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法制建设和日益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部分医学院校开展医事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弥补了国内医学与法学交叉学科教育的空白。医事法学专业是一个面向新世纪的新兴复合专业,其立足于法学与医学的交叉,旨在培养既懂医学又精通法律的复合型法学高级专门人才,从而规范医疗服务,促进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卫生管理进一步法制化。但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其基础医学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都是单独进行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负担,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利用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相关课程整合,使其有效的交叉融合,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我校自2009年开始以医事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为试点,整体上改革非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现将三年来有关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

  l 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目前,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科书基本上是单独编写的,每门课程过于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教科书变得越来越厚。但是,医事法学等非临床专业医学生将来不从事临床诊治工作,没有必要学习如此多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专门知识。从与时展相适应的角度看,对本科生教育来说,现行的非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造成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课时浪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剧了有限的学时与激增的专业知识间矛盾。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以达到精简课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构建新课程体系;人体形态学”的功能模块根据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体现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与系统知识传授相结合,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医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改革的经验及成果基础上 ,按照学校整体教学改革部署,探索突破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界限,以两门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视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及相互衔接,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将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全国统编教材内容进行舍取、更新及充实,构建新课程体系;人体形态学”功能模块。

  模块内容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细胞和基本组织”(包括细胞、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共五节),系统阐述细胞和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运动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总论、骨、骨连接和肌共四节);第三章为;内脏学”(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乳房会阴及腹膜共五节);第四章为;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共二节);第五章为;感觉器官”(包括视器、前庭蜗器、皮肤共三节);第六章为;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总论、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共三节);第七章为;内分泌系统”;第八章为;人体胚胎学总论”。第二章至第七章各相应系统器官的组织学内容,以;微细结构”单独作为一部分并列在大体解剖学内容之后,以利于组织学教学;内分泌系统以组织学为主。例如;泌尿系统”章节编排提纲如下:一是肾(肾的形态、肾的位置与毗邻、肾的被膜、肾的结构、肾段);二是输尿管(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输尿管壁内部);三是膀胱(形态、位置与毗邻、内部结构);四是尿道;五是泌尿系统的微细结构(肾的微细结构、膀胱的微细结构)。这种交叉融合打破了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原来的;完整性”而建立新的;系统性”,由宏观到微观逐步阐述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正常人体结构的完整知识体系,方便学生学习和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开展。

  2.2 编写;人体形态学”学习指导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按照模块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人体形态学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各章节的要求、主要知识点及相关练习题,其中,练习题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及填图题等多种题型,并提供参考答案,便于学生掌握和强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制定并实施适应新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 按照;人体形态学”模块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时数,提出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要求等。

  ;人体形态学”模块授课60学时,其中涉及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分别约为40和20学时,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共6周,每周23次,每次4学时。教学实践对象为2009级、2010级和201 1级医事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理论课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课教学采取综合实验的形式,均由稳定的授课团队组织进行。课程考核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改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形式包括卷面考试及实验考核等,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已完成三轮教学实践,其中于2010和2011年度分别组织部分专家、教师听课和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听课和反馈意见表,积极听取师生的意见及建议,结合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书面文件,为后续教改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支持。

  3 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为了使医事法学等其他非临床专业医学课程的实施更适应专业培养的需要,我校尝试采用基础医学概论加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设置方式。其中,基础医学概论融合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依据从形态结构(宏观、微观)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这种层次递进关系将其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功能模块;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为非临床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人体形态学”模块作为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一部分,已在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班进行三轮教改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课程整合并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压缩、拼盘,而是课程之间形成高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其难度大,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考虑我国现行医学教育的现状,逐步改革、实践和完善。为此,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 改变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都需要教师的认同和主动参与,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如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也可邀请国内外有经验的专家来校开展经验交流,使广大师生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其对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

  3.2 稳定授课团队 由于基础医学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教研室,各模块教学任务由相应教研室安排,很难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授课教师并不固定,相互之间交流较少,使得模块授课缺乏协作性,出现授课内容不衔接,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学校需打破学科界限,设置独立的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从各教研室中选取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非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团队,按照模块内容统一组织教学,从而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和衔接,提高授课效果。

  3.3 完善整合方案 在非临床专业本科实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整合课程体系关键难题是模块教材编写,针对非临床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如何继续精编,使其内容具有真正意义上整合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是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整合教学实践中,坚持定期组织师生座谈并开展问卷调查,确保真实反映课程整合改革的实际状态,为课程整合改革及时提供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整合方案。

  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是现代医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会对医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整合课程的教学实践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才能取得大的成效,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其进一步优化完善需要学校及全体师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