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牟明月;张前军;康文艺;皮科;陈青;姚蓉君

    目的:研究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和X-衍射鉴定结构;利用体外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长毛香科科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三(十八酸)甘油酯(1),2,5-二氧环戊酮(2),羊齿烯醇(3),△~(5,22)-豆甾烯醇(4),24-去亚甲胆甾-5,22(E)-二烯-3β-醇(5),α-菠菜甾醇(6),3,4-二羟基苯丙烯酸乙二醇单酯(7),3,4-二羟基苯丙烯酸(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IC_(50)=(37.63±3.45)mg·L~(-1)],6[IC_(50)=(178.92±4.99)mg·L~(-1)]和8[IC_(50)=(44.32±7.02)mg·L~(-1)]体外抑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远高于对照acarbose[IC_(50)=(1 081.27±12.3)mg·L~(-1)];化合物7[IC_(50)=(4.81±0.96)mg·L~(-1)]和8[IC_(50)=(4.16±0.11)mg·L~(-1)]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BHT[IC_(50)=(35.64±0.36)mg·L~(-1)]和BHA[IC_(50)=(8.74±0.39)mg·L~(-1)];化合物5~8均对小麦赤霉病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和8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

  • 固相微萃取GC-MS法分析大唇香科科、二齿香科科、长毛香科科的挥发油成分

    作者:陈青;张前军;杨占南;赵超;叶冲

    目的:对大唇香科科、二齿香科科、长毛香科科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从大唇香科科、二齿香科科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大栊牛儿烯-D(26.66%、27.88%)、1-辛烯-3-醇(13.19%、13.79%)、α-蒎烯(12.53%、13.07%)、β-芹子烯(5.93%、6.08%)、大栊牛儿烯-B(5.89%、6.20%)等.从长毛香科科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石竹烯氧化物(21.52%)、α-甜没药萜醇(20.35%)、α-蒎烯氧化物(18.25%)、1-辛烯-3-醇(7.26%)、α-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5.92%)等.结论:本试验可为香科科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