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作者:殷小龙;鲁纯葆;陈珊;彭小维;吴劲松;邓燕;杨洋

    目的 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69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69例中有40例(7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9例(58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2例(12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1例(88.41%),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2例(60.87%).结论 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关键词: 外斜视 V征 手术
  • 微小度数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抗美;顾宝文;董海清

    微小度数外斜视发病成因的说法甚多,其中以辐辏功能松弛及融合力低下学说为可信[1].由于融合力有一定限度,如果隐斜大,融合力不足,病人常主诉阅读不能持久,视物不清、复视、眼痛,伴恶心、呕吐及头痛,严重影响病人工作学习及生活.临床上有时按屈光不正、青光眼或神经衰弱进行一系列检查、配戴眼镜,但症状仍未解除.今将我们16例微小度数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点滴体会报告如下.

  • 内斜矫正术后后发性外斜

    作者:李弘;张忠;李延娟

    现将5例内斜视矫正术术后后发性外斜视病例报告如下,并对内斜视术后后发性外斜的病因进行探讨.典型病例:例1,男,32岁,病历号96-4381.幼时内斜,未曾戴镜,未曾行弱视治疗.14岁时行内斜矫正术,术后正位,仍未进行弱视治疗.4年后逐渐发现左眼外斜.为手术矫正外斜而入院.(既往病史及手术资料不详).查体:视力右1.2,左0.12(不能矫正).检影双正视.左眼内转受限.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弧形视野汁法检查5m注视,左眼外斜45°,33cm注视,左眼外斜35°.左眼旁中心注视.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石荣先

    目的探讨影响间歇性外斜视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07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分组观察其疗效.随访2~10年,平均2.8年.结果107例眼位:正位85例(79.44%),外斜14例(13.88%),内斜8例(7.48%);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有关,并与非自主性辐辏的强弱有关(P<0.01);非自主性辐辏功能较差或术前无融合功能者眼位回退率较高(P<0.05);眼位过矫率与上述诸因素无关.双眼视功能: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P<0.01).A-V征全部消失.结论术前融合功能和辐辏功能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附33例)

    作者:魏灿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3例不同斜视度的共同性外斜视施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结果术后1周至6月,第一眼位正位或仅有少量隐斜者27例(82%),留5°~10.外斜者6例;一过性复视4例,无过矫或运动受限发生.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可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外斜视 共同性 手术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106例

    作者:赵德宣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106例记录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情况及术后6周到1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正位率1周为84.91%、6周为76.42%、1年为75.47%.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恢复率越高,5~8岁组为100%,9~14岁为67.3%,>14岁组为17.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越早越好,年龄越小双眼视觉恢复越好.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 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

    作者:王玉清;刘杰;孟令勇

    目的探讨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在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时,肌止端后移、肌肉缝线悬吊的效果.方法对65例大角度外斜视在做外直肌徙后时,将肌肉缝线平行外直肌上下缘于肌止端后5 mm处巩膜浅层穿出,测量肌止点与拟行肌肉缝线结扎点后肌肉断端的距离是否与术前拟行后徙量相符,确定后结扎缝线.例如后徙量为11 mm,则肌肉缝线于肌止点后5 mm处巩膜穿出,悬吊量为6 mm时结扎缝线,形如吊床状.结果65例有1例残留5°外斜,其余64例均达到正常眼位.结论采用悬吊方法进行外直肌超常量徒后,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眼球筋膜的大范围粘连及手术操作困难带来的巩膜意外损伤,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的目的.

  • Helveston综合征的治疗(附3例报告)

    作者:张雁冰;成霄黎;董静

    目的分析Helvesto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根据Helveston综合征的A型外斜、上斜肌过强及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特点,尽量通过一次手术矫正复合斜视.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斜视矫正术,根据个体差异联合上斜肌鞘内断腱或/和上直肌后徙术,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Helveston综合征可通过手术以矫正A型外斜、上斜肌功能过强和DVD,并取得良好效果.

  •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作者:吴建妹;许丽疆;蔡福旭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有效治疗手术方法.方法对79例行矫正手术的外斜视V征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和眼球运动状况的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达到正位者72例(91.14%),V征消失者75例(94.94%),其中7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和外直肌功能亢进是外科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对立体视恢复与重建的影响

    作者:广西南宁;闫玉梅;陈琦;李敏;赖云珍

    目的 探讨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检查术前、术后和术后540天的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锐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同视机训练后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立体视的恢复与重建是有帮助的.

  • 外斜视术后远期眼位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贵攀;王平

    目的 观察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8例外斜视手术患者随访观察,分别于术后第3d和术后1年用三棱镜遮盖法检查患者斜视度;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立体视觉.术后眼位正位标准为斜视角≤±10△.所有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第3d和术后1年的眼位正位率为96.4%和64.3%,斜视度平均值为-4.32△±4.57△和 -8.64△±8.7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t=-0.445,P=0.01 3),术后1年斜视度回退量均值为-4.32△±8.61△.对1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立体视锐度进行比较,发现术后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有所提高,但术前立体视锐度与远期眼位变化无明显相关性其它因素如患者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等对术后远期眼位无明显影响.结论 外斜视患者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眼位有回退现象,单因素如术前立体视锐度、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等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眼位回退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 三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漏诊的临床分析

    作者:韩爱军

    目的通过对3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漏诊的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类斜视的认识.方法对3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并行单(双)眼外直肌后徙.结果3例患者经12个月的随诊,眼位矫正满意,视疲劳症状消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有两类斜视的双重特点,配戴合适的眼镜,选择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满意.

  • 早期发生型外斜视--附13例报告

    作者:蔡京华;赤津史郎;丸尾敏夫

    报告了13例早期发生型外斜视(EOE),概括了其临床特征,并建议命名为"先天性外斜视"以与先天性内斜视相对应.由于EOE多伴有全身合并症,患者应做CT、EEG及小儿科检查.

    关键词: 外斜视 先天性
  • 双生子外斜视的遗传因素及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李巧娴;李少敏;郭静秋

    本文通过对15对双生子共同性外斜视发病及治疗情况的分析,表明共同性外斜视的同病一致率在单卵双生子中高达87.50%,而双卵双生子仅为14.28%,该病的遗传度为85.41%,因而认为共同性外斜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从治疗角度看,单卵双生子同患外斜视时,两人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矫正效果基本相同,提示较复杂的病例可把双生子间先手术者的治疗方案作为指导另一孪生子治疗的参考依据.

  • 眼外肌延长术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

    作者:黄松春;陈淑端;周斌斌;高莹莹;王亦儒;龚少雄

    采用眼外肌延长术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30例,证实眼外肌延长术能使肌张力以大限度放松,达到外直肌后徒10~12mm的效果,在矫正大角度斜视中起良好作用,且可减少肌折叠长度,避免用力牵拉眼肌所致眼心反射.治疗良好率达86.66%.是一种简单、抉速、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红伟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间歇性外斜视6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手术治疗前后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近立体视分布有明显变化,周围立体视组有2例恢复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组有12例恢复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与手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患儿的立体视锐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手术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蔓男;周海燕;张月梅;王冬梅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状况.方法 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8年4月110例间歇性外斜视行矫正手术的患者的双跟单视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均有所改善;用同视机进行训练后可以建立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应常规进行同视机检查,发现有异常,应及时行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的建立.

  • 远立体视测定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垠;戴鸿斌;宋天勤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佳手术时机,以求达到矫正斜视并获得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目的。方法 采用颜氏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69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测定;用三棱镜法测量远近斜视角;用同视机法测定双眼单视功能。结果69例间歇性外斜视中术前4例通过远立体视,47例通过近立体视,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7例通过远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近立体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病程愈长,术后获得立体视者愈少,病程短则相反。结论通过测定远近立体视,合理掌握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对其预后估计及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方法的对比分析

    作者:赵清来;陈爽;张青苗

    目的 探讨大角度外斜视行外直肌悬吊后徙术与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的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 两组病例共42例,手术前后均采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眼位.一组实施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另一组则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结果 两组术前斜视角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眼位:外直肌悬吊后徙组≤±10△ 18例,正位率85.71%;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组≤±10△19例,正位率90.48%,两组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采用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既可以达到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的效果,又降低了巩膜意外损伤的危险,具有合理、实用、安全、简便等特点.

  • 可控正位的成人大角度外斜视的临床探讨

    作者:杜红;孙恒;李宪武

    目的 研究探讨可控正位的成人大角度外斜视的临床特点、手术原则和术后效果.方法 总结可控正位的成人大角度外斜视28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手术方式和手术疗效.结果 28例患者术后不仅眼位矫正,且视觉症状消除或改善,双眼单视功能可部分恢复.结论 可控正位的成人大角度外斜视应该尽早手术,手术的目的 决不仅仅是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消除不适视觉症状,恢复部分双眼单视功能.

249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