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马云芳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同期非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b和T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发生的0~8h后,观察组患者的Mb和TnI含量均显著升高;8~24h后,Mb含量明显下降,而TnI含量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的Mb和TnI含量在AMI发生的0~24 h内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检测指标.

  • 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早期心肌梗死的疗效

    作者:罗志中

    自从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临床应用以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治疗中,效果较佳,是有效的溶栓药[1,2].不过临床中的报道多为单纯采用静脉途径进行溶栓治疗,很少有学者采用动、静脉结合溶栓疗法[3,4].为缩短再灌注恢复时间,提高疗效,本文利用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早期AMI,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 急性早期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作者:闫农;闫文;张树新;刘淑媛;宋守忠;王德志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和推广,使近年来的AMI病死率显著降低.本文旨在探究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预后及与非溶栓心律失常的区别.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病例全部选自解放军309医院和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1988年2月~2000年10月住院或急诊科留观的AMI病人12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1],并符合下列条件:①剧烈胸痛时间>30 min且应用硝酸甘油不缓解;②心电图上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 mv;③发病时间<12 h;④无溶栓绝对禁忌证.⑤年龄≤72岁.

  • ST段抬高V6、V7>V5对急性早期后壁心梗的诊断探讨

    作者:蒋建华;肖慧敏;杨法

    目的探讨ST段抬高V6、V7>V5对急性早期心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急性早期下、后壁心肌梗死(n=18)与急性早期下壁心肌梗死(n=20)的心电图ST段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下、后壁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V6、V7>V5占83.33%,V6、V7=V5占16.67%,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39.47%、100%和92.1%;而单纯急性早期下壁心梗均无ST段抬高V6、V7>V5导联的改变(P<0.01).结论ST段抬高V6、V7>V5导联与V8、V9同样对急性早期后壁心肌梗死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应用

    作者:赵凤艳;王桂娟;刘长荣

    我们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旨在了解其对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AMI患者81例,均符合<内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1],分为两组: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的治疗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48~76岁,平均68岁,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27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14例.

  • 实验性早期心肌梗死的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申成斌;王兆福;胡丙杰

    目的: 对纤维连接蛋白(Fn)、纤维蛋白原(Fg)、补体(C5)、肌红蛋白(Mb)、肌动蛋白(HHF35)、结蛋白(Dm)六种指标在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敏感性进行研究.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型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Mb、HHF35、Dm的缺失面积和Fn、Fg、C5的阳性反应面积.结果: Mb、HHF35、Dm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15 min即可出现缺失,Fg、C5在心肌缺血15 min即可出现阳性反应,而Fn直到心肌缺血3 h才出现阳性反应.随缺血时间延长,Dm、HHF35、Mb的缺失面积和Fg、C5、Fn的阳性反应面积逐步增大.结论: Dm、HHF35、Mb、Fg、C5是反映早期心肌梗死的灵敏的形态指标,Fn的敏感性不及前五种指标.

  • 早期心肌梗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作者:王飞舟

    目的:对23例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的法医学鉴定结果进行分析,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间鉴定为早期心肌梗死的死者23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时间段的交通事故死亡者23例为正常对照组,明确为电击伤、煤气中毒死亡者为其他案例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死者心脏标本中肌动蛋白{actin(HHF35)}、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膜攻击复合物(C5b-9)、纤维粘连蛋白(Fn)、人凝集素(CLU)、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含凝血酶敏感蛋白膜体的去解联金属蛋白酶(ADAMTS-1)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早期心肌梗死组 HHF35、H-FABP 表达率明显高于交通事故死亡组,两者差异显著(P <0.05),HHF35、H-FABP 在心肌梗死组与电击伤类死亡组表达率都为100%,早期心肌梗死组 C5b-9、Fn、CLU、HIF-1α和 ADAMTS-1阳性率高于交通事故死亡组与电击伤类死亡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早期心肌梗死的免疫组织学检测指标中,HHF35、H-FABP 的特异性差,不能单独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C5b-9、Fn、CLU、HIF-1α和 ADAMTS-1指标在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高,需将多种指标结合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鉴定,提高准确率。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稳定性研究

    作者:郭淼;万立华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的稳定性.方法:建立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死后不同时间缺血心肌细胞内H-FABP脱失面积变化规律.结果:正常心肌组织4℃放置1~2 d H-FABP染色均匀未见明显脱失,放置3 d以上,可见H-FABP脱失,且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脱失面积逐步增大.缺血心肌组织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脱失面积逐步增大,图像分析结果显示4 d以内缺血心肌组织胞浆内H-FABP的脱失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置超过5 d以上,其脱失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在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稳定性一般,受自溶的影响较小可用于死后4℃放置的4 d内尸体的检测,在法医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胡丙杰;陈建国;徐小虎;陈玉川;祝家镇

    多年来,学者们对冠心病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进行了大量探讨,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准确的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仍是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