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手背疣状皮肤结核1例

    作者:宝龙

    疣状皮肤结核是典型的接种性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经皮肤外伤处侵入皮肤而发病.通过分析1例双手背疣状皮肤结核的病史、皮损特点、结合实验室和组织病理,了解疣状结核诊断与治疗.本病治疗需内用药物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规则,联合及全程应用抗结核药”的原则,并保证疗程,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 先天性巨大疣状乳头状色素细胞痣1例

    作者:李洋;叶明福

    患者男性,17岁.出生时即发现左侧面部被大面积黑色皮肤占据,中央部呈"菜花"状隆起.随小儿生长发育,原有黑色病灶面积随颅面部发育而同比例增大,不伴任何自觉不适症状.查体:双侧颜面部外观不对称.左侧颜面部分布大面积黑色斑块,上界至颞部发际内约5 cm,下界至下颌缘下方颈部约7 cm处,前界至鼻背并超过中线约1.5 cm,上睑缘上方约1cm处至眉毛分布区域全部被肿块占据,后界至耳后约1cm处.左侧颧颞部肿物约12 cm×14 cm呈"菜花"状隆起,高出正常皮肤1~1.5 cm,有少许黄白色分泌物,无血性分泌物.

  • 阴茎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分析

    作者:胡佩胜;陈晓鹏;李学松;杨新宇;龚侃;宋毅;何志嵩;周利群;郭应禄

    目的 分析阴茎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对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 - 2010年就诊的93例阴茎癌患者资料.计算阴茎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布,以及不同病理类型阴茎癌的术后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 检验进行生存比较. 结果 93例患者年龄23 ~ 82岁,中位年龄为51岁.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常见,为87例(93.5%).61例获随访,随访2~89个月,平均28个月.3例疣状癌分别随访12、19、67个月,均无复发生存.55例侵袭性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中11例死于阴茎癌肿瘤转移,术后生存时间为2~24个月,平均10个月,2年生存率为75.7%(95%CI为63.O%~88.4%).12例淋巴结转移者6例死亡,43例淋巴结阴性患者5例死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阴茎癌以鳞状细胞癌为常见,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差.疣状癌发病率较低,很少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良好.

  • 足部疣状皮肤结核1例

    作者:徐宏俊;刘盈;丁晓岚;张建中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因左足部皮疹35年于2009年7月22日就诊于我科.患者于35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底出现一直径约2.0cm×2.0cm大小隆起性的皮疹,无不适及破溃,后皮疹渐扩大,表面有油腻性黄色结痂,可剥除,伴轻微疼痛,20余年前于外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皮损,术后伤口愈合不佳且皮损范围进一步缓慢扩大至整个足底部、足侧缘以及足背部前端,伴有糜烂、溃疡、渗液和疣状增生,同时出现趾甲肥厚,但无疼痛及行走障碍,未予重视.

    关键词: 结核 皮肤 疣状
  • 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一例

    作者:曹娟梅;赵明福;张建中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4岁。主因躯干、四肢皮损伴微痒1年零6个月,于2014年12月就诊。1.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腋窝出现质硬皮损,无不适,逐渐增多,延及左前胸、左上肢、额部、躯干、右上肢及双下肢,伴微痒。曾于2013年8月于外院诊断为扁平苔藓,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疗效欠佳。既往有腹泻病史10余年,未行诊治;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非对称分布的玉米粒至黄豆大小、褐色疣状斑丘疹或斑块(图1a),左前胸部至左上肢屈侧皮损呈条带状分布,伴明显疣状角化,部分皮损及周围皮肤有网状色素沉着(图1b),额部甲盖大小紫红色斑块伴表皮轻度萎缩(图1c);口腔黏膜、外生殖器及指甲未见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三酰甘油2.62 mmol/L(正常值0.45~1.81 mmol/L);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及IgE均正常,腹部B超、胸X线片均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钡剂检查示:过敏性结肠炎。取额顶部、左胸部、右大腿皮损4处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基本相同: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局灶性鳞状上皮增生,部分区域基底层结构欠清,真皮浅层可见灶状或片状淋巴细胞浸润,间有散在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间质内小血管增生(图2a-2c)。诊断: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治疗:硫酸羟氯喹200 mg每日3次口服;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g肌内注射,每1~2个月1次;卤米松软膏、肤疾宁贴剂每日1次外用。连续治疗4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图3a,3b),目前仍在随访中。

  • 阴囊多发疣状黄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陆原;何雯;柴宝;陈达灿

    阴囊疣状黄瘤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的疣状黄瘤则更为罕见,报道1例阴囊部多发疣状黄瘤.患者男,48岁,阴囊赘生物、结节2年余,无自觉症状,缓慢增大.手术切除并行组织病理示: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较多泡沫细胞,证实为疣状黄瘤,免疫组化显示泡沫细胞胞浆表达黄色瘤样细胞CD-68、Vimentin和FⅧ因子阳性,S-100,ki-67,HPV阴性,PAS阳性,原位杂交HPV6/11呈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关键词: 黄瘤 疣状 阴囊
  • 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1例

    作者:邢冰冰;梁俊梅

    患儿男,2岁10个月,左侧腹股沟淡褐色扁平丘疹伴痒2年.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不全,颗粒层局部变薄或消失,表皮突下延,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予激光治疗,现皮疹明显变平,仍在治疗中.

  • 口腔疣状癌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基因表达的对比分析

    作者:唐瞻贵;赵素萍;张雷;李小玲

    目的 研究口腔疣状癌与口腔鳞癌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OVC)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基因学基础.方法 应用cDNA芯片技术对4例OVC和4例OSCC组织mRNA检测,通过芯片杂交、生物信息学处理,找出两者间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BioStarH-40芯片发现差异表达基因593条,差异表达基因占15.2%,其中表达增强283条(显著增强59条),表达降低310条(显著降低98条).结论 OVC与OSCC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差异可能在各自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 色素性乳房外Paget病合并尖锐湿疣1例

    作者:王利娟;李真;李曼;翁丽;李文海;杜娟;张建中

    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表皮内腺癌,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多类似湿疹样改变,部分可呈疣状,不具备特异性.色素性乳房外Paget病(pigmented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PEMPD)是EMPD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表现为色素斑,组织病理除符合Paget病特点外,Paget细胞内外常有树突状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又称生殖器疣,是常见的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国内外已有数例有关EMPD合并CA的报道,但尚未见PEMPD合并CA的报道,二者并发的临床意义亦不清楚.本文报道1例PEMPD合并CA患者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探究CA与PEMPD之间的联系,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 疣状胃炎653例分析

    作者:李甜甜;吕宗舜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653例疣状胃炎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在病变部位取活检行病理检查,使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抽取56例HP阳性、50例HP阴性的中~重度患者,各再分为2组.HP阳性患者中A组给予兰索拉唑30 mg,B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在此基础上2组均给予阿莫西林及呋喃唑酮,治疗1周,并于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病理及HP.HP阴性患者中C组给予兰索拉唑30 mg,每日1次;D组给予西咪替丁0.2 g,每日2次,治疗1周后再复查.结果: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病变多位于胃窦部.病理为慢性胃炎或慢性活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HP感染的阳性率为72.74%,不同炎症程度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周治疗后,HP阳性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5);HP阴性C组治疗效果优于D组(P<0.05).结论:疣状胃炎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且HP阳性率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其治疗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治疗效果比较好.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误诊为花斑癣

    作者:宋维芳;刘作谨;张进

    [病例] 男,21岁.因出现全身色素减退性扁平皮疹1年余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手背、前臂出现黄豆大小类圆形色素减退的扁平丘疹,无自觉症状,之后皮疹不断增多,渐扩展至躯干及下肢乃至全身.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花斑癣,内服、外用抗真菌药无效.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 幽门螺杆菌根除对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应坤;张红光;刘强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对疣状胃炎(VG)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合并Hp感染的VG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正规抗Hp治疗)和对照组(对症处理)各26例,疗程7 d,根除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复查胃镜和Hp.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p转阴率(85.1%)显著高于对照组Hp转阴率(19.2%),治疗组有效率(92.3%)显著好于对照组(26.9%),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VG关系密切,根除治疗对VG有效.

  • 巨大疣状血管瘤治愈一例

    作者:王配合;杨建民;张轶;李晓东;王鹏;安亮恩;焦理强;赵晓程;石晓波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种少见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细血管及静脉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我院收治一例左下肢巨大疣状血管瘤,行血管瘤切除植皮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 疣状扁平苔藓1例

    作者:边莉;李领娥;陈潍

    患者,男,60岁,主因双上肢起红斑丘疹鳞屑10余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起红斑丘疹鳞屑,病理检查示扁平苔藓,予雷公藤多甙片口服,薄芝注射液肌注.

    关键词: 扁平苔薛 疣状 皮肤
  • 疣状胃炎30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陈国芳

    目的:探讨疣状增生性胃炎病变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病例中,29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通过三联治疗2周,治愈21例,9例未愈,但经过内镜下微波治疗均痊愈.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在疣状胃炎患者中有着极高的感染率,通过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配合微波等,可有效治疗疣状胃炎,预防疣状病变恶变.

    关键词: 胃炎 疣状 分析
  • 疣状表皮痣1例报告

    作者:郑化勤;张志创;丁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2岁,周身斑丘疹、疣状增生12年。患者出生可见右侧颜面、躯干、四肢淡褐色斑疹,线状排列,表面粗糙,随年龄增长皮损表面增厚明显,部分皮疹融合成片,颜色逐渐转暗褐色,无自觉症状,曾就诊于我院,诊断“表皮痣”,给予维胺酯维 E 乳膏治疗,未见明显效果。2015年1月5日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皮肤科门诊。既往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疣状 表皮痣
  • 阴茎疣状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蔡芳震;刘为安

    阴茎疣状癌又称Buschke-Loewenstein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分化良好的阴茎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阴茎头或包皮局限性形态特异的菜花状赘疣或乳头状突起.

    关键词: 阴茎肿瘤 疣状
  • HPV43/66感染致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例

    作者:孙慧;尹兴平;金城;杜旭峰;杨莉佳

    患者男,37岁.因全身多发疣状丘疹、斑片20年,外阴和腹股沟糜烂、渗出2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蚕豆大疣状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双侧腹股沟及外阴皮损处糜烂、渗液和结痂.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示:CD4+T细胞37.2%,CD8+T细胞43.6%,CD4+/CD8+T细胞比值0.85.斑点杂交示:HPV43和66DNA阳性.皮损组织病理:角化过度,表皮疣状增生及假上皮瘤样增生,可见部分凹空细胞,真皮浅层中度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皮肤感染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治疗给予抗感染、肌内注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阿维A胶囊,治疗15d后外阴和腹股沟皮损表面干燥、变平,并有大量痂屑脱落,而躯干和四肢皮损无明显变化.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 泛发性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1例

    作者:何剑萍;叶俊;程浩;朱可建

    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ILVE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皮痣,约占表皮痣的5%[1],是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而引起的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笔者诊治1例ILVEN患儿,现报告如下.

  • 巨大疣状皮肤结核1例

    作者:倪晓静;蒋亦秀;黄池清;许经纶

    患者男,46岁.因臀部及股部红色斑块36年,加重伴发热半个月于2012年7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自10岁起无明显诱因下右侧臀部出现一黄豆大的红色角化性丘疹,无明显疼痛及瘙痒,未引起重视.

    关键词: 皮肤结核 疣状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