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与HBV前S1抗原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李艳霞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I抗原(Pre-S1)与HBV皿清称志物(乙肝五项)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检测1246例患者血清标本,乙肝五项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Pre-S1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三阳组前Sl抗原(+)检出率为91.1%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sAg+、HbeAg-)各组中Pre-S1仍分别有66.7%、48.8%、40.5%的阳性率,HbsAg-组没有检测出Pre-S1 +.结论:PreSI是HBV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可弥补乙肝五项检测的缺陷,尤其对于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更大,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可以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 道县小学生乙肝普查结果分析

    作者:唐准珠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有近1/3乙型肝炎终发展成为肝硬化和原发生肝癌导致死亡.

  • 太原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检测分析

    作者:王田慧;刘生翔;石洁平;续晓生;吕玲玲

    目的:为了掌握我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的感染状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乙肝五项.结果:2006年检测35179名我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查出HBsAg阳性者305人,HBsAg阳性率为0.87%,对其中285例HBsAg阳性者定期复检并进一步检测HBV的其他血清标志物,结果有32例HBsAg转阴,其中22例仍检出抗-HBc、HBeAg、抗-HBe等HBV血清标志物,10例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抗-HBs,检出14种感染摸式.结论:对HBsAg及HBeAg阳性者及时调岗,防止乙型肝炎进一步传播.

  •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V DNA的基因变异

    作者:高英堂;陈瑞阳;宋文芹;陈成彬;齐之丽;景丽;孙金英;钱绍诚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聚合酶基因序列研制HBV基因芯片,此芯片可分析HBV的7个基因型、4种血清型和HBV聚合酶基因rtV173、rtL180、rtM204和rtV207位点的突变.利用此芯片对A、B两组共计45例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的患者进行服药前和服药后3、6、9、12个月的动态检测,其中C基因型39例,且血清型均为adr;B基因型6例,其血清型均为adw.在完成全程检测的38例患者中,17例ALT升高的A组出现1例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而21例ALT正常的B组出现4例变异株,且所有变异株均为rtM204 V/rtL180M,其中2例野生株和变异株共存.rtM204V变异早在服药6个月时出现,随后出现rtL180M变异.10份PCR产物测序分析表明,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仅在rtL173位点出现1例差异.进一步分析HBV DNA变异与HBV DNA含量、ALT水平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初步结果表明变异株的出现与治疗过程中的DNA反弹呈正相关,而与起始HBV DNA水平、ALT值无关联.HBV基因芯片可初步用于HBV DNA 检测,可能是临床追踪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较好方法之一.

  • 反义前S/S基因转移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作者:季伟;王勤环;斯崇文;于敏;张国庆;刘丹

    为了观察反义基因转录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将HBV ayw前S/S基因(preS/S)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构建preS/S反义基因重组体,经转染PA317细胞后,获得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用重组病毒转导2.2.15细胞后,第3天即可见细胞培养上清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量减少,到转导后第5天,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和HBeAg表达量降到低水平,HBsAg抑制率为71%,HBeAg抑制率为27%,抑制作用至少可持续到转导后第11天.空载及正向插入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对2.2.15细胞内HBV抗原表达无抑制作用.

  • 人乙型肝炎病毒前表面抗原pre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王淼;杜广希;金勇丰;张耀洲

    从杭州、兰州两地各一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中提取病毒DNA,采取PCR技术扩增出前表面抗原(preS)基因片段,重组到质粒载体上,对该基因进行了全序列测定[GenBank 索取号 CpreS-HZ:AF 325674;preS-LZ:AF 325675].克隆的HBV preS基因杭州分离物(preS-HZ)和兰州分离物(preS-LZ)全长522个核苷酸,编码174个氨基酸.preS-HZ与已发表的HBV adr亚型上海分离物[8]、北京分离物[9]、日本分离物[5]、HBV adw亚型[10]和ayw亚型[11]pre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96.2%、97.3%、88.7%和84.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4.9%、97.1%、85.1%和85.4%;preS-LZ与相应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4%、96.2%、96.9%、88.7%、83.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9%、94.9%、96.0%、85.1%、84.1%.分子进化分析(DNASTAR,1999)表明,克隆的两例HBV preS基因属于adr亚型.preS-LZ与preS-HZ之间有两个核苷酸变异(对应两个氨基酸变异),相对于以上报道的序列二者含有四个特异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在免疫保护区内二者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可用于表达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

  • HBcAg基因和PreS1(1~65)肽基因真核重组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作者:李晖;田德英;陈淼

    目的:构建并鉴定包含人乙型肝炎病毒(HBV)HBcAg基因和PreS1(1~65)肽基因的真核重组载体.方法:采用PCR法扩增HBcAg基因,并通过基因突变在79~80位氨基酸处生成一个Nhe I酶切位点,然后将这段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启动子下游的EcoR I和BamH I之间.同时PCR扩增PreS1第1~65氨基酸基因,并在其两端分别引入Nhe I酶切位点,通过酶切、连接,将这段基因插入到HBcAg基因的Nhe I酶切位点上.将构建的重组载体pIREScS1转化大肠杆菌DH5α,分别用上述内切酶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鉴定示,插入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HBcAg基因和PreS1(1~65)肽基因的真核重组载体.

  • 肝外消化道癌中乙型肝炎病毒产物表达的检测

    作者:陈正言;朱东兵

    0引言本研究对食管鳞癌、胃腺癌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与血清HBsAg阳性进行比较.

  •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

    作者:曹继华;叶军;王旭辉;陈新辉

    目的 通过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的婴儿脐带血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了解婴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为控制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1 233例脐带血中乙肝两对半全部为阴性的705例,占57.18%,能检测出一项(或多项)为阳性的共计528例,总感染率为42.82%,将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进行列表并与同期我室所检测的5 572例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P值<0.01,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婴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有较大差别.脐带血中HBeAb与HbcAb阳性者126例,占感染率的23.86%,为主要模式,HBeAg与HbcAb阳性者58例,占感染率的10.98%,为较次要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相应模式比较P<0.01,亦与文献报道[1]的检验标本两对半模式出现率差异巨大.脐血中HBsAg阳性总数128例,占感染率的24.24%,阳性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乙肝感染者母亲在孕娠期间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采用其他针对性防治措施进行母婴阻断[2]的积极结果,也使控制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成为可能.

  • 云南省镇源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作者:粟国华;罗庆荣

    随机分层抽样对镇源县5个方位自然村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HBsAg阳性率为7.84%,HBV阳性率为53.15%,较1993年全国第二次病肝流调的云南省结果水平有所上升.符合近年县内病毒性肝炎疫情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和地区的人群间,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都有明显差异.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肝病毒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军;苏先狮;郑宣鹤;杨旭;黄力

    目的: 研究HBV 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表达关系及HBV DNA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关系.方法: 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对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HBeAg阳性/抗HBe阴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与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或HBeAg阴性/抗HBe阴性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 DNA拷贝数与肝实质损害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不具相关性.结论:抗e抗原抗体非病毒复制终止的标志、病毒性肝炎的肝实质损害程度与血清HBV DNA的含量无相关性.

  • IL-2/IFN-γ融合蛋白质粒增强HBV DNA疫苗免疫原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富强;陈光明;饶桂荣;徐宇虹;赵勇刚;何晓嫱;孙希海;侯金林

    目的 评价IL-2/IFN-y融合蛋白基因质粒(pFP)增强HBVDNA疫苗(pS2.S)免疫原性的佐剂作用.方法 构建IL-2/IFN-y融合蛋白和H.BV包膜中蛋白(PreS2+S)编码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根据pFP编码的目的基因序列分子模拟IL-2/IFN-y融合蛋白的空间结构,检测质粒体外转染细胞表达目的基因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体内实验采用提高质粒转染效率的在体电脉冲(EP)技术免疫健康BALB/c小鼠,分别以ELISAT及免疫酶联斑点(ELISPOT)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及脾脏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应答水平.结果 pFP能够以融合蛋白的形式正确表达IL-2和IFN-γ,其活性域保持相对独立,其分子模拟的结果得到了质粒体外细胞转染检定实验的证实.EP介导的HBV DNA免疫反应中,pS2.S+pFP组血清抗-HBs[(51.2±50.5)mlU/mL,89%]及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应答[(207±103)IFN-rT细胞SFCs/3×105脾细胞,78吲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S2.S+pcDNA3.1组[抗-HBs:(14.8±7.6)mlU/mL,64%;IFN-γ T细胞:(84±70)SFCs/3×105脾细胞,28%(P<0.05).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质粒可提高HB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促进初始T细胞向Th1方向分化.

  • APOBEC3G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BsAg、HBcAg的关系

    作者:彭程;贺永文;童巧霞;郭春霞

    目的 探讨APOBEC3G在正常对照、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慢性肝炎组织中与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正常对照肝组织9例、慢性肝炎肝脏组织37例,以及肝癌组织13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APOBEC3G、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肝脏相比,慢性乙肝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中APOBEC3G的表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主要定位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及汇管区的炎性细胞胞浆中,但与同时在肝细胞内高度表达的HBsAg、HBcAg强度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04和-0.15.P>0.05.肝癌组织中APOBEC3G也有表达,但未明显强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 HBV慢性感染肝细胞中表达增高的APOBEC3G未能有效控制病毒的活动,并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无直接关系.

  • 广东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研究

    作者:谭秋;陈园生;邵晓萍

    目的 探讨广东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的危险性,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择广东省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20~45岁HBsAg携带者及配偶作为病例组,按居住地、性别、年龄及婚龄等因素配比选择当年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测.利用PCR方法分析夫妻双方均HBsAg阳性的HBV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13.71%,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8.06%.结婚5年以上者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高于结婚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其中女性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更为显著(x2=6.39,P<0.05).性生活不使用安全套的夫妻配偶HBsAg阳性率(15.56%)高于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配偶(8.82%).16对HBsAg均阳性的夫妻中,8对PCR扩增HBV阳性,7对(87.50%)HBV基因型相同;其中5对HBV为B型,2对为C型,仅1对夫妻HBV基因型不同.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比普通人群增高;在今后的成人乙肝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HBsAg携带者配偶HBV感染的监测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同时需要加强宣教,提倡安全性行为.

  • 余甘子等28种藏药提取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吉守祥;鞠怀强;向阳飞;李深;王一飞

    目的:从28种藏药提取物中筛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采用CPE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的无毒浓度(TC<,0>),并在此基础上采用ELISA法榆测药物对HepG2.2.15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从28种藏药中筛选出余甘子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表达的HBeAg和HBs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TC<,0>为15.6 μg/mL.以15.6 μg/mL的药物作用9 d后,HepG2.2.15细胞表达HBeAs与HBsAg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41%和28%.结论:通过对28种藏药的筛选,发现余甘子粗提物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

  • 直杆桉果实提取物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鞠怀强;王沙燕;裴赢;向阳飞;李深;张颖君;杨崇仁;王一飞

    目的:研究3种不同溶剂的直杆桉果实提取物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药物毒性,CPE法与空斑减数实验检测药物抗HSV-1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药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直杆桉叶果实的醋酸乙酯提取物(P18-E1)和甲醇提取物(P18.E2)无明显抗HSV-1的活性,水提物(P18-E3)能明显抑制HSV-1的致病变作用,其TC(50)为69.20 mg/mL,IC(50)为126.77 μg/mL,治疗指数为545.87;3种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直杆桉果实的水提物(P18-E3)具有显著的抗HSV-1活性,主要是对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也能影响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初步推测其抗HSV-1活性的机理是影响病毒的囊膜结构从而使之失活.

  • HBV多药耐药变异检测试剂的研制和初步评价

    作者:董瑞华;张太松;方凤银;林炳生;陈华云;李明;程钢

    目的 研制一种基于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多药耐药变异的核酸检测试剂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针对HBV P开放阅读框逆转录酶编码区的相对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探针,并设计内标和对照探针,制备HBV检测膜条,构建克隆,后采用已构建好的克隆和50例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与测序做比较.结果 克隆和50例临床样本均成功检出,反向点杂交检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8%.结论 本试剂具有低成本、准确度好等优点,在HBV感染辅助诊断和合理用药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P53与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Ⅰ上游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关系研究

    作者:曲建慧;朱明华;林静;倪灿荣;李芳梅;祝峙;于观贞

    背景与目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经计算机序列分析发现,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组增强子Ⅰ上游1047~1059 bp存在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5′-TGCC(G)TTGCCT-3′,体外实验应用凝胶迁移方法(EMSA和EMSSA)发现这段序列与P53蛋白能够进行特异性结合.本实验拟观察肝癌细胞中P53蛋白与HBV基因组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之间的关系.方法:报告基因质粒pX-CAT上游为X基因增强子和启动子序列,其中含有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5′-TGCGTTGCCT-3′.首先用PCR方法将pX-CAT质粒中5′-TGCGTTGCCT-3′进行点突变,成为5′-TGTATTGTAT-3′,以破坏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将pX-CAT和变异后的pX-CAT(mpX-CAT)分别单独或与pCMV-p53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通过检测报告基因CAT的活化情况,观察P53蛋白与这段DNA序列的作用关系.将HBV基因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反向构建于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中(αpZeoXP),转染HepG2.2.15细胞并稳定筛选,以封闭HBV基因上P53样结合位点,观察细胞中P53/P21蛋白表达的改变,以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HepG2细胞中,报告基因CAT活性在pCMV-p53与pX-CAT共转染组较pX-CAT单独转染组明显升高(1.353 vs 0.738,P<0.05),而mpX-CAT单独转染组CAT活性则明显降低(0.304),即使与pCMV-p53共转染CAT活性也较低(0.402).与对照组相比,稳定转染了αpZeoXP的HepG2.2.15细胞中,P53、P2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周期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于S期的细胞数增多(16.37%vs 9.48%),而细胞凋亡数减少(0.95%vs7.84%).结论:P53可促进pX-CAT报告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进一步提示P53与HBV增强子上游5′-TGCC(G)TTGCCT-3′序列存在结合作用,二者作用可能通过导致细胞内P53蛋白半衰期延长,而使细胞中P53及其下游基因P21蛋白表达水平和活性升高.

  • 广州市某戒毒所戒毒人员HIV、HBV、HCV及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高凯;徐慧芳;熊远;施文钧;张周斌;陈小平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HIV、HBV、HCV及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广州市某戒毒所436名戒毒人员进行HIV、HBV、HCV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HIV抗体阳性检出22例,检出率为5.0%,HB-sAg阳性检出70例,检出率为16.1%,HCV抗体阳性检出371例,检出率为85.1%,梅毒抗体阳性检出30例,检出率为6.9%.双重感染中HBV+HCV检出率为13.3%,其次为HCV+梅毒,为5.3%,HIV+HCV为3.4%;三重感染中HIV+HBV+HCV检出率为0.9%,其次为HBV+HCV+梅毒,为0.5%.结论:广州市吸毒者的HIV、HCV和梅毒感染情况日趋严重.

  •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的应用和评价

    作者:张太松;董瑞华;李建芳;林炳生;雍万军;胡守旺;李明;周新宇

    [目的] 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拉米夫定治疗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YMDD基序变异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提取2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后进行膜条杂交并同测序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随后对该方法进行灵敏度和混合感染检测能力的评价.[结果] 242例样本检测结果有236例与测序结果相符,反向斑点杂交检测结果同测序结果的符合率达97.5%;混合型感染58例,占样品总数的24%.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的灵敏度达103 IU/mL,在病毒混合感染群体中能检测出约占10%的突变型病毒株.[结论]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具有简单、准确、经济实用的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08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