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腓骨头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斌;黄奇;李浪;谢林;李强;高峰

    目的:探讨经腓骨头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1月,我院采用经腓骨头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34.2岁。Schatzker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I 型4例、II 型8例、III 型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10例合并同侧腓骨头骨折,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行 Rasmussen 评分评估骨折复位效果,膝关节活动度、HSS 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4例平均随访21.4(4~40)个月。手术时间60~95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60~300 ml,平均10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解剖复位。Rasmussen 骨折复位评分14~18分,平均16.5分。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伤口均 I /甲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位的关节面再次塌陷,以及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感染并发症。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伸-5°~0°、屈膝80°~135°,平均活动范围126.4°。HSS 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5~98分,平均90分。结论经腓骨头截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能充分暴露、满意复位及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 Wangercone股骨柄联合转子下截骨治疗Crowe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倘艳锋;李红军;朱英杰;蔡鸿敏;贾宇东;李启义;刘又文

    目的:探讨应用 Wanger cone 股骨柄联合转子下截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治疗 Crowe IV 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15例(17髋)成人 Crowe IV 型 DDH 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9.4岁。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2例。双下肢不等长,除双侧患者外余13例患侧肢体较健侧短3.4~4.6 cm,平均3.8 cm,其中4例伴有脊柱畸形,10例 Trendelenburg 征阳性。X 线片示患髋高位脱位。结果15例(17髋)均采用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截骨长度2.0~4.5 cm,平均3.5 cm;术后伤口均 I 期愈合,无脱位病例,2例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损伤,2个月后逐渐恢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2个月,平均42.5个月。4例股骨截骨端延迟愈合,但均在10个月内骨性愈合。下肢短缩<1 cm 者8例,下肢短缩1~2 cm 者5例,下肢短缩>2 cm 者2例。本组患者术前 Harris 评分(33.1±4.2)分,术后12个月 Harris 评分(92.8±2.7)分。结论成人 Crowe IV 型 DDH 行 THA 治疗时,当患肢较健肢短缩>4 cm 时,通过充分松解挛缩软组织,转子下横行截骨,并结合 Wanger cone 生物型股骨假体,能有效避免肢体长度纠正时对神经血管的损伤以及降低复位难度,近期疗效满意。

  •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后并发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

    作者:陈勇;罗殿中;程徽;张洪

    目的:探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 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 )后并发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PAO 术后并发耻骨下支应力骨折17例(17髋)(骨折组)资料。17例均为女性,随访7~30个月,平均18.2个月。随机(随机表法)抽取同期行 PAO的22例(22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随访8~29个月,平均16.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随访时 Harris 评分,测量手术前后髋关节外侧 CE 角、前方 CE 角和臼顶倾斜角,以及术后坐骨截骨及旋转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随访时 Harris 评分、外侧 CE 角、前方 CE 角和臼顶倾斜角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坐骨支截骨不充分:骨折组为(12);对照组为(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前方 CE 角:骨折组为(36.40±11.81);对照组为(35.68±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骨折组术前、术后 Harri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坐骨支截骨不充分,强行旋转髋臼致耻骨支应力集中,是导致 PAO 术后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的重要因素。

  • 简化国际髋关节评分量表在髋臼周围截骨术评价中的应用69例报告

    作者:罗殿中;张洪;程徽;肖凯;臧建成;程楠楠

    目的:探讨简化国际髋关节评分问卷量表( iHOT-12)在髋臼周围截骨术(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 )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对在我院因髋臼发育不良行 PAO 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功能评价,评价方法包括 WOMAC 下肢功能评分、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iHOT-12简化国际髋关节评分问卷量表,以及 VAS 视觉疼痛评分。34例(38髋)完成自身术前术后对照( A 组);35例(35髋)完成与对侧未手术髋对照( B 组)。利用 SPSS 19.0统计软件,对髋关节的评分进行配对资料 t 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 ANOVA 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 组术前、术后 WOMAC 评分:(24.5±4.5)分/(11.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Harris 评分:(85.5±5.5)分/(92.2±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iHOT-12评分:(47.0±7.0)分/(63.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VAS 评分:(32.0±17.1)分/(85.0±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B 组对侧、手术侧术后 Harris 评分分别为:(92.6±2.6 )分/(94.3±4.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0);iHOT-12评分(71.8±1.8)分/(72.0±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34);VAS 评分:(77.5±19.7 )分/(81.0±19.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1)。结论在对 PAO 的近期疗效评价时,VAS评分和 iHOT-12评分表现较突出,能够准确反映手术干预前后的变化,可用于保髋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 不对称截骨对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躯干失衡的矫形疗效分析

    作者:朱锋;邱勇;乔军;鲍虹达;朱泽章;徐磊磊;王斌;钱邦平;俞杨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 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 )治疗伴躯干失平衡的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矫形疗效。方法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因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而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1例中老年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64.8岁,随访时间均>1年。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在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患者冠、矢状面脊柱畸形及躯干平衡的影像学参数,评价矫形效果,并应用SRS-22问卷及VAS疼痛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手术时间3.2~6.5 h,平均4.1 h,术中出血量780~3400 ml,平均1280 ml。冠状面Cobb’s角由术前43.1°矫正至术后24.1°,矫正率44.1%;冠状面躯干偏移( 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 )由3.8 cm矫正至1.1 cm。矢状面后凸角由43.2°矫正至15.4°,矫正率64.4%;矢状面平衡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由6.2 cm矫正至1.2 cm,以上所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显著( P<0.01)。SRS-22量表术后总分及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增高显著(68.1±8.9 vs 61.3±7.5,P<0.01)。VAS评分由(6.6±1.8)分减少到(2.1±1.5)分( P<0.01)。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PSO可以同时有效矫正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失平衡,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形手术。

  • 后路脊柱截骨术与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华锋;刘辉;郑召民;梁春祥;王建儒;王华;李泽民;叶福标;李思贝;潘鹤海

    目的: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s角平均为111.8°,对照组平均为115.2°;牵引组术前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大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1±102.5)min和(426.3±100.4)min(P=0.012);术中出血量,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1.7±999.5)ml和(2300.0±1449.1)ml(P=0.040);置钉密度,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0±16.2)%和(77.4±13.1)%(P=0.001);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和58.8%(P=0.049);两组比较,牵引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疗效相当,但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陈志明;马华松;谭荣;吴继功;王晓平;袁伟;徐启明;赵福江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s角平均116°(85~175)°,侧凸Cobb’s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PVCR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卢旭;王树森;付军;张东宪;孙鹏霄;韩一生

    目的 探讨经Smith-Peterson和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早期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采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19例患者22髋,其中男4例4髋,女15例18髋,平均年龄26岁(14~39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患髋关节正侧位及患髋关节CT三维重建,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AC角(髋臼臼顶倾斜角),Sharp's角,并给予患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股骨头的覆盖均得到明显改善,CE角由术前平均11.0° (-7°~22°)增加至平均24.4° (16°~38°),AC角由术前平均20.6° (7°~36°)减小至平均12.4° (4°~22°),Sharp's角由术前平均49.1° (43°~59°)减小至平均40.9° (24°~50°),患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86.0分(80~92分)改善为平均96.9分(94~99分).平均随访1.7年(0.5-4年),19例患者(22髋)髋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能明显改善髋臼覆盖股骨头的情况,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 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朱俊峰;崔一民;沈超;蔡贵泉;陈晓东

    目的 探讨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应用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治疗DDH患者9例,女6例,男3例;年龄16~38岁,平均23.5岁.术前髋部疼痛3-21个月,平均7.6个月.1例有髋部手术史.术前LCE角为-12°~15°,平均2.5°,外展位头臼关系基本正常.术前水平投照位摄片测量α角55°~71°,平均61.3°,撞击试验阳性5例.Tonnis分期0期2髋,I期6髋,II期1髋.采用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联合应用Bernese截骨和股骨头颈部骨软骨成形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8-45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髋部疼痛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截骨处骨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5.3分提高至术后91.8分.术后LCE角为21°~41°,平均28.2°.α角32°~41°,平均37.6°,撞击试验阳性1例.关节活动度和Tonnis分期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髋臼后柱断裂1例,无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年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股骨头颈部畸形的患者,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该术式可联合矫正髋臼和股骨头颈部的畸形,未增加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 跟骨Z形截骨治疗柔韧性扁平足

    作者:徐阳;李星辰;彭志杰;徐向阳

    目的:探讨跟骨 Z 形截骨术治疗扁平足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瑞金医院采用跟骨 Z 形截骨治疗的柔软性扁平足患者资料,分别测量及分析其术前、术后后足外翻角、距舟覆盖角、侧位第一跖距角、距骨倾斜角等角度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 AOFAS-AH )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8例均获12~28个月随访,平均17.6个月。后足外翻角:术前(12.9±5.5)°,术后(2.0±2.8)°,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舟覆盖角:术前(24.4±11.0)°,术后(11.3±8.8)°,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位片第一跖距角:术前(17.1±6.4)°,术后(3.3±3.6)°,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骨倾斜角:术前(32.4±5.7)°,术后(23.0±3.7)°,P=0.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OFAS 评分:术前(58.2±17.5)分,术后(95.0±4.4)分,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 Z 形截骨是治疗扁平足的有效方式,可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足的正常排列,但此手术开展较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后路截骨矫形治疗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韩久卉;刘玉昌;王宣;罗军忠;李亚洲;曹进超;王强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 10±46min (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1(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 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杨操;杨述华;徐栋;郜勇;王晶;陈超;李帅;张正东;李志良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3年10月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8~42岁,平均23.6岁.均有腰背痛,无神经受压症状.16例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43°~97°,后凸Cobb角15°~70°.侧凸畸形和后凸畸形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其中顶椎位于胸椎10例、腰椎6例.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效果.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填写SRS-22问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手术融合节段5~12个,平均7.23个节段.手术时间3~7h,平均4.26h.术中出血量700~2500ml,平均1265ml.1例L1部位截骨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痛觉过敏,急诊手术探查发现截骨部位硬脊膜皱褶,脊髓受压,对截骨部位椎板切开减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胸腔积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周后拔除引流管.15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获得随访的15例患者冠状位主弯Cobb角术前为58.67°±20.36°(43°~97°),术后为20.32°±8.76°(8°~37°),末次随访时为21.76°±8.34°(10°~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76%~82.36%,平均为65.3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2.45%.术前矢状位后凸角度为45.62°±16.26°(15°~70°),术后为16.35°±16.87°(-20°~40°),末次随访时为18.27°±13.92°(-15°~40°),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97%~79.32%,平均为64.1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4.2%.15例患者中,6例术前存在冠状面失平衡,术后均恢复平衡;4例术前存在矢状面失平衡,术后3例恢复平衡,1例仍为失平衡.SRS-22问卷量表总得分由术前66.47±12.35分(49~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13±6.42分(76~92分)(P<0.01).15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断裂.结论: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田浩;王辉;狄鹤轩;霍亚冲;丁文元

    目的:探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采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2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0±7.2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患者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颌眉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I)、骶骨倾斜角(S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96.4±51.5min,术中出血量1612.0±490.2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破裂,及时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9.0±6.6个月,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ODI由术前33.9±6.5分降至术后6个月8.5±3.6分,末次随访时为6.8±5.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S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S、PI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断裂,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杨全中;张雪松;杨晓清;张智发;胡帆琦;张少甫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 (830.0± 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 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观察

    作者:闫煌;邱勇;朱泽章;伍伟飞;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孙旭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矫形术的安全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应用截骨技术治疗的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 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SF-36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RS-22量表等评估其临床疗效,并使用AISA评分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共17例患者终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8~55岁(34.6±10.9)岁,术前侧凸Cobb角51°~97°(78.5°±13.1°),后凸Cobb角50°~112°(71.8°±19.8°),C7PL-CSVL为58.4±21.3mm,SVA为56.4±51.2mm.手术时间200~540min (406.1±82.2min);术中出血量l000~12000ml(4088.9±2546.9ml).术后侧凸Cobb角为37.7°±17.7°,后凸Cobb角为25.0°±16.4°,矫正率分别为51.9%±18.7%和67.2%±20.3%;C7PL-CSVL为18.0±9.4mm,SVA为27.6±16.9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24.3±1.8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39.5°±16.6°和26.2°±17.6°,C7PL-CSVL为22.1±15.4mm,SVA为30.4±17.1mm,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术中监测均无诱发电位异常改变,无死亡、瘫痪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肢体远端一过性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椎体前壁骨折,1例患者螺钉置钉不良,2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内固定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2.9%.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SRS-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ASIA运动和感觉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后路脊柱截骨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术后三维矫形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但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并发症多等风险.

  • 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螺钉置入矫治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刘伟;杨操;杨述华;王晶;许伟华;张波;张正东;李志良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半椎体切除矫治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2013年4月,对18例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进行脊柱矫形手术.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7.6±2.9岁.术中在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经后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切除半椎体后进行矫形.术后通过CT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及半椎体切除情况,术前、术后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价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16±55min,术中出血量732±378ml.18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7枚(4~12枚/例).术后CT证实124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准确,置钉准确率97.6%;1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2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1例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出现血气胸,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病例,无螺钉误置而引起的并发症.术后CT证实18例患者半椎体均完整切除.18例中有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8.0个月.16例术前测量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44.5°±11.4°,术后为9.3°±4.7°,末次随访时为9.7°±5.0°,矫正率为(78.2±7.8)%.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测量为32.2°±7.3°,术后为7.2°±3.5°,末次随访节时为7.7°±3.9°,矫正率为(76±94)%.侧凸及后凸矫正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1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经后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半椎体切除完整,置入椎弓根螺钉准确率高,安全性高,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 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治疗儿童静止期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

    作者:周忠杰;宋跃明;刘立岷;李涛;刘浩;龚全;马立泰;曾建成

    目的:探讨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治疗儿童静止期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矫形治疗静止期胸腰椎结核所致后凸畸形的儿童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1.6±2.7(6~14岁).脊柱结核病程86.3±33.1个月(58~142个月).病变部位分布在T2~L3,其中累及2个椎体4例,3个椎体11例,4个椎体6例.6例伴有神经损害,其中Frankel C级2例,Frankel D级4例.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为68.4°±18.2°(40°~110°).均采用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其后每年门诊随访,通过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价内固定位置及畸形矫正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失血800~1600ml (1100±244ml);手术耗时270±74min(210~410min).手术固定节段6.8±1.6个(5~10个).1例T2~T5侧后凸畸形伴双下肢不全瘫、Frankel C级患者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评级下降至B级;未发生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28.8±8.1个月(14~38个月),1例发生术中脊髓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至Frankel D级,另5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恢复至正常.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为24.6°±15.1°(4°~59°);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为25.9°±15.0°(4°~61°),矫正丢失1.3°±0.3°(0°~4°).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背痛VAS评分由术前4.3±1.1分(2~7分)降至随访时的0.8±0.6分(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刘明;陶惠人;段春光;李涛;张波波;马骏;苏薇;罗卓荆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 (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 (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

    作者:周田华;汤逊;苏踊跃;王毅;黄游;殴校冉;徐永清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17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12例,年龄9~40岁,平均23.6岁。病程16~122个月,平均37.5个月,其中2例病例既往有经肋横突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史。病灶累及1~2个椎体8例,≥3个椎体9例。后凸畸形顶椎位于胸椎(T5~T10)5例,胸腰段(T11~L1)10例,腰椎2例。术前Cobb角60°~90°者13例,>90°者4例,大为102°,平均81.3°±12.8°。所有患者均可见驼背畸形,无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并评估神经功能ASIA 分级。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30~450min,平均364min;术中出血量1600~2500ml,平均2218ml;术中输血1000~2000ml,平均1863ml。术中2例患者出现胸膜破裂,及时予以修补,经观察未发现气胸或血气胸。所有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内固定未见松动,未见神经功能加重者。术后Cobb角矫正至10°~28°,平均17.3°±3.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68.7±6.5)%;术后随访13~34个月,平均18.7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10°~32°,平均20.6°±3.9°,较术后平均丢失3.3°(P>0.05),但与术前相比仍有明显改善(P<0.01);植骨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6.5个月;术前神经功能为D级的5例患者,4例恢复到E级,另1例仍为D级,但后凸畸形及局部疼痛已明显好转。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形手术。

  •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作者:池永龙;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向阳

    目的: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术后矫正度数小30°,大70°,平均45°;平均矫正率85.7%;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1~4年,平均2.3年,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恢复原来工作.结论:应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截骨加椎弓根螺钉棘齿压缩固定治疗休门氏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1010 条记录 8/51 页 « 12...567891011...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