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rabismus &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중국사시여소아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0.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28X
  • 国内刊号: 11-3256/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82-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巧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口服胞二磷胆碱治疗弱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昭燕;王立华;甘晓玲;侯宝杰;柳川

    目的 探讨口服胞二磷胆碱在弱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0例(80只眼)3~9岁的弱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40只眼).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胞二磷胆碱,对照组为单纯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0.0%,对照组总有效率4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口服胞二磷胆碱在弱视治疗中有效、安全.

    关键词: 弱视 胞二磷胆碱
  • 儿童睑板腺囊肿合并感染168例手术及超短波治疗

    作者:刘国华;李晓峰;于淑娟;韩明磊;黄静

    目的 探讨手术及超短波治疗合并感染的儿童睑板腺囊肿临床疗效.方法 对168例40d~6岁的睑板腺囊肿合并感染患儿行手术治疗及术后超短波理疗,并进行追踪观察及统计分析; 结果 局部硬结消失为治愈.153例术后恢复良好,局部包块消失,眼睑平坦,无明显瘢痕.15例局部包块消失,眼睑微量瘢痕组织,无红肿.经过半年随访,4例复发.结论 儿童睑板腺囊肿并感染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及术后超短波理疗安全有效.

  • 局麻下共同性外斜视术中眼位与术后24h眼位漂移的研究

    作者:慕明燕;王亦山;刘永红;李晓林

    目的 比较局麻下手术结束时的眼位和术后24h的眼位,探讨这两次眼位之间的差异.方法 40例局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外斜视病例,依据手术前斜视度分成>-60△组和-20△~60△两组,分析比较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h的眼位之间的差异.结果 测量两组术后24h平均眼位漂移,33cm分别为-10.85△±5.24△和-11.70△±5.60;5m分别为-8.45△±4.61 △和-7.75△±2.43△,与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麻下行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结束时的眼位与术后24h的眼位有显著不同,>-60△组和-20△~-60△组术后视远及视近外斜漂移相似.建议局麻手术术中可将眼位调整至视近过矫+10△~+15△.

  • 外斜V征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董建刚;臧红艳

    目的 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7例外斜V征病例手术前、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37例中有31例(56只眼)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术,6例(12只眼)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手术后30例(81.08%)眼位正位,V征消失,52只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4只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后25例(67.56%)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外斜V征的患者术前应注意区分有无合并下斜肌亢进及其程度,对于不合并或仅有轻度下斜肌亢进的患者,行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并止端移位术;对下斜肌明显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并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术.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跟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 外斜视术后远期眼位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贵攀;王平

    目的 观察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8例外斜视手术患者随访观察,分别于术后第3d和术后1年用三棱镜遮盖法检查患者斜视度;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立体视觉.术后眼位正位标准为斜视角≤±10△.所有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第3d和术后1年的眼位正位率为96.4%和64.3%,斜视度平均值为-4.32△±4.57△和 -8.64△±8.7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t=-0.445,P=0.01 3),术后1年斜视度回退量均值为-4.32△±8.61△.对1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立体视锐度进行比较,发现术后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有所提高,但术前立体视锐度与远期眼位变化无明显相关性其它因素如患者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等对术后远期眼位无明显影响.结论 外斜视患者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眼位有回退现象,单因素如术前立体视锐度、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等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眼位回退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 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作者:王素萍;李巧娴;刘海华;田桂芬

    目的 探讨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27例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人,外斜视15△~40△,有代偿头位、眼球后退、16人内转时上转和下转、同侧外直肌后徙8~14mm.结果 23人眼位正位、27人头位和内转时上转和下转消失.结论 单根外直肌大量后徙可以有效地治疗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

  • 儿童眼镜验配不满意投诉原因分析

    作者:谢红波

    目的 探讨常规屈光检查和配镜处理后儿童患者出现不满意投诉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方法 对自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眼科验光配镜的6876位消费者进行跟踪调查,对其中出现不满意反馈投诉的151例配戴者进行分析和处理 结果 151例投诉中,镜架质量问题引起顾客小满意者94例,占62.25%;镜片质量问题引起顾客不满意者32例,占21.19%;验光度数不合适、顺客戴镜无法适应者9例,占5.96%;眼镜装配质量投诉8例,占5.3%;其他8例,占5.3%.结论 必须通过加强眼镜产品质量监控,进行专业化的医学屈光检查和镜架镜片的选择,进行专业的眼镜保养指导,才能进一步降低儿童眼镜验配的投诉.

    关键词: 儿童 验光 配镜投诉
  • 发现教学法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赵永旺;黄海涛;牛海雁;邝丽频

    目的 探讨发现教学法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阐述发现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优越性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发现教学法可以加强医学生对眼科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对眼科知识的掌握,对眼科新进展的把握,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论 发现教学法有益于眼科教学,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眼科医务工作者.

  • 215例儿童频繁瞬目病因分析

    作者:郭晓飞

    目的 探讨儿童眼部疾患和频繁瞬目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215例患儿详细询问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检查视力、眼睑、结膜、角膜、眼底、屈光状态,并12岁以下均行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12岁以上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跟液快速散瞳.结果 角膜结膜炎137例(包括屈光不正和视力正常者),其中合并结膜结石20例,合并倒睫68例,合并浅层角膜炎15例(21只眼),其余34例无合并症的结膜炎.78例患儿除(上述眼疾患儿),泪膜破裂时间均≤10s,其中≤5s112只跟,≤10s44只眼,Schirmerl试验均≥10mm.屈光不正112例,占总数52%,其中远视伴散光者78例,近视伴散光20例,混合散光14例.结论 儿童频繁瞬目是一个病因较为复杂的眼科常见病,受眼部疾患、生理、药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详细检查,才不致漏诊和误诊.

  • 电子撕囊仪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峥;毛娅妮;王建勋;卢艳华;刘恬;项道满

    目的 探讨电子撕囊仪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手术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2例(92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中采用电子撕囊仪环形撕开前囊膜.对于机化混浊的后囊膜使用电子撕囊仪环形撕后囊,再行玻璃体切割.观察手术中及术后晶体囊膜情况.随访时间6~17个月.结果 92只眼(100%)使用电子撕囊仪成功完成前囊膜撕开,未改用其他撕囊方法.83只眼一次性形成光滑的前囊圆形切口.9只眼在撕前囊时出现放射状撕裂,立即反方向进行撕囊,均完成撕囊.撕前囊膜成功率90.2%.13只眼一次性形成光滑的后囊圆形切口,撕后囊膜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术眼囊膜边缘呈不同程度的机化、变白.术后6个月,所有术眼囊膜边缘呈瓷白色,囊袋发生不同程度皱缩.结论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囊膜的处理,电子撕囊仪与手法撕囊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 儿童睑赘皮的屈光状态分析

    作者:吴进;肖诗艺;张越骊;王莉;陈仁典;张莉;李雯霖;钟晖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睑赘皮的屈光状态并进一步探讨儿童睑赘皮的治疗时机.方法 对101例(202只眼)住院手术治疗的睑赘皮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睑赘皮儿童散光(≥0.75D)的患病率73.76%,高于普通儿童(P<0.001);近视(≤-0.50D)和远视(≥+2.0D)的患病率分别为40.10%和6.43%,与普通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散光的轴向分布为顺规散光82.55%,逆规散光8.05%,斜轴散光9.40%,以顺规散光为主(P<0.001),斜轴散光的比例较普通儿童减少(P=0.0289).结论 睑赘皮儿童伴有较高的散光患病率以及较高的散光度,对于伴有明显屈光异常的睑赘皮患儿,应及时干预以消除屈光异常对视觉发育的影响.

  • 儿童白内障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杨菊珊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临床治疗后的疗效 方法 对30例(42只眼)14岁以下儿童白内障行抽吸+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弱视训练,随访3年,观察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视力:术后好矫正视力0.5以上13例15只眼;0.2~0.4 12例22只眼;0.1以下5例5只眼.弱视治疗3个月至3年后,好矫正视力0.5以上15例22只眼,0.2~0.4 14例19只眼.0.1以下1例1只眼.(2)并发症:纤维素性葡萄膜炎35只眼,后发障8只眼.(3)双眼视功能:30例儿童白内障患者,具有融合功能15例,立体视觉5例.结论 儿童白内障不单是手术治疗,弱视治疗也同样重要.

  • 多媒体训练治疗与传统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

    作者:段小莉;刘学仁;穆云霞

    目的 通过对多媒体训练治疗与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评估多媒体训练治疗对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赡性研究随机将195例(347只眼)弱视儿童分为多媒体训练治疗组(多媒体组)和遮盖疗法治疗组(遮盖组)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多媒体训练治疗组100例(180只眼),总有效率为90.0%,遮盖组95例(167只眼),总有效率为82.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6~12岁患儿总有效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与弱视程度显著相关,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P<0.01);在各种程度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遮盖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相关,弱视年龄越小,疗效越好(P<0.05),多媒体训练治疗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无相关性(P>0.05).3岁~组无论是多媒体组还是遮盖组无明显差异,而6岁~和9~12岁多媒体组疗效优于遮盖组,且两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媒体训练治疗系统治疗学龄儿童弱视优于传统的遮盖疗法,多媒体训练治疗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无相关性,本法对各年龄段均有较好效果,且依从性优于传统遮盖组.

  • 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观察

    作者:金丽英;王丽丽;张雯;李立婕;杨格强;姚芸

    目的 观察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疗效,探讨治疗DVD的佳手术方法.方法 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7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组、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组.观察3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位、下斜肌运动、代偿头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代偿头位均不同程度改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组和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3例(92%)、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4例(96%),3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下斜肌转位术无明显的睑裂变化及上转受限,而联合截除术式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睑裂变小和眼球上转受限.结论 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15△~25△的垂直斜视,且术后眼球上转受限和睑裂变化也不明显,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DVD的首选方法.

  • 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应用

    作者:樊云葳;吴倩;于刚;曹文红

    目的 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对102例先天性内斜视(1~4岁)患儿实施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所有患儿均为阿托品散瞳屈光矫正后检查术前远、近三棱镜斜视度以及术后三棱镜斜视度.所有患儿均需行两条及三条肌肉手术,即主斜眼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术,对于大于35.者选择主斜眼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术+另一眼的内直肌后徙术,其中后徙直肌均加用调整缝线技术.分别检查记录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斜视度变化并加以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及配对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检查戴镜斜视度33cm及6M分别为+58.43△±6.5△、+54.21△±5.4△,术后2周检查斜视度分别为+6.13△±3.2△、+4.13△±2.8△.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33cm斜视度分别为+4.79△±3.6△、+2.75△±4.3△、+2.13△±4.1 △.术前斜视度与术后2周斜视度比较(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与术后2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内欠矫14例,过矫11例,调整率24.5%.术后2周正位101例,正位率99%.过矫1例,过矫率1%.结论 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先天性内斜视,其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时间短,术后早期正位率高,手术效果肯定.

  •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巍;李亚平;李晓慧;冯晶晶;刘惠云

    目的 探讨视近活动、户外活动和饮食习惯对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象为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共690名,年龄3~6岁.双眼屈光度检查用Suresight自动屈光筛查仪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将球镜屈光度≤+0.75D列为近视眼可能者.受检儿童家长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每日在家参与的主要的视近活动时间(读写画画、看电视、电脑游戏)、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和儿童饮食习惯(甜食、肉类和奶类、蔬菜和水果).计算总视近强度(屈光度小时).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眼可能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501份,其中男271名,女230名.左右限近视眼可能的百分比分别为14.4%和16.0%,两眼间无统计学差异.女童中近视眼可能者的百分比为20%,而男童为1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童为近视眼可能的危险是男童的1.74倍(P=0.024,OR:1.743,95%CI:1.075~2.826);户外活动可以降低发展为近视眼可能者的危险(P=0.035,OR:0.683.95%CI:0.479~0.973);各种视近活动均与屈光状态无关,总视近强度与屈光状态也无关(P=0.378,OR:0.949.95%CI:0.845~1.066);饮食习惯与屈 光状态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去除性别、总视近强度和户外活动的交互作用后,女童为近视眼可能者的危险仍高于男童,而户外活动与屈光状态无关.结论 在学龄前儿童中,女童为近视眼可能者的危险较男童高,环境因素对此年龄段儿童的屈光状态影响小.

  • 儿童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累及眼部一例

    作者:刘妍秀;郝继龙;王兆艳;魏世辉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原发于神经轴索鞘雪旺氏细胞和神经内、外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NF1多在出生时即可发生,但因其症状是缓慢进展的,故儿童时期诊断比较困难.现报告一例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累及眼部的儿童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续)

    作者:卢一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iNOS通过多种途径与多种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α,HIF-1 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等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精密的调节网络,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3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4
1995 01 02 03 04
1994 01 02 03 04
1993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