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台词、新闻报道等都涉及到一个话题——性取向。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探讨一下同性性行为的基因决定论

  2019年刊登在《Nature》的一篇文章表明,一些基因位点与同性性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文章题目: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Nature:一些基因位点与同性性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

  1研究背景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约有2-10%的人报告自己与同性伴侣发生过性行为,或只与同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双胞胎和家庭研究表明,同性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影响,但此前对相关特定基因的研究力度不足。

  2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者对来自英国和美国的477522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发现分析,对来自美国和瑞典的15142名个体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利用性偏好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后续分析。

  研究者发现,在发现队列(英国生物库和23 and Me)中,5个常染色体位点与同性性行为显著相关。对这些基因座的跟踪研究表明,这些基因座与性激素调节和嗅觉的生物途径有关。

  在对较小的独立复制样本进行荟萃分析时,其中3个位点是显著的。尽管只有少数基因座通过了全基因组多重检测的严格统计校正,并在其他样本中得到验证,但研究者的分析表明,许多基因座是两性同性性行为的基础。

  后,研究者指出,同性性行为不是受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影响,而是受许多基因的影响,与遗传因素对其他性状的影响重叠,可以深入了解同性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Nature:一些基因位点与同性性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

  3质 疑

  同性行为本来就是个敏感的话题,关于它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Nature》发声又如何,该质疑还是要质疑的!

  这不,就在前几日,质疑就来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Dean Hamer团队在《Nature》针对上文的研究结果发表评论性文章,言辞激烈,直指对方研究中的bug!

Nature:一些基因位点与同性性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

  Dean Hamer团队在评论性文章中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提出了质疑:

       (1)使用二分法决定受试者的表型,即通过询问受试者是否进行过同性性行为,那么回答“yes”的即为同性恋者,回答“no”的即为非同性恋者,两者之间并没有设定一个有效的阈值(比如双方是否长久互相吸引),且此二分法没有经过任何可靠性或有效性的测试。

  (2)研究发现的变异在完全同性性行为的参与者中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升高,也没有与同性相对于异性伴侣的比例相应的变量显著相关。因此,尽管这些基因是同性性行为(如性激素和嗅觉)的生物途径的候选基因,但它们实际上都没有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与同性恋有关。

  Dean Hamer团队认为,所有复杂性状的遗传学研究都需要精确有效的表型区分,要考虑到性行为的社会、政治和个人影响。

  4答 疑

  看到质疑后,原发文者同天针对上文提到的两点质疑给出了答复,可真够迅速的。

Nature:一些基因位点与同性性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

  (1)针对二分法过于随意的质疑,原发文者称,是因为先前的研究就是存在样本量不足的情况才没有一个好的结论,且英国生物样本库本来就没有包含性吸引力等特征,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把参与者的范围放宽,从而获取足够大的样本量。

  (2)针对发现的基因变异与表型的关系不可靠的质疑,原发文者称,针对后续深入的分析与数据的子集以及独立数据集均能验证研究结论。质疑者忽略了原始研究的后续分析。

  科学家秉着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争论地热火朝天,吃瓜群众也想要一个终正确的答案。等待吧,等待更大规模更权威的研究去证明。但是,对于真爱不要等待,大胆去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