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温度灸法的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作者: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朱漓

    目的:探索灸法退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为“热证可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8只,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B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C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肌肉松弛、行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采用聚光灸恒温刺激“至阳”穴,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观察3组处理对热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灸法对热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经元活动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因而取得退热的疗效,灸法的这种有效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的多觉型感受器产生的.

  • 不同施灸面积的灸法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作者: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朱漓

    目的 观察灸法退热的体温中枢效应与穴区施灸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新西兰兔30只,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B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施灸圆面直径为10 mm)、C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施灸圆面直径为20 mm)、D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施灸圆面直径为10 mm)、E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施灸圆面直径为20 mm),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肌肉松弛、行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穴位取至阳穴,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观察5组处理对热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B组与C组、D组与E组比较,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变化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施灸面积的改变而引起,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穴位施灸面积的大小能够影响疗效.

  •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作者: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张晓琼;朱漓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表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致产热、散热效应器活动和体温水平之回复正常状态.上列事实表明,本项工作在揭示PR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的基点上,“系统”地阐明了灸法退热的机理,同时为“热证可灸”论从退热层面(发热是热证共有的重要征象)充实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外,亦为灸法作用的机理研究以及促进灸法的发展启示了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