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作者:刘海堂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2周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47/60);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 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作者:李嘉辉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3月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入院日血小板聚沉率,并每晚睡前1h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连服7 d后再复测血小板聚沉率.随机各选取30例阿司匹林敏感者和抵抗者,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阿司匹林抵抗者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66.67%(20/30),与阿司匹林敏感者脑梗死复发率16.67%(5/30)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非常易再次发生脑梗死,在日常看护和维持治疗中应注意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预防.

  • 阿托伐他汀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作者:李燕

    目的 讨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晚,连续服用14d,治疗前后记录NIHSS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CRP、TC、LDL-C、Cr与ALT,及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TC、LDL-C有显著降低(P<0.01),不良反应少,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 COX-2基因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萍;孟亚楠;苏立凯

    目的 研究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患者的COX-2基因的多态性的临床预后.方法 利用随机法选取2014~2016年确诊为LAA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580例,并采用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来对COX-2基因2个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并记录其主要终点事件的例数,随访1~3年时间.结果 rs20417的小等位基因频率为5.0%,rs52577的小等位基因频率为18.9%.随访1~3年期间,43例(7.41%)LAA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对比rs20417位点GG型和CC+ CG型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rs5257位点AG+ GG型与AA型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患者更好,rs20417和rs5275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与LAA的预后无相关(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LAA患者的COX-2基因中的rs20417和rs5275G位点与其预后可能无关.

  • 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

    作者:杜真真;张灿飞;汤媛媛;马弯弯;贾小飞;黄丽娜

    本研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患者预后与相关因素方面采用了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好的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偏倚.不足之处:尽管住院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宣教工作,但出院后患者是否进行康复及康复时间、用药是否规范均有可能影响预后;仅对发病3个月的预后进行分析,时间短;样本量少,筛选的相关因素过少等缺陷,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段振鹏;代成波;张玉虎;张雄;王硕;马桂贤;刘新通;黄飚;唐红梅;曹裕民;龙隆;王丽娟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改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L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狭窄或闭塞脑动脉数等),采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ARWMC)量表评估 LA,依据 MRI T2加权像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将患者分为无LA组72例及有LA组240例,同时依据 ARWMC评分将有 LA组患者分为轻度LA组140例、中度LA组42例及重度LA组58例,并对患者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12例LAA患者中男227例(72.8%),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240例(76.9%)存在 LA。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2.911,95%CI:1.647~5.146,P<0.01)、高血压(OR=2.583,95%CI:1.373~4.857,P<0.01)、糖尿病(OR=1.882,95%CI:1.058~3.348,P <0.05)、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OR =1.851,95%CI:1.018~3.367,P<0.05)、腔隙性脑梗死(LI)(OR=1.493,95%CI:1.202~1.853,P<0.01)是LA的危险因素。(2)不同严重程度LA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显示,3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及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数及LI是LAA患者LA的危险因素,且与LA的严重程度相关。

  • 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原因分析

    作者:杜万良;张心邈;李姝雅;王伊龙;王拥军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溶栓绿色通道就诊的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数据,进行病因学分类。
      结果连续收集134例溶栓医生初步判断为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44例,中位数年龄57岁(四分位数间距50~70),从发病到完成DWI检查的中位数时间266.5 min(四分位数间距205.3~362.5)。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四分位数间距1~3)。33例患者住院进一步诊治。有27例(81.8%)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另有6例(18.2%)诊断为其他疾病。27例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住院患者中,9例(33.3%)经重新读片后发现缺血灶,5例(18.5%)症状加重后复查出现缺血灶,1例(3.7%)未加重但复查出现缺血灶,1例(3.7%)症状加重后复查DWI仍无缺血灶但有可以解释症状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大血管闭塞/狭窄或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低灌注区,6例(22.2%)虽DWI阴性但MRA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大血管闭塞/狭窄或PWI有低灌注区,5例(18.5%) D W I阴性且未见大血管异常。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27例患者,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的分型标准,15例(55.6%)为大动脉粥样硬化,11例(40.7%)为小动脉闭塞,1例(3.7%)病因不明。住院患者中,除1例(3.0%)患者出院时明显残疾外,其余32例(97.0%)患者出院时结局良好。101例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出院。其中80例(79.2%)DWI阴性且未见其他异常,5例(5.0%)经重新读片后发现缺血灶,14例(13.9%)虽DWI阴性但MRA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大血管闭塞/狭窄或PWI低灌注区修正诊断为缺血性卒中,2例(2.0%)诊断为其他疾病。
      结论 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数为小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狭窄和小动脉闭塞是主要病因。在急诊溶栓绿色通道中,溶栓医生初步判断为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读片遗漏、显影延迟的可能和病情加重的风险。

  • 大脑左右半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征差异性研究进展

    作者:郝静;田成林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左右侧大脑半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功能结局、梗死病灶大小与位置分布、血管病变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大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脑白质病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赵娜;田成林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累及血管不同,病理生理机制也不同,但二者累及血管在结构及功能上密不可分,存在诸多相同的血管危险因素,因此二者存在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LAA合并WML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可能包括:1)LAA会促进白质病变的发生及进展;2)LAA合并WML患者受血管危险因素的外在影响及遗传因素的内在作用.本文通过回顾LAA合并WML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探讨LAA合并WML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对比

    作者:刘颖

    目的:研究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33.33%﹑55.00%,依次高于对照组的8.33%﹑23.33%;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48.33%,高于观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

  • MMP-7-181A/G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联性

    作者:胡晓飞;朱敏;金笑平;柯绍发;王凤;王皖芬;李卫玲;李彩;朱峰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因启动子区-181A/G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LAA患者327例,其中易损斑块相关为219例,非易损斑块相关为108例,对照组为因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的脑梗死(PAD)患者187例.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MMP-7血清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所有患者MMP-7-181A/G多态性.结果 LAA组MMP-7血清水平与PS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亚组MMP-7水平较非易损斑块亚组高(P<0.01).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发现,LAA组A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较PSD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8,P =0.14和OR=1.50,P=0.12).而易损斑块亚组AG+ GG基因型频率较非易损斑块组明显升高,校正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25,P=0.026).结论 MMP-7-181A/G多态性可能对脑梗死患者LAA和PSD两个亚型的影响无差异,但可能与存在易损斑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亚组的发病风险相关.

  • 细胞因子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丽霞;冯玉欣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在组织病理学上并没有特殊性,但发生早、进展快.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血脂、血压、血糖、血凝异常、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吸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一些细胞因子关系密切,现综述如下.

  • 青年、中年及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分析

    作者:黄成锋;卢常盛;黄汉宁;李上华;黄雄;彭铁生

    目的 探讨青年、中年及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便时各组危险因素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病例74例,分成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其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73.7%)、高血压(52.6%)、高腊血症(47.4%)、糖尿病(31.6%)、高同型半胱氧酸血症(26.3%)、酗酒(26.3%),中年组依次为高血压(78.9%)、高脂血痘(73.7%)、糖尿病(63.2%)、吸烟(57.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6.8%)、酗酒(31.6%),老年组依次为高血压(77.8%)、高脂血症(66.7%),糖尿病(47.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1.7%)、吸烟(25.0%)、酗酒(19.4%).结论 年轻者的危险因素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嗜好关系更为密切,应更注重控制各种不良生活嗜好;而年长者财以代谢因素较多,更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

  • 穿支动脉疾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霍会永;李立红;曹凌;赵现;李军涛

    目的 探讨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二者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的病因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组64例和穿支动脉疾病(PAD)脑梗死组49例.对入组的患者进行常见可变危险因素的筛查,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脏病(冠心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A脑梗死组中有34例(53%)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19例(30%)患者合并心脏病,PAD脑梗死组分别为13例(26%)和4例(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PAD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27例(55%),LAA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21例(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合并高血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AD脑梗死在危险因素上与LAA脑梗死有差别,糖尿病为罹患PAD脑梗死危险因素,LAA脑梗死更多见于合并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者.

  • 基于CISS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林涛;钟池;许晓伟;王晓琳;邢国平

    目的 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各亚型在住院病例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各亚型危险因素的具体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7~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设定严格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梗死患者按照CISS分型标准,筛选出颅内外LAA脑梗死进入本研究,并进一步分为4个不同发病机制亚型: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颈部动脉低回声斑块等危险因素.对各亚型在住院病例中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研究,比较4个不同亚型之间各危险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 在入选的LAA脑梗死患者中,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病变型多见(43例,43.4%),其他依次为动脉-动脉栓塞型(37例,37.4%)、混合机制型(18例,18.2%)、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1例,1.0%);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低回声斑块在颅内外LAA脑梗死各亚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LAA脑梗死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多见,常见危险因素及低回声斑块在各机制分布无差异.

  • 中药丹参片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复发研究

    作者:赵广阔;邱晓峰

    目的 探讨中药丹参片是否能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复发.方法 实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丹参片口服,2年后观察脑血栓复发率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2年复发率20%,丹参组6.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中药丹参片可能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复发.

  • 青年缺血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仝秀清;马琳;毛永军

    目的::根据TOAST分型标准,观察青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11~2014-06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入研究,记录他们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等,完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检查,并与同期住院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引起青年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组相比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无明显差异,但是青年组以血脂异常者为常见因素,而老年组则以高血压为常见因素;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较老年组发病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仍然为大动脉粥样硬化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大动脉粥样硬化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观察和评价

    作者:赵性泉;王新高;周德生;杨晓苏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和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将3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且辨证为瘀血阻络证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服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脑心通胶囊或安慰剂,用药3个月并随访3个月.观察用药后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障程度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中医证候改善的情况.结果.12周后,试验组中Barthel指数≥75的病例显著多于阳性药组和安慰剂组(77.94% vs.63.57% vs.42.03%,P<0.017);NIHSS量表评分较入组前降低≥5分患者比例也显著多于阳性药组和安慰剂组(63.97%vs.52.86% vs.24.64%,P<0.017);有64.71%的病例达到无明显残障水平(改良Rankin量表0~2级),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7.31%,P<0.017),与阳性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9.85%,P>0.017);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0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7.97%,P<0.017),与阳性药组相当(77.86%,P>0.017);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有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趋势,尚需进一步验证.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后恢复期一瘀血阻络证,能有效减轻患者中风后的残障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老年高血压的特征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作者:黄曼辉;郭巧红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之一,是老年人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老年高血压是由大动脉粥样硬化,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对血压的整合调节能力下降引起的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老年人高血压指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21.3 kPa(160 mmHg)和(或)舒张压>12.7 kPa(95 mmHg)的高血压患者.笔者从分析老年高血压的特征入手,进一步提出了老年高血压护理策略,以便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 吸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九如;张万里;王贞;王志敏;黄雪融;邱伟文;梁海燕;金笑平;陆霞;邵蓓

    目的:探讨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地区就诊于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12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7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患者(未溶栓组,均为非吸烟者);92例在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再依据是否有吸烟史分为溶栓吸烟组35例和溶栓非吸烟组57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基线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3个月后预后,mRS<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比较各组基线特点和3个月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吸烟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未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为8.1%(3/37例)低于溶栓吸烟组[54.3%(19/35例)]和溶栓非吸烟组[24.6%(14/57例)](χ2=19.631,P=0.000)]。溶栓吸烟组溶栓前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低于溶栓非吸烟组[2.8%(1/35例) vs 17.5%(10/57例)](χ2=4.443, P=0.047)。溶栓吸烟组年龄低于溶栓非吸烟组[(57.89±13.32)岁 vs (67.04±10.12)岁](t=-3.492,P=0.001)。溶栓吸烟组90 d预后良好率较溶栓非吸烟组高[54.3%(19/35例) vs 24.6%(14/57例)](χ2=8.329,P=0.00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IHSS(OR=0.767,95%CI:0.669~0.879,P=0.000)、入院血糖(OR=0.822,95%CI:0.695~0.972, P=0.022)、性别(OR=0.251,95%CI:0.071~0.888,P=0.032)、吸烟(OR=12.633,95%CI:3.291~48.487,P=0.000)是AIS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吸烟患者较非吸烟患者拥有更好的临床结局。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