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is束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乐;张岩;李永勤;郑强荪

    His束(HB)是房室结的延伸,并进一步与左、右束支传导系统相连接,HB起搏传导的兴奋与正常的兴奋传导一致,故具生理性.HB起搏分为①选择性的夺获;②非选择性的夺获.HB起搏的临床适应证为①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②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功能不全;③需要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成功率在85%~90%之间;起搏阈值总体较稳定,导线脱位率并不高于常规起搏患者的导线脱位率;局限性有:10%~20%的病例无法标测到HB电位,安置电极导线困难,起搏阈值较高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更大规模和长期随访的观察.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进展

    作者:孔祥辉;王琳

    生理性起搏[1]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在矫正患者心率的同时通过起搏器不同的类型、起搏方式、电极的位置、各种间期的调节等方法的应用,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大程度地接近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因此心脏起搏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起搏部位的选择,采取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的起搏便成了近年心脏起搏治疗的发展趋势[2] .

  • 二维斑点追踪纵向应变评价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患者心脏收缩同步性

    作者:莫北溪;黄晓渝;鲁桓;林振意;阮敏

    目的 利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比较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有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共60例,按1:1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分组结果分别将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及右心室心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术后起搏器程控并保证心室完全起搏后,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大差(LS-TD).结果 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大差大于RV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6±43.9)ms vs.(74.3±13.7)ms,P<0.001].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结果显示RVOT起搏时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 右心房起搏联合口服胺碘酮片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靳晨亭;周万兴;陆蕙;朱桂平;金文敏;曾智桓

    目的观察AAI、DDD及DDDRP型起搏器联合口服胺碘酮片治疗心动过缓患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方法33例心动过缓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择期植入AAI、DDD或DDDRP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片治疗:负荷量0.2克,3次/天,7天;继以0.2克,2次/天,7天;维持量为0.1~0.2克,1次/天,长期维持.其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随访期间未发现起搏器的并发症和胺碘酮的副作用.结果随访4~130月,所有患者均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均显著减少;治疗后3年内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与>3年(第3~10年)时比较无差异分别为(1.18±1.42)次/年和(1.13±1.41)次/年;T=365.5,P=0.96,治疗后3年内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与>3年(第3~10年)时比较无差异(分别为(5.15±7.28)小时和(3.37±5.27)小时;T=348.5,P=0.67.结论右心房起搏联合口服胺碘酮片治疗对心动过缓并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和近期疗效一样好.

  • 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芮世宝;曹蘅;王安才;汪俊元;蔚有权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 心脏起搏生理性心脏起搏的新进展

    作者:章隆泉

    1 生理性起搏概念与类型生理性心脏起搏,是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而言.传统概念是指起搏时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和(或)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起搏方式.近年来,更完善的生理性起搏还包括双心房或双心室同步起搏.使心肌激动顺序更接近自身生理活动.生理性心脏起搏主要包括:心房按需起搏(AAI,AAT),心房同步心室起搏(VAT,VDD),全自动起搏(DDD),频率自适应型起搏(rate responsive pace).

  • 继续探寻生理性起搏

    作者:刘宇博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以及希氏束起搏.现综述现有起搏方案的地位,并特别关注希氏束起搏.左室同步起搏、左室多部位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作为新颖的起搏方案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 希氏束起搏研究进展

    作者:范建华

    传统右室起搏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容易导致心室激动不同步、心房颤动及三尖瓣反流,而希氏束起搏能够沿着正常传导系统下传,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现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生理性起搏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者:闫雪晶

    心脏激动传导的生理性是心脏发挥佳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起搏器程序设置越来越智能,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内涵以及算法也不断发展及完善,而目前生理性起搏研究方向更倾向于小化心室起搏,多种起搏模式基于此目的应运而生.现就该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国英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 生理性起搏——追求无止境

    作者:郭涛

    心脏起搏从简单的VOO逐步升级为SSI、DDD、频率应答起搏,右室间隔及双心房、CRT起搏,后到兼具双室起搏/频率应答/自动复律除颤/事件存储等功能的CRT-D问世,起搏治疗符合患者生理需求一直是临床医师不懈的追求,通过起搏系统软/硬件优化实现自身节律点和传导路径优先、无线远程心血管事件监测与干预,预示着多学科尖端技术的完美结合正在将起搏系统从心脏节律支持者升格为真正的心脏疾患管理者.

  • 生理性起搏:起搏方式的选择在哪些方面反映适应证

    作者:王如兴;蒋文平

    房室阻滞和传导系统其他部位病变患者,常需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但近研究表明对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左右心室同步可能比房室同步更重要.Kristensen 等报道:对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AAIR 起搏与DDDR起搏相比可减少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他们的研究目的是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是否是心房解剖发生重构的可能原因,心房解剖重构后增加了Af发生的危险.这项研究结果对起搏方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生理性起搏及临床应用

    作者:郭继鸿

    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经50年,其基本的治疗价值在于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与此同时,尽可能的生理性起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包括房室同步功能、变时性功能,以及近年来强调的心室同步化功能.显然,这些生理性起搏功能大大提高了起搏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效果.

  • 选择性部位起搏与传统起搏79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倪水清;贺集贤

    目的 探讨生理性起搏的实现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79例患者(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40例,右心室尖部起搏39例)的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心衰的发生率及心脏扩大的情况明显低于右心室尖部起搏组.结论 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 生理性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林琦;石卫晨;兰永乔;陈兵阳;李艳

    目的 为了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两者对患者心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9例需要安置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两组患者,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室间隔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较心尖组略有好转,左室射血分数(EF)值较心尖组略有改善,但两者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QRS波群对限心尖组患者较室间隔组明显延长,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间隔流出道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性特点,更不容易导致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对患者的心功能影响较小.

  • 与生理性起搏有关的急性左室心力衰竭2例

    作者:寿锡凌;陈新义;官功昌;李宏波;吉海鸣;于丽;樊应书

    在窦房结变时功能正常的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房室顺序起搏既保持了正常的房室协调收缩,又提供了完全符合生理需要的心室频率应答,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在不适当的窦性心率时,却可因心室率较快而使心功能恶化,并产生严重的后果,本文报道2例与双腔起搏有关的急性左室心力衰竭(左心衰)。1 临床资料病例1:男,74岁。1998-08-21以发作性晕厥半年,加重2 h入院。既往有间歇性Ⅲ°AVB。入院检查:神志清楚,血压20.0/9.3 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30/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电图示Ⅲ°AVB,结性逸搏心律,窦房结频率90/min。当日即在临时起搏保护下(起搏频率60/min),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行永久性DDD(Intermedics Cosmos Ⅱ284-05-SNI 420 45)起搏术,电极分别置于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分别为1.0 V和0.47 V,手术经过顺利。心电监护显示VAT工作方式,即感知窦性P波,起搏心室,A-V延迟160 ms,心室率105/min。在缝合切口时,患者表现轻度烦燥不安,呼吸较急促,立即给予吸氧。当缝合完成后,患者呼吸困难加重,有粉红色泡沫痰咳出,双肺满布水泡音。立即按急性左心衰处理,让患者取半卧位,高流量吸氧,肌注度冷丁50 mg,西地兰0.4 mg,速尿20 mg静注,硝普钠50 mg入500 ml葡萄糖中以每分钟50滴的速度快速静点,15~20 min后,患者呼吸困难减轻,肺部罗音减少,心室率减到90/min左右。术后地高辛0.25 mg,1次/d,住院15 d出院。

  • 不同心脏起搏方式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建荣;喻立才

    为了现察应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差异,对1994年以来21例该类患者所施行的非生理性起搏方式(VVI)和生理性起搏方式(AAI,DDD)进行术后长期随访观察,通过分析总结,显示生理性起搏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心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

  • 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林;李兴德

    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案,且临床适应症已经扩展到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颤动、颈动脉窦过敏所致晕厥等非起搏及传导系统疾病的治疗。然而大程度的模仿生理性起搏,一直是起搏电生理学家们所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就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 具有search AV功能的DDD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

    目前,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但其造成心脏重构、心房颤动及心力衰竭等弊端已被许多临床试验证实[1].选择更生理的起搏方式或起搏参数以达到更多的生理性传导,尽可能的减少右室心尖部起搏,从而减少过多右室起搏带来的不良影响亦成为改善起搏心律和心脏结构功能的方法之一.

  • 不同部位DDD起搏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作者:吴忠东;许力舒

    目的:在房室顺序起搏下,比较右心耳、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CO)的变化,明确右室流出道起搏是否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方法:18例病窦综合征的病人分别按顺序进行右心耳、房室顺序右室心尖部和房室顺序右室流出道起搏,采用心导管法分别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CO,并计算心脏指数,记录心电图.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时CO较右心耳起搏降低19%(P<0.01),右室流出道起搏时CO较右心耳起搏降低9.4%(P<0.05),而较心尖部起搏提高12%(P<0.05).心尖部起搏和流出道起搏较右心耳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而室间隔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时限比心尖部起搏平均缩短18ms(P<0.001).结论:在房室顺序起搏下,短期的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更有利于心输出量的改善,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82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