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匹配方式对宫颈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

    作者:杨海松;聂晓历;刘利彬;陈宝录

    目的 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不同匹配方式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间在我科行根治性、姑息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45例.每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机摄取锥形束CT(CBCT)图像两次,在图像采集条件和方法,图像匹配区域、图像重建模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XVI系统分别采用骨匹配和灰度匹配观察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骨匹配的摆位误差结果在X、Y、Z轴方向上分别为(-0.27±0.19)mm、(-0.78±0.35)mm和(0.67±0.22)mm;灰度匹配摆位误差结果在X、Y、Z轴方向上分别为(-0.29±0.18)mm、(-0.15±0.31)mm 和(0.57±0.18)mm.对两种匹配方法分别在X、Y、Z轴方向上进行比较,X、Z轴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相同配准框和图像质量下,摆位误差符合临床要求;但患者的摆位配合至关重要.

  • lGRT联合周剂量紫杉醇同期放化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疗效评价

    作者:黄世宝;李瑞锋;许葆雄;潘清辉;郑维奇;蒋才慧

    目的:评价图像引导调强放疗(IGRT)联合周剂量紫杉醇持续静脉滴注同期放化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14-2015年50例不能手术的食管鳞癌入组,非手术临床分期为Ⅱ-Ⅲ期。行CT模拟定位,图像引导调强放疗(IGRT),总剂量为63Gy,放疗第一天即配合化疗(具体方案:紫杉醇45mg/m2 CIV 16h d1 qW×6)。结果近期总有效率为98%,1、2年随访的病人数分别为46、34例,1、2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78%,1、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68%,急性毒副反应的主要表现是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非血液学毒性反应轻微。结论 IGRT联合周剂量紫杉醇持续静脉滴注同期放化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高,在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后骨髓抑制可以耐受。

  • 利用锥形束CT图像分析胸部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

    作者:刘吉平;孙晓江;狄小云;许亚萍;王彬冰;陈维军;郑远达;林清认;白雪

    目的 应用医科达Synergy IGRT机载KV-CBCT校正胸部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分析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科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的胸部患者15例.每位患者在疗程中使用频率为7~20次的(Cone Beam CT,CBCT)扫描,共190次.采集的X射线容积图像(XⅥ)与计划图像的靶中心配准,获得靶中心x、y和z方向的平移误差和3个轴向的旋转误差,采用机载六维治疗床系统(HexaPODTMevo system)对误差进行校准,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结果 摆位误差在x、y和z轴上分别为(-0.43 ~0.35)cm、(-0.46 ~0.15)cm、(-0.23~0.40)cm和旋转轴上的分别为(-1.7 ~1.8)°、(-2.1 ~2.8)°、(-2.8~1.4)°校正后的摆位误差在x、y和z轴上分别为(-0.26 ~0.18)cm、(-0.24 ~0.25)cm、(-0.19~0.16)cm和旋转轴上的分别为(-0.6 ~0.8)°、(-0.9 ~0.9)°、(-1~0.7)°校正后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低于校正前.根据van Herk等摆位扩边公式Mptv =2.5Σ+0.7σ,计算得出X、Y、Z方向的Mptv值分别为X为0.36 cm Y为0.66 cm Z为0.45 cm.如果每次放射治疗均进行在线图像引导校正,在实际应用中Mptv值为X为0.23 cm Y为0.28 cm Z为0.20 cm.结论 通过CBCT对放疗摆位中出现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进行校正,可以缩小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基于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方法能减少该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临床靶区外放.从而缩小CTV-PTV的摆位扩放(Margin),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受量,保护正常组织,降低副反应.

  • 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配准范围、配准方式及靶区外放的研究

    作者:孙文泽;宋丽萍;马军;张莹冰;张龙;高莹;艾婷

    目的:研究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imaging-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不同配准范围、配准方式对千伏锥形束CT(kilo-voltage cone beam CT,kV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的影响,并探讨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外放范围,为更好实施精确放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6例中心型NSCLC患者每人在IGRT的摆位误差纠正前获得的kVCBCT图像4幅,共104幅图像进入分析.首先采用灰度配准加手动与治疗计划的CT图像进行配准,比较肿瘤、肿瘤+椎体两种配准范围的差异;其次以肿瘤+椎体为配准范围与治疗计划的CT图像进行配准,比较骨性配准加手动与灰度配准加手动两种配准方式的差异及所需时间.后将所有患者200幅摆位误差纠正前kVCBCT图像以肿瘤+椎体为配准范围,采用骨性加手动配准方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其摆位误差并计算CTV的外放范围.结果:采用灰度配准加手动配准,肿瘤与肿瘤+椎体两种配准范围在X,Y,Z轴的平移及旋转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瘤+椎体作为配准范围,骨性配准加手动、灰度配准加手动两种配准方式在X,Y,Z轴平移及旋转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性配准加手动配准时间[(1.9±0.3)min]小于灰度配准加手动[(3.1±0.2)min].以肿瘤+椎体为配准范围,采用骨性配准加手动配准,X,Y,Z轴方向CTV外放范围分别为5.3,4.9,5.7 mm.结论:IGRT中心型NSCLC可选择肿瘤+椎体作为配准范围,并建议采用骨性配准加手动方式进行图像配准;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提高治疗精确度,CTV外放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时建议各方向外放6 mm.

  • 前列腺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精准度评估

    作者:董晓庆;胡杰;陆春花;岳堃;张莹;张颖;林清;王璐;张佳斐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下不同图像配准方法,不同配准范围对配准精度的误差及膀胱直肠充盈程度对前列腺癌放疗精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5例前列腺癌患者定位前和分次治疗前进行膀胱容积测量后,对计划CT和每次放疗摆位CBCT图像分别以不同配准方法(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和不同范围(靶区或盆腔)进行图像配准,分析比较各组配准的治疗体位下靶区体积几何中心点、大体靶区相似性指数和计划体积结构以及危及器官覆盖率.同时分析膀胱、直肠体积与这3个评价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于配准盆腔区域,灰度配准精度好于骨性配准.骨性配准时,配准盆腔区域精度与配准靶区区域结果相近或较好.灰度配准时,配准盆腔区域精度好于配准靶区区域.选择配准盆腔区域灰度配准时,靶区几何中心点偏差小,为(0.362±0.189) cm,靶区相似性指数大,为0.707±0.089,计划结构体积、膀胱、直肠覆盖率大,分别为(96.6±4.1)%、(85.4±17.2)%和(74.2±13.3)%.膀胱体积与3个评价参数呈负相关.直肠体积并没有明显规律.结论:前列腺癌放疗CBCT图像引导过程中,采用盆腔区域灰度配准是较好的选择,能大限度地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准度.分次治疗前尽量保证膀胱、直肠体积与CT定位时一致,对保证靶区受照剂量及减少膀胱、直肠的毒副反应具有明显意义.

  •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头颈部轮廓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作者:莫小眯;肖爱农;杨立;屈国普;伍海彪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头颈部轮廓变化与摆位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32例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均采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在治疗第15、20、25次采用千伏级锥形束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后得到摆位误差数据,同时记录患者头颈部轮廓变化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头颈部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0.85±1.24) mm、头脚(0.36±1.41)mm、腹背(-1.69±0.97)mm,A、B、C这3个层面上头颈部轮廓平均变化率分别为5.57%、6.13%和4.46%.3个层面上只有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和头颈部变化率呈线性相关:A层面(r=0.68,P=0.01);B层面(r=0.56,P=0.04);C层面(r=0.67,P=0.01),而左右方向和腹背方向上则无相关性.结论:患者头颈部轮廓均随着放疗的进行而缩小,其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不明显,当其变化率大于8%时,有必要重新制定放疗计划.

  • 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

    作者:张淑慧;杨敬贤;贾飞;石安辉;李永恒;李东明;朱广迎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肿瘤患者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时摆位误差的影响因素,探讨精确放疗摆位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瓦里安TrueBeam 1103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患者63例,其中脑转移癌20例,肺癌32例,肝癌11例.所有患者在每次放疗前行KV-CBCT扫描,将CBCT扫描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分析靶中心在X、Y、Z轴方向上的误差值及其误差分布情况,以判断摆位的重复性.结果: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Lateral(左右,x轴)、Vertical(背腹,y轴)、Longitudinal(头脚,z轴)方向分别为脑转移癌x(0.82±0.83) mm,y(0.79±0.73) mm,z(0.88±0.81) mm;肺癌x(1.81±1.72) mm,y(1.08±1.02) mm,z(2.16±1.88) mm;肝癌x(1.64±1.79) mm,y(1.10±1.12) mm,z(2.89±2.42) mm.结论:肿瘤放疗中重复摆位存在一定误差,脑部肿瘤放疗体位重复性明显优于肺癌和肝癌.只有充分了解各个误差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误差.选择正确的体位固定技术及CBCT位置验证对于调强放射治疗的精确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 锥形束CT的验收与QA探讨

    作者:周永强;金献测;易金玲;阎华伟;韩策;黄柯靖;吴志勤;谢聪颖

    目的:探讨锥形束CT的验收与质量保证;方法:CBCT的验收主要包括系统与机械的安全验收.利用承球模体验收CBCT的中心与加速器的治疗中心的一致性.使用Catphan模体验收CBCT的图像质量,包括刻度的精度,灰度值均匀性,低可见对比度,高空间分辨率等.结果:CBCT的系统与机械相关联锁工作正常.CBCT中心与加速器中心的偏差在左右,前后与垂直方向分别为0.25 mm、0.16 mm,和0.19 mm.灰度值均匀度为1.35%.刻度精确度在垂直,水平与长轴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0.2 mm,0.5 mm和0.4 mm.高空间分辨为11 lp/cm,低可见对比度为1.07%.结论:CBCT的验收与质量保证对其在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中的正确使用,发挥其大的临床优势至关重要.本文所探讨的对KV级CBCT的验收与质量保证方法步骤,将为CBCT在临床的安全应用提供指导.

  • 肿瘤快速旋转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测量与分析

    作者:张淑慧;刘邦;李庆瑞;杨敬贤;朱长生

    目的: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千伏级锥形束CT扫描技术对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进行探讨.方法:应用瓦里安RapidArc直线加速器治疗肿瘤患者180例,其中头颈部患者53例,胸部患者58例,盆腔患者69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行KV-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扫描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分析靶中心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值及其误差分布情况,探讨我科CTV-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平移误差Lateral左右(x)方向、Vertical背腹(y)方向、Longitudinal头脚(z)方向分别为头颈部x(0.55±0.79)mm,y(0.81±1.00)mm,z(1.21±1.12)mm;胸部x(1.13±1.26)mm,y(1.03±1.09)mm,z(2.12±2.15)mm;盆腔x(0.94±1.16)mm,y(0.87±1.08)mm,z(2.02±1.78)mm;绕y轴方向旋转(Rtn)误差分别为头颈部(0.39±0.48)°,胸部(0.47±0.54)°,盆腔(0.44±0.51)°.结论:CBCT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的摆位误差,保证放疗摆位精度.

  • 利用VMAT技术对颅内肿瘤进行放疗时配合IGRT的临床研究

    作者:金海国;张矛;苏清秀;董莹;孙涛;吴丹;张晶;刘天博

    目的:探讨利用锥体束CT扫描检查在VMAT技术治疗颅内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4例接受VMAT技术进行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CTV外放5mm为PTV,在放疗前每周进行1次锥体束CT扫描,与定位CT图像相融合,获得在x、y、z轴及旋转误差,测定个体化的PTV外放边界,设定为PTVCBCT,并计算PTVCBCT体积,将其与PTV体积相比较.结果:x轴方向平均位移为(0.35±0.16) mm,y轴方向平均位移为(0.2±0.09) mm,z轴方向平均位移为(0.09±0.04) mm,旋转误差为(0.8±0.07)°.PTVCBCT较PTV平均体积减少63.6 cm3,平均百分数为19.8%,PTV与PTVCBCT两组体积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精确放疗技术对颅内肿瘤患者进行放疗时配合CBCT图像,可以减小PTV外放边界,从而减少PTV体积,减少了正常脑组织受照剂量,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将有所降低.

  • 锥形束CT系统的散射校正方法分析

    作者:邵义文;卢文婷;周凌宏

    目的:在锥形束CT成像系统中,对投影数据进行适当的散射校正是一步重要的数据校正.方法:本文对目前关于锥形束CT图像散射的软件校正方法做了综述,其中包括了卷积法、反卷积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基于散射校正板(beam stop array,BSA)的散射校正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论:基于BSA的散射校正方法对三维锥形束CT系统进行散射校正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校正方法.

  • 锥形束CT与螺旋CT图像配准算法及其在放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奕晨;聂生东

    目的:随着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精确度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共同发展,实现在线纠正治疗误差在医学图像帮助下完成放疗是现今临床研究的热点.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就是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放疗模式.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阐述在现今临床普遍采用的锥形束CT与螺旋CT的图像配准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与重要性.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肿瘤放射治疗图像配准理论,发现新研究热点、阐述新研究不足,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打下基础.方法:本文通过阐述基本医学图像配准理论,结合具体图像配准算法,应用于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用于锥形束CT与螺旋CT图像配准的模式,从而获得更加快速准确的配准结果,改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效率.本文查阅了近几年计算机软件图像处理的大量文献,同时结合查阅大量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文献,总结前人经验结合理论实践,综合阐述了一套应用于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图像配准系统.结果:锥形束CT与螺旋CT的图像配准,在临床应用上多使用刚性图像配准,其有速度快便于计算的优势.但涉及到患者整体体位配准情况下,弹性图像配准在配准准确度上具有明显优势,需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发展想结合选择合适的配准算法.结论:随着肿瘤放射治疗中图像引导技术的应用,螺旋CT定位图像与锥形束CT治疗图像的配准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关键技术,如何准确而且快速的获取配准结果成了精确放射治疗关注的焦点.螺旋CT定位图像与锥形束CT治疗图像的精确配准是精确放射治疗的前提,并在提高肿瘤剂量的同时,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从而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本文主要综述了应用于精确放射治疗中的螺旋CT定位图像与锥形束CT治疗图像的配准技术.

  • kV级锥形束CT在图像引导放疗中的应用

    作者:林俊华;魏贤顶;孔旭东;赵涤非;杨波

    目的:评价kV级锥形束CT(CBCT)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2例行IGRT的患者分为头颈组、胸腹组和盆腔组,通过868次图像配准统计配准结果,判断中心移位误差,同时观察配准满意患者计划PTV轮廓包绕实体靶区的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颈组、胸腹组和盆腔组在X(左右)的移位分别为1.7 mm±1.1 mm、1.7 mm±1.4 mm和1.3 mm±0.9 mm,在y(头脚)方向上分别为1.9 mm±1.2 mm、2.5 mm±1.9 mm和2.4 mm±1.5 mm,在Z(腹背)方向上分别为1.6 mm±1.0 mm.1.6 mm±1.1 mm 1.3 mm±0.9 mm,且个体差异较大,配准满意后计划PTV轮廓包绕实体靶区,包绕满意率达95.2%(826/868),包绕一般满意率达98.8%(858/868),包绕尚可率达100%(868/868),未出现包绕危险现象.结论:kV级CBCT是开展IGRT的理想设备,可以提高照射精度,建议临床在PTV Margin外放时作相应减少.

  • 图像配准技术在图像引导放疗中的应用

    作者:袁峥玺;聂生东

    简要介绍图像配准技术及其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情况.列举说明了目前常用的三种实现方法,包括自动靶区勾画快速计划以提升靶区剂量及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在线校位以找到待治疗肿瘤的等中心位置并计算得到治疗床需要调节的参数、自适应放疗以快速判断放疗过程中解剖部位的变化、退缩和位移情况来调整靶区和优化剂量.在图像引导放疗中,充分了解配准的过程以及相关算法的准确性和局限性,依据常用的实现方法,结合不同的情况实际应用图像配准技术,可大幅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度,因此图像配准技术近年来在图像引导放疗中应用日趋广泛.由于图像配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存在金标准,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病例进行图像配准算法的验证.本文对由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技术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中子宫活动度

    作者:沈奕晨;蒋马伟

    目的:通过统计研究15名手术前宫颈癌病人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MRT)治疗过程中的子宫活动度,为制定放疗计划中更准确的计划靶区(PTV).同时使得在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以及图像配准过程中,更好地确定治疗位置以确保剂量的准确性.方法:通过Philips 16排CT获取病人治疗前的模拟定位CT图像,CMS(XIO)计划系统完成宫颈癌IMRT放射治疗计划,传送定位CT图像至Elekta Synergy的ⅩⅥ系统.选取15名手术前宫颈癌病例.在放射治疗前获取CBCT图像,通过ⅩⅥ系统进行3D图像配准,获取治疗中摆位误差(60组数据),子宫位移(60组数据),计算获取治疗中病人子宫活动度数据(60组数据).子宫活动度为通过摆位误差和子宫位移计算后得到的绝对值差值数据.整个研究获得1 80组研究数据,每组数据分别包含3个方向:Left-Right (LR),Anterior Posterior (AP),Inferior-Superior(IS),以及3个方向的旋转角度.本文研究子宫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确定治疗计划制定时,PTV的确定不仅包括了系统误差数据,同时结合了治疗时的随机误差数据.结果:子宫活动度为:系统误差(∑)LR、IS、AP的数值为0.15cm、0.22 cm、0.41 cm;随机误差(δ)LR、IS、AP的数值为0.11cm、0.11cm、0.15 cm.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摆位误差数据为:系统误差(∑)LR、IS、AP的数值为0.18 cm、0.23 cm、0.29 cm;随机误差(δ)LR、IS、AP的数值为0.08 cm、0.05 cm、0.07cm.通过DVH和靶区覆盖可能性分析指出,PTV的间隙为摆位误差与子宫活动度误差的总和.计算得到PTV为:LR=0.67 cm,IS=0.88 cm,AP=1.37 cm.结论:研究子宫活动度对于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治疗的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分析具有指导作用.指导物理师对PTV外放的合理性,有效降低正常组织受量与靶区剂量的充足.

  •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肿瘤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

    作者:许峰;王瑾;柏森;徐庆丰;沈娅丽;钟仁明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问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Z、Y、Z 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一种基于光场的数字重建影像快速生成算法

    作者:刘鹏;高军;雷勋祖;周凌宏

    数字重建影像(DRRs)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一项关键技术,它广泛应用于2D-3D图像配准中,用来确定病人在治疗期间的位移误差.因为传统的DRRs重建算法一光线跟踪法生成速度慢,所以它是整个配准过程的瓶颈.本文对计算机图形学的光场重现理论进行延伸,用光线跟踪法建立光场,再插值重建任意视点的DRRs图像.由于许多计算在预处理阶段完成,所以大大的提高了DRRs图像的生成速度(85 ms),并得到令人满意的图像效果.

  •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不同验证模式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

    作者:吴冰;马广栋;王亮和

    目的 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技术不同验证模式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行调强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根据接受的验证方式分为A组及B组,每组各10例.A组患者行二维KV-KV位置验证,B组患者行三维锥体束CT(CBCT)位置验证.对比两组水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及验证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水平方向上前后、头脚、左右位置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验证时间及影像采集获取时间均短于B组(均P<0.05),但B组的影像清晰度、配准区域、配准方式均优于A组.结论 IGRT技术的二维KV-KV验证模式和三维CBCT验证模式在水平方向上对摆位误差的验证效果相当.

  • 局部晚期宫颈癌体外放射治疗的进展

    作者:王洪乾;蒙富斌(综述);陈甲信(审校)

    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外照射结合近距离腔内放疗,但如何更好地提高肿瘤靶区放射剂量同时减少周围组织受照剂量一直是妇科放疗研究的焦点。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等精确放疗新技术可很好提高靶区放射剂量同时降低周围组织放射剂量,本文主要就这些新技术的优点、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体质量指数对图像引导宫颈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

    作者:刘云;余娴;肖何;胡南;王阁

    目的 观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宫颈癌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探讨IGRT宫颈癌患者的佳体位.方法 收集IGRT宫颈癌患者30例,按BMI分为2组:BMI ≥24 kg/m2组,9例;BMI< 24 kg/m2组,21例.锥形束CT扫描,俯卧位68次,仰卧位73次,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出X、Y、Z轴方向的校正前摆位误差,分析宫颈癌患者IGRT佳治疗体位,并根据扩边公式2.5∑+0.7δ计算出佳体位扩边值.结果 未考虑BMI的情况下,俯卧与仰卧位摆位误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 24 kg/m2组,仰卧位与俯卧位在X、Y轴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Z轴上仰卧位误差为(-0.112 ±0.041)cm,俯卧位误差为(0.028±0.024) c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t=-3.186,P=0.002),俯卧位扩边值0.668、1.206、0.335 cm;BMI≥24 kg/m2组,仰卧位与俯卧位在X、Y轴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Z轴仰卧位摆位误差为(0.061 ±0.045) cm,俯卧位摆位误差为(-0.26±0.031)c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t=5.832,P<0.001),仰卧位扩边值0.313、1.663、0.501 cm.结论 BMI< 24 kg/m2组,俯卧位Z轴方向误差显著小于仰卧位,BMI≥24 kg/m2组,仰卧位的Z轴方向误差显著小于俯卧位,2组在X、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

81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