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炎一号对活化嗜碱性白血病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章晓鹰;徐平;张慧敏;李斌;余建秀

    目的 探讨抗炎一号对抗二硝基苯基化免疫球蛋白IgE(anti-dinitrophenol specific immunoglubinE,抗-DNP IgE)与二硝基苯基化牛白蛋白(dinitrophenol-bovine serum albumin,DNP-BSA)复合物刺激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脱颗粒与白细胞介素4(IL-4)释放的抑制作用,从而阐明其抗过敏机理.方法 用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率来评价抗炎一号细胞膜稳定作用,RBL-2H3细胞释放颗粒中的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osaminidase)与白细胞介素4(IL-4)分别用PNAG(ρ-硝基苯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ρ-nitrophenyl-N-acetyl-β-D-glucosaminide)底物反应比色法与ELISA方法检测.结果抗炎一号能抑制RBL-2H3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与IL-4,药物浓度为8 μg/ml时即具有42.47%的脱颗粒抑制作用(P<0.01),浓度增至80μg/ml、800μg/ml、8000 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52.40%、68.26%、72.15%,对IL-4释放抑制作用分别为13.87%、23.27%、31.95%、39.99%.抗炎一号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大抑制率为地塞米松大抑制率的84.48%,抑制IL-4作用与地塞米松相当.结论 抗炎一号具有肥大细胞膜稳定作用,故可干预Ⅰ型变态反应.

  • 电针和悬灸对"大椎"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不同影响的研究

    作者:罗明富;何俊娜;郭莹;李翠红;张金铃

    目的:观察电针和悬灸对大鼠穴区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分布和脱颗粒的不同影响,以探索针灸治病的机制.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15只,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和悬灸组.电针(疏密波,频率3~10 Hz,电压2~4 V)或悬灸(2壮)"大椎"穴 20 min 后,取"大椎"穴区组织恒冷箱切片,甲苯胺兰染色,显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MCs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情况.结果:在穴区组织内,从真皮至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均可见MCs存在和脱颗粒发生.悬灸刺激的"大椎"穴区的组织切面中心部位,从皮肤表面至皮下组织内MCs数量很少, 但中心周边的MCs数量多,脱颗粒明显.悬灸组发生脱颗粒的MCs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电针组,电针组脱颗粒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电针和悬灸对穴区组织内MCs的数量、分布以及细胞的脱颗粒的影响明显不同,艾灸对MCs脱颗粒的影响强于电针.

  • 针刺大鼠耳穴及体穴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作者:何俊娜;罗明富;郭莹;李翠红;张金铃

    目的:研究针刺耳"胃"穴及体穴"足三里"治疗实验性胃溃疡过程中,穴区内肥大细胞(mastcells,MC)的分布和功能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后2组首先在胃窦前壁肌层与浆膜层之间注入0.05 ml 20%冰醋酸制作胃溃疡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后连续7 d电针(2/15 Hz,1 mA,30 min)胃溃疡大鼠耳"胃"及"足三里"穴.取耳"胃"及"足三里"穴区组织恒冷箱切片,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用甲苯胺兰复染,显示皮肤真皮层MC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情况;取胃窦前壁含溃疡的胃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电镜下观察胃窦前壁黏膜层的形态变化.结果:对3组大鼠的穴区真皮层MC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模型组MC总数量均明显多于电针组和对照组(P<0.01);模型组MC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电针组与对照组,电针组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多于对照组,3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胃壁黏膜面光滑无变化;而模型组胃窦壁黏膜面有很明显的溃疡缺损,并已超过黏膜肌层;电针组胃窦壁黏膜面稍有缺损,尚未达黏膜肌层.结论:耳穴、体穴区组织内MC的总数及脱颗粒率的变化不但可反映胃溃疡的严重程度,还与针刺耳穴及体穴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密切相关.

  • 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杨玉华;张迪;萨喆燕;黄猛;丁光宏

    超声针灸是将一定的超声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上世纪末就已运用于临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超声针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超声针灸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机制探讨则从三个方面展开:1)超声生物效应,2)超声对细胞的溶解效应和非溶解效应,3)超声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的作用.在“肥大细胞激活产生的炎性反应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始动环节之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超声针灸的疗效与超声生物效应及超声引起的细胞效应尤其是肥大细胞激活有密切关系.

  • 针灸效应与经穴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概况

    作者:何俊娜;罗明富

    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研究报道,在阐述MCs的形成、分布、分型、形态学特征、脱颗粒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针灸效应与穴区组织内MCs的数量、脱颗粒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循经感传的作用机制.综述结果表明,MCs作为穴区组织的特征成分之一,与针灸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MCs通过对神经、免疫、循环等系统的影响,参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的调控过程.本文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探索MCs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 经络穴位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丁光宏;沈雪勇;姚伟;林俊

    本文研究了经络穴位与肥大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所存在的相关性,为探讨经穴处的物质基础及针刺疗效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文中结合了肥大细胞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相关资料,对近年研究针刺在经穴处引起肥大细胞效应的有关文献加以回顾,认为肥大细胞沿经线富集,针刺经穴后促使其释放介质与针刺疗效作用机理之间存在可能的相关性.

  • 川椒方对小鼠变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沈志华;宋剑涛;接传红;吴正正;尹连荣;张丽霞;高健生

    目的:观察川椒方对小鼠变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将6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8只,模型组(不给药)、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ig)、川椒方水煎剂低、中、高剂量组(5.25,10.5,21.0 g·kg-1,ig,每天1次,ig体积均为10 mL· kg-1),每组各12只.用鸡卵清白蛋白免疫小鼠建立变应性结膜炎模型.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D2(PGD2)、组胺(HI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RT-PCR观察结膜组织中白介素-4(IL-4)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结膜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明显(P<0.01),血清中PGD2,HIS和TNF-α的表达升高(P<0.01),结膜组织中IL-4和TNF-α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椒方各组结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脱颗粒率下降(P<0.01);血清中PGD2,HIS和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膜组织中IL-4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川椒方能够治疗变应性结膜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

  • 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对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

    作者:尹航;马淑骅;任映;王艺竹;苏惠萍;任传云;王毅

    目的:观察哮喘宁颗粒药物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以探讨哮喘宁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SD大鼠,均分5组,分别按哮喘宁颗粒0.4,0.2,0.1 g·kg-1、地塞米松(阳性对照)8.33×10-5 g·kg-1、同体积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均ig,连续5d,制备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以5%,10%含药血清干预RBL-2H3细胞脱颗粒进程,用钙离子成像法观察细胞脱颗粒早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脱颗粒后β-己糖苷酶的释放量.结果: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抑制Compound 48/80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在脱颗粒早期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并抑制β-己糖苷酶的释放.结论: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这可能是哮喘宁颗粒剂抑制哮喘Ⅰ型变态反应,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之一.

  • 检测原代肥大细胞组胺释放分析中药注射剂致类过敏性

    作者:邓向亮;朱远洪;王青;董燕;周联;王培训

    目的:通过检测组胺释放考察19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致大鼠腹腔原代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为评价中药注射剂致类过敏性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荧光法检测组胺,并进行条件优化以适用于中药注射剂所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检测.分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分别将19种中药注射剂、阳性药C48/80和肥大细胞混合孵育1h,采用优化的荧光法检测组胺,再计算组胺释放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荧光法检测组胺佳缩合反应时间为3 min,终止反应后7.5 ~ 30 min缩合物稳定性好;采用间接检测组胺释放率与直接检测组胺释放率两方法结果间无显著差异.痰热清、清开灵、参麦、丹参、血塞通、参附、双黄连、生脉、香丹、热毒宁、复方当归等11种中药注射剂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作用明显.脉络宁、黄芪、艾迪、醒脑静、黄芪多糖、红花、盐酸川芎嗪、参芪等8种注射剂未见明显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作用.结论: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过敏样反应可能大多为类过敏,检测组胺释放分析原代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可以为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致类过敏性提供参考.

  • 药对防风-乌梅调节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新机制研究

    作者:吴贤波;唐宋琪;王明谊;赖宇;李向;王晓欧;朱海燕

    目的:体外研究药对防风-乌梅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新机制,为该药在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体外采用胰蛋白酶刺激后P815细胞方法建立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 ELISA等,观察药对防风-乌梅对肥大细胞分泌组胺,PARs、PAR-2表达的影响.结果:药对防风-乌梅在体外可抑制肥大细胞分泌组胺及PARs、PAR-2表达,与细胞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药对防风-乌梅可能通过调节PAR-2表达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肥大细胞"瀑布效应",从而达到抗过敏作用.

  • 炒紫苏子醇提物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的影响

    作者:王钦富;王永奇;于超;张巍峨;李红娜;陆继辉;高巍;刘蕊;晏兴云;李雅静;向生光

    目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是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其的作用,为研制和开发新的抗过敏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悬液,体外和不同浓度药物作用,观察脱颗粒百分率和组胺释放水平,判断药物的抗过敏作用.除正常组(非致敏组)外,设空白对照组、炒紫苏子醇提取物320、640、1 280 μg/mL各剂量组、色甘酸钠阳性对照组、木犀草素组共7组.并对实验各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经过佳实验条件的优化,选择药物与肥大细胞作用时间为20 min,0VA的触发浓度为20 μg/mL.炒紫苏子醇提取物32 0、640、1 280μg/mL各剂量组和木犀草素组均能明显降低IgE所致的Ⅰ型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P<0.01),也明显降低其组胺释放(分别为P>0.05,P<0.01,P<0.01,P<0.01),并表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等抗过敏作用.

  • 肥大细胞类过敏反应脱颗粒的实时动态检测方法

    作者:胡剑江;侯燕鸣;张倩;雷洪涛;王毅;王丹巧

    目的 建立实时、动态、直接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光学成像检测方法.方法 将囊泡表面特异性分子CD63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基因融合后,通过质粒转染入细胞中,建立稳定表达CD63-GFP蛋白的鼠肥大细胞株(RBL-2H3细胞).之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全内反射显微镜分别观察细胞内囊泡在过敏原刺激下脱颗粒时的运动状况.结果 成功建立稳定表达CID63-GFP的RBL-2H3细胞株;在类过敏原的刺激下,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细胞内囊泡向细胞外脱出的过程,同时,用全内反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结论 本研究在活细胞状态下,实时、直观、灵敏、快速地观察到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过程,直接评估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特性,为类过敏反应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 川椒方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沈志华;宋剑涛;尹连荣;张丽霞;接传红;杨薇;高健生

    目的 探讨川椒方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川椒方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每组5只.川椒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分别以含川椒方生药0.334、0.668、1.336 g/ml的水煎剂20 ml/kg灌胃,空白血清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3日,制备SD大鼠含药血清.筛选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的佳作用浓度,并筛选含药血清佳作用时间.实验再分为模型组、川椒方治疗高、中、低剂量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2)治疗组、对照组.川椒方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组按筛选所得浓度和作用时间每孔分别给予含药血清40 μl;PP2治疗组于加抗原前30 min给予终浓度为1μM的PP2 40μl;对照组于加抗原前2h给予10%空白血清40μl,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结果 川椒方浓度为10%时细胞活力较好,故本实验选择了10%浓度血清作为实验浓度.川椒方高、中剂量组合药血清作用120 min时,释放量少(P<0.01),故选用120 min作为作用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升高明显(P<0.01);川椒方各剂量组及PP2治疗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下降(P<0.01).结论 川椒方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

  • 羧胺三唑对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王玉凤;张晓娟;郭泽浩;李娟;郭磊;朱蕾;叶菜英

    目的研究羧胺三唑(CAI)对RBL-2H3肥大细胞增殖、凋亡及活化脱颗粒的影响,探索CAI的抗感染作用机制.方法以C48/80诱导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模型,中性红染色法观察细胞脱颗粒的形态学,分别用ELISA法和底物显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水平,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20和40 μmol/L CAI能够不同程度抑制C48/80诱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反应,20和40 μmol/L CAI能够降低C48/80诱导的组胺释放(P<0.01),40 μmol/L CAI能够降低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P<0.01).另外,所用各浓度的CAI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均无明显影响.结论CAI能有效抑制RBL-2H3肥大细胞的活化脱颗粒,此作用并不是通过细胞毒发挥作用的.CAI可能部分通过下调肥大细胞的功能活化,发挥其抗感染作用.

  • IgA Fc受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的机理研究

    作者:毕波;张伟;石敏鹿

    目的对IgA Fc受体(FcαR)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分别用IgA免疫复合物(IgA IC) 和单克隆抗体(MIP8a)交联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αR,用细胞释放的乳铁蛋白作为脱颗粒反应的指示剂,比较不同交联物激活细胞后产生的脱颗粒现象。结果 MIP8a交联FcαR后中性粒细胞发生迅速脱颗粒反应,在胞外无钙离子的情况下,该反应减弱。但是在胞外无镁离子的情况下,反应不受影响。IgA IC交联FcαR后仅引起缓慢的脱颗粒反应,在胞外无钙离子或无镁离子的情况下,都不能发生反应。结论 FcαR 作为受体(由IgA IC交联FcαR)和FcαR作为抗原(由MIP8a交联FcαR)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不同。

  • 百日咳鲍特菌外膜蛋白体外促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

    作者:严杰;毛亚飞;邵浙新

    目的了解百日咳鲍特菌Ⅰ相菌株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生物学活性与IgE 介导哮喘的关系.方法采用去垢剂处理、DEAE-52和Sephadex G-150层析法制备百日咳鲍特菌Ⅰ相菌株OMP及其组分,以SDS-PAGE估计OMP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Mr).采用ELISA检测百日咳全菌死疫苗诱导动物产生的总IgE和卵白蛋白(ovalbumin,OVA)特异的IgE量.采用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观察OMP及其组分促进脱颗粒的作用、ELISA检测培养物上清中组胺水平.采用组胺敏感试验检测OMP及其组分增加小鼠对组胺致死敏感性的作用.结果从百日咳鲍特菌OMP中分离获得Mr为(30、32、38和69)×103的4个组分.1~100μg/ml OMP及其组分均未显示凝集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活性.OVA和百日咳鲍特菌联合免疫豚鼠的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较单用OVA免疫有明显增加(t=2.75~6.59;P<0.05~0.01).OMP及其Mr 30×103、Mr 32×103组分有明显的促豚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t=4.914~9.137,P<0.01),但Mr 38×103、Mr 69×103组分无此活性.OMP及其Mr 30×103、Mr 32×103组分处理的上清中组胺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5.672~9.304,P<0.01),但Mr 38×103、Mr 69×103组分无此活性.结论百日咳鲍特菌有较强的IgE佐剂活性,某些OMP组分具有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释放及增加小鼠对组胺致死敏感性的作用,提示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或疫苗接种与IgE介导的哮喘有密切关系.

  • 肥大细胞活化在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郭静;孙维梁;于长安;潘琳

    目的::探讨胰腺肥大细胞( MC)活化在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养组(NC, n=20)、高脂饲养组(HF, n=20),每组各20只。每组大鼠饲养20周后检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 Ins)、胰高糖素( Glc)、游离脂肪酸( FFA);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评价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细胞表面灌注评价β及α细胞分泌功能;检测外周血炎症指标:TNF-α、IL-6,取胰腺组织制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肥大细胞并计数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胰岛IL-6、TNF-α、苦味酸-天狼星红胶染色鉴别胰岛内沉积的胶原纤维类型。结果:(1)HF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NC组,血Ins、Glc、FFA水平显著高于NC组;(2)HF组大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明显下降( P<0.01);HF组大鼠基础Glc的分泌是NC组的3倍( P<0.01),16.7 mmol/L葡萄糖灌注后Glc分泌未受抑制;(3) HF组大鼠胰岛纤维化,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部分细胞呈脱颗粒状。肥大细胞IL-6呈阳性表达。苦味酸-天狼星红胶染色结果:根据胰岛内纤维化的范围,将胰岛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纤维化范围<30%;中度纤维化范围在>30%<60%之间;重度纤维化范围>60%胰岛纤维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胰岛内沉积的纤维,主要为I型及III型胶原纤维,炎细胞浸润。结论:长期高脂饲养脂毒性使肥大细胞增生、活化脱颗粒释放致炎因子IL-6、TNF-α从而促进了胰岛内胶原纤维沉积。

  • 肥大细胞在胃嗜酸性肉芽肿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高振军;罗和生;操寄望;余保平;宋刘来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胃嗜酸性肉芽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胃嗜酸性肉芽肿中的肥大细胞及微血管密度;HE染色计数嗜酸细胞;电镜观察肥大细胞J脱颗粒情况.结果:肥大细胞数量在胃溃疡和胃嗜酸性肉芽肿中差别无显著性(9.1±3.0 vs 8.9±3.0,P>0.05);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量及比例在胃嗜酸性肉芽肿组明显高于胃溃疡组(73±2.4vs 4.3±1.4、80.3±15.7%vs 48.4±15.7%,P<0.01);肥大细胞高计数组微血管密度高于肥大细胞低计数组(57.3±10.7 vs 32.4±7.2,P<0.01);脱颗粒肥大细胞与嗜酸细胞具有正相关性(r=0.931,P<0.01).结论:肥大细胞在胃嗜酸性肉芽肿中可促进嗜酸细胞浸润及血管新生,可能在胃嗜酸性肉芽肿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 肥大细胞活化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祥雪;王凤云;唐旭东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的治疗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IBS可能与脑-肠功能失调、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肠道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肠黏膜免疫紊乱在IBS中的作用受到重视.肥大细胞(mast cell,MCs)是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的免疫细胞,多种原因引起的MCs活化脱颗粒,通过MCs释放的活性介质作用于邻近的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平滑肌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常可导致IBS内脏高敏感、肠道动力异常、上皮通透性增高、肠道持续低度炎症的发生.许多研究已经证买MCs在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MCs活化参与IBS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IBS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 肥大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霍涛;胡团敏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IBS与感染和炎症、内脏高敏、肠道局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心理压力及肠道食物过敏等多因素有关.近年来IBS的低度炎症更是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肥大细胞与IBS的关系探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IBS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表达存在异常,且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参与了IBS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IBS肠道肥大细胞异常的数量及其表达不仅与肠低度炎症有关而且与其他发病因素密切相关.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