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介入法制作犬颅内动脉瘤模型

    作者:梁晓东;刘一之;倪才方;丁乙

    目的运用介入方法建立犬颅内动脉分叉部囊状动脉瘤模型.方法 6条犬全麻后,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用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扩张右颈总动脉近段,再用可脱球囊于扩张段远端将其栓塞,制作成6个分叉部动脉瘤.分别于术后1、2、3 d行DSA检查并切除动脉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6条犬成功获得6个动脉瘤模型.动脉瘤的平均宽度和平均长度在3 d内逐渐减少.结论犬动脉瘤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颅内动脉瘤大小、形态及DSA表现,可用于介入治疗新材料、新技术的实验研究.本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快速、可靠、可重复性强.

  • 乙醇消融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初步研究

    作者:白卫星;贺迎坤;李天晓;许斌;康晓雨;袁龙涛;何艳艳

    目的 探讨乙醇消融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bAVM)的安全性.方法 2018年9月3日至11月2日共有12例bAVM患者接受动脉内乙醇靶向消融治疗.根据畸形巢动脉瘤样结构或动静脉瘘等靶点的类型,采用不同比例无水乙醇与碘海醇320混合液对靶点进行消融.分析患者影像、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与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应用乙醇对12例患者19根动脉进行消融治疗.共消融靶点动脉瘤13枚和靶点动静脉瘘6个,其中单纯无水乙醇完全消融15个靶点,2个靶点联合Onxy胶实现治愈,1个靶点动静脉瘘联合静脉入路治愈,1个靶点动脉瘤术后仍有少量显影.术后1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脑水肿,其中5例伴有新发脑梗死,但只有1例出院时存有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乙醇消融治疗bAVM技术可行,安全性尚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 股骨头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

    作者:储玉山;曹建民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供血障碍而造成的骨坏死性病变,是骨伤科疑难症之一[1].本病病程长,致残率高[2].引起ANFH的病因很多,可简单划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ANFH.创伤性以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为主;非创伤性以应用激素和酗酒为主,后者多累及双侧.研究揭示,未经任何治疗,85%的Ⅰ,Ⅱ期坏死股骨头将在2年内发生塌陷,经过避免负重等非手术治疗,仅有约22%的患髋有较满意的疗效[3].用介入方法治疗ANFN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了规范介入医学的临床上的应用,我们提出介入治疗ANFH的规范化操作的初步方案,供同行们讨论.

  • 糖尿病足溃疡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朱悦琦;程英升;李明华;谭华桥;赵俊功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稳定和重复性好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为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血管内介入操作提供合适的模型.方法 选用毕格犬6只,实验组(n=4)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对照组(n=2)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行左下肢压迫器植入,同时手术结扎左侧股动脉,3~5 d后除去压迫装置.监测两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PG2h)、体质量和饮食的变化.术后1周和4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情况;4周后处死动物,行溃疡周围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模型制备成功,用药后FPG和PG2h均明显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饮食明显增加;而对照组FPG、PG2h、体质量和饮食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溃疡形态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对照组溃疡基本痊愈,实验组基本不愈合.DSA显示术后1周两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对照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实验组新生侧枝血管不丰富.组织学检查实验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伴炎细胞浸润.结论 该法制备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以为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以及临床介入血管内操作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液体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万亮;华续明;江峰;张文川;刘鸣;徐顺清;李世亭

    目的 探讨血管内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液体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 方法 20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NBCA胶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7例, Ⅳ级3例. 结果 2例Ⅰ级患者、3例Ⅱ级患者和1例Ⅲ级患者完全栓塞,其中完全栓塞的Ⅱ级患者中有1例1 a后复发;1例Ⅰ级患者、4例Ⅱ级患者和2例Ⅲ级患者90%栓塞;2例Ⅲ级患者80%栓塞; 2例Ⅲ级患者60% ~70%栓塞;3例Ⅳ级患者50%栓塞. 结论 血管内NBCA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短期疗效确切.

  • 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用药的护理

    作者:刘亚红;梁玉婷

    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微创介入应用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这些介入手术由于创伤小、不需全身麻醉、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等疾病的1个新选择[1].护士是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微创介入过程中始终处于第1线,若用药不当不仅让医护人员陷入法律纠纷,同时也给患者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2].

  • 急诊绿色通道下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勇;李和永;侯春风;王大勇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开通绿色通道前后分为绿色通道组(急诊-导管室-神经科)和非绿色通道组(急诊-神经科-导管室),观察比较2组症状发作-进入医院急诊时间(symptom-onset-to-door, SOTD)、急诊室到会诊时间(door-to-consult, DTC)、急诊室到导管室时间(door-to-lab, DTL)、急诊室到治疗结束时间(door-to-treatment-end, DTTE)和发生脑再灌注损伤的情况。结果绿色通道组下的DTC、DTL、DTTE时间均低于非绿色通道组;绿色通道组发生脑再灌注损伤的例数低于非绿色通道组。结论绿色通道的建立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血管内灌注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在绿色通道下治疗后发生脑再灌注损伤的机会低于非绿色通道下的治疗。

  • 颅内血管神经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作者:乔梵;刘建民;洪波;Stanley L. Barnwell;Mark A. Creager;Rishi Gupta;Cameron G. McDougall;Dilip K. Pandey;David Sacks;Lawrence R. Wechsler

    颅内血管内介入是一种使用微侵袭血管内技术治疗脑血管病的方法.该专业领域在过去10年里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随着该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认可,这种进步的速度还在加快.

  • 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

    作者:刘宏毅;常义;邹元杰;张岩松;吕著海;马骏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微侵袭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2个动脉瘤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15例,神经导航技术2例,逆向抽吸技术2例.结果夹闭动脉瘤36个、切除2个、包裹4个.应用内窥镜辅助手术,避免了动脉被误夹及载瘤动脉缩窄;采用逆向抽吸技术治疗2例大型床突旁动脉瘤,1例成功夹闭,另1例阻断失败,压迫颈动脉降低瘤内压后以动脉瘤夹重塑颈内动脉,夹闭瘤颈;神经导航技术准确定位2例末梢动脉瘤后予以切除.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与神经内窥镜、血管内介入技术及神经导航结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损伤.

  • 破裂脑动脉瘤的早期治疗——血管内介入与内窥镜辅助下瘤颈夹闭

    作者:马骏;刘宏毅;常义;韩德清;胡波;杨纶先;黄庆玖;陈永严;赵鹏来;何升学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与内窥镜辅助下瘤颈夹闭在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68例破裂的脑动脉瘤进行早期治疗.介入组36例,选用Tracker、Excel、Prowler、Rebar或Echelon系列微导管,以GDC、EDC、Orbit或Microplex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瘤颈夹闭组32例,术中应用蛇牌内窥镜辅助夹闭瘤颈.结果 术后二组病人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脑梗死的发生以及临床随访无显著差异.结论 二种方法总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颅内多发动脉瘤,后循环及海绵窦区动脉瘤患者,栓塞治疗较优于瘤颈夹闭.占位效应明显、合并脑内血肿、出血破入脑室者,瘤颈夹闭较优于栓塞.术前Hunt-Hess分级Ⅳ或Ⅴ级者,二种术式预后均较差.

  • 颅内动脉瘤破裂诊疗的抉择

    作者:汤恒心;王守森;张小军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抉择。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通过CTA/3D-CTA或DSA/3D-DSA确诊。治疗:动脉瘤夹闭术92例,其中因介入治疗失败而转开颅4例;血管内介入治疗113例,全部采用GDC栓塞手术和/或支架辅助。结果统计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动脉瘤治疗效果。手术治疗72例患者出院时情况:良好53例(73.2%),轻度残疾7例(9.8%),重度残疾6例(8.9%),植物生存2例(2.8%),死亡4例(5.3%);介入治疗83例患者出院时情况:良好63例(75.3%),轻度残疾13例(15.1%),重度残疾4例(5.4%),植物生存0例,死亡3例(4.2%)。结论 CTA/3D-CTA和DSA/3D-DSA均可以观察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并依此指导手术,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均是有效的方法并且各有其适应证,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前循环动脉瘤两种方法均可采用,而后循环动脉瘤则首选血管内栓塞。Ⅳ-Ⅴ级患者行介入治疗并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腰大池引流术。血管痉挛、颅内高压、巨大动脉瘤的患者应果断早期进行手术。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沈杰;江涛;赵兵

    目的通过2~5年的长期随访,总结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探讨动脉瘤大小、部位、Hunt -Hess 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低钠血症、脑积水等可能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中完全栓塞48例,不完全栓塞9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发生动脉栓塞事件;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 评分)评价:满意50例(87.7%),残疾6例(10.5%),死亡1例(1.8%)。随访2~5年,1例明显复发增大,行二次介入治疗。单因素分析Hunt -Hess 分级III ~I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P 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 -Hess III ~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手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上段动脉瘤相对于开颅夹闭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Hunt -Hess 分级III ~I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作者:荣向霞;黄冠敏;黄艳;张伟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和周密的围术期护理.结果 本组共41例患者,46个动脉瘤,32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4个动脉瘤大部分闭塞.1例患者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针对颅内动脉瘤的特点实施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避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作者:黄冠敏;周永胜;刘园;路飞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不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对41例46个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33例38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脑梗死2例.支架辅助栓塞7例,无神经功能缺失.载瘤动脉闭塞1例,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比较

    作者:许燕凯;郑少钦;赖润龙;蔡楚伟;李王安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5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组(55例,行神经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术后随访1~4个月,即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两项评分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术后即时疗效:介入组显效4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手术组分别为32例、10例、13例、76.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术后随访,两组C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9.12、8.05,均P<0.05);介入组较手术组降低更明显(t=7.35、5.67,均P<0.05).结论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预后.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汪伟巍;郭章;林瑞生

    目的 通过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对比,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与适应性.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持续随访.将接受显微手术夹闭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复发率、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13.5±2.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7±3.8)d;观察组术后即刻复查,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观察组复发率1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GOS评分、死亡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获得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相近的近期临床疗效,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高,对显微手术难以夹闭的区域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可能增加复发率.

  • 大脑中动脉瘤的治疗策略(附111例病例分析)

    作者:丁璇;王志刚;李新钢;王成伟;王益华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 ~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 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 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 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赵鹏;李奋保

    目的:探讨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14例,根据动脉瘤类型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填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14例动脉瘤患者经治疗后瘤腔致密栓塞75例(65.8%),瘤腔大部分栓塞4例(3.5%),瘤颈残留35例(30.7%)。结论合理的栓塞治疗策略,对治愈动脉瘤和确保手术安全性显得尤其重要。

  •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海鹏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疑为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栓塞情况,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GOS评分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栓塞程度达100%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GOS评分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18例,预后良好率58.8%,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少,对患者损伤小,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马佳丽;赵曙虹;梁素娟;赵春梅;杨华

    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部位是Willis环动脉分叉处,只有中膜和外膜而组成薄壁[1],发病率0畅19%~8畅93%。颅内动脉瘤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脑血管病之一。颅内动脉瘤在破裂时头痛剧烈,有时还有精神障碍,较严重的意识丧失,若发生再次破裂病死率极高,因此预防动脉瘤的再破裂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血管内介入和显微外科夹闭是闭塞颅内动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2]。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较少,创伤也较小,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以占主要地位[3]。在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院对2010-2014年进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9例在精心的护理和治疗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26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