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国人成人经第1及第2骶椎骶髂骨螺钉置钉钉道差异的CT测量

    作者:王尧;张雪松;罗春材;杨全中;杨晓清;王岩

    目的 对国人经第1第2骶椎骶髂(sacral alar-iliac,S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比较S1AI和S2AI螺钉钉道解剖参数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4-10月本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60例骨骼发育成熟且骨盆正常国人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重建数据进行分析.S1和S2骶髂骨螺钉钉道参数中大长度和宽度的轨迹通过旋转并截取三维骨盆获得.对长度和角度参数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S1AI置钉较S2AI置钉尾向倾角大,男性平均增加约26°,女性平均增加约24°[男性S1(57.25±4.37)° vs S2(31.02±7.43)°,女性S1(58.61±5.11)°vs S2(34.16±6.02)°;P<0.05];外倾稍小,男性、女性皆平均减少2°[男性S1(38.14±3.10)°vs S2(40.25±2.84)°,女性S1(37.24±2.96°)vs S2(39.25±2.64°);P<0.05];长钉道长度:男性S1(119.46±3.77) mm vs S2(120.04±6.52) mm (P=0.551),女性S1(108.21±5.24) mm vs S2(109.47±4.63)mm (P=0.434);骶骨内钉道长度:男性S1(43.12±4.63) mm vs S2(35.75±5.03)mm(P<0.05),女性S1(39.73±5.85)mm vs S2(32.16± 5.28) mm(P<0.05);髂骨内宽度:男性S1(22.05±4.91) mm vs S2(21.49±3.22) mm(P=0.672),女性S1(16.93±2.12) mm vs S2(15.35 22.71) mm (P=0.366);骨皮质距离:男性S1(9.42±2.41)mm vs S2(9.01±2.33) mm (P=0.352),女性S1(5.92±1.48)mm vs S2(6.34±1.26) mm (P=0.837).S1AI与S2AI的入钉点比较,距皮肤距离、距中线距离、距髂后上棘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国人成人骨盆存在佳骶髂骨螺钉置钉钉道时,S1AI及S2AI螺钉均具有可行性.S1AI螺钉较S2AI螺钉置钉角度尾向倾角男性平均增加约26°,女性平均增加约24°,外倾稍小,男性女性皆平均减少2°,长置钉长度基本相同,S1AI的入钉点距皮肤和髂后上棘更深,距中线稍远.临床操作中应注意S1和S2骶髂骨螺钉置钉角度、钉道长度及入钉点的差异.

  • 逆行螺钉置入固定骨盆耻骨上支骨折的数字解剖学参数

    作者:孟昊业;汪爱媛;许文静;王玉;郭全义;彭江;卢世璧

    目的 对骨盆3D模型进行数字螺钉模拟及置入,以获取逆行螺钉在耻骨联合下角入钉时的佳通道参数,为临床安全置入螺钉固定骨盆耻骨上支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解放军总医院CT室于2016年7月-2017年9月归档的50例非骨盆骨折患者的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骨盆3D模型.分别用数字螺钉进行模拟置入,从耻骨结合处开始测量逆行钉道的直径和钉道长度以及钉道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夹角.结果 男性狭窄区平均直径为(7.54±1.02) mm;女性狭窄区平均直径为(6.23±1.61) mm;以φ4.5 mm数字螺钉模拟置入时,样本中钉道与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的平均夹角:男性[(51.10±3.26°、(8.24±1.33)°、(39.47±2.58)°],女性[(53.44±3.78)°、(8.45±2.15)°、(35.26±4.76)°].结论 根据Nakatani骨折分型,当耻骨上支骨折发生在Ⅰ区时,以耻骨联合下角作为穿针点,参考上述夹角可以获得内侧骨折部分足够的螺钉通道长度.

  • 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位置分析

    作者:欧阳建龙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位置的方法。方法对5例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术后进行CT扫描,并采用平均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以及多层面重建的容积再现3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的术后电极位置及形态等。结果使用3种方法构建的三维重建图能够直观的显示出电极形态及在患者耳蜗内的植入深度,并可以较为清晰的分辨出患者耳蜗内的电极数目。结论 CT三维重建的方法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患者植入电极的具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情况为有效的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术后电极的开启及调试有重大意义。

  • 16层螺旋CT在烧伤后慢性骨髓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红军;田社民;胜秋艳;张业龙;魏莹;查新建;李允;肖宏涛;牛希华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PR)在烧伤后慢性骨髓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6例烧伤后慢性窦道病例,行16层螺旋CT检查,然后进行3D及MPR影像后期处理,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比较.结果 26例中正常骨5例,慢性骨髓炎15例,骨质疏松6例.多层螺旋CT的3D成像资料可准确显示病变的三维结构形态,MPR成像则能多角度多平面地检查出骨质的形态、大小、密度等的改变,对病变骨质显示准确.结论 16层螺旋CT能提供烧伤后慢性骨髓炎准确信息,临床应用价值大,其成像资料接近病理解剖,有利于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手术计划.

  • 基于CT上呼吸道矢状面图像对光棒塑型影响因素的模拟探究

    作者:陈建恒;汪小海;李勇;夏小萍

    目的 利用CT三维上呼吸道矢状面图像探讨影响光棒前段弯折长度和角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实施头颈部上呼吸道螺旋CT扫描的患者245例,年龄18~ 86岁,利用AW4.4Workstation的3D-CT重建软件获取患者上呼吸道正中矢状面图像,将获取的图像以1∶1的比例打印出来.使用气管导管来模拟气管插管,测量气管导管的自然弯曲角度α和弯曲长度L,并测量以下3个指标:上中切牙至会厌根部距离(D1),会厌根部至声门入口中点距离(D2),以及上切牙下缘、会厌根部、声门中点三者以会厌根部为交点所形成的角度β.结果 男性患者角α、β和L、D1、D2显著大于女性患者[(70.02±15.49)°比(55.84±14.70)°,(129.74±14.82)°比(120.40±14.19)°,(12.80±0.85) cm比(11.50±0.65) cm,(7.53±0.66) cm比(6.76±0.53) cm,(3.13±0.52) cm比(2.45±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角α、β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5例患者分为两类,第一类患者角α、角β、年龄显著小于第二类患者[(48.17±9.29)°比(75.45±9.53)°,(112.31±8.64)°比(136.27±9.86)°,(36.93±17.21)岁比(53.92±19.6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5例患者角α、β以及年龄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角α和角β均与年龄显著相关(P< 0.05),角o与角β显著相关(P<0.05).结论 光棒前段弯折长度和角度的塑型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性别因素,而且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因素.

  • 气道CT三维重建测量术在新生儿支气管封堵器放置中的应用

    作者:徐颖怡;宋兴荣;谭永红;刘威;潘永英

    目的 探讨气道CT三维重建测量术在新生儿支气管封堵器放置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限期胸科单肺手术新生儿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选择支气管封堵器的放置方式,分为传统组和CT组.传统组采用手控呼吸阻力结合听诊定位的盲插法放置支气管封堵器,而CT组则在气道CT三维重建测量数据的指导下放置支气管封堵器.比较术前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即刻(T2)、单肺通气10 min (T3)、肺萎陷后10 min (T4)4个时点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EtCO2)、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观察放置时定位时间、肺萎陷时间、肺萎陷质量、术中导管及支气管封堵器移位次数,以及术毕用纤支镜评估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T1时点SpO2、EtCO2、PaO2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CT组患儿在T2和T3时点SpO2、PaO2升高,EtCO2和PaCO2下降(P<0.05).与传统组相比,CT组定位时间和肺萎陷时间缩短,肺萎陷质量提高,气道黏膜损伤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导管及支气管封堵器移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术中需行单肺通气的新生儿,术前通过螺旋CT气道重建分析,可对患儿气管情况进行更为全面准确地评估,进而实现安全高效地放置支气管封堵器.

  • CT三维重建与全麻高频通气在气管异物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学武;鲍喜福;徐凌;李宝龙;吕萍;高颖;毕战胜;高守波;吕瑞

    目的:探讨肺部 CT 三维重建与全麻加高频通气辅助诊治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其中男20例、女12例,依据病史、临床检查和肺部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在全麻高频通气辅助下行气管镜检查且全部取出异物。结果32例支气管异物,除1例因异物较大,分两次取出外,其余均一次取出,CT诊断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CT三维重建影像清晰、定位准确;全麻高频通气辅助技术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

  •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对比研究

    作者:闫军法;王自立

    目的:探讨DR、CT三维重建、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2013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治疗的33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以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DR、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在椎间隙变化的显示方面DR占优势;CT三维重建对椎体骨破坏、死骨、硬化骨形成以及韧带变化等方面有较高的显示率;MRI主要是对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骨膜改变及肉芽肿形成等方面优于DR和CT三维重建;前两者者联合能提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各征象的显示率;三者联合则能够对该病做出全面准确诊断。在诊断符合率方面,DR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的符合率为54.5%,CT三维重建为90.9%,MRI为93.9%,前两者联合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符合率为97.0%。而三者联合检查应用的诊断符合率达100%。经统计学分析, DR与CT三维重建、DR与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与MRI单独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CT三维重建联合检查与三者联合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与单独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DR、CT三维重建、MRI是全面准确显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理征象的有效方法。DR、CT三维重建、MRI联合检查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能达到极好的效果。

  •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36例治疗的临床体会

    作者:巨利峰

    目的 探索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36 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随访,患者咬关系良好.开口度恢复满意,关节区无不适表现.结论根据患者髁状突骨折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CT三维重建下整复肱骨髁上骨折60例疗效观察

    作者:高致云;景希强;杨献忠;高爱华;肖振杰;张润嘎;杨志成

    目的 观察CT三维重建图像下整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一次性成功率.方法 120例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CT三维重建图像下整复,对照组X线下整复.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一次性及复位成功98.3%,治愈率100%,对照组一次性及复位成功率70%,治愈率9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图像下整复肱骨髁上骨折,一次性及复位成功率,疗效确定,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面中部骨折80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贺建文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特点、治疗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4年~2012年80例面中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手术根据临床症状、全颌曲面断层片及CT三维重建对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6例创口Ⅰ期愈合,4例创口感染延期愈合。咬合关系、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恢复不佳者经1~2周颌间牵引后恢复正常。面部外形恢复满意,无明显手术瘢痕、复视基本消失。结论 CT三维重建在面中部骨折的诊断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治疗关键要恢复咬合关系并兼顾面部外形。

  • 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永胜;魏宝刚;吕龙;马秉贤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 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 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 ~42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 ~ 13.4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后踝骨折的影像学对比研究

    作者:胡德庆;叶君健;李杰

    目的:对比X线和CT三维重建在后踝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并确诊为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分别测定后踝骨块大小,根据后踝骨块大小采取相应治疗方法.结果:1.本组病例X线漏诊率高达36.51%.2.根据Lauge-Hansen分类方法,X线与CT三维重建对损伤类型判读结果相互吻合,对损伤程度判读结果X线存在偏轻的情况.3.CT三维重建对后踝骨块形态评估较X线准确性高.结论:CT三维重建可以有效降低隐匿性后踝骨折的漏诊率,并对后踝骨块形态做出准确评估,为手术计划制定提供重要指导.

  • 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作者:谭艳明;邓大勇

    CT三维重建对于颌面部皮肤、肌肉、骨骼的形态学具有精准的观察能力,可以将面部的肌肉及骨骼的发育状况清晰的显示出来,对于颌面部两侧的对称性与协调性进行精准监测,为临床的整形美容手术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为患者术后的面型预测与手术效果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中笔者对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美容包括鼻部整形、鼻骨骨折整形、颧骨颧弓整形、下颌骨整形、颅骨损伤整形等手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发展方向,望可以为今后的医疗美容技术水平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 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羊刚毅;崔易坤

    目的 探讨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2015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颈椎疾病患者25例,依据术前是否进行入钉点设计分为A组12例和B组13例.A组患者按照常规解剖标志及术前CT轴位片目测内倾角度置钉,B组患者根据影像临床工作站颈椎CT三维重建结果及入钉点设计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置钉数及置钉准确率.结果 A组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6枚,置钉准确率为87.5%(49/56);B组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66枚,置钉准确率为93.9%(62/66).B组患者置钉准确率高于A组(P<0.05).结论 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

  • 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成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保霞;李九月;张玉祥

    目的 比较常规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 例鼻骨骨折患者分别常规X线摄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鼻骨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三维重建鼻骨骨折诊断率(100%,200/200)明显高于X线平片(38.0%,76/200)(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成像对鼻骨骨折具有较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上颌窦与上颌后牙关系分型及测量的临床意义

    作者:浦江;高宝霞;赵宾;董宏宇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对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测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具备上颌后部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的患者资料,应用CT配套软件观察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并测量上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的距离.结果 85例患者中,上颌窦与上颌后牙关系分型:Ⅰ类7例;Ⅱ类16例;Ⅲ类13例;Ⅳ类26例;Ⅴ类23例.上颌窦底和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小于1.5 mm 40例;1.5~2 mm 21例;2 mm以上2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判断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Ⅳ、Ⅴ类患者和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小于1.5 mm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应预防上颌窦穿孔或上颌窦炎的发生.

  • 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成像在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越;艾茂芝;徐吕翔;宋亭亭

    目的:分析鼻骨骨折患者应用CT三维重建与X线平片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鼻骨骨折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曾予以X线平片(对照组)和CT三维重建(研究组)检查;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可清楚显示鼻骨骨折患者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周围结构关系,且研究组检出率100%高于对照组38.00%,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片适用于单纯性鼻骨骨折,而CT三维重建检查在鼻骨骨折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可用于检测特殊解剖部位变异以及难以区分骨折线者。

  • 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范探云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4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9例均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2年,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系关节内骨折,CT三维重建可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及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效果,减少并发症,终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 X线CT三维重建及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范德书;邹钟平;张庆秋;彭述文

    目的 探讨X线、CT三维重建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胫骨平台骨折(FT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F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CT与MRI检查,X线检查后给予第一次诊断(A组);实施CT检查后给予第二次诊断(B组);后进行MRI检查给予第三次诊断(C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骨折诊断情况、分型符合率.结果 A组骨折确诊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分型确诊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X线、CT、MRI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准确进行分型,其中MRI检查能明确显示韧带、关节软骨损伤情况,但费用较高,可视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181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