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的增生与凋亡

    作者:余其林;金康业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临床危害极大的中耳疾患,其独特的病理特征表现为中耳腔内鳞状上皮的高度增生及角化碎片的累积.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了探讨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围绕着胆脂瘤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凋亡这一问题,各国学者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 对侧刺激声影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玲香;崔晓波;孙学威;高晶

    研究不同种类对侧刺激声对不同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例(40耳)健康人,25例(27耳)梅尼埃病患者,符合上海会议诊断标准[1],20例(28耳)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以及5例(5耳)蜗后性聋患者(其中听神经瘤3耳、脑干病变2耳),以上受试者均排除外耳及中耳疾患,均能引出明确的DPOAE。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以及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 2.测试方法:对侧刺激声为3种:白噪声、窄带噪声、纯音均由声刺激器Rasia(GSIGrason-stadler,美国)产生,经耳塞式耳机(EAR.Ton 3A,美国)给予对侧耳,窄带噪声的中心频率为1.5 Hz,以便获得佳观察效果[2]。3种刺激声压级均为65 dB SPL,测试前各仪器强度及频谱均经声学校准。 3.采用ILO92型耳声发射分析仪(Nicolet,美国)测试DPOAE,探测音为2个不同频率的纯音,L1=60 dB SPL,L2=50 dB SPL,采用f2/f1=1.20原始音频率测试DPOAE。先测试不加对侧声时的DPOAE,再测试给予对侧声白噪声、窄带噪声、纯音时的DPOAE。均以随机顺序给予对侧声,每条曲线均叠加32次以上,以DPOAE幅值下降0.5 dB SPL以上为抑制阳性,测试在双层屏蔽室内进行,受试者平卧、放松、安静呼吸;将DPOAE曲线上显示1.5 Hz振幅变化为准测出其受抑制幅度,实验数据采用F-Q检验。

  • 腭裂患者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楠;王力敏;倪鑫;刘静明

    腭裂患者由于腭裂畸形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加之婴幼儿期独特的咽管解剖,可引起中耳疾患并导致听力减退.本文通过26例腭裂患者声导抗及纯音测听的检查,探讨腭裂畸形对听力的影响.

  • 影响突发性耳聋听力恢复因素的研究

    作者:孙敬霞;赵红艳

    突发性耳聋就是突然发生的听力障碍,是指短时间内产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钟之内,长也不会超过2天,突发性耳聋除有听力障碍以外还会伴有耳鸣。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但据观察病人在发病前都曾有过感冒、发热、紧张、劳累等现象。我们从1998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出突发性耳聋患者36例,以听力改善率作为主要指标,对本组病例治疗前后听力恢复的情况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临床资料 36例研究对象中,男26例,女10例。左耳16例,右耳20例。伴耳鸣者18例,伴眩晕者16例,2例无伴随症状。年龄6~68岁,平均44.5岁。所有病例均经纯音测听、声阻抗测听及ABR检查证实为听力下降,且无中耳疾患和窝后病变,并行耳蜗电图检查确诊为突发性耳聋,病程均在10天以内。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250、500、1000、2000、4000Hz 5个频率的听阈平均值恢复至25dBHL以内或健耳同一水平。显效:上述5个频率听阈平均值提高30dBHL以上。有效:5个频率听阈平均值变化在±10dBHL之间。 结果与讨论 36例中痊愈者13例(占36.11%),显效者5例(占13.89%),有效者9例(占25.00%),无效者9例(占25.00%);总有效率75.00%。初诊听阈均值<60dB者15例,其中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3例,痊愈和显效者占73.33%;初诊听阈均值>60dB者21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1例,有效6例,痊愈和显效者占33.33%。由此说明初诊时听力障碍严重,改善率低;初诊时听力障碍轻者,改善率高。本组伴眩晕者16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2例,有显著改善者占31.25%;而无眩晕者中,显著改善者占72.22%,提示伴眩晕症状者预后不良。另外,发病到就诊时间越短者改善率越高,突发性耳聋有50%的人可以自愈,另50%则需要通过治疗来恢复,早期治疗的治愈率比较高,治疗不要晚于1周进行,如果晚于2个月再进行治疗的话,恢复的可能性就会很小,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一致。有文献指出,一般病人年龄偏大预后较差,但本组6~45岁年龄组与46~68岁年龄组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P>0.05),可能与病例少有关。

  • 咽鼓管导管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宗峰;李建东;宋忠义;于秋红;曹迎春

    目的:研制一种能通过纤维鼻咽镜活检孔导入在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下插入咽鼓管咽口的一种导管,并研究其治疗中耳疾病的疗效.方法:使用Olympas公司生产的T3型纤维咽喉镜及冷光源系统及自行设计研究的塑料咽鼓管扩张、冲洗导管,为中耳疾病患者行咽鼓管扩张、冲洗、吸引、注药治疗.结果:118例154耳中耳疾患中,有126例咽鼓管通畅,症状痊愈,19例症状改善,9例效果不明显,治愈率达81.9%.结论:此导管在纤维鼻咽镜引导下,可直接对准咽鼓管咽口,插入准确,不伤及咽鼓管粘膜,治疗成功率高,可扩张、探查、吸引、冲洗、注药一次性完成治疗.

  • 多频扫描声导纳测试

    作者:李菊兰;蒋涛;梁传余

    声导纳(admittance)测试在临床上诊断中耳疾病已有广泛的应用.早期的声导纳测试仅限于单频、单成分,主要鉴别以劲度声纳改变为主(stiffness controlled)的中耳病变.而高频探测音对以质量声纳改变为主(mass controlled)的中耳病变更为敏感[1].多频扫描声导纳(sweep-frequency tympano-metry)是在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测试鼓膜平面的声纳和相位角来寻找共振频率的一种多频多成分声导纳测试方法,即根据所得中耳动态特征(dynamic characteristics )来判断中耳疾患类型.近年来有关此测试方法的声学原理及临床应用日渐成熟[2~6],本文就该测试的新进展作一个综述.

  • 多频率声导抗测试对中耳疾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谭玉芳;罗志强

    在上世纪70年代耳声阻抗测试开始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诊断中耳病变非常有价值的工具.1970年Jerger[1]首次关于临床运用双频或多频探测音的报道.使声导抗测试有了显著的发展.多频扫描声导纳是在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测试膜平面的声纳和相位角来寻找共振频率的一种多频多成分声导纳测试方法,即根据所得中耳动态特征来判断中耳疾患类型.

  • 腭瘘的发病与修复进展

    作者:秦永平;王春燕;赵振民

    腭瘘是指腭裂修复术后仍遗留在硬软腭部的瘘孔,为腭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多数国外学者报道腭瘘的平均发生率在23.0%~25.2%[1-2],瘘孔修复术后复发率为25.0%~60.0%[2].国内学者文献报道[3-6]腭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6.68%、13.0%、11.1%不等.腭瘘能造成患儿的口腔卫生不良、中耳疾患、语音功能以及心理负担等,如何预防和治疗腭瘘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就腭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