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前房结构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帅;汤欣;王铁成

    目的 利用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前房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前房结构进行活体测量.81例(10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个月利用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前房水平、垂直直径及前房深度;并对其中32例患者(36只眼)测量颞侧前房角宽度.采用配对t检验及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部分患者术前术后前房垂直直径大于水平直径;全部患者术后2个月水平前房直径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t=7.10,P<0.01),并与术前呈显著正相关(r=0.801,P<0.01).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明显加深(t=39.97,P<0.01),术后2个月前房深度与术前的比值与术前深度呈显著负相关(r=-0.864,P<0.01).32例患者(36只眼)术后2个月颞侧房角50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和小梁虹膜夹角(TIA 500)较术前均显著增大,且比值(术后AOD 500/术前AOD500、术后TIA500/术前TIA 500)均分别与术前旱显著负相关(r=-0.763,-0.791;P<0.01).结论 大部分患者前房垂直直径大于水平直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直径增加,虹膜膈后移,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增加.

  • 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取出的临床分析

    作者:代云海;谢立信;黄钰森;吴晓明;张辉;蓝婕

    目的 探讨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取出的原因及其眼内植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1999至2009年28例(28只眼)曾行开放襻AC-IOL取出的患者资料,分析其IOL型号、原发病、眼内植入时间、取出原因及治疗结果等.结果 28例患者使用的IOL均为新型弹性开放襻AC-IOL;有21例(75%)患者原发病为眼部外伤;IOL眼内植入时间平均(6.1±3.1)年(0.3~11.0年);取出原因中大泡性角膜病变占首位42.9%(12/28),其次为继发性青光眼32.1%(9/28),视网膜脱离和IOL脱位分别占17.9%(5/28)和7.1%(2/28);对6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了单纯AC-IOL取出,另6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同时联合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9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施行了AC-IOL取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结论 大泡性角膜病变和继发性青光眼是开放襻AC-IOL取出的主要原因,开放襻AC-IOL眼内植入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时需要定期随访.(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46-549)

  • 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放大率与视力的关系

    作者:王晓瑛;褚仁远;周行涛;张红霞;周传清;任秋实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成像放大率的变化规律,了解视网膜放大率变化与视力提高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近视屈光度为-15.13 D~-29.00 D的23例患者(30只眼)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屈光参数(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人工晶状体位置).根据模型眼理论,应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计算手术前后视网膜成像放大率的变化,分析放大率变化与屈光度、佳矫正视力(BCVA)、视力提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28只眼 (93%)术后BCVA超过术前,2只眼(7%)术后BCVA等于术前.屈光度与放大率变化成正相关,近视越深放大率变化越大(r=0.996,P<0.01);屈光度与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均为负相关(r=-0.62,-0.57;P<0.01);近视越深,佳矫正视力越差;放大率变化与视力提高量成正相关(r=0.42,P=0.02);放大率变化较大,术后视力提高量较多.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成像放大率变大是影响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的因素之一,视力提高量与放大率变化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90-994)

  • 前房冲洗在严重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的角膜移植术中应用

    作者:高华;王婷;张菊;李素霞;史伟云

    目的 探讨感染性角膜溃疡伴有大量前房积脓患者于角膜移植术前行前房冲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手术的角膜溃疡伴有严重前房积脓的患者20例(20只眼),前房积脓均超过3 mm,其中13例患者伴有明显的角膜内皮斑,术前裂隙灯显微镜下病灶边缘难于判断.对20例患者采用前房穿刺冲洗联合穿透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供体采用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或甘油干燥冷冻保存.对术中与术后并发症、视力、免疫排斥反应等进行观察,随访时间术后6~12个月.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行前房穿刺冲洗联合角膜移植手术,其中11只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9只眼行板层角膜移植.10例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患者采用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的供体角膜,其余10例患者采用甘油脱水冷冻保存的供体角膜.术中并发症主要为虹膜出血(1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部分虹膜后粘连(8例)、一过性眼压高(4例)、前房积血(5例),药物治疗均缓解.真菌复发1例,行扩大病灶切除再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感染控制.4例患者发生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3例抗排斥治疗后控制,1例发生植片混浊.至2009年12月后随访,9例接受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角膜供体患者的植片透明,1例植片水肿混浊;8例接受甘油脱水冷冻保存角膜供体患者的植片透明,2例植片水肿.结论 常规角膜移植前行前房穿刺冲洗,对严重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病灶边缘的判断和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环孢素A缓释系统的眼内释药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昭升;谢立信;史伟云;李绍伟;蔡晴;贝建中;王身国

    目的研究前房植入环孢素A缓释系统(CsA DDS)的生物相容性和房水药物浓度变化.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与A、B、C、D四型不同的CsA DDS相对应.每组9只兔随机编号为1~9号,其中1~3号兔各任选1只眼前房植入相应的CsA DDS,另1只眼植入不含CsA的空白缓释系统(EM DDS)为对照;4~6号兔各任选1只眼前房植入EM DDS,另1只眼行角膜切开及缝合术为对照;7~9号兔各任选1只眼前房植入CsA DDS,另1只眼行角膜切开及缝合术为对照.术后观察12周.结果四型CsA DDS均未见明显眼内毒性反应;A、B两型释药速率迅速,但维持时间短,C、D两型则缓慢而持久.结论前房植入CsA DDS对兔眼的生物相容性良好;4型CsA DDS中A、B型较适宜治疗排斥反应,C、D型较适宜预防排斥反应.

  • 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与前房角变化对应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冰鸿;聂欣;周晨曦;姚玉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大小、分布特征及其与相应部位前房角变化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病例研究.在本院眼科行常规体检的人群中,若发现浅前房,进一步行UBM检查.对UBM检查中发现有虹膜睫状体囊肿的患者,记录其囊肿数量、大小、眼别、部位和象限,比较UBM图像上囊肿所在部位的前房角形态与非囊肿部位的前房角形态,观察并记录前房角是否变窄或关闭,分析囊肿导致相应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相关因素.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在457例受检者(914只眼)中,发现有囊肿的患者134例(200只眼),占被检人数的29.32%,均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共检出囊肿502个,其中41.24%(207/502)位于虹膜睫状沟,58.37%(293/502)位于睫状冠;44.22%(222/502)位于颞下象限,26.88%(135/502)位于鼻下象限,23.11%(116/502)位于颞上象限,5.38%(27/502)位于鼻上象限.囊肿的平均大小为(0.6289±0.2329)mm,中囊肿占86.05%(432/502).虹膜睫状沟囊肿导致相应部位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发生率为82.13%(170/207),睫状冠囊肿导致相应部位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发生率为22.87%(67/2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83,P<0.01).囊肿大小导致相应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比例值,行直线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0.9939,P<0.01).结论 正常人群中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发病比例高,部分囊肿可导致前房角变窄或关闭;囊肿的部位和大小是导致相应部位的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相关因素.

  • 新型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与IOLMaster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锦海;杨欣;王勤美;成拾明;陈洁

    目的 比较新型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与IOLMaster测量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同一观测者分别应用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和IOLMaster V5.4测量98例白内障患者157只眼的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值(Km)和前房深度(ACD),比较两种仪器测量眼前节参数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且比较分别使用4种IOL公式(SRK/T、Holldav I、Hoffer Q和Haigis)计算的IOL度数,目标屈光度设定为正视眼.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两种仪器测量数据进行IOL度数计算的一致性研究采用Bland-Altman法.结果 Lenstar和IOLMaster测量AL的平均值分别为(23.65±1.17)mm和(23.65±1.16)mm,Km值分别为(44.15±1.58)D和(44.17±1.5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分别为(3.09 ±0.41)mm 和(3.05 ±0.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仪器测量同一参数结果均具有高度相关性(所有r>0.9,P<0.001).两种仪器应用4种IOL公式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其中应用SRK/T公式计算差异小,Haigis公式差异相对较大.结论 应用Lenstar测量眼球生物参数具有准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为我们提供了白内障术前准确可靠的数据,在白内障人群中与IOLMaster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前房炎症反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婉;林浩添;吴昌睿;谢楚芳;黄祥坤;陈伟蓉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前房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IOL植入术的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17例(20只眼)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炎症静止至少3个月;对照组选择同期行相同术式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40只眼).应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定量检测其手术前后的前房闪辉值及炎症细胞计数.两组患者年龄、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手术前后房水闪辉值及炎症细胞计数的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独立两样本间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的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包括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9例(1 1只眼)、Beh(c)et病8例(9只眼).实验组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所测的房水闪辉值分别是(19.86±6.47)、(44.28±18.47)、(35.60±12.65)、(23.85±8.41)和(13.86±4.27) p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1±3.04)、(13.63 ±2.58)、(8.55±2.75)、(5.27±2.56)和(4.05 ±2.31) p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术前=4.643,P术前<0.01;t1d=6.035,P1d<0.Ol;t7d =3.595,P7d =0.001;t30d=4.658,P30d <0.01;t9od=3.308,P9od =0.002);实验组在术后第30天下降至术前水平(t=0.320,P=0.753),而对照组则在术后第7天时下降至术前水平(t=0.454,P=0.653).实验组的房水炎症细胞计数在术后第1天、第7天时分别为(83.46±27.08)和(27.56±8.32)个/0.5 mm3,均高于术前(6.47±3.56)个/0.5 mm3(t1d =5.261,P1d <0.01;t7d=2.766,P7 d =0.012),第30天、术后第90天分别为(11.43±4.81)及(4.82±2.29)个/0.5 mm3,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d=2.348,P30d=0.042;t90d=1.376,P9od =0.186);而对照组则于术后第7天下降至术前水平(t7d=2.464,P7d =0.018).结论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IOL植入术后l周内前房炎症反应程度较重,活动性炎症反应在术后3个月时消退,而血-房水屏障功能的恢复则需更长时间.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晏丕松;张振平;林浩添;吴文捷;柏凌

    目的 应用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组织的变化情况,探讨手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使用海德堡公司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观察40例(44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1 d、1周、2周及1个月的眼前节组织变化情况.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中央及切口处角膜在术后第1天全部患者均明显增厚(与术前相比增厚分别为99.59μm,234.57μm;P=0.490),中央角膜厚度至术后1个月可恢复术前水平,而切口处角膜厚度还较术前厚约19.25μm(P=0.001);前房深度(ACD)和各项反映前房角宽度的指标(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在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加深和加宽(均P<0.05);ACD虽在术后2周以内的变化不大(均P<0.05),但在术后1个月时还尚不能保持稳定;而前房角宽度的变化在术后早期就可基本保持稳定(均P>0.05).结论 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可客观、定量评价白内障手术对眼前节形态特征的影响.

  •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眼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后前房角形态学变化

    作者:林仲;李思珍;范肃洁;牟大鹏;王宁利;孙霞;刘文茹;唐炘;孙兰萍;梁远波

    目的 定量检测和评价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AC)眼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LPI)术后前房角形态学变化.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入选的31例(54只眼)PAC患者于LPI术前、术后2周、6及12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定量检测超声活体显微镜(UBM)图像中前房角的各项参数.各随访时间点的UBM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巩膜突前750μm与500 μm处各参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LPI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0.10 mm,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3.50,P>0.05).LPI术前,巩膜突前750 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66.2±51.6) μm,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5.0°±3.5°,前房角隐窝面积(0.025±0.017)mm2,小梁网与睫状突距离(571.0±97.2) μm;LPI术后2周、6及12个月,巩膜突前750 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分别为(165.0±70.3)、(185.8±68.5)及(196.1±77.7)μm,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分别为(11.9±4.9)、(13.3±4.8)及14.0°±5.4°,前房角隐窝面积分别为(0.058±0.024)、(0.065±0.023)及(0.068±0.026)mm2,小梁网与睫状突间距离分别为(647.1±113.0)、(701.8±93.4)及(670.1±95.4) μm,均较LPI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房角开放距离:F =92.60,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F=92.60,前房角隐窝面积:F=92.60,小梁网与睫状突间距离:F =34.00;P <0.05).术后前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及前房角隐窝面积均较术前增加1倍以上.巩膜突前750 μm处检测参数的增加幅度均较巩膜突前500 μm处大(前房角开放距离:t=5.90,P<0.05;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t=2.70,P<0.05;前房角隐窝面积:t=2.00;P =0.05).结论 LPI能显著增宽PAC眼的周边前房角,且随访观察1年期间前房角仍开放.巩膜突前750 μm处的参数比500μm处参数对评价周边前房角形态变化更为敏感.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浅前房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研究

    作者:杨斐;侯宪如;吴慧娟;鲍永珍

    目的 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浅前房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特点及白内障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8例(90只眼),根据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前房深度将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28例(34只眼),浅前房组40例(56只眼).应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应用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白内障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测屈光度数、前房深度并行眼部全面检查.采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二元相关与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对照组及浅前房组屈光度数误差分别为(-0.39 ±0.62)D及(+0.73±0.26)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7,P=0.00).术后3个月对照组及浅前房组屈光度数误差分别为(-0.37±0.62)D及(+0.79±0.28)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t=3.33).浅前房组中,前房深度越浅,术后屈光度数误差越大(r1个月=-0.57,r3个H=-0.61,P=0.00).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浅前房患者术后存在远视漂移,且术前前房越浅,远视漂移程度越大.

  •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

    作者:毕宏生;马晓华;蔡宛亭;刘冬梅;季鹏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PAC-IO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15例(29只眼)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Phakic 6H2型PAC-IO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位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0.5者占79.3%(23/29),6个月时占82.6%(24/29);术后3个月时患者佳矫正视力≥0.8者占69.0 %(20/29),6个月时占69.0%(20/29),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及两行以上者占70.0%(20/29),6个月时占72.4%(21/29).术后3、6个月时屈光度中位数均为-1.00D,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6个月时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3个月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OL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均保持了有效的安全距离,且弹性襻均位于前房角.术后6个月时,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3只眼,6个月时2只眼均可见PAC-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只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8只眼发生PAC-IOL旋转.3例(5只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PAC-IO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兔眼慢性高眼压模型前房角结构的改变

    作者:雷迅文;韦萍;李晓林;杨侃;雷建珍

    目的 观察复方卡波姆诱导的兔眼慢性高眼压模型前房角结构的改变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将32只青紫蓝兔随机平均分为8组,分别对其左眼前房内注射0.3%复方卡波姆0.3 ml,对药物诱发的高眼压模型进行观察;再于术后1、2、3、4、6、8、10及12周分别随机处死一组兔,制作眼球标本,观察兔眼的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 随药物诱导时间的延长,兔眼压缓慢升高,高眼压持续时间约3个月.药物诱导后的前房角特征:早期以炎症反应为主,约3周后炎症反应减轻直至消失,4周后前房角以纤维变性为主,部分前房角粘连阻塞;电镜下观察可见角巩膜及葡萄膜处的小梁网扩张变形,轴心胶原和弹力样纤维增生;小梁内皮细胞与小梁带分离,分离的内皮细胞形似淋巴细胞且具有单核巨噬细胞样功能,吞噬的卡波姆颗粒通过Schlemm管内皮细胞的空泡转运;房水从管腔的内皮细胞大空泡数逐渐减少,出现裂孔现象;后期过多的卡波姆颗粒堆积于内皮细胞内,堵塞房水流出通道;诱导后晚期的模型眼前房角胶原增生,结构破坏.结论 复方卡波姆诱导的兔眼慢性高眼压模型房水流出受阻的主要部位在小梁内皮网部.

  • 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改变

    作者:郭晓萍;高岩;陈刚;刘向利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前房角结构的改变.方法对46例(5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明显增大(P<0.01);500 μm处小梁虹膜夹角(TIA500)、250 μm和500 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250、AOD500)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大(均P<0.01),TIA500平均比值(术后TIA500 /术前TIA500) 为1.65 (1.12~4.91),AOD250平均比值(术后AOD250 /术前AOD250) 为1.81(1.06~2.67),AOD500平均比值(术后AOD500 /术前AOD500) 为1.65(1.01~2.76),均与术前值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显著增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房角宽度;术前前房角越窄,术后前房角的变化程度越大.

  • 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术对眼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建江;孙兴怀;乐琦骅;王艳;王文韬;郑天玉;洪佳旭

    目的 探讨大鼠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术后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CAID)诱导能力的变化及其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 为实验研究.Wistar大鼠51只,右眼为实验眼,建立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模型后单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余1只Wistar大鼠用于提供诱导ACAID的所需去上皮角膜片.另有SD大鼠5只,用于提供诱导ACAID所需去上皮角膜片.A组为阴性对照组,在术后1周前房植入Wistar大鼠角膜片;B组为阳性对照组,术后1周颈部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前房不植入角膜片;C、D及E组为实验组,分别在术后1、4及8周前房植入SD大鼠角膜片.B组在颈部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悬液1周后,右耳廓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悬液,以诱导迟发性超敏反应(OTH).C、D及E各实验组均在前房植入角膜片后2周,右耳廓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悬液,诱导DTH.耳廓膨胀数反映DTH的发生与程度.同时,各组取房水,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白介素10(IL-10)浓度;取心脏血,检测血清IL-4与IL-10的浓度;取脾脏检测GATA-3mRblA的水平.实验结束时各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I)DTH的检测:术后1、4及8周实验组均诱导出DTH.(2)血清IL-4测定值A组为(4.073±0.198)ng/L,B组为(5.806±0.635)ng/L,C组(5.535±0.278),ng/L,D组(4.102±0.344)ng/L及E组(5.313±0.317)ng/L;血清IL-10测定值A组为(7.854-4-2.349)ng/L,B组为(25.633±6.307)ng/L,C组(40.103±16.010)ng/L,D组(14.321±2.983)Ng/L,及E组(28.620±5.251)ng/L;房水IL-10浓度测定值A组为(8.857±0.401)ng/L,B组为(22.882±3.315)ng/L,C组(21.548±0.477)ng/L,,D组(7.742-D-O.952)ng/L及E组(12.119±0.477)Ng/L;房水中TGF-β浓度的测定值A组为(5.800±2.899)ng/L,B组为(60.010±0.000)ng/L,C组(57.055±4.179)ng/L,D组(28.490±4.144)ng/L及E组(36.370±3.169)ng/L.其中D组血清中IL-4、血清及房水中IL-10及房水中TGF-β2:的浓度明显低于C组和E组.且实验组IL-4、IL-10及TGF-β2浓度呈现随术后1周上升,而后下降,并随时间推移而再次增高的趋势.(3)GATA-3基因表达:A组为662.5±114.4,B组730.7±53.8,C组881.9±10.7,D组1288.3±258.0,E组1129.7±95.7,显示D组和E组脾脏组织中GATA-3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大鼠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术后暂时失去诱导ACAID的能力.但随术后前房炎性反应的消退,机体ACAID的诱导能力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

    作者:廉井财;周正申;张雷;朱彩红;孟浩;王康孙

    目的 探讨前房内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0例(76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屈光度数为-9.50~-26.25 D,平均(-15.89±3.78)D,术前佳矫正视力0.5~1.0,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Phakic 6H型)矫正高度近视眼,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术前术后观察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和眼前节的变化等.结果 术后1年,裸眼视力为0.3~1.5,佳矫正视力0.5~1.5,残余屈光度数为-2.00~+0.50 D,平均(-0.40±0.64)D,屈光度数在≤±1.00D以内占96.1%.术前和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3174±248)个/mm2和(3067±320)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和术后1年眼压分别为(16.12±2.32)mm Hg(1 mm Hg=0.133 kPa)和(15.29±3.38)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只眼主诉有眩光,2只眼瞳孔呈竖椭圆形,2只眼晶状体下偏约1.0 mm.1例患者双眼在术后8个月时曾出现黄斑区出血.结论 有晶状体眼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 晶体 人工 近视 前房
  • 虹膜铁质异物存留33年一例

    作者:蒋永强;李占元;刘春玲

    眼球穿通伤异物可留存于眼球任何部位,较常见的是玻璃体、视网膜、晶状体、角膜、前房、睫状体,而存留于虹膜的异物却罕见报道.位于眼前节的异物容易被发现并及时取出,位置偏后又较隐蔽、小的眼内异物容易被漏诊.眼内金属异物引起眼球组织的严重破坏而导致失明的病例也屡见不鲜.

  • 虹膜劈裂症并发角膜内皮失代偿一例

    作者:王宏彬;冯雪;胡詠霞

    虹膜劈裂症(iridoschisis)是一种表现为自发性虹膜基质层组织劈裂与分离的罕见眼病。患者多见于50 ~ 80岁,双眼发病,断裂的虹膜基质组织多位于下方,可以游离于前房。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遗传倾向。200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诊治1例虹膜劈裂症并发角膜内皮失代偿伴角膜大泡、可疑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

  • 眼球重度挫裂伤后巨大视网膜皱襞一例

    作者:方伟;许叶圣;翟晶;李毓敏

    眼外伤是目前主要致肓眼病之一,其中钝挫伤在眼外伤中所占比例高,为46.3%~51.0%不等[1-4],钝挫伤导致患者前房和玻璃体腔积血常见,分别为23.1%和15.6%;而重度眼挫裂伤后合并视网膜皱襞形成较为罕见.我院于2009年11月收治1例眼球重度挫裂伤后巨大视网膜皱襞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眼底改变(图1)及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解剖结构遗传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晗;乔春艳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则是青光眼的常见类型之一.研究表明PACG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眼解剖因素和遗传易感性.与PACG发病相关的解剖结构,如前房深度、晶状体的相对位置及厚度、房角状态、眼轴长度等均具有遗传倾向,而遗传度正是量化遗传倾向的指标,因此遗传度研究为解释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以及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针对与PACG有关的解剖结构遗传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86 条记录 4/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