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自发愈合

    作者:高波涛;郑景浩;陈会文;祝忠群;刘锦纷;徐志伟

    目的 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预后.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07例(男255例、女152例)婴幼儿VSD患者,1岁以下273例,1~2岁88例,2~3岁46例,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连续缝合法进行修补.结果 407例患者中29例出现小残余分流(≤0.4 cm),残余分流率在1岁以下、1~2岁、2~3岁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4,P=0.973).随访29例,随访1.5个月~2年,26例患者残余分流愈合,其中23例为膜周型,残余分流位于VSD隔瓣下或VSD上、下缘,3例为肺动脉瓣下型;有3例残余分流患者随访中始终不愈合,残余分流无明显变化,均位于VSD上缘,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5,P=0.596).结论 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小于0.4 cm的残余分流大部分可以自发愈合.

  • 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

    作者:戴海龙;鲁一兵;张伟华;光雪峰;尹小龙;邓洁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7.6土10.8)岁,平均体重(59.2±7.6) kg.其中,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7例,A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1例.术后2d、1月、3个月、6个月、1a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0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留病变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使手术简便、安全,可获得良好疗效.

  • 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原平利;段继源;杨星昌;申涛;惠增骞;丁守良;马兰香;张磊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05例3~18岁膜周部VSD.术前经体格检查、经胸超声(TTE)确诊为膜周部VSD,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mm~11mm.经皮肤穿刺,在X光线影像检查指导下建立股动脉-室缺-股静脉轨道,沿导丝轨道送入传送鞘,经传送鞘送入直径4mm~16mm的双盘状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即刻行TTE及重复造影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102例介入治疗成功,其中3例因缺口大无合适封堵器,放弃介入治疗,转心脏外科行开胸手术,介入技术成功率100%.成功的患者中,95例采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7例采用国产偏心伞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残余分流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溶血3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并发症均治愈.随访1~3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籍振国;王震;刘刚;戚国庆;夏岳;刘坤申;张密林

    目的:研究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30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室间隔缺损(VSD)2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ASD+VSD 1例.在TTE及X线检查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合适的国产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①TTE测量ASD缺损为6~26(15±7)mm,所用封堵器为8~32(19±8)mm.术后即刻TTE未发现残余分流.1例于术后5 h封堵器脱落.②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3~14(6±3)mm,封堵器4~18(8±3)mm,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③造影测量PDA窄处直径为2.8~14(6±3)mm,所选用封堵器为肺动脉侧6~16(10±3)mm,主动脉侧为8~18(12±3)mm,术后仅有1例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好.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价值

    作者:王洁;邓劲松;袁明远;张春丽;吴朝晖;李海苗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扫查选择适合封堵治疗的VSD患者,然后监测导管引导Amplatz-er封堵器治疗VSD的全过程,在监测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导管及封堵器的位置,配合封堵器的释放,观察封堵器是否已封堵好室间隔缺损处,周边有无残余分流.

  •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作者:张玉顺;贾邵斌;王震;代政学;李寰;李军;张军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男4,女5)例患者,年龄5~40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12mm.有7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有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5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14~28 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3例残余漏有1个孔,其大小分别为4、6和7 mm,用6、9和10mm VSD封堵器.2例有2个孔,其大小分别为3、6 mm和9、7 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8和10 mm,均放置两个封堵器,1例为5和9 mmVSD封堵器,1例为14 mm VSD封堵器和12/14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膜部VSD,其漏口直径分别为3和10 mm,用5和14 mm封堵器.2例TOF术后并发VSD残余漏,其漏口直径分别为9和14mm,用12和18 mm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8例无残余分流,1例两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全部患者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月消失,全部患者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一种新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器

    作者:田野;张长海;刘晓桥;谭洪文;张萍;刘会;王记培

    目前,介入封堵已经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陆续报道了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伴机体器官出血的病例,甚至需要输血小板、浓缩红细胞、丙种球蛋白等紧急处理[1~3]。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伴机体器官出血已经严重影响了PDA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成为急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有大量研究表明[4~7],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过敏、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封堵器的材质无直接关系,但PDA术后有残余分流者与血小板急剧减少密切相关。鉴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无残余分流就无血小板急剧下降,无血小板急剧下降就无机体器官出血。

67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