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特征和磁敏感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

    作者:伏红霞;王琛

    目的 应用临床特征和磁敏感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相关脑叶出血,旨在提高临床对其的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2013年4月1 5日~2015年7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A相关脑叶出血患者34例,行头颅MRI T2加权、梯度回旋波T2加权及磁敏感加权成像,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来源于病历记录,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和临床表现.结果 34例患者中,进行性痴呆、记忆功能下降5例;癫痫起病4例;既往有脑出血7例;高血压18例.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出血形态有圆形、卵形、卵圆形,出血位于顶叶、枕叶、额叶和颞叶,单脑叶出血7例和多脑叶出血27例.结论CAA相关脑叶出血临床特点存在高度异质性,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检查在CAA临床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振光;伍期专;于占彩;王远臣;姚存姗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8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影响.结果TIA组患者血浆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每天给予200 mg阿司匹林较75 mg或25 mg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浆LPA含量,患者脑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适宜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的含量,减少脑缺血症状的发作频率.

  •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作者:芦燕玲;陈韵岱;吕树铮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6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3、7天,1、3、6个月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分别按照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进行分组.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75例)和≥40%组(487例).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67例)和≥40%组(495例).观察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两组分别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高于≥40%组(30.7%vs12.9%,P<0.05);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也高于≥40%组(28.1%vs11.7%,P<0.05).出血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

  • 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H2单体型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功能学监测关联的研究

    作者:李晓利;范利;王强;吴建中;张金萍;杨鲜利;刘宝萍;刘立德;由运果

    目的 探讨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H2单体型对中国老年汉族患者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入选北京万寿路地区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汉族患者431例,使用美国Sequenom系统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P2Y12 H1/H2单体型进行鉴定.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光比浊和血栓弹力图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光比浊和血栓弹力图法、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CD62P等血小板功能检测,对P2Y12 H2单体型与血小板计数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进一步行相关分析.结果 431例患者中,P2Y12 H1/H1基因型285例,H1/H2基因型136例,H2/H2基因型10例.H1/H1、H1/H2、H2/H2基因型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6.09±58.76)×109/L,(195.06±55.16)×109/L,(164.90±46.1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1/H2+H2/H2与H1/H1比较,经年龄、性别校正后,多因素回归分析仍提示血小板计数与H2相关联(P=0.005).结论 P2Y12 H2单体型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携带P2Y12 H2单体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H1型患者,提示P2Y12 H2单体型可能是正常人群血小板计数低下的一个基因学标志.

  • VerifyNow对比血小板聚集仪分析氯吡格雷药效

    作者:任军伟;陈建魁;丛玉隆;白洁;邓新立;李玉茹;王伊娜

    目的 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 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 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 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 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开亮;张帷;王海军;司全金

    目的 观察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8例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5组,阿司匹林组44例、氯吡格雷组42例、双联抗血小板组(双联组)38例、双联抗血小板+质子泵抑制剂组(双联+PPI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比较用药后各组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及消化道出血事件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用药前比较,双联组及双联+PPI组用药后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P<0.05);各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双联组及双联+ PPI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8.6%、90.5%、94.7%、93.0% vs 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6.3% vs 7.3%,P<0.05),双联+PPI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联组(9.3% vs 26.3%,P<0.05).结论 在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人群中,单独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 成都市龙泉驿区脑梗死患者的社区二级预防研究

    作者:徐翠萍;李伟;宁波;钟利;杨斐;祝美蓉;刘君霞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社区二级预防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入组并完成全部研究的脑梗死患者2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33例和对照组129例;由二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对社区医院的医师进行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指南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社区医师负责干预组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个月.评估2组患者6、12个月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和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结果 干预组12个月时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是86.2%、80.2%、51.9%;对照组分别是40.4%、55.1%、13.8% (P<0.01).干预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控制达标比例是67.9%、66.7%、51.9%;对照组分别是41.0%、33.3%、17.2% (P<0.05,P<0.01).结论 社区二级预防治疗能明显增加脑梗死患者坚持二级预防的用药比例,改善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绍发;梁柯;黄志志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 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大海;孙福成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9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单独应用组(A100组)、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应用组(AC300组)及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应用组(AC100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变化.结果 用药2周后,AC100组、AC300组与A100组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65±18.32)%、(25.69±14.78)%与(60.44±9.30)%,与A100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9±13.33)%、(24.86±14.62)%与(57.22±15.82)%,与A100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C300组较AC100组血小板GPⅡb/Ⅲa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在老年ACS患者中好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AC300组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检测血小板活化率可以反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 血液内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的关系

    作者:孙永安;徐武华;徐俊;朱飞奇;都爱莲;郝红军;王燕华;伍期专

    目的 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LPA液内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 μmol/L,28例),用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LPA浓度明显高于LPA正常组,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后LP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过1个月的氯吡格雷治疗,LPA增高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1.53±0.34)次,共有8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6.3%,而LPA正常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2.17±0.52)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5.0%.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优于正常血浓度LPA的TIA患者.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杨华;夏章勇;郑霞;赵彩君;崔可密

    目的 通过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测定及相关性比较,探讨二者在SAE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选择SAE患者83例(SAE组)和健康体检者57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空腹血浆P选择素和血清VEGF,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E组P选择素、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E组轻度痴呆患者P选择素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痴呆患者,而中、重度痴呆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E组P选择素与血糖,TG、CRP呈正相关,与年龄、TC、HDL-C不相关;VEGF与TC、CRP呈正相关,与年龄、血糖、TG、HDL-C不相关;P选择素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 SAE患者P选择素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共同参与了SAE的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过程,临床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对SAE的预防可能有重要意义.

  • 倾向值匹配法分析老年人群阿司匹林剂量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性

    作者:李晓利;王永吉;范利;陈昕;张金花;马聪;张荣强;苏轮;胡超

    目的:倾向值匹配法分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是否对阿司匹林剂量存在依赖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驻京干休所530例老年患者资料,根据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分为3组:未用阿司匹林40例为空白对照组,25~50 mg组24例,75~100 mg组466例。用花生四烯酸诱导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20%诊断为血小板高反应性。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将3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基础疾病、服心血管病药物等14个协变量完全匹配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25~50 m g组,75~100 m g组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分别为72.50%,37.50%,13.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5,P<0.01)。经倾向值匹配后,每组各17例患者临床基线完全匹配,空白对照组,25~50 mg组,75~100 mg组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分别为82.35%,47.06%,11.7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P<0.01)。结论服用阿司匹林剂量在0~100 mg变动,抗血小板作用对阿司匹林剂量有依赖性,多数口服≤50 mg/d的阿司匹林患者达不到抗血小板作用。

  • 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架置入术治疗体会

    作者:王东升;刘英姿;李宝民;王君

    目的 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 替格瑞洛对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梁钢;王蕾;周海鹏;王雪娜

    目的 观察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对老年P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46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择期行PCI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各73例,分别测定患者PCI术前、术后12h、1、6个月和1年时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CD40配体(CD40L)、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2组术前及术后12 h CEC、CD40L、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CI术后12h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2组术后1、6个月和1年各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后12h明显下降(P<0.05),且替格瑞洛组术后1个月[CEC(2.87±0.33)个/μl vs (3.88±0.36)个/μl,CD40L(256.87±20.78)ng/L vs (349.23±19.21)ng/L,IL-6(2.51±0.81)ng/L vs (3.49±0.85)ng/L,P<0.05]、6个月[CEC(2.60±0.30)个/μl vs (3.81±0.43)个/μl,CD40L(233.09±20.75)ng/L vs(342.25±18.04)ng/L,IL-6(2.23±0.74)ng/L vs (3.27±0.96)ng/L,P<0.05]和1年[CEC(2.27±0.27)个/μ1 vs (3.43±0.46)个/μl,CD40L(204.04±12.65)ng/L vs (308.32±17.48)ng/L,IL-6(2.03±0.80)ng/L vs (3.01±0.86)ng/L,P<0.05]较氯吡格雷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抗炎及血管保护作用.

  • 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燕;钟萍;张乃文;季选秀;黄相丽;苏莉;李冬琳;王海珍

    目的 探讨不同的双联抗血小板组合用于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住院的≥75岁的ACS且非血运重建患者109例,60例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为对照组,49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为试验组.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6及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随访期间累计MACCE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9.0% vs 70.0%,P=0.03),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12.2% vs 11.6%,P=0.93).试验组2例(4.1%)出现呼吸困难,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高龄老年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者的替代治疗.

  • 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永锋;李继福;李贵双;李静;张娣;朱媛媛;陈文强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两药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劣及其安全性.方法4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20例,进口氯吡格雷组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1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服用氯吡格雷300mg 2 h后及服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 1周后抽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UAP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的活化在U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佳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较研究

    作者:包元飞;李永坤;陈茂刚;蔡乾昆;李明泉;张尧;刘德志;徐格林;刘新峰

    目的 研究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长期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 选择101例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及神经功能恢复等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23.3±19.9)个月.支架置入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6例(12.8%),药物治疗组10例(18.5%,HR=2.65,95%CI:0.84~8.33,P=0.095).2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但30 d至随访结束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3,95%CI:0.07~0.81,P=0.022).支架置入组临床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95.7% vs 87.0%,P=0.021).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成功置入支架对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出血的危险因素评价

    作者:贾红丹;国强华;宋婷婷;丛洪良;王庆胜;陈洁;崔蕊;刘丽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undrom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64例,行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71例(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93例(年龄<65岁),采用TIMI出血标准,分析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组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1% vs 25.8%,P<0.05).老年组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1% vs 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404.434,95% CI:1.767~92543.210,P=0.030)、体质量(OR=0.817,95%CI:0.675~0.990,P=0.039)、肾小球滤过率(OR=1.185,95%CI:1.003~1.400,P=0.046)是老年组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高于非老年患者,女性、低体质量、肾功能下降是老年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

  • 高龄男性住院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调查

    作者:英明中;曹剑

    目的对于高龄男性内科住院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现状.方法选择在我院老年内科住院的75岁以上男性患者315例进行登记调查,其中有用抗血小板药物适应证的共270例,对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接受调查的270例中,只有143例(50.2%)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结论在当前高龄男性内科住院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不满意.

  • 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调查

    作者:王力;张茁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降压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总计740例,将360例复发性脑卒中纳入分析,高血压314例(87.2%),糖尿病142例,对入选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314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8.3%;142例糖尿病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9.2%.314例高血压患者,服用任1种抗高血压药物248例,药物治疗率79.0%,有21.0%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2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降压药物治疗有关(P<0.05).冠心病(OR=0.275,95%CI:0.094~0.804,P=0.018)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0.547,95%CI:0.310~0.966,P=0.038)是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更不理想,应加强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

439 条记录 5/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