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遵义地区结膜吸吮线虫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任小红;廖一露;马元芬;刘晖;晏容

    目的 观察遵义地区结膜吸吮线虫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 方法 采集遵义地区人感染的结膜吸吮线虫,制作虫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雌、雄虫超微结构特征. 结果 扫描电镜下成虫全身被有成叠瓦样排列的角皮皱褶,并有4条沟状凹陷;口孔呈六边形,咽部中间有两块半月形肌肉;虫体头端和尾端有乳突结构,其中部分乳突具虫种鉴定意义;虫体尾端腹面两侧有一对圆球形尾感器,表面光滑.雄虫尾端伸出长、短交合刺各1根. 结论 遵义地区人源结膜吸吮线虫超微结构与其他地区虫体存在一定差异,口囊底部两块半月形肌肉组成的咽门结构闭合呈线形开口为主要特征.

  • 附红细胞体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韩子强;赵晓辉;于爱莲

    目的 对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附红细胞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光镜下对附红细胞体进行血液悬滴压片,发现附红细胞体以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的方向翻滚、扭转运动;附红细胞体细胞体单个或聚合在一起存在于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上.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典型的原核生物,为环状、球状、盘状等多种形态,直径0.2~2.6 μm不等;无细胞壁,仅有一层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结论 附红细胞体属原核生物,为环状、球状、盘状等多种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

  • 白头翁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效果及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闫艳;高兴政

    目的探讨白头翁杀阴道毛滴虫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白头翁水提液(PWE)进行体外抗滴虫实验,并用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白头翁作用后滴虫的形态变化. 结果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增高.5 mg/ml药物作用8 h,滴虫死亡率达到100%.白头翁水提液24 h杀灭滴虫的低有效浓度为1.25 mg/ml.药物作用后虫体内空泡增多,颗粒堆积,虫体裂解.扫描电镜显示,虫体表面皱褶加深,表膜凹陷、剥脱、破裂,鞭毛和波动膜受损. 结论白头翁可直接作用于虫体表膜,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

  • MNNG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董惠芬;蒋明森;刘晴;明珍平;钟沁萍;范虹

    目的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不同培养时间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作用的变化,确定培养细胞发生转化进而增殖的佳诱导时间. 方法将23~28 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中.将接种培养第4、5、6、7、8 d的细胞分别设为5个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实验组用含终浓度为3 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 h,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嗣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4周,再改用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MNNG诱导后每周取各组培养细胞固定、制样,每组随机取3张小盖玻片进行电镜扫描观察,连续取样11周. 结果经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表面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构,既有与对照组类似的表面较光滑和有乳突的培养细胞,也有表面光滑如玻璃珠状的细胞,还有具长纤突、微嵴、皱褶、微绒毛、蜂窝和仙人球状等形态的细胞;实验1组培养至第5周即出现大量分裂细胞. 结论 MNNG诱导培养第4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至第5周可发生转化而出现分裂、增殖.

  • 耻阴虱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王明爽;王彦平;王明蕊;岳瑛;卢晟晔

    目的 进一步观察耻阴虱及其卵的微细结构.方法 取耻阴虱成虫、虫卵,经冲洗、固定、干燥、镀膜,用日产SSM-56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新发现并证实阴虱头部有触须,位于口器两侧;新发现第一对足转节基部有一凹窝,内有半哑铃状突起,似为感觉器官;胸部背部有1对背窝.结论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耻阴虱的微细结构,为耻阴虱的形态结构研究提供了资料.

  • 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杜娟;牟荣;包怀恩;何平;刘鲜林

    目的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超微结构. 方法 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进行清洗,戊二醛和四氧化锇固定,乙醇梯度脱水,乙酸异戊酯置换,CO2临界点干燥后喷金镀膜,用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并记录. 结果 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为头节、颈部和囊体三部分.头节呈四棱台形,侧面观察呈方形,有1个顶突和4个吸盘.吸盘呈洞穴状,表面有皱褶,且布满粗短钝圆的微毛.颈部较短,直径约为头节的一半,中部较窄,因皮肌的收缩出现大量环形邹褶和纵型皱褶,颈部微毛较稀疏,有棘样尖端.囊体呈椭圆形,表面粗糙不平,呈丘陵状起伏.囊部微毛密集、细长,呈刷状或网状,末端可见圆形分泌颗粒. 结论 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具顶突、吸盘、微毛等特有超微结构,这些超微结构与附着、运动和营养吸收等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体外抗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的研究

    作者:冯金梅;袁发浒;刘锴;张泽华;胡松;邱文洪;Stephen Hsu;宋文剑

    目的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超微组织结构的变化,探讨EGCG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血吸虫尾蚴感染预防措施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置于空白对照组蒸馏水、药物处理组0.2% EGCG和 1%EGCG溶液中,各处理0、30和60 min,解剖镜下观察并摄像;分别选取以上3组处理30 min的尾蚴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设置蒸馏水对照组、0.1%和1%EGCG溶液处理30 min组尾蚴感染小白鼠,饲养43 d后解剖小鼠,冲虫,观察感染情况. 结果 解剖镜下观察,蒸馏水对照组在0 min和30 min时尾蚴体念柔和,自由运动;60 min时尾蚴虫体完整,蜷缩成团,活动停止.0.2%和1% EGCG处理组在30 min时尾蚴剧烈运动,尾部急剧摆动、挛缩,体部发生变形,且1% EGCG处理组比0.2% EGCG处理组尾蚴运动更为剧烈,形态变形更明显;60 min时,两组尾蚴尾部都已脱落且死亡.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尾蚴形态修长且虫体完整,口吸盘、头器和腹吸盘的结构正常,体部与尾部连接紧密,尾蚴体被表面光滑,体棘遍布全身,且头部和躯干部体棘的排列和棘的尖端都朝向身体后方.0.2%和1% EGCG处理30 min组尾蚴体部高度收缩且皱褶不平,尾蚴口吸盘变形、肿大,腹吸盘肿胀、变窄,其中1% EGCG处理组比0.2% EGCG处理组尾蚴体部的收缩皱褶和腹吸盘变形更明显;两组EGCG处理组尾蚴体部与尾部连接松弛,尾端呈皱褶状变化,其中1% EGCG处理30 min组尾蚴的尾部都已脱落,体表体棘散在分布,体棘紊乱、朝向不一,部分体棘脱落.动物感染试验显示对照组和0.1%EGCG处理组尾蚴感染小鼠的感染率均为100%,但0.1% EGCG处理组的减虫率为33.52%;1% EGCG处理组尾蚴感染小鼠的感染率为1 6.7%,减虫率81.87%. 结论 EGCG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具有体外杀伤作用,发生的形态结构可能影响其侵袭宿主皮肤的能力.

  • 三种哺乳动物牙釉质超微结构与硬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炎;吕晓迎;陈亚明;王学发;张志强;张卫兵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对三种哺乳动物牙釉质超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应用维氏硬度计对其进行硬度测试.通过AFM观察发现,人的牙釉质表面主要含有圆形结构;猪的牙釉质表面以片状结构为主;牛的牙釉质表面基本都是圆形结构.从三种牙釉质的SEM图中都观察到釉质晶体结构.硬度测试测得的人、猪、牛牙釉质的维氏硬度值分别为370kg/mm2、336kg/mm2、282kg/mm2.对照AFM、SEM和硬度测试结果,发现三种牙釉质硬度的不同与牙釉质晶体宽度和致密性有关.

  • 新型骨基质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郑磊;王前;裴国献;马建标;王亦农;王小红

    目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类骨基质材料(New Bone-matrix Material, NBM)的研制及其细胞相容性的初步检测,为骨组织工程探寻一种新型复合类细胞外基质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和NBM体外联合培养进行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在NBM材料上发生良好的粘附、增殖,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成份.结论:NBM是一种新研制的有机-无机复合类骨基质材料,具有网状孔隙结构;在体外与BMSC复合培养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对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功能表达未见明显影响.

  •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三维重建特性

    作者:赵新颜;王宝恩;贾继东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在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的精细结构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限于二维图像水平.在器官水平,螺旋CT、MRI产生的的三维影像弥补了断层图像的局限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信息.

  • 低强度超声促进分子细胞内转运的物理学及生物学机制初探

    作者:张吉臻;胡兵

    目的 探讨低强度超声促进分子细胞内转运的物理学及生物学机制.方法 1 MHz连续发射超声作用于单层贴壁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采用细胞膜非通透性绿色荧光分子-钙黄绿素(Calcein)和细胞核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生分子细胞内转运的细胞和死亡细胞的分布特征;另外细胞采用Calein和DiI(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以及PI和DiO(细胞膜绿色荧光探针)双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形态结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表面形态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显示,低强度超声照射后,部分单层贴壁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出现1个或多个不规则脱落区域,发生分子细胞内转运的细胞以及死亡细胞仅分布在脱落区域的边缘,而未见于周围无细胞脱落区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死亡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膜局部出现气球样胞膜空泡(balloon like blebs),而发生分子细胞内转运的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膜与周围正常细胞无明显差别,表面未见明显胞膜空泡发生;扫描电镜显示部分细胞的细胞膜绒毛稀少、表面变平或撕裂外翻等改变.结论 综合低强度超声作用后摄取荧光分子的细胞分布特征和细胞膜结构及形态学改变,提示声空化过程中机械作用力引起的细胞膜瞬时可逆性通透性增加可能是低强度超声促进分子细胞内转运的主要物理学机制和生物学机制.

  • Nd∶YAG激光祛除窝沟龋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陈柯;罗渝宁;任煜光

    目的了解脉冲Nd∶YAG激光祛除窝沟龋的能力.方法将离体牙20颗分为10组,每组2颗牙.1~4组为对照组,显示正常窝沟形态、窝沟浅、中、深龋;5~10组为激光照射组,分别以60 mJ、15 Hz、0.9 W 和40 mJ、15Hz、0.6 W的Nd∶YAG激光照射5~7组或8~10组的浅、中、深窝沟龋各2 min; 扫描电镜观察窝沟表面结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组三种不同程度的窝沟龋坏,分别以两种能量的Nd∶YAG激光照射后,均可观察到相似的结构改变,即牙表面干燥、清洁,呈多孔熔岩状,部分区域表现为矿物质的再矿化和重新排列,窝沟汇合处表浅而开放.结论 Nd∶YAG激光在不用引发剂时均能有效祛除窝沟龋.

  • Er∶YAG激光在预防性树脂充填中的应用--扫描电镜研究

    作者:郑向明;刘筱琳;胡德渝;付兴君

    目的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铒激光在预防性树脂充填 (PRR)中的应用,选择更适合的充填材料. 方法将 24颗第一双尖牙随机分为激光组、牙钻组,每组 12颗,分别用铒激光和传统涡轮手机备洞后,分别用 3M F2 000复合体和 ESPE玻璃离子充填窝洞.扫描电镜下观察 2组窝洞、内壁牙釉质与牙本质、材料与窝洞内界面的变化. 结果铒激光预备后牙体表面微不规则清洁无隐裂. 3M F2 000复合体比 ESPE玻璃离子产生更好的粘结界面. 结论铒激光可以有效的应用于 PRR技术, 3MF2 000复合体更适于 PRR临床应用.

  • 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对老年牙本质与复合树脂间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作者:安欣;贾兴亚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后,老年牙本质与复合树脂间微拉伸粘结强度以及牙本质微观形态的差异.评价Er,Cr∶YSGG激光用于老年人窝洞预备及蚀刻对粘结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完整无龋坏的65岁以上老年人磨牙27颗,随机分成3组.A组:传统牙钻预备+自酸蚀;B组:4W Er,Cr∶YSGG 激光预备+自酸蚀;C组:4W Er,Cr∶YSGG激光预备+1.5WEr,Cr∶YSGG激光蚀刻,各组均采用Z350复合树脂充填,37℃水浴中储存24h后,进行微拉伸粘结强度测试.每组随机选取3颗离体牙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老年牙本质微观结构.结果 各组微拉伸粘结强度值,B组高(26.14±4.83)MPa,A组次之(24.68±5.56) MPa,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组低(20.14±3.38) MPa,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Er,Cr∶YSGG激光用于老年牙本质窝洞预备可获得较理想的粘结效果,Er,Cr∶YSGG激光单独用于老年牙本质蚀刻会降低其粘结强度,尚需结合其他牙本质处理方法.

  • 激光损伤兔鼻粘膜后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林贵山;陈明;肖志勇;吴翊钦;陈莲云;陈振斌

    目的探讨激光损伤鼻粘膜对粘液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方法以32只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对象,2只为对照,不行激光照射.余30只分为扫描电镜A组和光镜B1、B2、B3、B4组,每组6只.采用波长1.34 μm的Nd∶YAP激光,分别以功率密度11.24、7.76、8.68、11.24、15.50 W/cm2照射兔下鼻甲粘膜. 照射后即刻、1、3、7、14和21天取材,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鼻粘膜损伤及修复过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兔鼻粘膜表面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细胞 .激光照射后损伤深至骨膜,但照射后3天剂量较小的上皮缺损区已由新生细胞所覆盖,细胞排列紧密,出现微绒毛细胞;7天见微绒毛细胞和短纤毛并存;14天粘膜上皮基本恢复正常,固有层腺体少量增生,偶见杯状细胞及其分泌颗粒;21天粘膜固有层中虽然仍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纤毛外观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采用较小功率密度的激光照射鼻粘膜后,损伤区粘膜可以修复,纤毛恢复正常,杯状细胞未见明显增加,固有层腺体改变轻微,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基本恢复.

  • 脉冲Nd:YAG激光辅助祛除正畸陶瓷托槽后釉质表面微观形貌的研究

    作者:刘筱琳;白丁;吴海树;辜岷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辅助祛除陶瓷托槽和机械法祛除陶瓷托槽后釉质表面的微观形貌.方法20颗正畸减数第一双尖牙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机械法和激光法祛除陶瓷托槽,体式显微镜比较牙齿表面残余粘结剂含量,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果机械法祛除托槽组牙面残余粘结剂残留指数为70.8%,激光法祛除托槽组牙面残余粘结剂残留指数为26.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机械法祛除托槽后虽然大部分釉质表面形态完好,但是釉质表面有明显划痕,釉质呈蜂窝样缺损;激光辅助祛除托槽后釉质表面结构完好.结论激光辅助祛除托槽可以减少祛除托槽操作对釉质的损害,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 Er:YAG激光处理钛盘表面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马林;李倩;杨文东;郭春岚;张欣;龚卓;赵继志

    目的 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能量Er:YAG激光照射后钛盘表面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钛盘18枚,分为两大组:对照组2枚,不进行激光照射;激光组16枚,采用不同能量的激光照射.激光组按照不同能量100、150、200和250 mJ,分为4小组,每组4个钛盘,以45°照射钛盘表面,照射时间5s.激光组4个小组中,每组有2枚钛盘在无水条件下照射;另外2枚在100% H2O条件下照射.扫描电镜下观察钛盘表面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经Er:YAG激光照射后,在无水条件下,各组钛盘表面均出现明显熔融、裂纹等变化,而且随着能量升高变化明显.在100% H2O条件下,100 mJ的脉冲能量对钛盘表面无明显影响;超过100 mJ,钛盘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熔融.随着能量升高,钛盘表面形态改变明显.结论 Er:YAG脉冲能量控制在100mJ对钛盘形态影响较小.

  • 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的超微结构

    作者:马健;李放;任大江;叶超群

    目的 观察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凝胶的超微结构.方法 采用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分别计数全血和PRP血小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全血和PRP凝胶中转移生长因子(TGF)-β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B的浓度;同时,对PRP凝胶行大体观察、HE染色、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PRP中的血小板浓度达到全血的4.58倍;PRP凝胶中含有高浓度的TGF-β1、PDGF-AB;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PRP凝胶主要由大量纤维蛋白网和血小板构成.结论 PRP可能是构建可注射组织工程髓核的理想支架材料.

  • 亚硒酸钠拮抗庆大霉素所致豚鼠耳蜗毒性实验研究

    作者:高良才;李唐英;路虹;唐立滨;张立杰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庆大霉素所致活体豚鼠耳蜗损害是否具有拮抗作用.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给予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00 mg/kg/d,共8 d;实验组同时口服亚硒酸钠1 mg/kg/d,共8 d.用药前后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观察听功能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观察耳蜗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动物的ABR阈值比实验组高约30 dB( P<0.01),Ⅰ波潜伏期较实验组延长约0.23 ms( P<0.01);SEM示对照组动物耳蜗外毛细胞纤毛区域性缺失;实验组纤毛形态基本正常;TEM示对照组动物耳蜗外毛细胞线粒体外膜破坏,局部膨出,次级溶酶体增多,可见髓样小体;实验组动物耳蜗外毛细胞基本正常.结论亚硒酸钠对庆大霉素所致活体豚鼠耳蜗损伤有拮抗作用.

  •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中的稳定性

    作者:王秀荣;蒋朱明;张建明;杨乃发

    目的通过用扫描电镜、光镜检查及结合肉眼观察评价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7d内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方法检查洁净室内配制的30个EVA 3 L袋在较长时间内脂肪乳剂颗粒的大小及混合液稳定性.该混合液在4℃、室温、40℃存放7 d,每天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并测定其渗透压、pH值.结果 (1)室温、4℃时,样本熔化观察显示,无脂肪乳剂分层或脂肪凝集现象,混合液pH值分别为6.40±0.03和6.54±0.15,7 d后分别为6.37±0.05和6.48±0.13.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显示,所有混合物颗粒无聚集,电镜测得脂肪颗粒直径在低温组为(0.322±0.01)μm,室温组为(0.310±0.01)μm,直径>0.5μm但<2.0μm的颗粒<1%,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2)在40℃时,保存7 d后肉眼可观察到脂肪乳剂分层现象,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无凝集现象,混合后7 d脂肪乳剂的颗粒平均直径>0.42μm,并出现直径在1.5~5.0μm的颗粒,表明在40℃时脂肪乳剂的颗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温或异常温度条件下,7 d内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内是稳定的.

934 条记录 4/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