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析

    作者:李忠;谢东霞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Th)亚群1和亚群2(Th1/Th2)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及滑膜液中血清和关节滑膜液中Th1,细胞因子的水平、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①BRA患者的外周血CD8+细胞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而 CD3+、CD4+细胞的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RA患者血清和关节滑膜液中IL-2、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A患者血清和关节滑膜液中IL-4,IL-6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惫义(P<0.05),④RA组血清和关节滑膜液中的Th1/Th2比值与ESR和Stoke指数呈正相关(r=0.45,P<0.05;r=0.65,P<0.05).结论 RA患者体内存在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失衡的实验证据,这种失衡是RA发病的原因还是结果,需进一步证实.

  • 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

    作者:蹇洁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高敏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对比14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132 例对照者的三项指标水平.结果:类风湿组的高敏C 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SR 阳性率49.29%,RF 阳性率65.71%,Hs-CRP 阳性率87.14%.结论:联合检测高敏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血沉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优于单纯检测其中某一项.

  • 服正清风痛宁片致血小板减少1例

    作者:张波;陈平

    患者,男,37岁。近1个月来,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呈游走性疼痛,双手掌指关节红肿疼痛。检查血常规:WBC 5×109*L-1,RBC 5.37×1012*L-1,HGB 165 g*L-1,PLT 160×109*L-1;抗“O”试验(-),类风湿因子(+);血尿酸 223 μmol*L-1(正常值178~416 μmol*L-1);X线摄片报告:左侧掌指部局部软组织肿胀,骨质未见异常增生破坏改变。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予单独服用正清风痛宁肠溶片(白云山正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901124),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总量120 mg。未使用其它药物及治疗手段。患者连续服药1周后,左手掌指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全身游走性疼痛症状消除,病情好转。但用药至第2周时,患者感全身乏力,平时很少出现的痔疮出血明显增加。查血常规:WBC 4.6×109*L-1,RBC 5.31×1012*L-1,HGB 168 g*L-1,PLT 68×109*L-1。血小板已明显降低。因联想到正清风痛宁的使用说明书中有“偶见报道个别病人有白细胞减少现象,停药后可恢复。”的说明,立即停用正清风痛宁片。未做治疗,观察10 d后,全身乏力症状消除。复查血常规:WBC 5×109*L-1,RBC 5.31×1012*L-1,HGB 145 g*L-1,PLT 153×109*L-1。血小板恢复正常。  讨论:患者既往身体健康,经过多次体检均未发现过血小板减少;无紫癜、过敏性疾病等病史。正清风痛宁片是治疗风湿性疾病有确切疗效的药物。但可能对个别病人血液正常细胞有抑制作用,停药后能恢复正常。对长期服药者,定期复查血象,很有必要。

  • 痹痛安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夜;靳端阳;马艳平

    目的:观察痹痛安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96例),分别采用痹痛安胶囊和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ESR、RF、CRP、IgG、IgA、IgM、补体C3)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0%)明显高于对照组(67.7%,P<0.01),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改善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前述7项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1),而对照组7项指标中只有ESR、RF、CRP、IgA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ESR、RF、CRP、IgG、IgA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痹痛安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两组远期疗效相同.

  • 类风湿因子分型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检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云春;许荣;方忠俊;江云峰;王悦;阳帆;稽晓赟

    目的 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研究RA各证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肽(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CCP)抗体分型差异.方法 选择230例早期RA患者,按证型分为湿热痹阻(50例)、寒湿痹阻(50例)、肾气虚寒(50例)、肝肾阴虚(40例)、瘀血痹阻组(4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组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各组活动期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高于非活动期(P <0.05);活动期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P <0.01).结论 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浓度可作为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期的判定指标.

  • 补肾蠲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0例

    作者:李劲松

    1996年12月~2000年12月,我科用补肾蠲NFDB9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20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RA诊断标准(风湿病学.蒋明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81).382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RA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200例,男72例,女128例;年龄16~73岁,平均42.6岁;病程8个月~16年,平均4.3年;类风湿因子(RF)阳性97例,手足X线片有病损表现者88例.对照组182例,男61例,女121例;年龄17~69岁,平均41.5岁;病程9个月~17年,平均4.4年;RF阳性78例,手足X线片有病损表现者69例.两组情况基本一致(P>0.05).

  • 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鲁广建;郭庆合;张群妹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对GPI 在RA 中的致病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检测RA 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血清的GPI、类风湿因子(RF).结果:RA 组的GPI 浓度值和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且RA活动组GPI 浓度值和阳性率显著高于RA非活动组(P<0.001).结论:GPI 在RA中的检测意义要大于其他身免疫性疾病,且它的升高程度与关节炎的活动性有关,GPI 和RF联合检测对RA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GPI 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损伤关节表面,导致RA 的发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意义分析

    作者:全碧波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时选择非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患者30例,作为非类风湿关节炎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水平.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分别高于对照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分别高于对照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检测结果分别高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hs-CRP和ESP检测结果和非类风湿关节炎组hs-CRP和ESP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患者的hs-CRP、ESP分别高于抗CCP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联合检测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值得借鉴.

  •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田杰祥;王钢;王佳;王涛;王丽琴;杨芳;刘海龙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复杂隐匿,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和不规范的治疗,终导致关节强直及畸形,甚至致残,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不仅可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也可以为预后评判产生积极影响,为指导临床工作及预测RA预后提供依据.

  • 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

    作者:李松伟;王济华;杨科朋;郭洪涛;李桓;李增变;李纪高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证候特征.方法 收集320例R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和肾阳虚证4个证型,研究各个证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分布情况.结果 320例患者中肺肾气阴两虚证有156例(占48.8%),明显多于其余证型(P<0.05).肺脾气虚证在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肾阳虚证患者关节变形数明显低于其余证型(P<0.05).肺-脾气虚证的血小板(PLT)、ESR、CRP、免疫球蛋白M(IgM)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其余证型(P<0.05).肾阳虚证在类风湿因子IgM (RF-IgM)、类风湿因子IgA(RF-IgA)及类风湿因子IgG (RF-IgG)的滴度方面明显低于其余证型(P<0.05).结论 肺肾气阴两虚证是RA-ILD的主要证候类型,肺脾气虚证的炎症活动程度高,肾阳虚证预后好.

  • 莶草降血沉有良效

    作者:马继明;尚志刚

    莶草性味苦寒,归肝肾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清肝潜阳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腰膝无力、痈肿疮毒、湿疹瘙痒等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莶草有显著镇痛、抗风湿及抗菌、消炎、降压、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是较好的抗风湿中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报道江苏南通朱良春教授用莶草100g配当归30g,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颇佳,随着风湿活动迅速控制,抗“O”每见下降。笔者临证重用单味莶草泡服降血沉,得益于师授,屡用辄效,未发现不良反应,兹介绍如下。 用法:莶草30~50g温开水洗净,用保温杯开水泡10分钟饮用,不拘时,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取效。 例1:杨某,男,27岁,教师。1998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3月,加重3天。刻诊: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右脚汗多,趾端发凉,口苦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黄腻,脉弦数,查抗“O”>500U,类风湿因子(-),血沉50mm/h,心电图正常。诊断:热痹(湿热阻络),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处方:忍冬藤30g,知母10g,赤芍、白芍各15g,桂枝10g,独活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细辛6g,防己10g,川乌10g,牛膝15g,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3次。11月22日二诊:经服上方5剂后,右踝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右脚汗少,余无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略弦数,查抗“O”(-),血沉50mm/h,遂停服前方,单用莶草50g,如法泡服,连用7天。11月29日三诊: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未反复,余无不适,查血沉8mm/h,嘱其用莶草30g,再泡服1周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复发。 例2:李某,女,43岁,工人。患者平素体健,于1996年12月20日体检时发现血沉60mm/h,余无异常,甚为恐慌,后经外地医院多次检查,排除风湿、结核、肿瘤、心脏、肾脏等疾病。于1997年3月10日求治于余,即以莶草50g,如法泡服3周,后经多次查血沉均正常,即告痊愈,随访3年余无恙。

  • 类风湿关节炎六种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炎;陈峻;章爽

    目的 评价分析抗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抗体、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等六项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10例RA、26例SLE、23例强直性脊柱炎(0A)、20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50名健康人血清标本,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MCV、抗GPI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角蛋白(AKA)抗体,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和hs-CRP水平.结果 4种抗体在RA患者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A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除AKA抗体阳性率较低(41.8%)外,其余抗体在RA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MCV和抗GPI抗体诊断RA的敏感度高;抗CCP抗体的特异性高,AKA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度低,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抗体检测造成的漏诊.

  • 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佳;王治国;郝珊瑚;刘凤敏;张国旭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抗CCP抗体、RF及CRP)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科进行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的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4例,其中男72例,女92例,平均年龄48~71岁,病程0.5~2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有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抗CCP抗体、RF及CRP水平),终诊断以201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和EUALR指定的RA诊断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全身骨显像及血清学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4例受检者中终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8例,血清学检测灵敏度59.38%,特异性58.33%;99 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灵敏度77.34%,与血清学检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55.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中,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优于血清学检测;且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更易于评价全身关节受累情况.

  • 类风湿关节炎四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王艾丽;严孝岭;刘国瑞;刘欢;齐名

    为评估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dide,CCP)抗体、抗Sa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的意义,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RF、ELISA法定量测定抗CCP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检测了123例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5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和78名键康人血清样本.结果显示:RF、抗CCP抗体、抗Sa抗体和AK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2.6%、69.9%、35.8%和33.3%,RF的诊断特异性(79.8%)显著低于其它三种自身抗体(94.5%、95.6%和95.6%,P<0.01);RF阴性患者的抗CCP抗体、抗Sa抗体和AKA阳性率分别为41.3%、15.2%和13.0%,RF与抗CCP抗体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49.6%,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501).因此,同时检测两种以上靶抗原不同的自身抗体可显著提高RA的诊断率,并可以发现不同个体RA病程中自身抗体表达的差异.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gG-IgM型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武永红;孙静;刘蓓

    目的 探讨血清IgM型类风湿因子与变性IgG抗原形成的复合物定量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36例、非RA患者41例和体检健康者40名作为研究对象.用包被有鼠抗人μ链抗体的ELISA孔板及HRP标记的兔抗人IgG对血清中IgM型类风湿因子(RF)与变性IgG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用胶乳凝集法检测RF,并对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用ELISA试剂盒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的定性检测,并比较其与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对于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待检血清佳稀释倍数为100倍.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对于RA的敏感性为72.2%,特异性为95.3%.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OD值与RF阳性程度相关系数为0.687(P <0.01).结论 血清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水平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RA诊断的参考指标.

  •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的评价

    作者:钱成荣;田雪梅;李晗;刘昱;银广悦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04例RA患者、104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骨关节炎25例,系统性结缔组织病69例,强直性脊柱炎10例)和99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各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C3、补体C4,红细胞分布宽度,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RDW-SD、NLR与其他指标的关系,ROC曲线比较各指标的诊断性能.结果 RA患者和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RDW-SD、NL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RDW-SD与CCP、C4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67(P<0.05)、-0.189(P <0.05),NLR与CRP独立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616(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诊断RA佳指标,AUC为0.832(P <0.05).结论 RDW-SD和NLR可以作为一个炎症反应指标,在RA诊断及疾病观察中有一定的价值.

  • 联合检测ANA、AKA、抗-CCP和RF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冰;郝铁;陈霞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进行性及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RA致畸率高,在发病2年后,即可出现关节的实质性损伤.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修订的RA分类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以及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RF阳性患者常常已出现不可逆的关节损伤,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据西方国家报道,患病率为0.2% ~5.3%.我国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发病率0.3%[1].因此,对于RA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宣教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抗核抗体(ANA)、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AK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分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应用

    作者:隋振铁;郝铁;刘冰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RA患者300万人以上,患病率为0.3%~0.6%[1].RA的诊断由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查,目前,增加抗角蛋白(AK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APF)和RF(IgG、IgM、IgA)分型等检测及关节超声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因此,由于医学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RA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本文探讨了AK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分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应用.

  • 抗-CCP抗体和R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玲;解松刚;王晓铃;吴天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世界大约有0.5%的人罹患此病[1].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X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查.

  • 瓜氨酸相关自身抗体谱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刘暘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性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表现为外周动关节持续性和进行性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侵蚀,造成关节畸形,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1278 条记录 3/64 页 « 12345678...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