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温动脉转流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中期结果

    作者:张良;杨阳;于存涛;常谦;舒畅;孙晓刚;钱向阳;丘俊涛;王德

    目的 探讨常温动脉转流下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90例广泛胸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常温动脉转流组(A组,75例)及深低温停循环组(B组,11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和复合并发症率以及中期生存率.结果 A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1.3%),B组9例(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复合并发症率A组11例(14.7%),B组28例(2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持续神经损伤A组5例(6.7%),B组19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持续性神经损伤(OR:13.50,95%CI:3.48~52.36,P=0.000),深低温停循环(OR:15.85,95%CI:2.64~95.13,P=0.003),新发肾功能不全(OR:8.47,95%CI:2.12~33.89,P=0.003)、胃肠功能不全(OR:15.11,95%CI:3.454~66.10,P=0.000)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A组患者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5%、96.3%及96.3%,B组为90%、90%及83%(P=0.460).结论 常温动脉转流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和持续神经系统并发症率,相比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更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 胸腹主动脉瘤手术中重建肋间动脉的简易方法

    作者:黄福华;陈鑫;石开虎;徐明;孙立忠

    目的:脊髓缺血性损伤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改进重建肋间动脉的外科技巧可减少这一风险的发生.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2~58岁,平均(40.3±9.1)岁.CrawfordⅡ型38例,CrawfordⅢ型3例,其中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瘤19例.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应用四分叉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其中自T6-L2肋间和腰动脉开口动脉壁修剪重建成新肋问血管管道,再与四分叉血管之8 mnl分支吻合,恢复脊髓血供.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7.3%),脑部系统并发症3例(7.9%),脊髓损伤并发症2例(5.3%),均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随访除3例死亡(病死率7.9%)外均生存良好,CT检查显示"新肋间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在胸腹主动脉瘤四分叉人工血管置换术中,采用修剪重建新肋间血管管道的方法,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脊髓和重要腹腔脏器的缺血时间,减少脊髓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

  • 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作者:罗海燕;胡克俭;陈佳莉;戚晓敏;程玥;赵贇;彭润生;施杨;王春生

    目的 小结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53(46±11)岁,其中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 型夹层4例(均为支架术后),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A 型夹层3例(其中1例Bentall 术后),慢性Stanford B 型夹层3例(支架术后),慢性Stanford A 型夹层1例.其中仅3例上半身停循环,降温至膀胱温25℃左右,余采用浅低温(鼻咽温33℃左右)节段性阻断,停循环期间行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双泵双管),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 全组CPB时间145~201(167±51)min,住院时间20~35(27±7) d.3例采用了上半身停循环,停循环时间分别为16 min、19 min、21 min;余8例上半身未停循环,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时间为26~37(平均32±4) min.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肾功能衰竭1例,透析后痊愈;出现液气胸1例,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出现巨大腹壁切口疝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无下肢截瘫及腹腔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病例.结论 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CPB是要特别注意上、下肢不同血压的维持、引流差与容量不足的判断、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中流量与压力维持等问题.

  • 不同手术方式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明;孙立忠;刘永民;朱俊明;郑军;白涛;程力剑;邢晓燕;万浩

    目的 比较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适应证和具体手术方法,明确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2月到2011年5月,46例CrawfordⅡ型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tTAAAR).根据术式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tTAAAR(A)组15例和常温非体外循环tTAAAR(B)组31例.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的x2检验和计数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了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ICU治疗情况以及围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组和B组术后早期死亡(26.67%对3.20%,P=0.033)和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33.30%对3.30%,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P<0.0001)、降主动脉阻断时间(P <0.0001),输注红细胞(P=0.01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情况、内脏缺血时间、脊髓缺血时间、ICU治疗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脊髓损伤、肾功能不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安全、可靠.适应证为可在常温下建立降主动脉到髂动脉旁路循环的胸腹主动脉动脉瘤.肋间动脉重建是重要的脊髓保护手段.

  •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麻醉管理及术后早期恢复

    作者:刘醒帅;卢家凯;赵丽云;程卫平;乔志钰;卿恩明

    目的 探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麻醉管理及术后早期恢复.方法 应用我院病案室的病案资料数据库,检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施行的tTAAAR患者61例,比较深低温停循环组(A组,n=19)和常温非体外循环组(B组,n=42).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常规应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cell saver洗涤红细胞量、术中库存红细胞悬液输入量、术中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ICU停留时间、早期死亡率、一过性脑功能障碍,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洗涤红细胞量、红细胞悬液输入量和血浆用量明显减少(P<0.05),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明显减轻、术后早期死亡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脊髓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切监护下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结合血液保护与神经保护措施,对改善tTAAAR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有积极意义.常温非体外循环比深低温停循环对改善术后早期恢复具有明显优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