基因及BB+Bb基因型可能是其T2DKD危险因素.

  • 肥胖、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作者:王金磊;刘建峰;赵津;张艳;蔡永红;赵克中;张莲;韩瑞红

    糖尿病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重要的病因之一,并伴有心脏血管的危险增加,具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1].由于2型糖尿病的明显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治疗糖尿病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而导致ESRD增加,肥胖增加是2型糖尿病增加的主要原因[2],构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

  • 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孟水;李贞贞;宁翠利;刘宽芝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糖尿病肾脏病( DKD)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DK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一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28例( T2DM组),入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NC组),T2DM组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A/Cr)水平分为SDM亚组(单纯T2DM)80例、mic-DKD亚组(微量白蛋白尿)70例和mac-DKD亚组(大量白蛋白尿)78例。采用ELISA测定各组对象的血清8-OHdG水平,分析其与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血肌酐( SCr)、尿素氮( BUN)、血尿酸(UA)、尿A/Cr等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DK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 T2DM组血清8-OHdG浓度高于NC组[(7.20±2.37)ng/ml vs.(3.94±0.26)ng/ml, t =20.418, P <0.01];亚组之间比较:mac-DKD亚组血清8-OHdG浓度为(9.68±1.17)ng/ml,高于mic-DKD组的(7.34±1.32)ng/ml及SDM亚组的(4.65±0.74)ng/ml( t =11.365, t =32.206, P <0.01)。(2)相关性分析:8-OHdG水平与尿A/Cr、TG、TC、FPG、HbA1c、LDL-C、SCr及UA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818、0.745、0.669、0.662、0.661、0.639、0.339、0.242, 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 r =-0.628, P <0.01)。(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OHdG (OR=11.133,95%CI 3.359~36.895, P =0.000)、TG (OR=65.573,95%CI 4.400~977.265, P =0.030)、HbA1c(OR=1.673,95%CI 1.019~2.744, P =0.042)、病程(OR=1.567,95%CI 1.182~2.077, P =0.002)和年龄(OR=1.106,95%CI 1.006~1.216, P =0.038)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8-OHdG水平可以反映DKD的严重程度,DKD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有关。

  • 肾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作者:兰春英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DKD患者随机分为前列地尔注射液组(对照组)和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肾康注射液组(治疗组),每组40例,2组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和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24h尿蛋白定量、Alb、BUN、S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的24h尿蛋白定量、BUN和SCr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DKD能够明显提高疗效、改善肾功能,延缓或逆转早期DKD的进展。

  • 谷胱甘肽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单娟萍;王时敏;李青华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联合银杏达莫与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DK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和血液流变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 h 尿蛋白量、血尿素氮、肌酐、血液流变学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谷胱甘肽较单纯银杏达莫治疗DKD可增强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 糖尿病肾脏病内热证分布规律及与肾脏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珍;刘玉宁;王梦迪;王莹;孙卫卫;柳红芳;周静威;王耀献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内热证分布特点及与肾脏功能相关性.方法:收集335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内热证在早中晚期广泛存在,早中期内热证出现比率高,多与气虚证、阴虚证相结合,体现了壮火食气、热盛伤阴的发病机制.(2)与非内热证组相比,早期内热组eGFR水平更高,中晚期内热组24 h尿蛋白定量更高,晚期内热组血肌酐、尿素氮更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及eGFR更低.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早期eGFR与内热积分呈正相关,晚期eGFR与内热积分呈负相关,内热积分又与湿浊积分呈正相关,与气虚积分、eGFR呈负相关.结论:内热贯穿于糖尿病肾脏病病程始终,与非内热证组相比,中晚期内热可加大24h尿蛋白排泄量,晚期内热证组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更明显,内热证组肾小球滤过率早期明显增加,晚期反而显著下降.

  • 糖尿病肾脏病呈少量蛋白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梦迪;刘玉宁;王耀献;王晓娜;闫润泽;甘慧芳;杨涵雯;苗润培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脏病呈少量蛋白尿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基于不同eGFR水平,对141例呈少量蛋白尿DKD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理化指标、中医证候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这部分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在呈少量蛋白尿的DKD患者中,高滤过率组、正常滤过率组、低滤过率组的比例分别为17.0%、41.1%、41.8%,以低滤过率组所占比例高,其平均年龄、24 h尿蛋白、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eGFR显著低于其他两组.(2)中医证候上,本虚证以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为主,标实证血瘀证、内热证、痰湿证所占比例均较高.低滤过率组阳虚证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组,阴虚证、内热证比例低于其他两组.(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有吸烟史、24 h尿蛋白、血尿酸水平较高的患者,更易出现肾功能的下降.结论:肾功能的轻中度下降在呈少量蛋白尿的DKD患者中并不少见,且这部分患者在理化指标、证候表现与其他患者具有一定差异.除性别等非可控因素及吸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外,在临床中应积极防治24h尿蛋白、血尿酸等影响DKD肾功能进展的可控因素,早期防治疾病进展.

  • 糖尿病肾脏病火热证候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作者:王梦迪;王耀献;刘玉宁;王玉洁;田君健;王丹阳;田哲菁

    目的:探索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火热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采集348例DKD早、中、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火热证候判定,对各火热证候类型的分布及火热证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89.4%的DKD患者均伴有火热证,早、中、晚期伴火热证患者的比例分别为90.5%、89.7%、87.8%.(2)火热证在DKD早期以燥热证为常见,占61.9%,中期以结热证为常见,占53.2%,晚期以浊热证常见,占70%.(3)DKD火热证常合并气虚证,其次为阳虚证、阴虚证.(4)火热证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口咽干燥、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口苦、口中粘腻、怕热汗出、口中臭秽.(5)在理化指标方面,伴火热证的DKD患者具有较高的尿酸水平.结论:火热证在DKD中分布广泛且贯穿疾病始终,各热邪类型在DKD不同分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火热证常与气虚、阳虚、阴虚证并存,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能与某些临床理化指标如血尿酸等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 基于“肾络微型癥瘕”理论的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作者:王莹;王耀献;刘玉宁;孙卫卫;王梦迪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中医关键病机的演变特点,探索“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在疾病宏观证候上的体现.方法:收集324例DKD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将中医证候分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以及气郁证、结热证、湿热证、浊毒证和血瘀证,分析各中医证候在疾病不同分期的分布及特点.结果:(1)DKD早期以气阴两虚兼气郁、血瘀和结热证为主,结热证候积分与患者的餐后血糖和eGFR呈正相关(γ2hPBG=0.220,γeGFR=0.193).(2)疾病中期以气阴两虚兼气郁、血瘀和湿热证为主,湿热证候积分与患者的餐后血糖和HbA1c呈正相关(γ2hPBG=0.268,γHbA1c=0.247),HbA1c与湿热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7.991 +0.112x(y为HbA1c,x为湿热证候积分).(3)疾病晚期以阴阳两虚兼血瘀、气郁和浊毒为主,浊毒证候积分与eGFR和24-UTP密切相关(γeGFR=-0.351,γ24-UTP =0.441),血瘀证候积分与24-UTP呈正相关(γ=0.373);eGFR与浊毒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32.249-0.874x(y为eGFR,x为浊毒证候积分);24-UTP与浊毒证和血瘀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1.392+0.104x1+0.093x2(y为24-UTP,x1为浊毒证候积分,x2为血瘀证候积分).结论:DKD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特点不同,随着病情的进展,本虚证由气阴两虚证向阴阳两虚证发展,兼挟气郁、结热、湿热、浊毒及血瘀证的动态演变,它们既是“肾络微型瘕瘕”之微观病机致病于肾络,同时也是DKD之宏观病机体现于证候.

  • NLR和PLR与糖尿病肾脏病

    作者:王莹;王耀献;刘玉宁;王梦迪;李维娜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DKD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正常人和120例DK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DKD患者根据eGFR分为早、中、晚期,NLR和PLR由全血细胞分析结果计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健康人相比,NLR在DKD患者中明显升高(P=0.000),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而逐渐升高(P=0.000);(2)NLR与DKD患者的年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血肌酐、尿素氮、24-UTP、ESR和IL-6呈正相关(P<0.01),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和eGFR呈负相关(P <0.01);PLR与DKD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呈负相关(PHGB<0.05,PALB<0.01);(3)逐步回归结果显示,NLR与24-UTP间的关系为y=0.874+0.237x(y为24-UTP,x为NLR,P<0.01),NLR与eGFR间关系为y=89.912-7.622x(y为eGFR,x为NLR,P<0.01).结论:NLR作为一个廉价、易测的指标可以很好地评估DKD患者的尿蛋白和肾功能水平.

  • 应用德尔菲法对糖尿病肾脏病“热邪”证候特点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梦迪;王珍;闫润泽;周静威;刘娜;刘玉宁;王耀献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早、中、晚期各热邪类型的分布及临床诊断指标,初步建立糖尿病肾脏病“热邪”证候的辩证规范.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编制《糖尿病肾脏痛“热邪”证候专家调查表》,对全国不同地区31位专家的意见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DKD各期的热邪类型、各热型的诊断指标及病位等.结果:终确立DKD早期的热邪类型为湿热证、阴虚内热证、郁热证、燥热证,中期为湿热证、瘀热证、痰热证、郁热证,晚期为浊热证、瘀热证、痰热证、郁热证、结热证.并分别对各热邪类型的临床诊断指标和病位进行了分析.结论:初步建立了DKD热邪证候辨证的专家共识,对提高辨证规范,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 糖尿病肾脏病不同 CKD 分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演变规律研究?

    作者:王莹;王耀献;刘玉宁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KD)不同 CKD 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索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68例分属 CKD1~5期 DKD 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DKD 各期本虚证分布差异明显,CKD 1~2期以气阴两虚为主,CKD3~4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KD5期以阴阳两虚为主;(2)DKD 各期标实证均以血瘀证常见,标实证的兼证情况复杂;(3)各本虚证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结论:DKD 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证可能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规律演变,并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

  • 肾炎消白颗粒对糖尿病肾脏病大鼠肾组织VEGF及IGF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梅;姜国华;包海鹏;迟继铭;王悦;黄凤林;董云英;刘庆燕;冯晓轩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肾炎消白颗粒对糖尿病肾脏病(DKD)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肾炎消白颗粒防治DKD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耱、高脂饮食联合单侧肾切除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建立DKD大鼠模型[1],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组、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肾炎消白颗粒低剂量组共5组.连续灌胃8周,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mAlb);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VEGF及IGF的表达.结果:肾炎消白颗粒能明显降低尿mAl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低剂量组更为明显,低剂量组与洛汀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VEGF与IG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肾炎消白颗粒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肾组织VEGF与IG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VEGF与IGF参与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发生,肾炎消白颗粒可能通过下调VEGF与IGF的表达,降低尿蛋白的排出,达到保护肾脏的目的,延缓模型大鼠糖尿病肾脏病进展.

  • 基于糖尿病肾脏病病理探讨从“积”论治糖尿病肾脏病

    作者:马雷雷;周静威;刘玉宁;王耀献

    糖尿病肾脏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且临床进展迅速,一般很快进入终末期肾脏病并需要透析治疗,临床预后较差.糖尿病肾脏病病理主要表现为系膜基质增宽,K-W结节形成以及肾小球硬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已显示出独特疗效,主要基于现代医学糖尿病肾脏病微观病理变化来探讨从“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

  • 糖尿病肾病国内外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解读

    作者:童国玉;朱大龙

    规范糖尿病肾脏病的评估及处理对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和201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所属“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DOQI)工作组、2012年国际肾脏病组织“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KDIGO)、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以及201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内分泌病学分会(CSE)先后就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及DKD的诊断和治疗制定了相关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文章就相关诊断及处理要点做一解读.

  •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血清C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孟水;宁翠利;刘宽芝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肽(C-peptide,C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DPN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66例和DPN组110例.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P水平,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及CP水平,并分析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两组间单因素比较,DPN组病程、年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D-二聚体、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SDM组高,DPN组体重指数(BMI)、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胰岛素抵抗指数较SDM组水平低.(2)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C肽无差异,尚未发现时间与组别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各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C肽逐渐上升,2h达到高峰,3h下降.(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BMI、HbA1c、糖尿病肾脏病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PN时FCP水平下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的SDM与DPN两组间C肽无差异,病程、年龄、BMI、HbA1c、糖尿病肾脏病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89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