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脐动脉血气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陈自励;何锐智;彭倩;郭可瑜;张玉琼;袁惠华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参考值范围和脐动脉血pH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连续纳入本院活产婴儿5611例,检查和登记与窒息有关的五个项目:产前高危因素,系列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脏器损伤,低Apgar评分病因的鉴别诊断.统计脐动脉血气的参考值范围,分析脐动脉血pH与其他各个项目的相关性,并分析高危因素、Apgar评分、脏器损伤各单项和加入脐动脉血pH指标后,在诊断窒息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探讨脐动脉血pH与其他诊断指标的互补性.结果脐动脉血气的参考值范围((-x)±2s)为pH 7.00~7.40,PaO2 0.34~6.10kPa,PaCO2 3.43~10.03 kPa,BE 1.5~-18.5 mmol/L.脐动脉血pH与脏器损伤呈负相关(r=-0.99,P<0.01).产前高危因素、Apgar评分、脏器损伤诊断窒息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1.7%、50%、72.6%,以上指标结合脐动脉血pH<7.00的敏感性为37.7%,特异性为100%.结论单凭Apgar评分诊断窒息特异性低可能导致误诊,结合脐动脉血pH<7.00可显著提高特异性,脐动脉血pH可弥补其他诊断指标之不足,应被纳入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正常参考值及其生物学影响因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研究协作组

    目的 研究多种生物学因素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建立正常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连续纳入国内6家协作医院分娩的1 min Apgar评分≥8分且无畸形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化的采集脐带和脐动脉血的方法及统一的血气分析仪检测脐动脉血pH、PO2、PCO2和碱剩余(base excess,BE).采用方差分析(LSD两两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产次、胎别、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娩方式等生物学因素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排除生物学影响因素后的正常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值. 结果 研究期间6家协作医院共分娩活产婴儿20605例,符合纳入标准者20191例.除性别外,其余生物学因素对脐动脉血气均有影响.第1产新生儿脐动脉血pH(7.19±0.10)和BE值[(-7.75±3.03)mmol/L]较其他产次组低,第2产新生儿BE值[(-7.60±3.02) mmol/L]又分别较第3、4及以上产次组低.单胎儿组的PO2[(3.16±1.24) kPa]高于,而PCO2[(7.01±1.65) kPa]和BE[(-7.65±3.11)mmol/L]低于双胎儿组[分别为(2.91±1.21) kPa、(7.18±1.43) kPa和( 6.84±3.26) mmol/L](t=3.612、2.092和2.930,P均<0.05).不同胎龄组中pH、BE和PO2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降低,而PCO2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升高.低出生体重儿pH、BE较正常体重儿和巨大儿高.小于胎龄儿的pH、BE、PO2低于而PCO2高于适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臀位和产钳助产组相比,其pH、PO2和BE稍高,而PCO2稍低;产钳助产组与自然分娩组相比,其PO2和BE较低而PCO2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排除有影响的生物学因素后,10645例单胎、足月、自然分娩、正常出生体重、适于胎龄、1 minApgar评分≥8分且无畸形的正常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参考值范围((x)±1.96s)如下:pH为7.20±0.20,PO2为(3.15±1.23) kPa,PCO2为(7.02±1.62) kPa,BE为(-7.64±6.36)mmol/L.结论 多种生物学因素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有影响,建立正常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参考值范围应排除这些影响因素;临床上应用脐动脉血pH和BE阈值作为评估窒息的综合指标之一时,适当考虑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可能有助于改进评估的准确性.

  • 小儿胃酸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作者:江米足;汪天林;周雪莲;陈飞波;吴秀英;陈肖肖;欧弼悠

    目的探讨胃酸反流与小儿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80例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进行食管动态pH监测和胃镜检查,观察本组病例中RE、非食管炎(N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其反流情况.RE分级参照<全国反流性食管炎研讨会>制定的内镜分级标准.结果 180例患儿中诊断为RE的有65例(361%),其中Ⅰ、Ⅱ、Ⅲ级分别有37例、19例和9例;诊断为NE的有115例.RE组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检出率为585%(38/65),NE组为426%(49/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79,P<005).RE组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NE组,除反流次数和反流>5 min的次数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RE患儿之间各项酸反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级RE患儿的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Ⅰ级和Ⅱ级,但除Boix-Ochoa综合评分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0例患儿中病理性GER有87例(占483%),其中38例为RE,49例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两组间各项酸反流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酸反流在小儿R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惟一的致病因素;酸反流的程度与RE的严重性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酸反流并不都会引起RE.要加强对有反流症状患儿的内镜检查.

  • 慢性咽炎患者喉咽反流分析

    作者:邬晓力;郭永清

    目的 探讨慢性咽炎与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12例慢性咽炎患者行24小时双探头(食管和咽部)pH值监测,将检查出的62例LP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抑制胃酸药和清热解毒的咽炎药治疗;对照组:单用清热解毒的咽炎药,对两组咽部症状缓解及病变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慢性咽炎的体征多样化,实验组35例,有效率94.29%(33例),对照组27例,有效率77.78%(21例),P<0.05.结论 LPR是导致慢性咽炎的重要病因,使用抑酸剂可明显改善喉咽反流,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咽炎的目的.

  • 全天咽喉pH检测在诊断反流性咽喉部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晓晔;叶京英;韩德民

    目的 探讨24 h咽喉pH检测在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由同一医师诊断可疑有反流性咽喉炎患者50例,征得患者同意后以就诊时间为配伍因素,按区组随机排列方法采用半随机分组.第一组25例患者均行24 h咽喉pH检测,筛选出阳性患者作为试验组接受奥美拉唑抗酸治疗;第二组25例患者直接给予相同药物及剂量的试验性抗酸治疗作为对照组.服药3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反流症状评分对比治疗前后效果,以主观症状评估总分下降≤4分为治疗无效,>4分为有效.结果 行24 h咽喉pH检测的25例患者中有病理性咽喉部反流者17例,阳性率为68.0%(17/25).24 h平均总反流次数(35.71±41.70)次((x)±s,以下同),总反流时间(35.71±33.19)min,总反流指数即每小时反流次数(1.53±1.73)次/h,每次反流平均时间(1.12±0.91)min.抗酸治疗前试验组症状评估总分平均(14.88±4.11)分,对照组总分平均(13.00±4.17)分,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酸治疗3个月后随访,试验组有效率为82.4%(14/17),对照组失访2例,其余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2.2%(12/23).试验组症状评估总分平均下降(7.47±3.18)分,对照组症状评估总分下降(3.96±4.25)分,总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h咽喉pH检测作为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的金标准,可以作为临床中可疑咽喉反流患者的确诊检查手段,并可大大提高抗酸治疗的有效性,值得在临床普遍开展和推广.

  • 24h双探针pH检测在咽喉反流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欧阳天斌;唐世雄;张立涛;姚寿国;张旭群;陆徐;陈星

    目的 探讨24 h双探针pH检测在咽喉反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pH检测24 h内食管上端反流事件次数超过6.9次为基线将难治性咽喉炎患者分为LPR组和对照组各17例,并给予咽喉炎常规治疗+抑酸治疗.分析pH检测与反流症状指数(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量表和反流检查(The 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SI、RFS的变化情况.结果 LPR组坐立位反流次数中位数(10.0)明显高于平卧位(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1),而对照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P>0.05).pH检测判断LPR阳性结果与RSI量表、RSI量表+RFS评分的判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有统计学意义(k值分别为0.47和0.53,p值均<0.01).治疗后LPR组与对照组的RS(l)、RFS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LPR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3.01,P值均<(0.01).结论 pH检测是LPR临床抗酸治疗的重要依据.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夜间咽喉反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晓晔;韩德民;叶京英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夜间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的关系.方法 分析19例OSAHS患者整夜同步多道睡眠监测+咽喉pH监测+食管压力测量数据,研究呼吸紊乱指标、整夜咽喉pH平均值及食管压力指标相关性,并描述每次LPR事件出现时的睡眠周期、体位、食管压力变化以及与呼吸事件的关系.结果 ①19例OSAHS患者中LPR阳性者6例,共记录LPR事件63次;②LPR阳性患者OSAHS严重程度与咽喉pH平均值呈负相关,但未发现反流事件与呼吸事件之间存在明确时间上的一一对应的关系;③LPR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食管压(t=3.211,P=0.007)和上食管括约肌压力(t=2.234,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所有患者整夜咽喉pH平均值与食管压力平均值呈正相关(r=0.592,P=0.033).结论 OSAHS患者严重程度与夜间咽喉部pH值密切相关.OSAHS患者夜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造成近端食管胃酸暴露增加,进一步增加发生LPR的概率.LPR阳性的OSAHS患者睡眠时静息上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更为明显,可能也是导致反流的另一危险因素.

  • 咽喉反流在声带白斑及早期声带癌发病中的初步观察

    作者:李湘平;黄柞峰;吴婷;王路;吴嘉煖

    目的:研究声带白斑及早期声带癌的咽喉反流情况。方法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因声带白斑及声带癌( T1、T2)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抽烟、饮酒等生活史采集,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并设1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比较。结果声带癌组19例患者咽喉反流阳性5例(26.3%),声带白斑组17例患者咽喉反流阳性6例(35.3%),对照组2例(12.5%)。声带癌组、声带白斑组咽喉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和酸清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咽喉反流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声带癌组胃食管反流阳性5例(26.3%),声带白斑组4例(23.5%),对照组1例(6.3%)。声带癌组DeMeester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胃食管反流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声带白斑组DeMee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监测三组反流事件均以立位酸和弱酸性反流为主,反流物性质以酸性和弱酸性反流为主。声带白斑组立位弱碱反流、卧位酸反流、卧位弱碱反流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值均<0.05),而在声带癌组中,无论是立位或卧位反流物的性质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声带癌和声带白斑患者发生咽喉反流、胃食管反流与吸烟史、饮酒史均未发现相关关系( P值均>0.05)。结论声带白斑及早期声带癌患者咽喉反流阳性比率较高,但反流与声带癌变的相关性缺少统计学支持,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论证。应重视反流内容物非酸反流对声带黏膜的损伤。

  • 咽喉反流的初步诊断

    作者:张立红;李娜;郑宏伟;余力生;冯桂建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中反流症状指数量表(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检查计分量表(The reflux finding score,RFS)的作用.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可疑有咽喉反流的患者接受RSI及RES评估,以RSI评分>13分,RES>7分定为阳性,RSI评分≤13分和RES≤7分为阴性.均行24 h双探头pH监测.以24 h内咽喉部反流次数不小于6.9次或反流面积指数(reflux area index,RAI)不小于6.3为24 h pH监测阳性.对其中25例24 h pH监测阳性且坚持抗酸治疗的患者,服药3个月后随诊,再次接受RSI和RES评分.结果 RSI及RES评估后1个量表评估阳性25例,2个量表评估均阳性16例,2个量表均阴性的15例.1个量表评估阳性和2个量表评估均阳性的结果 与24 h双探头pH监测结果 具有中度以上的一致性(一致性为73.2%,Kappa值为0.43,u值为3.48,P<0.01).当RSI和RES两个量表均阳性时与24 h pH值监测一致性更高些(一致性为77.4%,Kappa值为0.55,u值为3.06,P<0.01).抗酸治疗前后25例患者RSI和RF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t值分别为8.838和5.695,P值均为0.000).结论 RSI和RFS两个量表可作为临床上咽喉反流初步诊断及疗效评估的简单易行方法.

  • 蔗糖浓度对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及pH值影响的体外实验

    作者:吴丹;王帅;郭丽宏;魏世成

    目的 研究不同蔗糖质量浓度对体外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和pH值的影响,探讨口腔微生物在蔗糖存在下的致龋能力.方法 采集有龋者(龋失补牙面数>3)集合牙菌斑样本5例,混合后在不同质量浓度(0、1.5、3.0、5.0及20.0g/L)蔗糖中体外培养生物膜;对生物膜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和细菌量计数,并行pH值监测.结果 随着培养基中蔗糖质量浓度增加,生物膜细菌种类减少;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升高(0、1.5、3.0、5.0、20.0g/L),生物膜培养36 h后所能达到的低pH值呈降低趋势,分别为5.4、4.7、4.5、4.2及4.2;在有蔗糖时,终12 h生物膜培养达到pH小值约需6h,相比初12h(约需10 h)明显缩短;对生物膜细菌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蔗糖质量浓度为5.0g/L时细菌量大,向下蔗糖质量浓度依次为3.0、20.0、1.5及0g/L,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蔗糖浓度可影响体外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组成和pH值,含蔗糖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具有潜在强产酸和耐酸能力的菌群.

  • 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的测压和pH分析

    作者:徐启明;周乃康;柳曦;刘颖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对45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其中20例还进行了24h食管pH监测、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测压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高于吻合口下方,24h食管pH监测结果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内镜和病理检查示80%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结果提示,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24h pH监测是敏感的观察方法.

  • 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秀珍;王卓强;魏昌伟;王恒林;张斌;陈绪贵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胃黏膜灌注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接受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U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则等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术前(T0)、无肝期前20Min(T1)、无肝期5min(T2)、无肝期30min(T3)、新肝期5min(T4)、新肝期30min(T5)及术毕(T6)时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输出量(CO)、胃黏膜pH值(I-pH)及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结果 两组患者在T2时,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CO较T0明显降低(P<0.01),且HR明显增快(P<0.01);至T4时CVP及CO恢复至正常.但上述改变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T5、T6时I-pH均降低(P<0.01),Pg-aCO2均升高(P<0.01);但U组患者在T4、T5、T6时I-pH降低的幅度、Pg-aCO2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C组患者(P<0.05,P<0.01).结论 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不足.术中持续静脉给予乌司他丁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灌注.

  • 食管运动功能与酸反流的关系及对食管炎发生的影响

    作者:赵卡冰;王永华;郭荣斌;程留芳;杨云生

    目的探讨食管压力测定及食管24h p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用BioLAB消化道测压系统和Biostar 24h pH监测系统检测了反流性食管炎与非食管炎GERD患者的各项食管运动功能及反流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食管炎组24h pH监测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食管炎组,二者的总积分分别为113.29±26.73和42.66±11.25(P<0.002),两组的LESP分别为7.58±0.98和10.16±1.02,均明显低于正常人(15.31±0.99,P<0.001,P<0.05),且食管炎组明显低于非食管炎组(P<0.05).食管炎组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压力明显低于正常人与非食管炎组(P<0.001),非食管炎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单因素比较的7项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中3项指标对于食管炎的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即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P<0.05)、pH<4时间%(P<0.03)及DeMeester-Johnson总积分(P<0.01),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越低,食管pH越低,DeMeester-Johnson总积分越高,发生食管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食管内酸清除能力的降低是造成食管内酸反流时间长,从而引起食管炎的重要的病理因素.

  • 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24小时胃内pH值比较

    作者:张秀荣;杨春敏;毛高平;张映辉;王建荣

    目的:比较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24 h胃内pH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患者17例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10例.将pH锑电极放置于受试者胃体中,然后连于便携式记录仪(Digitrapper MkⅢ)记录24 h胃内pH值的变化,记录毕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Polygram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组pH≤2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CSG组(P<0.05),而pH>4时间百分比则低于CSG组(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pH≥4的时间和pH平均值明显低于CSG组 (P<0.01).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缺乏夜间pH≥4时,其发生夜间上腹疼痛的比率明显高于存在夜间pH≥4的患者(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水平高于CSG组,特别是夜间pH值水平明显降低,此可能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疼痛有关.

  • 2004-2010年广州南航水站飞机二次供水卫生调查

    作者:彭伟年;冯显炘;梁朝晖

    目的 调查广州南航水站飞机二次供水卫生状况,为确保机组和旅客用水卫生安全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2004 2010年广州南航水站二次供水的水样,对水样游离性余氯、pH值、微生物指标、感观性状指标和化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水站二次供水超标项目主要为游离性余氯、pH值和大肠菌群,其余指标均合格.2004年游离性余氯合格率仅为38.5%(以0.05 mg/L为标准),低于2005 2010年合格率(x2=15.230~24.390,P<0.01);2004 2010年pH值合格率呈下降趋势(x2=47.619,P<0.01),其中2009-2010年低于2004-2006年(x2=8.859~24.417,P<0.01);2004年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84.6%,2004-2010年大肠菌群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272,P<0.05).水站末梢水和水车中转水pH值合格率低于飞机末梢水(x2=12.857、10.418,P<0.01). 结论 ①广州南航水站总体上符合飞机二次供水的卫生要求,具备供水资质.②二次供水过程中存在卫生隐患:水质游离性余氯偏低,导致其受微生物重复污染的风险大大增加;水质偏酸性,对飞机供水系统腐蚀作用和对消毒负性作用不容忽视;大肠菌群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

  • 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培养液pH值与气压关系的研究

    作者:史亮;施生根;冯凯;司少艳

    目的 研究气体压力改变是否引起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培养液(DMEM)pH值变化. 方法 将盛有DMEM的细胞培养瓶置入含5%CO2混合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用pH计分别测量DMEM加压0.5、1.0、2.0、4.0 MPa 60 min后的pH值,1 MPa压力分别持续作用10、30、60 min后的pH值以及DMEM盛于不同细胞培养器具中经1 MPa压力持续作用20 min后的pH计测量值,并进行均数比较和回归分析. 结果 DMEM的pH值随压力增加、压力作用时间延长、DMEM的气液接触面积加大而降低. 结论 气压引起DMEM pH值显著改变,提示细胞压力实验需要注意和解决培养液的酸化问题.

  •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临床评价

    作者:张石革;梁建华

    1 抗溃疡药的回顾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尚未问世前,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酸剂和解除平滑肌痉挛剂.常用吸收性抗酸剂如碳酸氢钠和难吸收性抗酸剂如碳酸镁、氢氧化铝等,可中和胃酸,从而解除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侵蚀及对溃疡面的刺激,减少疼痛,有利于溃疡的愈合.但单一抗酸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多应用由抗酸剂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组成的复方药物,如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复方三硅酸镁(盖胃平)和复方铝酸铋(胃必治)等,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自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后,抗酸药与其合用进一步降低胃内氢离子浓度,较单一用药更有效抗溃疡药的分类详见表1.

  • 抗原修复液pH值及修复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作者:杜娟;石雪迎;郑杰;周敏;崔新

    目的:探讨使P504S、P63、CD10 、Ki-67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免疫组化检测中获得高表达的抗原修复条件.方法:取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组织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外阴上皮组织,用10%(体积分数)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固定.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 P504S、P63、CD10、 Ki-67分别作为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组织和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外阴上皮组织的一抗,使用统一的EnVisionTM二抗.每种组织皆分别使用3种不同的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pH 6.0的枸橼酸缓冲液、pH 8.0的乙二氨四乙酸二钠(EDTA)缓冲液和pH 9.0的EDTA-Tris缓冲液.对每一种抗原修复液,应用4个不同的抗原修复时间:12 min、20 min、25 min和30 min.染色完成后,镜下对比不同条件下抗原抗体复合物表达的情况.结果:P504S在pH 9.0的EDTA-Tris缓冲液中修复20 min阳性信号强,阳性细胞比率高;P63在pH 9.0的EDTA-Tris缓冲液中修复30 min阳性信号强,阳性细胞比率高; Ki-67在pH 9.0的EDTA-Tris缓冲液中修复25 min阳性信号强,阳性细胞比率高;CD10在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修复20 min或25 min效果相同,都能得到强表达.结论:不同的抗原有其各自适合的抗原修复液、pH值范围和适修复时间.相对来说, 高pH值的EDTA-Tris缓冲液的修复效果要优于低pH值的修复液.

  • 固定液及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作者:杨京平;张燕;钟延丰;郑杰

    目的:研究固定液pH值和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取正常皮肤、胃粘膜、子宫肌瘤、乳腺癌组织,分别用pH值3.0,5.0,7.0,8.0,10.0的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 选用EMA、SMA、ER、CK(AE1/AE3)为一抗, Evin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染色时分别用pH值6.0,7.0,8.0的抗原修复液或用市售pH值8.0的EDTA作微波抗原修复. 结果:不同条件可造成阳性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变化,本实验得知CK(AE1/AE3)、ER是以阳性细胞数目改变为主,SMA、EMA是以染色强度改变为主.结论:(1)使用10%中性或微碱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效果佳.(2)本实验所用的4种组织,抗原修复液选择pH值7.0、8.0均优于pH值6.0,皮肤组织选择EDTA(pH值8.0),雌激素受体选择pH值8.0时染色效果佳.(3)固定液pH值>8.0容易造成背景染色,修复液>8.0影响切片附着,造成脱片.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24h食管pH值监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莉萍;于皆平;罗和生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前后食管pH值的变化,探讨24 h食管动态pH值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2月至2008年4月对我院20例食管GERC患者(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40 mg/d,晚上顿服,连服8周).治疗前后动态监测其24 h食管pH值,采用Johson和Demeester 6种参数指标进行评价,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并与文献报道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pH<4的总时间百分比、立位pH<4的总时间百分比、卧位pH<4的总时间百分比、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 min次数、长反流时间(min)分别为13.5±8.5,12.2±4.0,15.8±4.1,56 ±13,4.15±1.87,26.2±16.5,治疗后分别为2.7±1.3,3.9±1.9,1.9±1.0,18 ±11,1.24±0.65,7.4±2.1.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各参数诊断阳性率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 h食管pH值的监测显示,奥美拉唑治疗能降低食管pH值,从而有效地治疗GERC.

123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