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过民航招飞体检的外隐斜人员外显斜视的相关研究

    作者:蒙昌亮;曾晓明;徐静

    目的:了解眼科招飞体检中斜视淘汰情况,探索短期内斜视性质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8/2012年南航4 231名招飞上站合格学生外隐斜和外显斜与水平正位学生视力和屈光度分布,并加以分析.结果:外隐斜值大、双眼视力差异大、屈光参差大、视疲劳容易导致外隐斜或外显斜.结论:招飞体检中对于双眼视力差异>0.4,屈光参差>2.00D合并视疲劳症状的外隐斜学生应当检查三级视功能,从严把关.

    关键词: 招飞体检 外斜视
  •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

    作者:包菁;陶永贤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儿童 外斜视 手术
  • 不同年龄段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表健康状况评估

    作者:宋金鑫;郝兆芹;张翠;夏锦涛;吴洁;邢咏新

    目的:利用Oculus Keratograph眼前节分析仪研究不同年龄段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表泪液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66例,将患者依据年龄段分为2~7岁组、8~18岁组、19~46岁组三组.应用Oculus眼前节分析仪研究其眼表情况:包括泪河高度、刺激性泪河高度、眼红指数、非侵袭性BUT等.结果:2~7岁组分别与8~18岁组、19~46岁组在BUT、颞侧结膜眼红指数、颞侧睫状眼红指数、鼻侧睫状眼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段不同部位眼红指数差异及同一年龄段主导眼、非主导眼间眼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红指数随年龄增长呈现正向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术前存在干眼和泪膜不稳定,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需要特别引起注意,需尽快完善国内各年龄段儿童眼表数据.

    关键词: 外斜视 年龄 泪液 眼表
  •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涛;杨相泽;王利华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1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 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1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 (2/48),过矫率为13% (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单眼严重白内障伴外斜视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雷琼;彭华琮

    目的:观察单眼严重白内障合并外斜视患者术后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12单眼严重白内障合并外斜视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资料45例。术前44例较差眼视力均<0.05,1例2岁患儿无法配合视力检查。随诊观察术后6mo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眼底、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及复视情况。
      结果: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例中有1例患儿2岁,无法配合视力及复视检查,眼底正常;另1例患儿术后无同时知觉,无复视。5例不明原因中青年单眼白内障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视力>0.6,眼底正常,术后眼位正,有双眼单视;2例患者术后视力为指数,眼底有异常,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变化,无同时知觉,无复视。3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有31例患者术后有双眼单视;3例患者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差异,无同时知觉,无复视;3例患者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差异,有复视,6mo内复视均自行消除;1例患者外斜10o,术后出现复视,且6mo内无改善,可用12?矫正,建议戴镜治疗。
      结论:单眼严重视力障碍合并外斜视的成年患者多数术后可自行纠正眼位,获得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

  • 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病理研究

    作者:龚琦;邵庆;刘虎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现时间的关系。
      方法:对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将截除的内直肌用4%甲醛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并进行HE和Masson染色。
      结果:共同性外斜视30例中,内直肌纤维大小不一、形态异常,数量减少,肌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经Masson染色后发现,发现斜视较久患者组眼外肌肌纤维含量明显少于发现时间较短患者组(P<0.05) 。
      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现斜视时间较久的共同性外斜视比发现时间较短的共同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明显的纤维化,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随着斜视时间的延长,眼外肌纤维化程度加重。

    关键词: 外斜视 病理 眼外肌
  •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方法的探讨

    作者:张阳;赵岱新;濮伟;薛龙全;肖伟

    目的:寻求单眼手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种术式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效果.将39例伴有弱视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按术式分为A组和B组,A组做单眼常规量外直肌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B组行单眼常规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术.A,B组按1:2配比,两组的病例在年龄和视力方面相匹配.治愈标准:术后6mo之后的眼位≤±8△为治愈.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的治愈率.结果:A组的治愈率为84.6%,B组的治愈率为46.2%,两组间的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眼外直肌常规量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比传统方法安全、有效.

    关键词: 外斜视 手术
  •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作者:韩冰;刘春民;贾惠莉;周凤;邓宏伟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8例记录资料完整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分为两组,A组(49例)以减弱外直肌为主设计手术,B组(49例)以加强内直肌为主设计手术,并于术后1a内定期随访,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手术后1a正位率总体为88%. A组为86%,B组为90%,两组治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集合功能比较,两组集合近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采用加强内直肌或减弱外直肌为主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以加强内直肌为主手术,术后集合功能恢复更好.

    关键词: 间歇性 外斜视 手术
  • 伊朗亚兹德小儿斜视的流行与手术结果的调查研究

    作者:Besharati Mohammad Reza;Manaviat Masoud Reza;Kyian Mojgan;Lotfi Mohammad Hassan

    目的:对伊朗亚兹德不同类型斜视的发病率及术后效果的调查.方法:在此描述性研究中,对年龄低于16岁患斜视人群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问卷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用于定性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用于定量分析.结果:11a间有685例儿童性斜视确诊.斜视类型如下:307例(44.8%)外斜视,294例(42.9%)内斜视,84例(12.2%)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术后280例(73.9%)调整到正常水平(水平偏差范围< 8 Δ).结论:研究中常见的类型为外斜视.术后效果与已发表文献具有可比性.但仍需较长时间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

  • Helveston综合征1例

    作者:陈博;何花;张宪;罗班;王平

    0引言Helveston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斜视综合征,包括外斜视、A征、上斜肌过强,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目前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方式不尽相同.我院对1例Helveston综合征行分次手术治疗,首先行双眼上斜肌肌鞘内断腱和水平肌手术矫正外斜A征,择期选择性行上直肌后徙解决DVD.

  • 眼外肌悬吊后徙术致结膜下脂肪增生1例

    作者:李慧敏;赵晓慧;斯琴高娃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自幼眼斜入院,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共转性外斜视,各项术前检查正常后,于2007-05-29在局麻下行双眼外直肌悬吊后徙术,手术切口位于双眼颞侧角膜缘,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眼位正,角膜缘结膜切口愈合好,5d后拆除结膜缝线.

  • 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金丽英;彭静

    0引言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又称交替性上隐斜、双上隐斜、双上斜视等.是一种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眼球垂直运动异常[1].DVD的特点是交替遮盖双眼时,被遮盖眼出现上斜状态,同时伴有隐性眼球震颤,也可合并有内斜视或外斜视.我科自1999-05/2007-04共收治93例DVD患者,手术后收到良好效果.

  • 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价值

    作者:曾思明;闫玉梅;陈琦;李敏;赖云珍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 d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8%,高于对照组的6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P<0.05);Titmus立体图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葛金玲;王超庆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常见的外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6月龄~4岁。与其他类型的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眼位和双眼视功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对临床医师是个挑战,同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简要介绍,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提供参考。

  •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红;刘桂香;潘晓晶;黄巍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使用注视6m示标三棱镜检查、注视30 m示标、注视户外示标、1 h遮盖试验四种测量方法测量斜视角结果的差别。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3-06/2014-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被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12.5±6.2岁。分别对患者行注视6 m示标斜视度测量、注视30 m示标斜视度测量、注视户外示标斜视度测量、1h遮盖试验斜视度测量。根据测量远近斜视角差值大小,将患者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分开过强型。对各型中测量的视远斜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方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注视6m示标、注视30m示标、注视户外示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方法测得的视远斜视度在三型中分别为:基本型45.4±21.0,55.0±15.0,64.68±17.7,68.75±16.6PD;集合不足型33.3±14.0,44.9±12.9,43.6±11.8, ;54.6±11.2PD;分离过强型55.6±17.4,66.3±18.8,76.9±16.4,78.1±15.6PD,三型中四种方法测得的视远斜视度进行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F基本型=9.649,P=0.00;F集合不足型=6.886,P=0.001;F分离过强型=7.989,P=0.00)。两两比较,注视户外示标(P基本型=0.044,P分离过强型=0.048)及1h遮盖试验(P基本型=0.04,P分离过强型=0.027)与注视30m示标检查比较时,在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两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视户外示标检查与1h遮盖试验( P基本型=0.353,P分离过强型=0.815)在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两型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集合不足型中,与其它三种检查方法相比,1h遮盖试验检查结果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注视户外示标与1h遮盖试验可以测出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更大的斜视角,在集合不足型1h遮盖试验可以测出更大斜视角。

  • 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田巧霞;杨先;满滕滕;赵桂秋;孔庆兰;孟岩;高岩;宁美真;张杰;李慧;赵杨晴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
      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组2,P=0.249;组1 vs组3,P=0.153;组2 vs 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 组2,P<0.001;组1 vs组3,P<0.001;组2 vs 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组2,P=0.015;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 组2,P=0.013;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366)。
      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 发生知觉性外斜视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杜继清;刘海军;张爽;杨巧玲;胡怡芳

    目的 分析发生知觉性外斜视的原因,找出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知觉性外斜视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并全部实施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中患屈光不正49例,占65.33%;眼外伤8例,占10.67%;眼底病2例,占2.67%;另有26例原因不明,占21.33%.术后68例眼位正位,占90.67%;术后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占10.67%.结论 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眼外伤及眼底病等是引起知觉性外斜视的常见原因,手术矫正眼位可以很好地起到美容作用,对视功能的恢复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知觉性 外斜视
  •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41例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杜继清;杨巧玲;胡怡芳

    目的 观察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方法 对年龄在4-48岁之间,斜视度数在-90°-(-100.)之间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3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5.39%,10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手术总数的24.39%.结论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通过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眼位,且恢复部分双眼单视功能.

    关键词: 大角度 外斜视
  •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125例手术疗效

    作者:杜继清;徐伟刚;杨巧玲;胡怡芳

    目的 观察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在氯胺酮全麻下对125例年龄在4-12岁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3-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111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8.8%;3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0.67%.结论 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位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

    关键词: 外斜视 儿童
  • 实验性外斜视猫内直肌超微结构变化

    作者:王益丹;刘桂香;公慧敏;张金凤;任姗姗

    目的 观察猫外斜视发生后内直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幼猫(4~6周)18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实验组,剩余6只为对照组.实验组幼猫通过右眼外直肌缩短联合前徙术制备外斜视模型.术后1、2、3个月时,实验组各取4只猫的右眼内直肌,对照组各取2只猫的双眼内直肌,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对内直肌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百分比、Z线异常率及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2、3个月时,实验组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t =2.88~8.64,P<0.05).术后2、3个月时,实验组Z线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 =8.23、34.27,P<0.01).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较对照组增多,术后3个月时较对照组减少(t =4.90、5.49,P<0.05).实验组猫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百分比、Z线异常率与斜视时间呈正相关(r=0.997、0.987,P<0.05),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与斜视时间呈负相关(r=-0.953,P<0.05).结论 斜视发生后,弱侧眼外肌可发生肌原纤维和线粒体损害,并随斜视病程延长逐渐加重,该变化可能与斜视病情进展相关.

249 条记录 12/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