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时间与CT值改变的相关性

    作者:杨永;刘大荒

    目的 探讨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间与CT值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198例自伤性椎间盘突出疝出部髓核CT值(表示为A)和未疝出部髓核CT值(表示为B)进行测量,计算出二者的差值(即判定参数),分析判定参数与椎间盘突出时间的关系.结果 判定参数与椎间盘突出时间具有相关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判定参数在-12~-40HU之间,平均为-25.8HU(A<B)时,椎间盘突出时间在3个月内;判定参数在-13~0HU之间,平均为-6.6HU(A近似于B)时,椎间盘突出时间在4至6个月;判定参数在9~34HU之间,平均为19.6HU(A>B)时,椎间盘突出时间在6至12个月;判定参数在37~289HU之间,平均为96.1HU(A>B)时,椎间盘突出时间在12个月以上.结论 根据判定参数可判定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发生的大体时间.

  •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检测中两种核酸提取方法的比较

    作者:宋雪晶

    目的:对手工核酸提取法和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法在手足口肠道病毒RNA荧光定量PCR检测中提取效率、重复性、耗时和成本进行比较.方法:手工法试剂盒和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对样本进行核酸提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评价.结果:提取仪法阳性46例,试剂盒法阳性43例,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提取仪法重复性高于试剂盒法(CV3.5%<5%).核酸液终体积:提取仪法70μL,试剂盒法50μL.提取仪法耗时较短,成本较高;试剂盒法耗时较长,成本较低.结论: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均能满足临床需要,核酸提取仪法更具优势.

  • CT值测定在中耳炎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素娟;张帆;秦兆冰;孟娟

    目的:研究CT值测定在中耳炎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者经治的慢性中耳炎住院手术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对该组患者颞骨高分辨率CT显示的病变组织进行CT值测量。共测得115个CT值,并与术中发现、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病变组织的CT值范围。结果胆脂瘤包囊、肉芽组织和炎性渗出的CT值分别为(21.04±10.12)Hu、(47.35±13.74)Hu和(-18.36±11.05)Hu。三者CT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CT值分析测定对中耳炎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耳炎 诊断 CT值
  •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性状与CT值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小林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性状与CT值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前血肿平均CT值与术中血肿性状.结果血肿平均CT值50~65Hu为新出血,60~70Hu为陈旧性血肿,75~85Hu为杂有小血块的粘稠液状血肿,85~95Hu为凝固之血肿.结论血肿平均CT值能够反映血肿性状,可以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

    作者:董庆鸣;魏红山;刘顺爱;郭晶晶;宋淑静;刘志英;成军;庄辉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方法]根据HBV基因组DNA正负链上下游缺口序列,设计两套相对保守的引物,建立HBV cccDNA荧光定量PCR法,并用该法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40例肝硬化和6例肝癌患者PBMC中HBV cccDNA.[结果]Ct值与PBMC中HBV cccDNA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值的线性相关方程为:Y=-3.104X+48.855,相关系数为0.996,PCR反应效率为110%.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PBMC中HBV cccD-NA水平分别为2.3×10-4拷贝/细胞,6.2×10-4拷贝/细胞和3.8×10-5拷贝/细胞,3组无显著性差异.3组的每个PBMC细胞中总HBV DNA与HBV cccDNA比值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HBV cccDNA,并有病毒复制.

  • 重建算法对CT值的影响

    作者:姜祁翎;林木炎;卢广文

    目的:研究不同重建算法对CT值的影响.方法:用Catphan体模采用不同的扫描条件对三台CT设备进行测试,并测量CT值.结果:三台设备的CT值均随算法的不同而变化比较大.结论:除水外,CT值随算法的不同而不同,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对CT值的测量应该注意扫描或重建时所使用的算法,保证诊断评价的准确性,正常用标准扫描条件下的CT值.

    关键词: CT值 体模 重建算法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异种骨修复兔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维诺;侯晓薇;樊世锋;宋媛;李冬雪

    目的:通过在拟种植区建立骨缺损动物模型,并随后在缺损区分别植入异种骨及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异种骨复合物,探索其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三组,人工造双侧下颌骨缺损,右侧为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异种骨复合物;左侧为对照组,缺损处植入异种骨。通过大体观察和测量CT值,比较缺损处放置不同的植入物以及不同时间段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骨二者联合应用可形成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骨缺损早期愈合及成骨能力的效果优于异种骨单独植入。

  • 头颅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印苏;李立方

    目的:分析头颅CT脑白质的范围,CT值及脑白质低密度形态改变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50例HIE患儿研究对象。结果:1.50例HIE患儿轻度、中度、重度的脑白质低密度形态改变发生率28%、93%、100%。2.50例HIE患儿中18例CT值﹥18Hu3.中、重度HIE患儿中8例CT值﹥18Hu,但均有形态的改变。结论:只有综合分析脑白质的范围,程度(CT值)及脑白质形态改变,头颅CT对HIE脑损害的诊断才有价值。

  • 探讨CT在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HIE) 及预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金万庆;孙中洋;曾亚琴

    目的 :分析CT检查技术对不同程度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自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共76例,按照患儿的病情程度分为A组(轻度)、B组(中度)、C组(重度),比较各组之间在不同部位的CT值,然后比较早产患儿同正常早产儿在不同部位的CT值,分析早产儿、足月儿的脑实质内出血的比例和预后状况.结果:B组和C组在不同部位的CT值均比A组和正常值的CT值明显降低(P<0.05);C组在不同部位的CT值均比其他各组的明显降低(P<0.05);早产患儿在脑灰质和白质部位的CT值比参考值的明显降低(P<0.05);足月儿中并发脑实质内出血比例明显低于早产儿(P<0.05);二个月后复查发现并发出血患儿可见颅内软化灶.结论:应用CT检查能够有效地发现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并能够作为患儿预后评估的手段.

  • 64排ct测定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的预测

    作者:杨跃军

    目的:分析64排ct测定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64排ct检查,测定结石软组织窗的CT值范围,预测结石成分.结果:纯结石59例(72.0%),包括草酸钙23例,磷酸钙18例,磷酸镁铵9例,尿酸钙6例,胱氨酸钙3例;混合结石23例(28.0%),包括草酸钙+磷酸钙11例,草酸钙+尿酸钙6例,磷酸钙+尿酸钙4例,磷酸镁铵+尿酸钙2例.结论:64排ct测定输尿管结石CT值可对结石成分进行预测,值得临床应用.

  •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聂青

    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溶骨性骨质破坏患者,并根据病情情况分为骨巨细胞瘤组和非骨巨细胞瘤组,每组90例患者.在治疗方面,使用增强对比剂,并比较两组患者增强后的CT值和CT增加值.结果:骨巨细胞瘤组增强后CT值为(128.6±25.8),CT增加值为(83.21±17.5);非骨巨细胞瘤组增强后CT值为(90.1±30.1),CT增加值为(45.81±22.3).在数据比较上,两组CT值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CT值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积极地导向,即骨巨细胞瘤增强CT值、CT增加值明显高于非骨巨细胞瘤.

  • 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肾实质CT值特征研究

    作者:王璐;滕随毅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肾实质CT值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治疗的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90例,并选取同期收入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肾实质CT情况.结果:对照组双肾CT比值高于研究组不同部位患者,轻度疼痛患者双肾CT比值均高于中度疼痛与重度疼痛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肾CT比值的下降,患者疼痛会更加剧烈,临床可根据此数据了解患者情况,值得应用.

  • 腰椎骨质疏松的CT量化分析

    作者:张法成;马仲武

    目的:分组确定50岁以上人群正常腰椎骨质CT值范围,分组确定50岁以上患者腰椎骨质疏松CT值范围,量化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目前一般临床诊断确诊),统计疾病程度结果(统计精度到十位数).得出CT值量化诊断标准.结果:400例患者分为4组(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椎体CT值范围分别是50~59岁(40~180Hu)、60~69岁(10~160Hu)、70~79岁(10~120Hu)、80岁以上(-10Hu~90Hu).获得平均值后,以距平均值的差距及患者的症状量化骨质疏松的程度.结论:50岁组椎体正常CT值以120Hu较为合适,轻度骨质疏松<60Hu,中度骨质疏松<40Hu,重度骨质疏松<10Hu;60岁组椎体正常CT值100Hu较为合适,轻度骨质疏松<60Hu,中度骨质疏松<40Hu,重度骨质疏松<10Hu;70岁组椎体正常C T值80H u较为合适,轻度骨质疏松<40H u,中度骨质疏松<20H u,重度骨质疏松<10H u;80岁以上组椎体正常C T值60Hu较为合适,轻度骨质疏松<20Hu,中度骨质疏松<10Hu,重度骨质疏松小于等于0Hu.

  • 两种模体在不同扫描模式下CT值的采集校准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克;罗娟娟

    目的:探讨两种模体在同一台CT模拟机上不同扫描模式下CT值的采集校准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利用CIRS062模体与Catphan600模体在同一台CT模拟机和相同的扫描参数上分别获取头部、胸部和腹部模式下的CT值,并将这两种模体在这三种模式下采集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同一定位扫描参数下,两种模体在头部与腹部模式的CT值均无明显差异,但与胸部模式的CT值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在高密度组织处的CT值变化较大.结论:头部或腹部模式下采集的CT值与胸部模式下采集的CT值有明显的区别,在放射治疗中,有必要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建立相对应的CT值-电子密度转换曲线,以确保肿瘤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精确度.

214 条记录 1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