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院前急救模式对道路交通伤救治结局的影响

    作者:孔质彬;邱俊;秦文玉;刘翔;周继红

    目的 探索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和旧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新旧模式的道路交通事故伤共3 673例病人的救治数量、病人严重程度分布、不同严重程度病人救治结局,了解新道路交通事故伤急救模式对交通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结果 与旧模式比较,新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院前急救的时间(P<0.05)和距离明显缩短(P<0.01),收治的危急重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比例从0.06%升高至3.66%,危急重病人死亡率降低至12.16%,但是轻中度伤病人死亡率增至4.54%.结论 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明显缩短了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急救时间和距离,提高了重度伤病人救治成功率,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危急重伤病人的救治效率.

  • 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郑琦涵;李瑛;岳茂兴

    目的 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运用于创伤急救,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将运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模式与过去不运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急救模式进行死亡率比较.结果 运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低于过去急救模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线集群通信系统运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死亡率,是值得推广的现代急救模式.

  • 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实践和探讨

    作者:徐世伟;文亮;刘明华;任晓葆;尹昌林;张晓军;屈纪富;向强;孙溦

    目的 探讨合理的创伤急救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近7年创伤救治模式和结果.结果 急救部已形成高、中、低级合理的80余人的人才队伍及创伤急救、ICU、麻醉等分组.拥有救护车、呼吸机、C臂X线机、血气分析仪等抢救设备,开展头、胸、腹、四肢、脊柱、骨盆、血管、手部伤及多发伤的确定性手术和ICU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急救、手术、ICU一体化救治,提高了创伤急救医疗水平,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 多发伤急诊救治的一体化模式探讨

    作者:张宜杰;吴英夏;申梓玄;赵伟

    多发伤在平时和战时均很常见,其伤情大都很严重,休克发生率高,低血氧严重,易发生感染和脏器功能紊乱,治疗难度大,病死率也较高.为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国内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化,缺乏统一的诊治指南.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伤中心的实际情况做出总结,多发伤救治建议采用以急诊创伤中心为主体,多学科联合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快速检查诊断、限制性液体复苏、损伤控制技术、微创外科技术及快速康复等一系列救治策略的实施,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作者:吴艳朋

    目的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34例,对照组采用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同时段的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5.88%,对照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先抢救后转运的抢救方式对急性左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明显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

  • 严重创伤1568例急诊科抢救体会

    作者:薄涛;李媛媛

    目的:分析严重创伤在急诊科抢救.方法:回顾性分析严重创伤1568例临床抢救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本组中有79例在未到手术室之前已经死亡;手术1489例,术中死亡14例,术后死亡33例,植物生存17例,留有不同程度残疾335例,痊愈1090例.结论:严重创伤救治的成功率与急救医师的救治水平、急救模式、相关科室间的配合默契密切相关.

  •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模式和临床效果

    作者:王亚菊

    目的 分析急性心衰患者急救临床模式,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急救的30例急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救治模式进行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对30例急性心衰患者进行急救总有效率为96.67%;患者通过急诊救治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显著下降,救治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衰患者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生命体征,缓解症状,为后期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关键词: 急性心衰 急救模式
  • 肝爆震伤的救治

    作者:牟洪超;周辉;姜小清;蔡岩;孙茂;董立军

    目的:探讨肝爆震伤的临床救治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例肝爆震伤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致伤原因、机制、多发伤的情况以及临床救治方法和经验,探讨研究肝爆震伤的急救模式。结果:18例肝爆震伤中属于高压锅爆炸所致1例,煤气罐爆炸致伤3例,烟花爆竹爆炸致伤6例,矿井瓦斯爆炸致伤8例。其中14例是伤后30 min~4 h内入院,另外4例在外院行初步处理后于伤后8 h内转至我院。全组病例入院后均明确肝爆震伤和多发伤的诊断。本组18例均存在不同程度休克,无单纯肝爆震伤病例,均存在不同的多发伤,其中不同程度烧伤11例(5例伴吸入性损伤)、开放性骨折2例、肺爆震伤7例、脾破裂2例、胰腺挫裂伤1例、肠管挫裂伤3例。全部病例在院前均给予了基本的止血,创面包扎、固定,气胸抽气,吸氧,抗休克等治疗,入院后18例中行非手术治疗6例,6例痊愈,治愈率100%(6/6),手术治疗12例,治愈11例,治愈率91.7%,死亡1例,病死率8.3%。结论:院前紧急救治、后送、院内救治这种无间断的救治链条模式对肝爆震伤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肝爆震伤患者的术式选择应同常规伤区别;重视多发伤的治疗。

  • 严重创伤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救治体系的效果研究

    作者:潘鑫;花长松;王鹏;何斌;吴敏;李政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强化一体化救治组)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78例,女性50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39.34±4.0)岁.急救医师通过无线数据连接实时将现场救治场景和患者各项信息传送到拟转送的目标医院,到达医院后急救医师与急诊医师共同完成创伤救治的ABCDE流程后离院;对照组(传统急救模式组)为镇江市急救中心在201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送往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135例严重创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诊室停留时间、ICU监护时间、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急诊室停留时间[(35.34±18.19)min]VS[(50.45±15.39)min]、ICU监护时间[(6.8±5.6)d]VS[(9.2±3.4)d]、病死率(7.81%)VS(12.59%)以及住院时间[(29.8±3.4)d]VS[(35.7±4.5)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更快地在"黄金1 h"内稳定生命体征,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作者:赵双彪;郑伟华;谢钢;杨少红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2月间中山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3549人次病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结果总抢救成功率97.2%,其中心肺复苏(CPR)成功率32.7%.危重病抢救成功率87.6%.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①良好齐全的院前急救设备 ;②高素质急救人员;③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救模式
  • 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现状及思考

    作者:朱蓓妮;张雨婷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条件也在不断提升.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基本特点是发生率高,高能量损伤,多发伤.虽然创伤急救模式在不断完善,但是从创伤急救整体水平来看,还是有待于提高,与国外医学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的现状,展开详细的思考,促进我国创伤急救队伍的建设的完善,改革创伤急救模式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围绕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的现状及思考展开了探究,明确了现代创伤的基本特征及对创伤急救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了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的发展现状,后展望了创伤急救模式需要努力的方向.

  • 急危重症患者应用分层成组排班急救模式的效果及对其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李天然

    目的 探讨急危重症患者应用分层成组排班急救模式的效果及对其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急危重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月至12月为A组,该组护理人员予常规排班模式共100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B组,该组予分层成组排班急救模式共100人.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共30人.比较两组的综合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实施后的焦虑以及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1.A组各项综合护理满意度低于B组,P<0.05.2.A组治疗总有效率79.00% 低于B组92.00%,P<0.05.3.A组HAMA及HAMD评分均较B组低,P<0.05.结论 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应用分层成组排班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护理满意度高,且护理人员工作心态好,应积极推广应用.

112 条记录 6/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