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塞内昔布抑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乔岗;周希瑗;邓鑫;李琳

    目的利用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兔模型,研究CNV的发生机制以及特异性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2抑制剂对其有无抑制作用,为临床上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眼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思路.方法健康有色家免20只,随机分为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塞内昔布(Celecoxib)治疗组、消炎痛治疗组,各5只兔10只眼.给药组通过灌胃法分别给药(塞内昔布100 mg/d·只,消炎痛25 mg/d·只),1周后除空白对照组外的15只兔(30只眼)均经散瞳、麻醉后,以波长647 nm的氪红激光(光斑直径为50 μm,功率为0.7 W,时间为0.1 s),在距视盘2~3个视盘直径的颞侧髓线上下视网膜处密集照射20个点,光斑间隔300 μm用以复制CNV兔模型.各组家兔分别于光凝后第3天、第1周、第2周、第3周,第1个月进行眼底荧光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脉络膜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再从各组中随机选取一只动物处死,摘除眼球取眼后段组织固定、包埋,制5~7 μm切片.用常规HE染色及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和脉络膜中的表达.结果光凝后第7天出现CNV,兔眼光凝斑CNV发生率高(占63%),眼底造影和光镜下均有相应改变.光凝后对各组FFA/ICGA进行比较,CNV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视网膜上均有COX-2和VEGF的表达,两者表达趋势一致,空白对照组呈弱阳性, 实验对照组表达呈强阳性 ( P < 0.01),给药组呈弱阳性(P>0.05),其中Celecoxib组几乎不表达.COX-2主要定位于神经节细胞和外丛状层,VEGF主要定位于神经节细胞、内核层和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COX-2和VEGF在正常及实验干预兔视网膜上均有表达,通过预防性服用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Celecoxib)可减少COX-2和VEGF的表达,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提示COX-2可能为VEGF的上游调节因子.通过抑制COX-2可减少VEGF的表达,这种作用尚不足以抑制激光诱导CNV的发生,但可减少CNV的发生率.

  • 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夏;王雨生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引起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CNV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平衡的破坏具有关键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其重要的始动因素.Ranibizumab是一种重组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结合并抑制VEGF,阻止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CNV的发生,进而阻碍CNV相关疾病的病程进展.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CNV发生过程进行治疗,有可能从根本上治愈CNV相关疾病.

  •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AMD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戚沆;陈长征;苏钰;易佐慧子

    背景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 目的 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 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 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和负相关(r=0.297、-0.32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0.282、0.103).随访12个月,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与IVR次数均呈微弱的线性相关(rs=-0.266、0.34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0).结论 IVR可使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萎缩变薄,但未发现引起明显的RPE萎缩.多次IVR并不加速RPE或脉络膜萎缩.

  • 关注OCT血管成像检测的CNV血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对抗VEGF治疗后新生血管性AMD应答反应的预测作用

    作者:赵治;孙晓东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线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预测患眼治疗后的应答反应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对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血管形态变化进行动态随访观察,OCTA显示的血管形态和结构变化信息丰富了临床医师对nAMD治疗预后判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认为这些综合信息可以成为一种活体血管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医生对活动性CNV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抗VEGF治疗应答及抵抗的机制.因此,OCTA应当成为nAMD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一种标准检查策略,我们应当重视OCTA下CNV血管形态特征的变化在nAMD抗VEGF治疗应答判断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