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黑瞎子岛吸血双翅目昆虫调查研究

    作者:富英群;侯咏;王晓杰;李明;王红霞;周春燕;刘国平;于永军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吸血双翅目昆虫蚊、蠓、虻的种群构成,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和网捕法采集蚊、蠓、虻.结果 在黑瞎子岛采获蚊、蠓、虻37272只,经分类鉴定,其中蚊科4属10种,优势种群为刺扰伊蚊(94.68%);蠓科2属5种,优势种为刺螫库蠓(84.69%);虻科5属15种,优势种群为骚扰黄虻(29.84%)和土灰虻(23.90%).不同月份的蚊种组成有所不同.4种主要蚊种昼夜24h的数量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活动时间为刺扰伊蚊24h,叮刺伊蚊在3:00AM~21:00PM,凶小库蚊在6:00AM~20:00PM,中华按蚊在19:00PM~3:00AM;高峰期,刺扰伊蚊在3:00AM和20:00PM出现2次高峰;凶小库蚊在17:00PM,叮刺伊蚊在18:00PM和中华按蚊在21:00PM仅出现1次高峰.6种主要虻种1日活动时间在4:00AM~19:00PM;土灰虻、骚扰黄虻和黑胫黄虻均14:00PM,霍氏黄虻在15:00PM,雁虻在16:00PM,原野虻在18:00PM出现1次高峰.结论 此次调查为黑龙江省黑瞎子岛吸血蚊、蠓、虻种群构成、种群动态研究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1996-2011年宁波市农村地区鼠情动态研究

    作者:徐荣;徐明;朱光锋;马晓

    目的:掌握宁波市农村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1996-2011年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年来共捕获6个种的2 390只鼠形动物,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小家鼠和臭鼩鼱为常见种.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褐家鼠.农村地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两次高峰.结论: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选择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采用合理的投饵方式,分别开展一次主要针对褐家鼠的灭鼠活动,以降低鼠类的密度.

  • 仿生胶对枸杞木虱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作者:徐常青;刘赛;乔海莉;陈君;郭昆;于晶;余柳英

    目的:研究新型植保产品-仿牛胶对枸杞木虱及其天敌枸杞木虱啮小蜂、大草蛉试验种群的影响.方法:于枸杞萌芽期是在树冠上喷洒仿牛胶,定期调查枸杞木虱成虫、若虫及枸杞木虱啮小蜂成虫、大草蛉卵的数量,统计分析仿生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仿生胶处理能够明显抑制枸杞木虱种群的扩张,对枸杞木虱啮小蜂及大草蛉的种群数量影响不明显,仿生胶作为新型植保产品值得深入研究.

  • 诱蚊诱卵器不同指标在白纹伊蚊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周毅彬;冷培恩;姬淑红;李春晓;董言德;赵彤言

    为了研究诱蚊诱卵器的不同指标在不同孳生地状态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2006年在上海市共青森林公园(试验区)和内燃机研究所(对照区)进行实验研究.试验中试验区采用各种方法清除孳生地,对照区不采取任何措施.采用诱卵阳性率,诱卵器平均卵数,诱蚊阳性率记录白纹伊蚊种群动态.结果显示,诱卵阳性率和诱卵器平均卵数在对照区和试验区都有很好的相关性;相比诱卵阳性率,诱蚊阳性率灵敏度在对照区和试验区分别为78.6%和67.6%,特异度分别为96.2%和98.7%,符合率分别为90.3%和94.2%.可见诱蚊诱卵器在不同孳生地水平的场所研究白纹伊蚊种群动态好指标都为诱卵阳性率,其诱捕成蚊功能是有效补充.

  • 上海市中心城区成蚊种群动态及新变化研究

    作者:高强;曹晖;周毅彬;丁志伟;樊坚;冷培恩

    为全面掌握上海中心城区蚊虫种群动态及新变化,选取城区蚊虫较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采用CO2诱捕法进行连续超过220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224 d共捕捉到蚊虫20 826头,包括3属6种;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上海中心城区优势蚊种(构成比分别为71.8%和19.7%);不同蚊种季节分布差异性显著,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高峰期分别位于5~6月和7~8月,且整体上淡色库蚊密度高于白纹伊蚊(除8月下旬外,其余均P <0.05),三带喙库蚊在7月中下旬显著上升(分别为681和580头/旬);蚊虫日变化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在相同的月份或季节亦出现较大日变化差异;将2008 ~2011年历史监测数据与2012年进行趋势比较,仅个别年份间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年份间的旬分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提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该两种蚊种的季节分布与某些文献报道存在差异,主要由上海城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上海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这两种蚊虫的季节分布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防控措施,此外三带喙库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为上海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 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三带喙库蚊种群新动态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作者:高强;周毅彬;曹晖;冷培恩

    为全面掌握上海中心城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种群动态新变化并开展相应的科学有效的防治,选取城区成蚊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采用24 h连续性成蚊动态监测与蚊幼孳生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三带喙库蚊高峰出现在7月份;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的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高达到32.79%,人民公园2号监测点的三带喙库蚊构成比达到52.6%,并在人民公园1号监测点周边发现2处三带喙库蚊孳生地,而历年监测中三带喙库蚊间断性捕获,多出现在8月份。本研究在上海中心城区首次报道三带喙库蚊的孳生地,且该蚊种已成为公园和绿化区域的优势蚊种。随着气候变化与城市环境的改变,三带喙库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除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外,三带喙库蚊也应成为上海市城区的重点防治蚊种。

  • 贵州省余庆县1986至2001年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杨再学;郑元利;胡支先

    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6~2001年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统计鼠密度和鼠种组成.结果余庆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8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83.97%;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5.16%.家栖鼠类在每年3、10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农田鼠类在每年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结论黑线姬鼠、褐家鼠是我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防制的关键时期,化学防治是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 安徽省农区害鼠发生种类、分布及发生规律初探

    作者:沈光斌;姚卫平;刘成社;姚骏;罗嗣金;崔志红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区害鼠发生种类、分布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对农田和农户害鼠的种类和密度进行监测.结果 安徽省农区害鼠以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0.23%、28.93%、26.43%、4.42%;农田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52.25%、36.20%、8.99%、2.55%;农户以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8.86%、44.26%、6.28%.农区害鼠种群数量农户明显高于农田,害鼠密度农田(2.38%)和农户(3.26%)均以江淮丘陵地区低,皖西地区农户害鼠密度高(8.63%),皖南山区农田害鼠密度高(3.57%).全省农区害鼠发生动态表现为2个高峰期,即3-5月的春峰期和10-11月的秋峰期,这也是开展农区灭鼠的关键时期.结论 安徽省农区灭鼠应在春季和秋季开展.

  •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作者:侯希贤;董维惠;杨玉平

    目的了解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方法 1991~1998年4~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小毛足鼠为该地区优势种,该鼠数量变化季节性明显,年间变化差异较大.经过8年调查,小毛足鼠数量变化经历了低谷(1991~1992年)、高峰(1993年)、下降(1994年)和低谷(1995~1998年)4个时期.结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年龄组成中幼年组的百分比、怀孕率、繁殖指数以及该地区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和黑线仓鼠的数量.

    关键词: 小毛足鼠 种群动态
  •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

    作者:杨维芳;徐燕;褚宏亮;沈元;徐庆;常桂秋;孙俊

    目的 通过对无锡、南京和徐州3个市病媒生物的调查,分析江苏省2002-2007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江苏省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成蚊密度和蝇密度监测时间为4-11月,分别选择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结果 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2002-2007年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或2006年;鼠密度逐年下降;优势种淡色库蚊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白纹伊蚊、黄胸鼠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2007年分别在10%和25%左右;优势种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7年高达97%.2002-2007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和9月出现2个高峰,蝇类6-9月呈单高峰且高峰值在9月,蜚蠊在8-9月出现高峰,鼠类在各年每月间波动较大,高峰值多出现在3月和8月.结论 2007年江苏省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有效,但仍需加强病媒生物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同时白纹伊蚊和黄胸鼠有可能成为次优势种,与此相关的传播疾病危险性增强.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 武汉市3种生境鼠类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作者:燕瑞斌;吴太平;甘贤主;张青松;李月荣;邓忠斌;田俊华

    目的:调查和了解武汉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中鼠类种群动态及多样性特征,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6-2014年应用夹夜法定期对武汉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中鼠类进行监测取样,所获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4年共捕获鼠类967只,隶属1科2属4种。其中个体数量以褐家鼠多,占39.7%,黄胸鼠次之,占37.6%。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规律较明显,主要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3月和9月。农村自然村鼠类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多样性指数农村自然村高(0.9930),特殊行业(0.6845)次之,居民区低(0.6455);3种生境鼠类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高,相互为中等相似或以上。结论农村自然村的鼠类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3种生境之间相似性较高。

  • 北京地区畜禽养殖场害鼠季节性动态

    作者:朱法江;潘卫凤;朱晓静;谷传慧;唐珺;李文昌;王登

    目的 了解北京市畜禽养殖场(猪场、牛场、鸡场)主要害鼠种类和害鼠发生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害鼠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于北京市房山、平谷、顺义区的9个畜禽养殖场,每月以花生米作诱饵,采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种类和密度.结果 全年共置21 600夹次,捕获小家鼠和褐家鼠236只;统计显示秋(9-11月)冬(12-2月)两季养殖场害鼠发生较重,期间捕获鼠数分别占总捕获数的54.4%和31.6%,其中10月种群数量高;整个年度小家鼠和褐家鼠数量呈交替变化趋势;全年种群性比小家鼠为1.63,褐家鼠为0.71.结论 秋季(9-11月)是北京地区养殖场害鼠防治关键期之一.

  • 上海市中心城区人诱停落法连续194天成蚊监测及种群动态研究

    作者:高强;周毅彬;冷培恩;熊成龙;姜庆五;曹晖

    目的 探索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蚊虫种群动态变化、时间分布及成蚊叮刺指数状况.方法 选取城区蚊虫较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 2012年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共194d捕获成蚊1666只,包括3属5种,其中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的构成比分别为71.1%和27.7%;成蚊日波动幅度较大,高峰期集中在7-9月,高达到52只/d;成蚊种群的旬分布趋势显示,淡色库蚊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其密度在5-6月显著高于白纹伊蚊(均P<0.05);白纹伊蚊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7-9月期间,白纹伊蚊密度均显著高于淡色库蚊,属优势蚊种.结论 针对中心城区蚊虫侵害度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成蚊监测尚属首次报道,研究提示蚊虫的常规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两种优势蚊种,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此外研究提示,上海市中心城区适宜越冬蚊生存场所较多的现象可能导致次年淡色库蚊高峰期提前到来.

  • 2006-2008年北京市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钱坤;韩玉华;薛素琴;田彦林;张勇;刘婷;付学锋;曾晓芃

    目的 通过连续3年对北京市奥运场馆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了解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奥运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6.94%;蝇类的优势种为麻蝇亚科蝇类,占捕获蝇类总数的46.13%;鼠的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30%;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在奥运场馆仅捕到该种.2008年与2006年、2007年相比,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在奥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7%和89.26%,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9.88%和81.63%,鼠密度下降率为100%,蜚蠊密度下降率为99.98%.结论 北京市针对奥运会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使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确保奥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的控制目标.

  • 1991-2005年宁波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徐明;徐荣;朱光峰

    目的 掌握宁波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整理1990-2005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5种3779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臭鼩(鼠青)为常见种.市区褐家鼠的构成比高于农村,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1995年以后市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逐渐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选择对其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 2001-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杨迎宇;孙春卫

    目的 掌握上海市宝山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2001-2006年宝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年中共捕获鼠类5种233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为常见种.城区以褐家鼠为主,农村地区则以小家鼠为主.宝山区鼠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一次突击性灭鼠活动,农村地区应以小家鼠为主,城市地区则以褐家鼠为主,有针对性地分别选择杀灭及适口性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 宝安新城区蚊虫种群动态调查

    作者:罗维沛;陈钦撰;洪延海

    为了解深圳市宝安新城区蚊虫种群动态情况,从而为有效控制该区蚊虫种群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4年9~11月对城区内蚊虫孳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成蚊季节消长加以分析.

  • 蜱类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于志军;董娜;刘书广;杜铭硕;刘敬泽

    蜱类是专性吸血的特殊节肢动物,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其生态学特性决定了蜱媒疾病的时空变动规律。由于其种类的特殊性,蜱类生态学研究还远远落后于昆虫,主要基于个体与种群水平上。该文介绍了近20年来蜱类的分布、栖息地、生活史、蜱类的宿主及相互关系与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制定蜱类的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 沈阳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动态研究

    作者:刘成模;赵长海;刘文;王伟杰;冯少伟

    目的掌握室内蜚蠊种群动态变化,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点、全年连续进行蜚蠊种群动态监测.结果 1986~1988年日本大蠊为优势种群,占99.61%.3~11月份为活动期,密度呈双峰型,前峰在5、6月份,后峰在8、9月份,平均密度2.23只/(盒*夜),雌雄之比为1.40∶1,幼∶成为0.26∶1.1998~2000年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占98.62%,全年均有活动,平均密度5.05只/(盒*夜),6~9月份密度较高,雌雄之比为1.11∶1,幼∶成为2.48∶1.结论沈阳城区室内蜚蠊种群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德国小蠊成为优势种群取代了10年前的日本大蠊, 种群密度增加2倍多.

    关键词: 室内蜚蠊 种群动态
  • 螨虫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作者:赵丹;张荣波

    建立螨虫生命表对螨虫的种群及种群动态的方面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螨虫的防制和应用提供更加清晰的依据.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